认知的误区:异化与一化,混沌与混乱
前文“认知的误区:巨婴现象”中,我描述了巨婴是如何产生的,即,因为社会大环境,尤其是家庭小环境的问题,个人从婴幼儿期的威权崇拜向少年期的追求独立的过程,流产了。这个生长的大小环境的“问题”,是威权,专制,排外,保守,导致个人在成年后仍然在生活上和精神上没有跳出婴幼儿期形成的对条条框框和威权的崇拜。有些人好像跳出了对婴幼儿期形成的条条框框和威权的崇拜,但却自我重新设定了新的条条框框和新的崇拜偶像。这样,他们认知的本质是换汤没换药。 为什么有人不愿,不敢,或者不能,跳出这些婴幼儿期间养成的对条条框框和威权偶像的崇拜?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安全感,或者说,缺乏安全感。 对婴幼儿来说,生存是唯一的,也是艰难的目标。而安全是生存的首要条件。为了婴幼儿的安全,婴幼儿的照顾者必须设定许多的条条框框。这个不能吃,那个不能碰。这里不能去,那样不能做。婴幼儿的任何逾越条条框框的行为,都会受到惩罚,而惩罚让婴幼儿产生恐惧感,不安全感。久而久之,婴幼儿就养成了“逾越条框 或 违反威权 = 受惩罚 + 不安全”这个条件反射。这样的条件反射,的确有助于婴幼儿生存。但是,如果在青少年期间,个人追求独立的种子开始萌芽的时候,大小环境不是鼓励这个种子的生长,不是鼓励和帮助少年们跳出那些陈旧的婴幼儿期养成的条条框框和对偶像的崇拜,而是一味地打压追求独立的精神和行为,那么,人就不能健康地从婴幼儿期成长为一个独立独行的成年人。而这样的巨婴成年人,对条条框框外面的花花世界,因陌生,因不同,而产生恐惧感,因而缺乏安全感。他们需要些条条框框,他们需要偶像崇拜,来保护他们,给他们安全感。 巨婴现象在认知上的表征之一,就是恐惧,反对,甚至仇恨多元化多样化,排斥和仇视异见异己,追求思想和行为上的一元化(一化)。 我们所处的宇宙,从它诞生那一刻起,就在不断地异化(熵增)。不断异化是我们所处的宇宙的本性。不断异化的结果,就是宇宙万物的多元化,多样化。无论我们向哪里看,向哪里探究,我们都能发觉宇宙万物的万紫千红,参差不齐,千变万化,层出不穷。 对于宇宙万物的这种千变万化的混沌本质,掌握了现代认知的人们,应该是能够衷心地欣赏,赞叹,赞美,和拥抱的。万紫千红才是春,参差不齐才是美。千变万化是本质,层出不穷是动能。 但一旦人们陷入认知的巨婴误区,就把宇宙万物的这种多元多样无穷动,看作是现实世界的混乱。这种混乱,对于习惯于而且依旧生活在婴幼儿期间的条条框框和威权世界里的巨婴们来说,是难以接受的,甚至是非常恐怖和可怕的。他们面对现实世界的多元多样无穷动,没有了安全感。 于是,巨婴们的思维和行为就是退化到婴幼儿期。他们拒绝宇宙异化的本质,把宇宙的混沌当作了混乱来看待,而追求万物归一。在思维和行为上,他们都追求一元化(一化)。譬如,宗教信仰上,他们追求一教独大,仇视和排斥它教。政治上,他们追求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定于一尊。社会治理上,他们追求大一统,清一色。社群关系上,他们追求民粹,搞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在真理探索上,他们认为只有一个上帝掌握了宇宙全部的也是唯一的真理(真理上的定于一尊)。而追求一化的手段,首先是妖魔化异见异己者,煽动对它教它族它党它民的仇恨。最终目的,是排除和消灭异见异己者,和它教它族它党它民。把自己的巨婴思维和统治强加到所有人的头上。 只是,思想统一了,思想就死了。文化统一了,文化就僵了。文字统一了,文学就丑了,民族就没了。信仰统一了,脑袋就死了。异化是天道,是宇宙的本质,而一化是违背天理的倒行逆施。旧约圣经里“通天塔”的例子,就是在警示“一化”是违背天理的。 所以,对秦一统中国,对西方的殖民主义者对本土人和文化的灭绝,对当今的土共意图灭绝内蒙人的蒙古文教育,等等的一化行为,我是深恶痛绝的。 要走出对“一化”的痴迷,对个人来说,不容易啊。大概非得脱几层皮不可。简单说,人要到鬼门关转悠过的,身心被击碎而差点不复,才有这个机会。你想啊,连释迦摩尼那样绝高悟性的智者,都是在吃尽苦头,差点连命都搭上了以后,才开悟的。 但一个群体或社会要走出对一化的痴迷,相比之下要容易些。这主要看体制。如果体制能够保障个体的独立和自由,社会多元,包容,整合合理,那么,即使群体里大部分个体没能做到去一化,社会是可以做到的。因为在群体里,那些痴迷于一化的个体,只要保障了他们的个体独立,加上多元和整合的合理,群体上就反而很难一化了。群体里不同个体对“一化”的痴迷可以互相抵消。所以,群体要走出一化,反而要比个体容易些。譬如,在一个个体独立,多元,信息公平开放,意见整合合理的群体里,关于宗教信仰,某些个体要一化基督教,某些个体要一化回教,某些个体要一化佛教,还有一些个体要一化无神教,等等。如果这个群体的制度能保障这些个体的独立性,那么,这个群体反而是非一化的,虽然它是由痴迷于各种一化的个体组成的。这也是我的“智慧之众”说法里的要点之一。
后记:本文的一些观点,受网友道还兄的启发,在此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