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杨元元的自杀事件成了国内的热门话题。2002年,杨元元毕业于武汉大学商学院。2009年,进入上海海事大学法学系,攻读硕士研究生。从2009年9月12日入学报到以来,杨元元与母亲同住在她的学生宿舍内70来天,睡同一张床。原先和杨元元同住一间寝室的同学随后向学校提出更换宿舍的要求,得到了学校的同意。后来,杨元元向学校有关部门提交了一份申请,希望学校帮其母亲在学生公寓内安排住宿和找一份校内工作。学校没有答应杨元元的要求,没有为其母亲安排住宿,认为那是违反学校的规章制度,但学校老师帮助杨母提供了租房信息。母女俩于11月20日向校内一名体育老师租用了一户单元,租金为每月450元。但是,在2009年11月26日早上,杨元元在自己宿舍里的卫生间内用毛巾上吊自杀了。随后,家属向校方提出了35万元的死亡赔偿金请求,5万用于处理杨元元的后事,30万元给杨母购买住房。 看国内人们在网上的留言,多数人是在声讨上海海事大学,认为学校不讲人道,不同情穷苦人,是学校的冷漠无情导致了杨元元的自杀。也有少部分人认为学校不是福利院,没有义务为杨元元的母亲提供住宿,杨元元的死和学校无关。对杨元元的死,我本人觉得是非常惋惜和同情,一个风华正茂的女子,有着光明的前途,却因为一时的贫困,就在痛苦中选择了自杀。但是,对谁应该承担她死亡的责任,我有区别于多数人的看法。在我最初看有关杨元元自杀事件报道的时候,因为里面非常突出地渲染了上海海事大学的冷酷无情、杨元元临死前几天的精神崩溃以及她家庭的贫困无助,我也觉得学校在她的死上有很大的责任。但是,当更多地了解了杨元元临死前的言行表现时,我觉得她的死和上海海事大学没有太大关系。我认为,一是穷困的生活状况给杨元元心理上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二是她持有的错误价值观念使她轻看自己,没有了活下去的信心。 首先,上海海事大学没有义务为杨元元的母亲安排住宿。现代社会的人(尤其在西方发达国家生活过的人)都知道:一个单位要正常运转,无论其大小,都需要有明确的制度。上海海事大学的研究生宿舍是提供给研究生用的,学校按照规章制度没有继续让杨母住在学生宿舍里是合情合理的。试想,如果学校今天为杨学生的母亲安排一个床位,明天又为李学生的爸爸安排一个床位,后天又为王学生的配偶和孩子安排一间宿舍,那么学生公寓很快就成了家属楼,学校就成了提供免费服务的社会福利院,老师们每天都得忙着为学生们解决这些不归他们管的家庭问题了,还怎么去教书育人呢?上海海事大学能够让杨元元的母亲在学生宿舍里住70天,这种做法已经是在尽人情而破坏制度了。其实,从杨元元母亲描述她死前的表现也可以看出,杨元元并没有对学校有不满情绪,只是觉得自己贫困而无助,文章后面会说到这些。那种故意渲染是学校逼死杨元元的言论,可能是杨家人为了制造舆论,渲染悲情,迫使学校交出三十五万元了事。也就是这种事情发生在了中国,学校会出于人道考虑和由于社会舆论的压力,出点钱了事。如果发生在美国,一切按照法律程序处理,学校是不可能出钱的。我想起了自己在北京念研究生时的一个经历。当时,我们的研究生宿舍管理得非常严格,谁要上去找人都要出示证件并登记,当然也绝不允许留外人住宿了。有一次,一个老乡来找我,他在门卫室的窗口前蹲着身子溜进了我们公寓,躲过了门卫大叔的注意,就没有登记,晚上也就住在了我的宿舍里。没想到,第二天,他在门卫室窗口前蹲着身子溜出公寓时,被门卫大叔看到了。结果研究生部通报批评了我,还罚了我20元现金。与我们非常严格的研究生宿舍管理相比,上海海事大学已经是非常地宽松了。然而,为什么国内人会一边倒地讨伐本来是没有责任的上海海事大学呢?我认为,由于当今中国社会无处不在的腐败现象和普遍的分配不公,使普通民众有一种仇富和不相信政府(包括学校管理机构)的心理。当民众有了这种心理,他们就再不愿意深入地探究事情发生的真正原因,也不愿意考虑什么制度和原则,只要是社会弱势群体受了伤害,那一定是利益集团的错,是他们在虐待穷苦人。 贫穷的家庭状况迫使杨元元要处处照顾母亲,影响了她正常的生活。由于家庭贫困,母亲没有钱在湖北宜昌老家买房子,从杨元元在武汉大学念书到在武汉工作,母亲都与她住在一起。杨元元来上海念研究生,又把母亲带到了上海。网上一篇文章描述了杨元元自杀前的24小时,从中可以看出,杨元元和母亲每日三餐都在一起,她还经常晚上陪妈妈散步。我们设想,如果她们家庭条件稍微好一点,母亲在老家有个房子住,也就不会每天形影不离地在她身边。因为妈妈每天在她身边,她就要支付两个人的生活费用,也要支付母亲的租房费,心中一定压力很大。如果仅是她自己在上海念书,她的那点助学金也勉强够糊口了,她也可以清苦地安心念几年书。但是,一看到妈妈,她心中的压力就来了,而且这个压力是她摆脱不掉的。所以,在自杀前一天,杨元元反复地说:没让妈妈过上好日子,自己很对不起妈妈。我们必须承认,杨元元的家境贫穷是和整个中国社会日益加大的贫富差距分不开的。但是,真正导致她轻生的,是她自己的心态。 贫穷的成长环境使杨元元建立了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念,一旦无法达到过富裕生活的目标,她就完全地否定了自己,没有了活下去的信心。由于从小家境贫困,杨元元非常看重金钱,想着只要有了钱,生活中一切都会是美好的。所以,在自杀前一天,她向妈妈说起了她在武汉代课时一位15岁女学生自杀的事情,她不能理解为什么那个女孩家庭条件那么好,也会去自杀。杨元元也告诉妈妈:“都说知识改变命运,我学了那么多知识,也没见有什么改变。”杨元元一直在积极地面对生活、刻苦努力地掌握知识,因为她想改变贫困的生活状况,过上美好的日子。尽管她学商业、学法律,但她并不真正喜欢这些专业,只要干什么能够挣到钱,她就会努力地去追求。所以,从2002年本科毕业到2009年,杨元元的工作一直漂泊不定,她教过英语、卖过保险、担任过编辑,也做过衣帽等小商品生意。我们可以看到,她学习和工作的目标就是为了赚钱。因此,我们也可以理解,在她看到以前学习不如自己的同学,却在上海当老师有高收入时,她的心理就严重地失衡了,就否定了自己以前的努力和选择。 我想,在刚来上海的时候,杨元元一定是满有信心地来求学的,希望以后当个律师,有不错的收入。但是,穷困的现实生活却给了她当头一棒,她连母亲的基本生活问题都解决不了,和母亲只能吃咸菜、馒头。她穷苦的生活与花花世界的大上海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使她对自己失去了信心,觉得自己没有用,否定了自己多年来的努力,否定了自己的能力,也看不到自己的未来。她突然对自己失去信心是和她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念不可分开的。她一直不懈地努力就是想挣钱过好日子,但现在她突然看不到了过好日子的希望,她心理上有了极大的挫折感,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是徒劳的,看自己也没有了价值、没有了尊严。于是,心灰意冷的她选择了逃避现实。其实,是她金钱至上的观念一时糊住了她的眼睛。一位前途光明的研究生怎么就没有了希望呢?那些每天在井下挖煤、在死亡线上挣扎的矿工,不也活得苦里有乐吗?一时的困难难不倒人,总是会有解决办法的,是她的心没有了希望的光。 写到这里,我又想起了自己念研究生时的一段类似经历,我曾经在“财迷心窍使我变得愚不可及”文章里进行了描述。在大学时,我学习非常刻苦,一心要考上研究生,以后出人头地。但是,当我生活在繁华的大都市北京时,自己过着贫穷的研究生生活,再加上农村的父亲患了晚期胃癌,我就非常地茫然。我就问自己:我那么拼命地学习,难道就是为来这里过苦日子吗?我觉得自己真是没用,手里连几百元钱都给家里拿不出来。当时的我根本不去考虑研究生毕业以后的未来,那太遥远。我只是觉得自己走错了路,哪里如本科毕业就马上挣钱的同学们活得好。我考上研究生的自信和喜悦一点都没有了,只要能挣上钱,我根本不在乎什么研究生。因此,我也就财迷心窍,最后上当受骗,还差点被杀了。我的情况和杨元元有类似之处,都是出生贫寒家庭,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挣上大钱,过上舒服的生活。我们根本不在乎干什么,只在乎是否能够挣上钱。这种拜金的心态可以使人唯利是图而走向堕落,也可以使人失去信心而一蹶不振。如果一个人看不到自身心态的问题,那么即使他走上社会,有了好的工作,也会出现各种问题,或危害社会或危害家庭。 从杨元元的自杀,我们看到,她的死和家庭贫困分不开,但真正导致她死的是她错误的价值观念。所以,我们人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活着不是为了追求金钱而活着,金钱会辖制人的心,会使人做出愚蠢、丑陋和罪恶的事情。我们要以一颗平衡而客观的心态来看待这个世界和自己,不要做了金钱和名利的奴隶。 相关阅读: 财迷心窍使我变得愚不可及 追逐成功使我们从小就扭曲了心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