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norance is bliss – 难得糊涂
-- 大宗师
曾风靡一时的好莱坞大片“Matrix”三部曲中的首部里,演到被Morpheus从Matrix里解放出来的Cypher厌倦了残酷、枯燥、危险的现实的生活,同Agent谈判,打算出卖Morpheus,作为回报,要求Agent把他放回虚拟的Matrix里面去时,讲了一句著名的话:“Ignorance is bliss”,这句话和中文中意思较接近的是郑板桥的名言“难得糊涂”。中西方文化,说相近其实差的挺远,说差别巨大又其实相差不多,两种文化中,文化的诸元素大家都有,各文化元素大家本质上很相近,但“阈值”不同,表现方式更是不同。据说“Matrix”的剧作家兼导演是李连杰的big fan,当年“Matrix”的剧本是给李连杰写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Matrix”里面有如此多东方哲学的内容。由于种种原因,李连杰未能出演,这不仅成就了Keanu Reeves,更成就了“Matrix”。李连杰或许功夫不错,但演技实在不敢恭维,当年“少林寺”里的灵气、英气早已不再了,一脸的没表情,如果让他出演,“Matrix”肯定演砸了。好了,话说远了,回到正题:Ignorance is bliss,难得糊涂。
看看周围的人,别看平时表面上熙熙攘攘的,仔细一听,没几个人真正痛快的,不是埋怨这个,就是埋怨那个,不是这个不满意,就是那个不满意,总之就没多少顺心的时候。为什么呢,大家都太在意了,看的太清楚了,想的太多了,要求太高了。譬如说交朋友,开始大家好成一团,你的是我的,我的是你的,长了就开始挑毛病了。这个说那个小器,那个说这个俗气;这个说那个不会讲话,那个说这个太罗嗦;这个说那个多拿了,那个说这个少给了,总之问题一大堆。古人有句话:“水致清则无鱼,人致察则无友”,还是要看主要方面,不要紧盯着次要方面,得有点度量,Ignorance is bliss,难得糊涂才好做朋友。
佛教把我们这个世界称作“婆娑世界”,就是有缺憾的世界,世间的事十有八九都不如意,也就是说不满意、不完美是正常状态,满意、完美倒是希奇得很。但世人心里是不知足的,是希望完美的,总以为地球是围着他(她)在转,可惜地球不是围着他(她)在转,老子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于是乎觉得到处不满意、不完美,和心里想的就是不一样,就是达不到心目中的标准,这心如何能安?天天心不安,时时刻刻心不宁,这活着实在是太痛苦了,分分秒秒如同生活在地狱里。还是应该现实一点,承认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不完美的,学习随着地球转,学习适应环境,把标准降低一些,西方人也讲要“lower your expectation”吗,随和一些,粗旷一些,有点度量,Ignorance is bliss,难得糊涂才能生活得安心。
我在“生活中的概率统计”一文中提到,概率统计用的最多的、最实际的还是日常的决策,这一段还是用些概率统计的术语和原理来做些分析,我大概可以算是人文定量分析方法或人文统计学的创始人了吧!在任何一个社会,其成员的社会、经济地位统计上是呈正态分布N(μ,σ )的,参数μ,σ是由社会形态、制度、环境决定的,一般是相当稳定的,只有当社会形态、制度、环境发生改变,几乎每个个体都改变了自己的思想、习惯、生活方式时,整体的统计涨落才会发生显著变化。所以,在一个形态、制度、环境稳定的社会里,其成员的社会、经济地位统计上在任何时候都呈稳定的正态分布。社会的成员是不同的,从概率统计的观点讲,每个个体做每件事的概率和做成这件事的概率是不同的,这是造成社会整体统计涨落的根本原因。大多数人的总体智力、体力水平相差不大,但性格、意志品质、为人处世、对自己情绪的把握能力、对别人的影响力却大不相同,除了极少数情况,一个人的性格、意志品质、为人处世、对自己情绪的把握能力、对别人的影响力比一个人的智力、体力在决定一个人的发展方面起到更大的作用。有人讲:性格或态度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可能有些武断,我讲:人品,即一个人的性格、意志品质、为人处世、对自己情绪的把握能力、对别人的影响力,对一个人的命运有很大的决定性意义,人品的不同从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个体做每件事的概率的差异和做成这件事的概率的差异。除了人品这个内因,人生的际遇是另一个对一个人的命运有很大的决定性的外部因素。从概率统计的角度讲,人生的际遇就是人一生中遇到对其做每件事的概率和做成这件事的概率产生影响的人或事。作为内因的人品,一大半来自天生、家庭,一小半来自后天历练。作为外因的际遇,可遇而不可求,乃是天意。所以在可影响做每件事的概率和做成这件事的概率的人或事出现以前,大不必杞人忧天,应集中精力于自己能做的事,坚定不移的作当下自己有把握的事,修养自己的人品,其他妄想、纷扰一概忽略不计,不放在心上。当然,也有人能够against all the odds,成就超水平的,不可思议的功勋,这种人我们称之为“大英雄”,只有极少数人能做到,是小概率事件,如同中“649”一般,他们对于一般人来讲如同神话传说,可望而不可及。
当然有人会说前面讲的东西过于教条,那么我就讲一些自然生动的生活态度。印度佛教自晋以后传入我国,经历代文化人努力,到唐初六祖慧能时终于将印度佛教与中国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生动活泼的中国的禅学。世人修禅,向往思想、精神的解脱,想得到“心安”,每个人的过程因人心的不同,各有不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但所谓“境界”还是有共性的。惟信讲:“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体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他讲他未修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是经验主义。后来修禅时,有了理论,就成了教条主义,“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直到后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感性与理性打成一片,从更高的层次上认识世界和人生,终于“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所谓“难得糊涂”也有三个过程,一是“不糊涂”,二是“糊涂”,三是“难得糊涂”,也是经验主义到教条主义,最后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感性与理性打成一片,该糊涂的时候就糊涂,不该糊涂的时候就不糊涂,收放自如,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所谓自然生动的生活态度是用心来享受把握已有的生活、已有的一切,抓住了现在就抓住了未来,体会“一花一世界,一刹那一永恒”的真谛和奥妙,了解“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总是真如”的境界,万事随缘而尽心尽力,这便是上乘的Ignorance is bliss,真正意义下的难得糊涂。
话虽如此,但当机变之时,做每件事的概率和做成这件事的概率发生变化之际,Ignorance或糊涂就要不得了,这也是Ignorance is bliss,难得糊涂的辩证法。讲了这么多,估计真正效果也没多少。古人讲“四十而不惑”,只有人到了一定年纪,阅历和人的生化内环境达到一定程度,最终将感性与理性达到高度统一,知行合一时,有些东西才能真正被人接受并得以切实的实行,否则“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转过头去,人还是要依着他(她)的性子,按照他(她)的方式来做。所以老子讲“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唉,还是Ignorance is bliss,难得糊涂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