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由后代来评论的
--大宗师
我们平时都会有这样的经验,多少年以后,对当年所作的决策、选择,有的会感到满意,甚至得意,有的会感到不如意,但是有的如果再来一遍,恐怕还会做出同样的决策和选择;而有的如果再来一遍,则会做出不同的决策和选择,甚至对当时的决策和选择很是后悔。可是当年做出这些决策和选择的时候却没有现在的这种感受,那时觉得在当时的情况下,就得那么做或只能那么做或觉得也是不坏的选择。一个人在当时条件下,只能由着自己的性情、好恶、能力就事论事,不可能什么都看得清,不可能看得那么远,不可能没有一点意气用事,有时就是碰运气,结果也只有多少年以后才能看到,所以事后诸葛亮总是好当,当事前诸葛亮就难了,坐着说话总是不腰疼。
一般的人是这样,历史人物也是一样的。历史人物在做决策时,也是按照当时各方面的具体情况,考虑着个人和集团的利害,估摸着人、事可能的反应和演化,依着性情和好恶做出自己以为当时条件下可能的最优的选择。虽然历史人物一般较平常之人聪明些,对各方各面的信息掌握得多些、清楚些,看的远一些,但他们比寻常的人又多了许多的责任和压力,事情也比一般人面对的要复杂的多,人在局中,一样不可能什么都看得清,不可能都看得那么远,不可能没有一点感情用事,很多时候一样是碰运气,其选择的结果也要多年以后,甚至更长时间才能看到,所以历史一定是要由后人来评论的。
其一,历史人物面对的是十分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历史问题,它牵扯到这个时代、这个社会的每个份子,社会的每个人、每个集团都是利益相关者,正由于问题的覆盖面、复杂性极其巨大,解决问题的措施一般需要很长时间才会体现出效果;再者,历史人物一般较寻常老百姓,目光深邃远大,着眼于集团、社会的长远利益,因此短时间内与切身利益相关的同代人不容易对这个历史人物的决策有客观的、全面的、深入的了解、体会和评价,只有当历史人物的决策的效果在未来完全彻底的发酵出来后,在后代全面的、深入的了解、体会后,才能作出客观的评价。
其二,历史人物也是人,人是复杂的,有感情,有爱憎,有好恶,有私心,有七情六欲的,人无完人。一个人说过的话,办过的事,一举一动虽然自有其道理,但不可能让其他每个人都了解、都理解、都同意、都满意,总免不了有些事是有争议的,要得罪很多人。但一个人一生的轨迹,一生说过的话、做过的事,总有主次之分,其中大多数都经不起时间的考验,随岁月的冲刷很快就消失殆尽了,只有真正核心的部分,所谓真金不怕火炼what really matter的东西,经岁月的冲刷反而stick out,遗留了下来,凸显了出来。当年一个历史人物太多的细枝末节的东西,往往使当时的人们“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多少年后,当这些细枝末节的东西被时间大浪淘沙冲刷掉以后,这个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反而能够清晰的展现在后人面前。那什么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真金不怕火炼what really matter的东西呢?那就是人类社会百代不易的文化核心的元素—有关道德、德性,有关人类未来,有关社会发展,有关民生、民族、国家长远利益大是大非原则性的东西,这些是后人对历史人物忠奸善恶评价的根本。十几年前,有人指出培根原本是个怪人,而且曾贪污受贿,还有人拿爱因斯坦的感情私生活来说事,但这些细枝末节的东西,小风小浪,很快就平息下去了,在绝大多数人心目中,培根依旧是伟大的启蒙主义先驱,他的充满启蒙主义思想光芒的著作依然给后人带来思想的震撼。爱因斯坦仍然是伟大的物理学家,伟大的人类主义和世界主义者。瑕不掩瑜,人们心中自有一杆秤,人们永远不会忘记那些曾为他们谋求利益,在黑暗里为他们点亮明灯,指明方向的人的!
历史人物们如果想得以后人景仰,务必要有好的德行,好的操守,务必要有天下为公的情怀,在有关人类未来,有关社会发展,有关民生、民族、国家长远利益大是大非原则性的问题上,不能有丝毫的含糊,不能有丝毫的犹豫,不能有丝毫的私心,只有这样,后人才会有可能对这些历史人物们有良好的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