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文化感性与理性阴阳二元的社会功能
--大宗师
在远古蒙昧时期,原始人类由亿万年生命演化形成的内生化系统的自然调节和神经的低级的条件反射驱动,如同动物般浑浑噩噩的生活着。突然在某一天由于某种原因或者就是自然演化的必然,一道理性的闪电划过人的大脑,原始人的低级的神经系统分化出了更高级的神经元。这些更高级的神经元一经产生后,便一发而不可收,不断生长、漫延组织成网络,终于在原有的原始的生化自调节系统、神经系统之上,形成了新的更加高级、更加高效的神经反射、控制体系,在感性的基础之上,生长出了理性。从此人类有了思维,有了思想,有了自觉,有了学习和创造的能力。自那日起,理性使人类插上了翅膀,飞出了原始蒙昧的藻泽、丛林,踏上了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不归之路。理性是建筑于感性之上的,感性和理性总是同时存在的,理性是不能独立于感性而存在的,脱离了感性,理性就丧失了创造力的源泉,理性之花很快就会枯萎。但理性确有着无限的和自由发展的可能性,对于感性的控制、影响是理性相当一部分的内容。感性是生命亿万年演化最终相对稳定沉积下来的产物,她有她发挥她的功能所需要的生化环境,理性对感性的控制和影响往往会破坏感性自然发挥她的功能所需要的生化环境。与天马行空的理性相比,感性的发展和变化是相当缓慢的,远远赶不上理性发展和变化的步伐,如果放任理性的发展,听任理性影响感性正常运行的生化环境,这样达到一定的程度,感性和理性的和谐共存就有可能被破坏,感性和理性就有可能出现分裂,这是十分危险的,人类社会文化的功能就是防止这种情况出现,“春雨润物细无声”般默默地推动感性和理性和谐的互动和共同的发展。
社会文化是人类千百年感性和理性社会实践的结晶,汇集了人类社会经过实践、时间检验了的各种各样的感性和理性运作、互动和发展的形式、方式和模式,凝聚了人类各种各样的探索、智慧、情感和梦想。社会成员任何的感性和理性的互动状态都能找到能产生共鸣的相应的社会文化元素,从而使人情感有所寄托,感性和理性的互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案可效。社会文化既包括理性为主的阳性的哲学、科学、技术、生物、医药、天文、地理、财经、法律等内容,又包括感性为主的阴性的宗教、历史、文学、艺术、心理、道德、民俗等内容,还包括感性和理性并重的诸如政治、管理、军事、外交等内容。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社会文化的形式、内容,各个社会文化元素所占有的比重,感性、理性在主流文化元素中的比例和表现方式都是不尽相同的,是随着社会实践发展、变化的。一般情况下,大多数社会成员对感性和理性的协调比较有把握,幸福感比较高,整个社会感性和理性的诸元素相对平衡,社会文化也相对稳定,发展平缓。但当社会实践发展到某个拐点,社会进入长期大动荡的时代,大多数社会成员已不能按原有社会文化经验和方式协调感性和理性的平衡,感性和理性出现分裂,这就要求社会文化实现变革,发展出全新的方式、方法、形式和内容,调整感性和理性元素的重心和比重,为大多数社会成员协调感性和理性之间新的平衡,维系社会的完整统一和持续的创造能力,提供新的文化营养和工具。这种时代,就是社会文化大变革、大发展、波澜壮阔的时代。譬如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末至盛唐从印度佛教传入直至完全中国化的大乘佛教的建立发展最终形成中国文化儒释道三足鼎立的局面;近代毛主席等共和国先驱借鉴近代西方左翼科学、政治、经济、哲学思想最终发展创立完全中国化的毛泽东思想;以及西方近两千年前基督宗教哲学政治思想体系的建立;工业革命前后欧洲伟大的文艺复兴;近代一战、二战前后科学、技术、哲学、思想、文化、艺术、经济、政治爆炸性的高速发展,都是这种伟大辉煌的时代。
自从理性从感性中分化出来之后,理性就成为人类文明的标志,理性成为人类之间、人类与自然博弈的利器,不发展理性,就无法生存,千百年来民族、国家之间的战争一次次证明着这个残酷的铁律。但是仅依靠理性,抛弃感性却也是死路一条,因为感性是理性的基础和源泉。譬如一个人试图用理性来规范他生活的一切,这可能吗?人不是机器,也不可能成为机器,理性是不可能动态的细致入微的直接控制、协调每个细胞的,在人日常生活中,在与他人、与社会互动时,动态的控制、协调、调整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的生化机能是感性的功能。理性建筑于感性之上,理性只有与感性协调合作,让感性做感性分工擅长的工作。如果理性试图甩开感性,绕过感性,直接影响每个细胞,直接控制、协调、调整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的生化机能,第一作不到,不可能,即使勉为其难也做不好,而且破坏了感性正常工作的生化环境,轻则使人丧失情感交流能力,情商极低;重则就可能造成感性机能紊乱,甚至退化,那人就得大病了。再则人之所以生存、发展,每天早上醒来能够从床上爬起来做一天的事,是因为他爱做这些事或他为了他爱的人、爱的组织、爱的事业而去做,他有热情、有激情、有欲望、有期望、有梦想、有追求,没有了这些感性的东西,人根本就没有生存的动力,更不要讲发展了。社会文化里阳性的理性的内容不断帮助、促使人们去发展理性,这是人类文明的主线,尤其在崇尚理性,科技昌明的现代,实在没什么太多可说的。社会文化里阴性的感性的内容帮助人们开发感性,和谐感性和理性,重拾起感性,让理性在更高的层次上回归感性,这在现代化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现代化时代的人类,平日里理性的内容占有压倒一切的比重,理性的过度开发难免忽略了感性的发展,难免影响感性正常发挥其功能所需的生化环境,进而造成感性机能一定程度的失调。这时的人类就需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相应的感性的社会文化元素,开发自己缺乏的感性内容,调动自己的感性机能,回归感性,减少理性对感性不必要的干扰,使自己的感性正常工作起来。
社会文化中占绝对主流的观点是在鼓励发展理性的同时,回归感性、回归自然,使理性和感性,人和自然再度和谐起来。但在后工业化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人们对自然、社会、生命、自我有了相当广泛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就逐渐出现了利用科技改造感性的生化机制、环境,甚至改造生命本身的观点。这种观点虽然还没形成主流,但对于急功近利的人类很有吸引力,不排斥在将来会有相当的市场和实践。这种观点、潮流和实践是十分危险的,但在不久的将来,有相当的一部分人,还是会铤而走险进行尝试的,人类这一条极端的进化之路,还是免不了会有人要去走一走的,这是由人的本性或者说生命的本质决定的。生命一定是要向一切可能的方向发展的,但只有最适合环境的发展才能存在下来,也只有最强的发展才能登上生命的巅峰。即使如此,我还是可以这么讲:人不是机器,也永远不可能成为机器,人最本质上还是感性的,在未来的社会还是要依靠社会文化感性和理性阴阳二元的功能来协调理性和感性的互动和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