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人格中的某些东西大概和文化教育有关
--大宗师
有个同事来北美多年了,小孩是生在北美的,张得挺帅的,他给我讲,他儿子在学校上台表演,周围的小洋鬼子挺胸叠肚,恨不得冲到第一个,扯着脖子使劲表现,但他儿子却躲在一边。他下来就问他儿子你怎么不使劲表现你自己呢,他儿子回答小洋鬼子唱得真难听,使劲献丑还不脸红,太不知羞耻了。他就讲,他儿子生在这里,从小就送去上Day Care,上Kindergarten,上小学,成天受洋鬼子教育,和洋鬼子混,讲英文,中文都不太会讲,怎么关键时刻的表现还象中国孩子呢?难道真是基因问题?我讲,这恐怕就是你们的问题,你们虽然不像学校老师般教育你们的孩子,但你们平时的言传身教可能比所有洋老师加在一起对孩子的影响还大,你的孩子的“中国”人格,就是从你们那里学来的,要想看到完全洋化的孩子,大概要等第三代了。
前几天网上关于华女找洋男,华男、洋男的比较等老话题又热闹了一阵,还是人家洋妞外人的眼光犀利些,讲如果说华男与洋男比真有什么差距的话,不是高度,不是尺寸,不是时间,不是技巧,而是从里到外真正的自信,是自我表现、推销能力,其他的都不是关键。如果有来自内心的真正的自信,善于表现自己,敢于追求,总会有女性会被打动,无论是华妞还是洋妞,即使是银样腊枪头最终不满意,则会继续推销自己,总会最终找到合适的,只要有自信。有人说权力是最好的春药,权力这种人文因素是不是能提高人的激素水平,可能有点,但最重要的还是大大提高了人的自信,当然权力对异性也有些催眠作用,几方面一起起作用,自然就有些天下无敌的意思。
华男和洋男的“人格”方面的差异是怎么产生的呢?我看和基因基本无关,应该是文化教育造成的,因为我看到老华侨的第三、四代,作派、风格、感觉和当地洋人完全一样,一定不是基因,而是文化教育。我们的文化有很多东西是早熟的文化成分,是有点老年化的东西,过于沧桑、世故了一些,什么都还没做呢,就叫人家要小心,说些什么做了也白做,做了也没用,缺乏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朝气。譬如讲到发财致富,就会说赤条条来,赤条条去,最后都是一片白茫茫大地;富人、穷人在生老病死面前人人平等;财富是个魔咒,是个麻烦等等。讲得对不对呢,可能很多时候都有道理,但是讲得太早了些,因为对大多数人来说,过程才是最主要的,结果是次要的,你这么一讲,过程也没有了,一定要让人们去尝试、去实践,让他们在过程中自己去领悟人生的酸甜苦辣,让人们自己去觉悟。或许有些人就喜欢麻烦,就喜欢魔咒呢?或许有些人就能够化解麻烦,破解魔咒,化腐朽为神奇而更上一层楼呢?还是要鼓励人们去尝试、去探索、去创造,这样社会才会发展,人生才有意义。所以对这部分文化的传承,建议幼时仅仅读些启蒙文章,越不懂越好,但要背下来,将来长大后,在实践中揣摩,有了感悟,感兴趣了,再全面学习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本质上是在实践中感悟,知行统一的文化,所谓破万卷书,行万里路,功夫在书外,没有亲身实践证悟,死读书是不行的。
官僚化的儒学或理学大谈所谓仁义道德和中庸之道,大谈君臣、父子、夫妇之礼,通过一系列洗脑的方式企图让人们达到他们空想的所谓圣贤的道德水平,他们自己都达不到,怎么要求老百姓达到这个高水平呢?老百姓在这个洗脑流程之中,有血有肉、有情有欲的大俗人,成天和虚拟的“道德高尚”的圣贤作比较,完全失去了自我,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想、怎么去感受、有什么自然的情感欲望,自傲和自卑相交替,如同手淫一般。大家知道,手淫本身没什么大害,但由此产生的自卑、罪恶感才是对身心最大的伤害。这个洗脑过程,搞不好,就是这么个结果。所以五四运动要打倒孔家店,鲁迅讲儒生、理学士们满嘴仁义道德,满腹男盗女娼,讲封建社会是个吃人的社会,就是因为它泯灭了人性,消灭了自我,造成人格分裂,使人虚伪。这个世界上,合作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另一个方面则是竞争,竞争是第一位的,竞争与合作同时并行,必不可少,无原则的中庸之道仅仅只能是权宜之计,不得长久,长了是要吃大亏的,所以毛主席讲“孔学名高实秕糠”,他老人家是要讲阶级斗争的。
相反的,洋人的文化相对比较年轻些,没那么世故,他们鼓励人们去尝试、去创新;洋人的现代教育是从个人自然的本性、情感、欲望出发,学习生活的知识与技巧,不把所谓“圣贤”的标准强加于人,较少人格分裂;洋人是奉行丛林法则的,竞争意识极强,这就使得他们相当注重自我表现,相当有自信,相当有攻击性。当然也不是说洋人就不虚伪了,洋人就没有问题了,他们一样虚伪,但是不同的虚伪,他们有的问题我们可能没有,我们有的问题他们可能好一些,有些问题大家可能都有。中国文化是大乘武功,一般人很难完全领悟,一旦完全领悟,境界则相当高。西方文化可能有小乘之嫌,或许境界差些,但上手快、见效快,来势凶猛,犀利无比,但最终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都将是殊途同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