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印度电影谈起
--大宗师
一个同事同我讲,Slum Dog Millionaire 前几天奥斯卡大获全胜后,他向他组里的印度同事祝贺,但这位印度同事却说这个片子刻意表现印度的贫穷、落后、愚昧,是为迎合西方人口味,特意为西方人拍摄的。他们印度中产阶级对此很不以为然,认为固然印度某些犄角旮旯确有贫穷、落后、愚昧的地方,但印度这些年是有着巨大的发展的,不应该将注意力集中在这些贫穷、落后、愚昧的地方,而是更应该集中在这些年印度的发展变化上,集中在这些积极向上的地方。这个观点可真是耳熟,和很多同胞对当年张艺谋、巩丽的“红高粱”在海外得奖的批评是一摸一样的,看来人不分男女老幼,地不分东西南北,心同此理!不过说印度近年来的变化和发展压倒性的掩盖了印度局部的贫穷、落后、愚昧倒有点不太符合实际,最近去过印度的人都看到了印度无所不在的巨大的贫富差距和阶级差别,贫民窟、流民比比皆是,而少部分中产以上阶层,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远离穷苦大众,他们并不了解也不愿了解印度的实际情况,所以他们的看法也是相当有局限性的。
印度和中国发展起步差不多,但由于种种原因,在国家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很多方面,印度都远远的落在中国的后面,不过有些方面印度还是发展得不错的,甚至超过中国,譬如电影业和IT业。我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就和大批从印度派往美国的IT人员在一起做项目,来来往往打交道多少年了,感觉他们从很多方面上来讲,都和我们很相似,人都不赖,水平也可以,也很用功,能吃苦,这些年印度IT业之所以做得比较出色,不在于个体,个体和我们差不多,只是语言略有优势,而在于整体大势的操作、原英属殖民地的特殊地位及一些历史原因,这是题外话了,不多讲了,还是回到电影上来。
改革开放开始时,中国电影市场并不是好莱坞的天下,相反的,好莱坞当时在中国是相对被排挤的,好莱坞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才逐渐成为中国电影市场老大,甚至是唯一的外来电影实体的。改革开放以前,也有些国外电影,都是些所谓社会主义国家的电影,象原苏联的、东德的、罗马尼亚的、南斯拉夫的、朝鲜的、阿尔巴尼亚的、越南的片子,那时谈到苏联片子就总记得漂亮女人露大腿,谈到朝鲜片子就总记得里面不论男女就知道哭,谈到越南片子就总记得B52轰炸,后来才知道“卖花姑娘”原来是金正日当年拍的,想不到这金老二还真有两下子。改革开放后,陆陆续续的进来了一些日本的、印度的、西德的、法国的、巴基斯坦等的片子,还真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那时进的美国片子净是些不入流的老片子,直到“第一滴血”才打了个翻身仗。印度进来的片子有一个叫“流浪者”,讲的是关于血统论的问题。印度上流社会中很有名望的大法官拉贡纳特迷信血统论并依此判定一个强盗的儿子扎卡有罪,扎卡越狱后被迫成了强盗,通过绑架拉贡纳特的妻子对其进行报复。拉贡纳特见到赎回后怀孕的妻子,认为有辱门庭,将妻子赶走,致使妻子在大街上生了拉兹。拉兹跟着母亲在贫困中长大,扎卡又引诱拉兹做了贼。拉兹在饱经流浪和偷窃生活后,遇上童年好友丽达,二人真挚相爱。但是,扎卡在继续逼迫他,而他的亲生父亲拉贡纳特却又是丽达的监护人,于是他们的爱情历经艰辛、挫折、磨难。到最后冲突达到高潮,拉兹、拉兹的母亲和拉贡纳特终相聚首,在与扎卡的冲突中,拉兹的母亲为保护拉兹被扎卡杀死,拉兹为报仇又将扎卡杀死,拉贡纳特的血统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good news是拉兹终于赢得了丽达的爱情,算是个happy ending。
和当时其他的外国影片相比,印度的“流浪者”且歌且舞,有华丽的衣着,宏伟的庙宇,男女演员英俊美丽,惊如天人,故事曲折动人,制作流畅,非常有特色,令人难忘。影片播出后,一曲“拉兹之歌”,顿时红遍大江南北。后来才知道,印度电影业相当有历史、有传统,水平相当高,这部“流浪者”相当的有来历。“流浪者”是由印度电影世家卡普尔家族第二代传人拉杰•卡普尔1951年自编、自导、自演的一部影片。拉杰•卡普尔扮演男主人公拉兹,他的父亲印度著名演员普里特维在片中扮演拉兹的父亲———法官拉贡纳特,拉杰•卡普尔的三弟萨西也参加了演出,他扮演的是童年时代的拉兹,当时他才9岁,而丽达则由印度著名女影星娜尔吉丝饰演。自1948年起,娜尔吉丝就开始和拉杰•卡普尔合作拍片。在长达8年的合作中,他们一起拍摄了近20部影片。他们共同拍片时,不仅各自的表演尽善尽美,达到炉火纯青的水平,而且能相互激发对方的艺术才能。“流浪者”是他们俩主演的第三部影片。银幕上的合作,使他们相互间产生了很深的感情,但由于印度的封建门第观念,拉杰•卡普尔的父亲不愿儿子娶一个女演员,致使拉杰•卡普尔和娜尔吉丝未能结为眷属,这似乎和“流浪者”里面的一些剧情恰好相反。“流浪者”公映后,轰动一时,并于1953年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大奖。所以这次印度影片Slum Dog Millionaire在奥斯卡取得一系列大奖,实在不是什么新鲜事,而是功到自然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