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我的一个女性朋友告诉我,她对是不是要孩子一直犹豫。我问她原因,她说:“你想啊,抚养一个孩子长大、特别是把一个孩子教育好,太难了,想一想都害怕,我真没有这个信心。”我听了,满心的不以为然:爱孩子是女性的天性,连乡下愚妇都天生盲目的自信和大胆,觉得自己能养出比别人家都好的孩子。今天的新女性居然连这种自私的责任都不愿承担、这种起码的牺牲都不敢付出、这种本能的勇气都不能具备,还能指望她们做什么呢?
过了些时候,我看香港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节目,恰巧看到正在谈论养育后代的话题。香港一个和平主义者、三人之一的梁文道正在正儿八经地谈他为什么不要孩子,原因是培养、教育一个孩子太不容易;如果教育不成功,对孩子、对社会都是犯罪;为了不给社会带来负担、为了尊重生命,你最好不要创造生命。我听了,满心的不以为然:六十年代和平主义者反叛传统(生育也是一种传统)是时髦,现在全世界保守主义早就复归过了头,今天的和平主义者还在那里否定生育,不是太落伍了吗?
又过了些时候,我表姐从美国回来了。她去美国十五年,在美国做医生,她先生是华尔街的律师,典型的中产阶级家庭。她四十多了一直不要孩子。我很难理解,就问她。她说:“培养、教育一个孩子是一件很难的事,我们俩都这么忙,根本没有能力完成这个工程。”我说不对啊,美国社会福利这么好,教育水平这么高,怎么这还算个问题?她耸耸肩,说:“你不了解,在美国教育孩子是一个大问题,很难很难的。很多父母很优秀,但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我们有一个朋友,是华尔街有名的大律师,但孩子让他头疼死了。有一天,他发现他十岁的男孩居然在家里衣柜中埋上土,种起了大麻!幸亏发现得早,否则在美国父母都要跟着坐牢的。”我听了,满心的不以为然:美国中产阶级最核心的价值观就是注重家庭和子女,今天你们连孩子都不愿意要,还中产个什么啊?
可把连续三个例子加在一起细细思索,我的不以为然变成了以为然。我终于意识到,培养、教育孩子,是一个世界性的大难题。不是吗?上面几个不约而同的态度,同时产生自不发达的祖国大陆、发达的香港特区和超级发达的美国,既有空间上的普遍性,也有文明发展不同阶段上的一般性。可以说,它不但是一个世界性的大难题,而且还是一个历史性的大难题呢!
培养、教育孩子和环境、医疗、社会保障一样,是现代人类独有的难题,如何培养、教育好孩子和如何解决好环境、医疗、社会保障问题一样,是现代人类独有的困惑。以前是养而不教,因此没听说过谁怕生孩子养孩子。现代人对过去人们的胆量简直目瞪口呆和心惊胆战:不管是家徒四壁还是目不识丁,都一路生生生生个没完。现代人懂得教育的重要性了,于是矫枉过正,怕教育出问题,索性连生都不生了。
可是,就在这弥漫着全世界的困惑与惧怕中,有一个女性,她以无限的爱心、深挚的情怀、超众的勇气和罕见的智慧,迎接了挑战,承担了责任,肩负了重担,履行了职责,实践了追求,完成了使命。她不但出色地抚育了孩子,而且还生动细微、深情款款地记录下孩子经历成长的每一步印记、每一个阶段,而且还在实践中升华出理论、写成一大部儿童教育著作,而且这一切又是在她自己企业创业之初、扩业之时、守业之际同时做到的,而且最后还没说的是:她不是抚育、培养了一个孩子,而是同时抚育、培养了两个!这个女性不仅解决了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简直是世界级的解决了这个难题。
这个女性,就是本书的作者嘉芮。
嘉芮不是一个专业儿童教育家,也不是一个职业儿童教育工作者,她只是千千万万普通母亲中的一个。惟其如此,她抚育子女的历程、她启蒙子女的感悟、她培养子女的体味、她期望子女的心声,她对孩子的拳拳之心、殷殷之情、切切之盼,她书中所讲述、所表达的她的追求、她的境界、她的情怀、她的知与行,才更有普遍意义,才更有广泛教益,才更能让全中国万万千千个母亲为之共鸣、为之动容、为之情夺。
嘉芮的平常之处是她象所有母亲一样添犊情深,她的不平常之处是她比许多母亲更加用心深重,她的最不平常之处是她不但是一个成功的母亲,还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加上一个成功的母亲,是所有女性都梦寐以求的,又是所有女性都难以企及的。连男人都难做到成功的企业家和成功的父亲兼具一身,又何况一个女人呢?嘉芮的书看上去是写了两个孩子,其实是写了一个母亲和一个女人——一个成功的母亲和一个成功的女人。所以我说,在我的眼里嘉芮这部书有两个价值,在我的解构学观点上嘉芮这部书有两个部分。这两个价值、两个部分就是分别告诉了你:如何成为一个成功的女人和如何成为一个成功的母亲。一个女人是如何成功教育孩子的?一个成功女人是如何教育孩子的?一个成功的女人是如何做一个成功的母亲的?没有一个女人不渴望寻找这些答案。而这些,正是嘉芮书里给我们讲述的。如果说,怎样成功的教育孩子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那么,在当今男权依旧至上和女权浪潮汹涌互相交织的背景下一个女性如何赢得成功,则是另一个世界性的课题。而这另一个世界性的课题,嘉芮又为我们解决了。
你必须从上述所有这些角度、这些方面去看嘉芮这部书和嘉芮的经历,才可以全方位地认识到、理解出这部书和这种经历的价值与意义:它能为那些困惑中的母亲点亮希望和信心之火,它能唤醒那些内心忐忑的未来母亲的勇气和意志,它能鼓舞那些成功女人去做一个成功的母亲,它能激励那些不甘于仅仅做一个成功母亲的女人再成为一个成功的女人。
可在这些成功的光芒下,谁又能真正了解、真正懂得嘉芮呢?
嘉芮是一个对财富、名誉、地位、权力——总而言之今天中国绝大多数人热衷的一切——都非常淡薄的女性,同时她对家庭、亲情、友谊、爱情——总而言之今天中国绝大多数人淡漠的一切——却充溢着火一般的激情。如果她将淡漠和激情的对象掉一个个,她早就名满天下了。我时不时从胡润的中国福布斯里、从形形色色的中国富豪榜里、从五花八门的电视访谈里、从各种名人刊物和时政要闻里,看到我过去和今天或近或疏的朋友熟人的名字。每当我看到这些名字,我就想,他们的天份、秉赋、资质、才智,去嘉芮远矣。但即使嘉芮始终是这样的行云流水、始终是这样的随心所欲、始终是这样的跳跃、始终是这样的恬淡,我仍然坚信她终将有一天会如日中天。我一直认为,世界上99%成功的人都经过了艰难努力、痛苦隐忍、顽强自我约束的过程;但世界上确实有一种人,他天生注定要不同凡响、要声名显赫,环境、际遇、体制、命运都阻挡不了他、压制不住他、埋没不了他,成功对他是如影随形、探囊取物。嘉芮就是这样一个罕有的天才。她经商,十年之间将边陲一隅的一个小旅行社变成一个遍及全国的旅游集团;她习书法,半年内使行家对她的成绩都感到惊讶;她学油画,经月之后习作被外行人误以为是梵高的赝品;她培育下一代,一年里创作出几十万言。而这一切,又都不是她刻意去做的,又都是她在不经意之间成就的:经商是从夫意,习书法和学油画是从子颐,出书是从友议。我老在想,世界上还有什么她不能做、做不成的,而她下半生该再做什么?我能想出的唯一一件事就是:去竞选,去做一个社会活动家。也许,这才是最能发挥她的天赋异秉、她一生最终应该从事的的事情。而其他,对她来说,都是一个个阶段、一个个局部。
嘉芮和我,相识已有八年,我们彼此都是对方一个极为重要的朋友,应该也是一个毕生的朋友。我们曾经都把对方当作自己的一个至爱亲人。追忆当年,今天我仍不禁唏嘘向往、心为之折、情为之惑。
最近两三年,我虽然一直不辍劳作,但除了不得不见的人,几乎息交绝游,社交范围越来越小;她故然远离世事纷纭,全身心抚育孺子,但朋友圈子却愈来愈大。于是我们渐行渐远,远得一年几乎只见上几面,远得一个月通不了一次电话。回想往昔,仅仅两三年的时间,就恍如隔世。谁说玄黄变幻、河东河西,非得三十年呢?但即便路歧、即使形疏,我相信我们仍然心意相通。嘉芮曾经对我说:你想表达的,我全能懂。我从未告诉嘉芮的是:你要说的,我全会理解。我想,今天、直至永远,也还会是这样。我也知道,今天、直至永远,我们都会在心灵深处彼此守望着对方。
我和嘉芮、和她先生吴XX——我平生少有的让我欣赏的朋友——、和她周围许许多多人之间的友情经历,丰富婉转、起伏跌宕、动人心魄。我早就想有一个机会能叙述、回顾、梳理一下我们之间的这段友情历程。嘉芮借她第一部书出版之际给了我一个机会。我很珍惜这个机会,同时又感到极为缺憾:既然她的第一部书里已经夹进了我的东西,那她将来第二部、第三部、第N部书我怎么好意思再把自己的东西放进去呢?而她的第二部、第三部、第N部书肯定会胜于第一部;那时她的书洛阳纸贵,我却无法借她的书传自己文名,我多亏啊!
06、4、12
成文后给嘉芮的信
嘉芮:
我所要说的、写的东西就是上面这些。最近我太忙了,否则我会早些交给你,虽然不一定能写的更好。时至今日才最后完成,我实在无地自容,只是希望没有耽误你的计划。怎么用、如何去存,由你全权裁决。我是用心去写的,说的也都是肺腑之言。但越是心底之声,越未必能示之以人,你绝顶聪明,当能理解此意,也当能比我更好的断定哪些能入书、哪些需深藏于心。
另外,本文的标题我一直想不好,这个难题留给你吧,你可以根据你的需要、你所希望表达的来决定它。
06、4、14 凌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