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猿忧中华380-國人的教育觀
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們的第一教育大家孔子既授業解惑、也精心傳道。在幾十年教育實踐中,他雖注重、但絕不止于知識和技藝的傳承,更強調的是對其弟子加以性情的感化或教誨。在當代,我們也曾大聲疾呼過要“教書育人”。
虽然已是老生常谈,但對普通國人、甚至對大多數教授、導師及父母來說,教育的主要、抑或唯一的目的的的确确就是“教知識、專業或技能”。換句話說,國人的教育觀在于專業、知識或技能的傳承。由這種觀點所局限,父母培養自家孩子、老師在校授課都重在讓學子“學會”某一特定的內容。與此相對應,學生也習慣于被動接受老師的灌輸,習慣于對書本知識的死記硬背,習慣于特定技能的機械訓練;至于性情、愛好、興趣、審美、感性、創新、獨立思考、有效溝通、團隊合作、動手做工等重要教育內容均不在學習字典之內。
正是因為國人偏頗的教育觀,很大程度上導致我們的學子大多淪為學習的機器,很少能成真正的學人,更別說世界級的大師了。 [2020年7月29日星期6写于温哥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