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布满星,月儿亮晶晶,生产队里开大会,诉苦把冤申。 万恶的旧社会,穷人的血泪恨。千头万绪、千头万绪涌上了我的心, 止不住的辛酸泪挂在胸……” 经受过“忆苦思甜”运动淬炼的朋友们,大概对上面这几句歌词不陌生。除了以上这首《不忘阶级苦》,还有《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都是那个特定时期的红色流行歌曲。 在我们所处的农场,“忆苦思甜”活动基本上就是请一些老贫农控诉“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歌颂“新社会把鬼变成人”。有时为了让我们这些“生在红旗下,泡在蜜罐里”的年轻人体会一下旧社会贫下中农的困苦,还会安排大家吃“忆苦饭”。我们农场的“忆苦饭”一直都是沿用“吃糠咽菜”的标准,每人一团蒸熟的鸡糠和一撮白水煮的番薯藤。 现如今讲究养生的人们,认为番薯叶是好东西,有提高免疫力,保护视力,延缓衰老、解毒等等功效。传说南宋末年,宋帝昺逃难到潮州,寺僧以野菜叶子煮羹,饥不择食的皇帝皇后吃了赞不绝口,赐名“护国菜”。明朝以后,潮州人制作这道“护国菜”,只用番薯嫩叶。但是,我们所吃的“忆苦饭”里头的番薯藤由根至梢。有时为了增加苦难指数,干脆不用嫩叶,专挑老梗来煮。鸡糠和番薯藤都不加油盐,即便不是出生于锦衣玉食之家,普通人吃起来都很费劲。老硬的番薯叶,多嚼几下还是吞得下去,鸡糠的主材料就是谷壳,嚼都嚼不下,只好趁旁人不留意,往犄角旮旯一塞完事。幸好乡间农人的鸡都是放养,过后它们自会把那些原属于它们的吃食找来吃了,倒也不至于造成浪费。 说到“忆苦思甜”,却也不尽是催人泪下的往事。记得有一次请了队里一个无儿无女的“五保户”老吴忆苦。这吴老头一开口就说:“要说当年我是过得比现在滋润得多了,走到哪里都有求我的人,好酒好饭伺候着,活干完了,工钱一领,两不相欠,拍拍屁股走人。”队干部说了开场白,就请老头发言,恐怕也没太认真听他说什么,听得群众哄然大笑才问身边其他人,老头说了什么?接下来当然马上请老头草草结束。知青们听着新鲜,赶紧问老职工怎么回事?原来老头年轻时是走村串乡的木匠师傅,大小木工活无不拿手当行。个头高、嘴巴活络,所以很受十里八乡村民欢迎。老木匠活干得好,据说也在各处留下不少风流债,无怪他会缅怀旧日好时光。老吴头终生不婚,所以只得孤独终老。 本来这类“走形式”的活动,成效甚微,然而却被列入各地干部的绩效考察,大家也就只好随缘演一两场。没想到这把死灰竟然籍着一部电影复燃起来,做出了一锅 2.0 版的“忆苦饭”。据报道,河南郑州市某学校组织包场看《长津湖》,老师准备了冻土豆和炒面粉,现场分发给学生,让他们体验一下当年抗美援朝战场上,志愿军战士的艰困。 在我看来,冻土豆和炒面粉比起我们当年的鸡糠加番薯藤强多了,毕竟两样都是粮食,而我们当年吃的“忆苦饭”还真是鸡豕之食。然并卵!这类形式主义的东西并不能真正“触及灵魂”,教人们“在灵魂深处闹革命”。现如今,只要切实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辅以“一二三,木头人”的游戏规则。人们别说吃糠咽菜,不吃不喝连轴转,也会热火朝天地奔向“社会主义的金光大道”!信吗? 图片来自互联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