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城市,胡志明市到处都能看到新旧交替的现象。 这次的越南行程,全部由小女策划安排。在胡志明市逗留的三天,订的是民宿。民宿在一座高十八层的商住大厦里头,管理相当完善,保安员 24 小时轮值,按电梯楼层须有门禁卡,增加了安全感。所住民宿位于第一区,但属于老城区,虽然也有高楼大厦,但是老旧民房比例不小。这个地段有不少中低档的酒店,很受背包客及自由行的外国游客的欢迎。游客多了,消费场所也就相应地蓬勃发展,规模大小不一的酒吧形成了酒吧一条街,还有类似香港“庙街”的灯光夜市给游客提供各种各样的廉价商品和旅游纪念品。
坦白说,我家娘子对于游越南的兴致不高,总觉得这类地方脏乱差,治安不好,缺乏安全感。记得 09 年,小女策划过一次萨摩阿旅行,我们父女兴致勃勃,我们家一号首长却给了个差评。这次出发之前,她又听了不少关于越南的负面传闻,不由得更为忧心。我一再强调,那些都是老皇历,她却还是将信将疑。到了新山一机场,边检和海关的程序和效率都能够与国际接轨,娘子才稍稍安心。不过,接下来每天上街,她又要担心传说中,骑在摩托车上抢包的“飞车党”。当然她的担心也并非全无道理。如我在上文提到,此地市民惯于把摩托车停放在人行道上,挤占了路人的行走空间,行人被迫走在车道边上,携带挎包的游客被抢的可能性还真不能够完全排除。当我们在胡志明市平安度过三天,接下来要北飞河内。娘子又告诫我们不要掉以轻心,据她的朋友说,河内的经济不如南方发达,到了河内更要多加小心。我虽然不太以为然,终归还是在行动上尽量配合,使她得以安心。
胡志明市在转变的表征除了高层建筑物争相拔地而起之外,随处可见的高档现代化购物商场,时尚店铺和美妆店,多多少少说明了市民的消费倾向和水平。手机和网络是现代人必不可少的标准配置,据我所见,胡志明市居民拥有手机的比例应该不小,而且使用手机消费的现象也很普遍。越通社 2017 年的一篇报道提及,由万事达卡发布的“移动购物状况调查结果”显示,越南是全球手机购物比例最高的国家之一,在亚太地区排名第四,仅次于韩国、印度和日本。研究结果表明,消费者选择网购的三大原因包括支付环境相对安全、购物方式较为便捷省时以及商品价格划算等。
在胡志明市,网约车非常多,能够提供快捷便利的服务,而且还不贵。当地人更多使用网约摩托车,网约摩托骑手统一带绿色头盔,上面有 grab 的标志。与三十年前不同的是,日本商品的影响力似乎逐渐被韩国取代。记得三十年前的胡志明市,Hongda 几乎是摩托车的代名词,如今街头却多了韩国品牌的机动车,也多了韩国连锁店,乐天的广告也随处可见。
尽管胡志明市很明显受到各种外来文化的影响,但是此地居民的某些消费模式似乎根深蒂固,难以移转。譬如他们喜欢在行人道上,面对车水马龙,尘土飞扬的街道喝咖啡、饮料,消磨时间。不少游客为了接地气,也入乡随俗地面朝大街,端坐在小椅子上看街景。胡志明市街道上很少见到有垃圾箱,于是摊档主人往往将塑料袋装着的垃圾扔在树头或路边,等待环卫工人来收走。因此走在旧城区,时不时会闻到类似臭水沟的气味,大刹风景。
胡志明市的街头吃食档五花八门,品种繁多,我经常在早上光顾这类店铺,我家娘子和小女却不曾和我一起享用。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我家娘子有洁癖,对于街头摊档甚至小店都敬谢不敏。小女倒是不讲究,但是她早上起得没我早,起来之后自然是陪着妈妈一起喝咖啡吃面包。不过,越南咖啡品位不低,面包传承了法国的烘焙技术,也是不错的选择。越南人对咖啡的喜好几乎可以说已达痴迷的程度。据小女那位建筑师朋友说,胡志明市有一家咖啡店,楼高三层,全卖咖啡,基本没有饼食、面包或蛋糕。以日常街头所见,此地居民非常习惯“剩饮”(只喝不吃)。说到“剩饮”,想起一件关于香港的饮食掌故。据说某个时期,香港的茶餐厅明文规定“剩饮双计”,就是说顾客如果只点饮料不点餐食,饮品要加倍收费。可见当时茶餐厅经营者对于只喝不吃的顾客之不待见。
正如世界上很多地方一样,既有贫民窟,也有豪宅区。胡志明市街头摊档和小店铺当然是市民消费的主流,然而也有一些高档的餐厅。小女那位建筑师朋友应我们的要求,介绍了一家他认为值得一试的餐厅,我们在胡志明市的第三天上午,我们特意到那家店进餐。那家店面积颇大,装修成热带雨林风格,装修很到位,菜品也精致,可惜服务水平与装修不匹配,尤其是 负责迎宾的知客,漫不经心的态度令人难以接受。据那位朋友说,这家店经常客满,有时要等位子。但是我们去的那天稍微早了一点,还不到午饭高峰,人并不多,服务员的懒散很有种店大欺客的味道。希望这只是偶然现象,否则的话,前景怕不乐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