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光兩朝不掛名女皇的“金葬”
——慈禧太后葬事概略
世人相傳,人死葬法有五:即金葬、木葬、水葬、火葬、土葬。
此乃將人間的葬事牽強附會地賦予“五行”的意義。
帝王、后妃死後為金葬;滿、
漢臣民死後殮以質料不同的木棺,是為木葬(然後以土掩埋,實際上是木土
複合葬);水葬多出現在江河湖海之濱的少數民族;佛教徒圓寂後皆荼毗火
化,表示“五蘊皆空”①,是為火葬;回民死後挖“喇哈兒”為土炕形,使
遺體直接接觸於土,是為土葬(這種說法當然不能概括中國各民族所採用的
各樣葬式,因此是不完整的)。
蓋金葬是對帝王葬事的尊稱,言其至尊、至貴、至高。僅以壟斷清政權
達 48 年之久的慈禧太后來說,她死後是典型的“金葬”。其葬禮規模之大,
時間之長,耗費人力物力之巨是駭人聽聞的。 從她六脈初絕 (民間稱 “倒頭”)
到葬入東陵地宮,喪禮近一年,共花掉 120 萬兩白銀。
古制天子之槨四首。清代帝王的棺槨比起古代天子有過之而無不及。慈
禧太后的金棺做好後,先用一百匹高麗布纏裹襯墊,再漆飾四十九道。每道
油漆都必須按既定工藝規程如法操作,工序各有不同名目:第一道謂之“鑽
生漆”;第二道謂之“通漆灰”;第三、五、七、九、十一道謂之“漆滿糊
布”;第四、六、八、十、十二道謂之“壓布漆灰”;從第三道到第四十道
輪番使用漆滿糊布和壓布漆灰兩種工藝。第四十一道謂之“中漆灰”;第四
十二道謂之“細漆灰”;第四十三道謂之“漿漆灰”;第四十四道謂之“糙
漆”;第四十五道謂之“墊光漆”;第四十六道謂之“退光漆”;第四十七
道謂之“籠罩漆”;第四十八道謂之“金膠漆”;最後一道謂之“滿掃金”
②。漆飾完畢還有一系列的加工。她的棺材體積龐大,盛殮遺體綽綽有餘,
於是填裝了大量的殉葬品。
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三日 (1908 年 11 月 16 日),慈禧遺體殮入梓宮,
同時放進去大量的殉葬品。其中有:正珠朝珠五盤;東珠朝珠四盤;紅碧瑤
朝珠四盤;綠玉朝珠二盤;珊瑚壽字朝珠二盤;珊瑚雙喜朝珠二盤;紅碧瑤
手串三盤;綠玉蓮子手串一盤;珊瑚手串一盤;正珠念珠六盤;紅碧瑤念珠
二盤;綠玉念珠一盤;珊瑚圓壽字念珠二盤;綠玉兜紀念一掛;正珠掛鈕一
副;金鑲正珠鐲子一副;金鑲各色真石正珠鐲子一副;金鑲珠石鐲子五副;
珊瑚雕螭虎朝珠一盤;珊瑚朝珠二盤;龍眼菩提朝珠一盤:大正珠手串一盤;
正珠手串二盤;東珠手串二盤;金鑲正珠龍頭軟鐲一副;金鑲各色真石白鑽
石葫蘆鐲子一副;鍍金點翠穿珠珊瑚龍頭鐲一副;東珠軟鐲一副;白玉鑲各
色真石福壽鐲一副;綠玉圓鐲三副;綠玉煙壺三件;茶晶煙壺一件;白玉皮
煙壺一件;瑪瑙煙壺一件;洋金鑲白鑽石小表一件;洋金鑲珠日帶別針小表
一件;洋金鑲白鑽石寶砧桃式別子一件,紫寶石桃式別子一件;白玉透雕活
環葫蘆珮一件;綠玉透雕活環珮一件;珊瑚魚珮一件;大蚌珠別子一件;白
玉魚一件;蚌珠別子二件;漢玉珞③一件;漢玉仙人一件;漢玉玩器二件;
漢玉玩器一掛;金鑲鑽石帶別子一件;白玉蘑菇一件;白玉羚羊小別於一件;
白玉貓一件;黃玉杵一件;雕漢玉針一件;漢玉羚羊一件;雕綠玉圈紋扳指
④一件;雕漢玉鑲金里扳指一件;漢玉扳指兩件;紅碧瑤暖手⑤一件;瑪瑙
暖手四件;漢玉東升⑥一件;漢玉箭隔⑦一件;漢玉蠶紋璧一件;漢玉英雄
雞心玦⑧一件;漢玉昭文袋⑨一件;綠玉猴跁杵簪三支;紅碧瑤猴跁杵簪一
支;正珠抱頭蓮二支;金平安小耳挖二支;藍寶石抱頭蓮二支;紅碧瑤抱頭
蓮一支;紫寶百抱頭蓮一支;子母綠抱頭蓮四支;茄珠抱頭蓮二支;大小正
珠抱頭蓮四支;綠玉抱頭蓮一支;蚌珠抱頭蓮一支;綠玉鑲紅碧瑤抱頭蓮一
支;珊瑚綠玉蝠一件;金鑲紅白鑽石蜻蜓一件;金鑲白鑽石蜂一件;紅碧瑤
綠玉穿珠菊花一對;金點翠佛手簪一支;綠玉佛手簪一支;金鑲綠玉佛手簪
二支;金鑲珠佛手簪一支;金點翠鑲綠玉小珍石米珠佛手簪一支;雕綠玉蘭
花佛手簪二支;雕綠玉杵佛手簪一支;綠玉寬鎦子⑩二件;綠玉鎦子二件;
綠玉馬鐙鎦子四件;綠玉小馬鐙鎦子一對;珊瑚寬鎦子二件;珊瑚鎦子一件;
紅碧瑤寬鎦子一件;紅碧瑤萬壽無疆鎦子一件;紅碧瑤馬鐙鎦子大小三件;
綠玉鑲紅碧瑤福壽鎦子三件;金鑲紅白鑽石鎦子一件;金鑲紅碧瑤小正珠鎦
子一件;金鑲大小正珠鎦子六件;金鑲藍寶石鎦子三件;金鑲子母綠鎦子一
件;正珠戒箍(11)一副;正珠戒箍一副;大正珠帽花(12)一件;金鑲紅
白鑽石桃式帽花一件;金鑲紅碧瑤綠玉白鑽石帽花一件;大蚌珠桃式帽花一
件;大正珠帽花一件;紅碧瑤桃式帽花四件;金鑲紅碧瑤子母綠帽花一件;
金鑲紅碧瑤珠邊帽花一件;金鑲鑽石帽條(13)一件;橫繩帽條(上釘正珠
二百零四顆)茄珠褂鈕一副。慈禧的遺體簡直被深深地埋在珠寶、金銀、翡
翠、瑪瑙之中,確實是名符其實的 “金葬”。據說,當時有個宮女看了之後,
覺得太過份了,背後曾議論說:“這麼多的殉葬物,將來必要招致後患,到
那時老佛爺 (指慈禧)恐怕連條褲衩也剩不下。”20 年之後這話果然應驗了。
民國 17 年。竟然被以孫殿英為首的軍閥、兵痞們劫掠一空。
慈禧入殮後,金棺即停於寢宮。由和平門內大六部口陳記六合棚鋪搭了
一殿兩卷的起脊大棚,作為每天王公大臣輪流上祭之用。按清宮慣例,要用
番(喇嘛)、道(道士)、禪(和尚)、尼(尼姑)四棚經作薦亡法事,每
天一棚,逢“七”四棚輪念或念對台經。這樣,辦成藏傳佛教、漢傳佛教和
道教的綜合道場,以壯大喪禮的勢派。所以,棚內部搭上高大的經台。祭棚
外,搭着高聳的鐘、鼓二樓,兩邊遙相對稱,每日早晚上祭奠酒時,好來個
“晨鐘暮鼓”。棚外正中還要搭上三座高大的席箔牌樓,上頂安着席制的五
脊六獸,有如舊時東四、西四十字路的四面牌樓。巍峨壯觀。
牌樓下,對稱排列着以青松碧柏的枝葉編成的獅、虎、象、麒麟、狻猊、
駱駝、仙鶴、野鹿……還有數不清的宮廷特有的儀仗和黃雲緞掛彩色飄帶的
“萬民旗”、“萬民傘”。俱都插於特製的金紅罩漆的執事架上。
祭棚內,各王公大臣送來的滿筵——餑餑桌子、各種祭席儘管隨祭隨撤,
仍是堆積如山。
一切祭品務盡其奢。作為殉葬物的變種——紙活等冥器更是無計其數。
在她奉安入陵之前,於不同的喪禮環節,焚燒了大量的紙糊的神樓寶庫、亭
台殿閣、鳳輦輿轎、御前侍衛、歌妓侍女、京劇戲出、滿漢全席、“三牲”
祭筵、螺甸鑲嵌大理石心的硬木桌椅、多寶格、羅漢床、金錢桌、金錢櫃……
以及仿其生前喜愛的文玩、古董、鐘錶、文房四寶、生活器皿等等。凡所應
有,無所不有。此外,凡是她生前穿用過的衣服鞋帽,除了分別賜予皇親王
大臣作為遺念外,大部分隨同上述紙活一起焚化。
據說,慈禧死後的 60 天,過“奈河”時已經燒過一次船橋。可是次年有
的大臣卻上奏說,老佛爺升遐後 60 天,正逢臘月封凍之時,恐不能行船,無
法得渡(實際上他們想藉機貪污)。但按喪禮舊俗,一切喪祭均不得重複,
否則即有“重喪”(百日之內再死人)之虞。所以,只好託言於佛教的盂蘭
盆會“中元普渡”的說法。於是即在宣統元年七月十五日(即 1909 年 8 月
30 日)再燒一次法船。按其立意,當然是專門超渡慈禧的御用法船,但這也
象徵着清室替慈禧發心普渡冥界眾孤魂的法船,這樣,就給慈禧作了身後功
德。
慈禧的這條法船,船身長 18 丈多,寬 2 丈多。基本上是木結構的框架,
糊以綾羅綢緞和彩布。據有關記載:“船上樓、殿、亭、榭、陳設悉備,侍
從篙工數十人,高與人等,皆衣真衣。此外,殿陛陰森,神佛巍坐,旁立鬼
判,狀極猙獰。中豎 10 丈高桅,懸一黃緞巨帆,上書‘普渡中元’。無數紅
蓮,圍繞船外。”屆晚,燃燭其中,蔚為奇觀。文武百官列隊,至東華門北
沙灘地方送焚法船。當時,許多男婦老幼從四面八方趕來觀看,人們“感嘆
之聲,不絕於耳。”
慈禧奉安入陵的勢派恐怕是清末最大的了。一般臣民死後“發引”用的
引路大幡不過高 1.5 丈,或 1.8 丈,最多以 32 人抬異而行。而慈禧用的引路
大幡卻高 3.2 丈,由 64 人抬起來就有 4 丈多高。所以,殯列所經過的地段,
許多民房、廠房、電線杆都奉旨拆除。臨時還有所謂“金鍬”、“玉鎬”在
殯列前邊開道,可以隨時拆除障礙,“如有阻攔,處以杖刑,打死勿論。”
丹旐(大幡)之後,是五光十色的“萬民旗”、“萬民傘”的旗群傘海,
遮天蔽日,以象徵着她的“德政”。接着便是上千人的“法駕鹵簿”宮廷儀
仗隊,以及風輦輿轎,連同僧、道、番、尼,王公大臣恭送的行列,浩浩蕩
盪婉蜒十幾華里之長。
關於慈禧奉安用槓的說法還不太一致。有說是用了 128 人的皇槓,因為
她已經被尊為“太皇太后”,故與帝葬用槓相同。還有人說,根據清制帝后
有別的制度,應為 96 人槓。但無論如何,用槓用罩是“落地滿黃” (即黃漆
槓、黃罩片、黃繩、黃墊、槓夫的荷葉帽上插黃錐翎)是肯定無疑的。
槓後是十路縱隊的武裝兵弁,他們佩刀肩槍,跟隨護衛。最後面是文武
官員、皇親國戚、后妃嬪嬙的車隊,大約不會少於 2000 輛。
從北京到東陵,步行送葬需要 5 天。慈禧奉安時,由北京到馬蘭峪共分
4 站。每站都各搭停靈用的大路祭棚一處。所以,每天必須按計劃趕到站口,
以便將梓宮停入棚內過夜,送殯人馬一併駐紮安歇。待次日起程。據承辦慈
禧奉安路祭棚的六合棚鋪後人陳家驥先生說,這種棚是有一定規格的,其南
北進身不得少於 14 米,寬下不得少於 10 米。這樣,它的高矮大小的尺碼才
與皇槓(連同大罩)相適應,使槓罩出入自如無礙。大棚兩旁還搭上一丈通
連的棚,以供備司員暫住。棚外以木隔扇作為臨時圍牆,晚間門上加鎖,垂
下席簾,下面掩上土口袋,暫禁出入,棚外正中,搭着三座大席牌樓,與宮
內停靈時的祭棚的裝點完全一樣。
大祭棚後面為中軍帳棚。內設虎座,為王公大臣們辦公的地方。另備床
帳,兼作大臣們的休息之所。
此外,另設“人”字形帳棚,作為王府六部值班人員住地,界以繩索,
不准值班人員越界以確保靈櫬駐地的秩序。
慈禧被葬入了普陀峪定東陵。其陵墓建築豪華驚人,是個糜費的典型。
但由於受清代帝、後有別典制的限制,所以她的地宮不能像乾隆皇帝地宮那
樣富麗堂皇,陵寢也不能像帝陵那樣廣大,因而她極力把隆恩殿等地上建築
搞到豪華驚人的地步。
在慈禧的地宮裡,除了放置她的金冊、金寶、玉冊、玉寶外,還有鑲滿
珍珠、寶石的 “三鳳頂(即朝冠,乃皇后專用)等數百件極為珍貴的殉葬品,
適成為一座珍寶館。但經過民間 17 年,軍閥的大洗劫,如今只剩下一具殘破
的棺材,其它殉葬珍寶已蕩然無存了。
①五蘊,佛教名詞。 “蘊”,梵文意譯為積聚、類別。 《俱舍論》卷一:
“諸有為法和台聚義是蘊義。”是對一切有為法作的分類,共計有五:(1)
“色蘊”:“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
若劣若勝,若遠若近,如是一切略為一聚,說名色蘊。”(2) “受蘊”:即
把“諸所有受” “略為一聚; (3) “想蘊”; (4) “行蘊”; (5) “識蘊”;
即把想、行、識“略為一聚”。此五蘊作為對一切有為法的概括,狹義為現
實人的代稱,廣義指物質世界(色蘊)和精神世界(餘四蘊)的總和,是佛
教全部教義分析研究的基本對象。
②清檔案:《孝欽顯皇后升遐記事檔》,第九本。
③珞,即纓珞,用珠玉穿成戴在頸上的裝飾品。
④扳指,戴在右手上的裝飾品,比戒指寬,供拉箭用。
⑤暖手,在手掌中用手指撥轉以暖手的兩個圓球。
⑥漢玉東升,漢代所砣玉兔。
⑦箭隔,放箭的筒狀物。
⑧玦,供佩帶的玉器,環形,有缺口。
⑨漢玉昭文袋:漢代所砣佩劍用的玉物(袋系帶之誤)。
⑩鎦子,金戒指的一種。
(11)戒箍,吃齋時戴在脖子上或掛在身上的裝飾品。
(12)帽花,帽子正中用珍珠綴成的花。
(13)帽條,帽子上的帶子。
主要參考資料
俞進化。《清東陵與西陵》。北京:北京出版社。1981—9。第 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