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的中军博两天前贴出了一篇题为“马克思为什么是伟大的”博文[1],对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做了比较客观的总结性的简要介绍,可以帮助读者们对于已经淡忘的马克思经济理论有所回顾。在该文的最后,中军通过一个生活的例子提出了一个问题,并给出中军自己对该问题的一些看法如下:
在国内来访的兄弟们提着大包小裹从购物中心出来时,我经常逗他们,“美国为什么能让你们这样的生产者用自己的棉花、布造出耐克鞋、寇驰包,用自己的船运来,然后再买下背回去,把利润留给了美国,你们自己和家人还觉得占了便宜高兴呢?究竟占了谁的便宜?究竟谁在占便宜?究竟最高兴的是谁呢?”
很明显,当美国能让美国以外的生产者用自己的棉花、布造出耐克鞋、寇驰包,用自己的船运去,然后再买下背回来时,那该是多大的流通浪费呀?可即使是在明晃晃的浪费中,地球人还是得把利润的大头留给了美国,不仅愿意把大头奉献给美国,而且自己还觉得便宜高兴呢!
这就是摆在我们中国理论家们面前的现实问题。关于这个问题,斯密、马克思没给现成的答案,但如果不懂斯密、马克思的学说,你是绝对解释不清这个问题的,至多也就象国内那些所谓的股市评论专家那样,虎虎那些不明就里的业余散客,或者象那些所谓的国际军事专家那样,蒙蒙那些没当过兵的土八路而已。
中军提出的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实际上,中军所说的“关于这个问题,斯密、马克思没给现成的答案”是实在话,可是中军所做的“但如果不懂斯密、马克思的学说,你是绝对解释不清这个问题的”这个结论是过于武断了。
中军的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了大约7,8年前我写过的一篇文章。当时我还没有开始写博客文章,只是刚刚注意到网上华人网站上的一些论坛里的讨论,所以也试着在某些论坛发贴子。直到2006年底正式开博之前总共也就贴了两三篇文章,那时还是用南极星打的稿子。那两三个贴子中有一篇题目为“一个外行眼中的人民币汇率问题”,具体是贴在哪个论坛也记不清了,底稿是留着的,2008年又在万维以“一篇旧时的文章”为题目重新贴出。不过,在这重贴之前我已经将该文的部分内容写进了我的公平分析的原书及改写版当中[2],其中就包括了与中军这里提出的问题相关的讨论如下:
当然﹐低汇率所促成的大量出口也还有除了为进口而创汇以外的好处。根据我在前面的讨论,由于汇率的偏低﹐即便每年中国的进出口在货币价值上达到平衡(也就是说每年出口得到的钱都用来买了进口的物品), 从以物易物的观点来看﹐中国也还是亏的(何况中国近来出口通常超出进口以致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那么那些靠出口为生的企业又怎能不但养活许多工人而且还大家发达致富呢﹖这里的窍门是利用国外市场作了个资金的週转。一个出口企业生产出了产品,把它卖到国际市场赚来外汇,然后把得到的外汇拿到中国银行去换成人民币,再把换回的人民币口去掉原料等成本作为发给工人的工资及公司的利润。在整个这个过程中,对于该出口公司来说国际市场只是把产品换成人民币的周转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对于整个国家来说,在没有另一个企业用人民币将换来的外汇再兑换回去并购买进口物资之前,国际市场也只是一个养活国内企业的资金周转的一个额外增效环节或辅助流通渠道。
但是,以国际市场为辅助流通渠道来促进国内资金周转是要付出一定代价的。这里我们不妨作个假设﹕中国国内的生产能基本自给自足所以中国每年只出口不进口(进口为零)。在这种极限情况下,国际市场便纯粹成了调节资金週转的附加增效环节。假如养活一个工人需要价值500元的物品,那么国家靠出口来养活一个企业的工人就相当于(夸张一些) 先生产价值1000元的物品,把其中的价值500元的物品卖到国际市场上去,再用得到的外汇兑成人民币(这里先忽略利润的成份), 发给一个工人500元,然后这个工人再拿这500元去国内市场上购买价值500元的生活物品。所以说﹐这种周转方式与纯用国内原材料进行生产一样﹐是加重国内的资源消耗的(以生产1000元的物品的资源来满足对500元物品的需求) 。当然﹐零进口只是一种极端的假想情况。但在现实世界中如果一个国家的整体出口远远大于其整体进口﹐则上诉对于零进口的分析便适用于出口超出进口的那部份。
美国有人讥讽政府说他们的政府向中国借钱花﹐这是指中国买了大量的美国国债而言。其实中国之所以能有钱买大量的美国国债﹐首先因为中国把自己生产的产品送到一些国家去换成外汇而不从对方买相应价值的产品回来用。所以应该说中国是先出租产品再出借钱。当然有人会说只要我们手里拿着交易得来的外汇﹐这种单方向的输出产品就只是暂时的。可是一来当你将来想捞回现在单方面付出的代价时﹐你手里的外汇到底能帮你多少忙要受到从现在到那时的很多国际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二来中国在现在这个时期就要付出额外的环境及资源的代价。
这里大家还可以看到一些现在已经很平常或已经过时但在7,8年前可能还有点新鲜的语言,诸如“美国有人讥讽政府说他们的政府向中国借钱花﹐这是指中国买了大量的美国国债而言。”
上面的这段文字虽然没有回答中军博所问的为什么中国大陆的人要来美国买中国生产的商品的问题,但是对一个与之相关的问题,即为什么要做表面上吃亏的世界工厂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指出了其中的一个在流通领域来说的原因:调节资金週转的附加增效环节。至于说为什么需要这样的附加增效环节就涉及到了更为复杂的经济学和经济哲学议题,是当初所写的公平分析试图最终解答的问题之一。
中军博在文章贴出后与网友还有相关的讨论如下:
作者:ZMYSN 留言时间:2013-10-27 00:49:47
阁下是在说政治、哲学?还是经济?
能不能拜托阁下回答一下自己的问题,我们也好理解?“美国为什么能让你们这样的生产者用自己的棉花、布造出耐克鞋、寇驰包,用自己的船运来,然后再买下背回去,把利润留给了美国,你们自己和家人还觉得占了便宜高兴呢?究竟占了谁的便宜?究竟谁在占便宜?究竟最高兴的是谁呢?”
作者:中军 留言时间:2013-10-27 21:52:18
ZMYSN:
谢谢来访以及你的提议。
大家很容易看到的是美国市场上的东西物美价廉,一个一百多美元的寇驰包在国内要一千多人民币。但这种合算有两个直接条件:一是货币兑换失衡;二是市场交换倾斜。
如果进一步分析,从金融流程上看,是美元消费力增强;从经济循环上看,是美国掌控着世界资本的流动。这资本包含着品牌、技术、设计、研发等,这里应当保护着斯密说的劳动价值。
如果再进一步分析,从生产过程看,我们只有原料,没有产品;只有劳动力,没有生产者;只有工厂,没有企业;只有剩余,没有利润;只有货币,没有资本;只有金钱,没有财富。对这里差别的理解,不仅应该包含着斯密的劳动的价值,而且必须包含着马克思揭示的劳动的异化和其解决异化等等。
如果再进一步分析,从作为人而不是角色的消费心理来看,美国的东西就是假的,我们都会相信真的,而我们自己的东西就是真的,大家也都会怀疑的。这里不仅包含着劳动异化的解决,而且要包含人本身的异化的解决,包含着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理解:“共产主义不过是以个人自由为前提的联合体”。
这些差别,不可以随便地假定为仅仅是经济或政治的单一问题。如果说斯密揭示的是生产领域的秘密,马克思揭示的是社会领域的秘密,而生产领域与社会领域的内在链接是它们作为世界的意义。
实际上,中军这里试图解答的不是那个网友提出的问题(也就是中军自己在文章中提出的问题),而是我上面所引述的我在7,8年前所讨论的问题,即为什么要充当表面上看起来是吃亏的世界工厂的问题。
但是,中军显然没有能够回到那个问题。这是因为那本身是一流通领域的问题,而中军却努力地试图离开了流通领域去从流通领域以外各种因素去解释。我们不能否认流通领域的活动受到与之相关的社会政治文化的影响,我当初之所以把前面引述的那段文字写到公平分析中去就是因为它不单单是个技术性的问题。我们不能完全否认中军所列出的那些因素对于为什么要当表面看来是吃亏的世界工厂这一问题所具有的影响。但是流通领域所受到的政治文化的影响本身并不是脱离了流通而产生的,因此完全离开了流通本身来试图从流通中的某一环节(生产)背后的政治文化因素中寻找原本是流通领域的问题的答案,恐怕对于找到问题的答案不是最为有利的选择,不但可能会是事倍功半而且会给读者造成很大的困惑。
实际上,我前面所引述的我在7,8年前关于相关问题的讨论虽然是着眼于流通领域(及其背后的政治文化因素)找答案,却也忽略了经济体系中的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即国际硬通货作为财富积累的功能。这一功能在随后几年里中国对于国际能源和原材料的采购力以及在国际上的政治军事的影响力随着经济上的崛起而开始的迅速增长中充分表现了出来。
现在回到中军提出的那个问题来。中军所问的为什么中国人要到美国来购买中国生产的商品的问题还不仅仅是上面所讨论的为什么要做世界工厂的问题,而是一个涉及到了消费者心理与如何建立市场品牌的问题,那是一个比起前面所讨论的为什么要做表面吃亏的世界工厂的问题容易回答得多的纯市场经济学的问题。。。。。。
[1] http://blog.creaders.net/zhongjun/user_blog_diary.php?did=164169
[2] http://blog.creaders.net/murongqingcao/user_blog_diary.php?did=171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