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雪原》真實楊子榮歷史內幕 楊子榮勸降400土匪 楊子榮在中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的人物,他的形象通過《林海雪原》的小說、電影、特別是現代京劇《智取威虎山》為人們所熟悉。不過,大家認識的楊子榮是小說、電影和舞台上塑造的形象,對現實生活中的楊子榮——當年在東北剿匪戰鬥中屢建奇功的特級偵察英雄的真實情況,並不是十分了解。而最近上演的有關楊子榮的電視劇,對楊子榮的形象更作了一些不切實際的虛構,不僅損害了英雄的形象,也為大多數觀眾所不能接受。楊子榮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早年的生活經歷是怎樣的,他犧牲後有哪些鮮為人知的故事,很多人都想有一個全面準確的了解。 楊子榮 一、楊子榮是山東牟平人,曾在東北闖蕩生活了14年 楊子榮,原名楊宗貴,1917年出生在山東省牟平縣(現煙臺市牟平區)城南一個叫峽河的小山村。父親楊世恩是個泥瓦匠,母親宋學芝是個剛強的農村婦女。楊子榮4歲那年,父母曾帶着一家老少去東北安東(今遼寧丹東)謀生。但父母一天到晚拼死拼活地干,也難以維持一家人的溫飽。沒辦法,除了父親和姐姐外,母親又領着其他孩子回了老家。在老家,母親省吃儉用地供楊子榮上了幾年私塾。 1929年,膠東地區軍閥混戰,民不聊生,12歲的楊子榮在母親的安排下,去安東投靠父親。開始父親讓他去上學。兩年後,楊子榮到姐姐做工的繅絲廠幹活,以掙錢補貼家用。但是好景不長。楊子榮三年學徒期剛滿,廠子裁人,楊子榮被趕出工廠大門。無奈之下,楊子榮就到碼頭搬木頭、扛大包,到鴨綠江江邊放木排、當船工。1938年底,他在鞍山千山採礦區找了一份當採礦工的活兒。礦區的活兒也不是好干的,不僅有生命危險,還要常常忍受日本監工的打罵。最讓他不能忍受的是,看到日本監工毒打自己的工友。一次,他實在是看不下去,奪過監工的皮鞭,為自己的工友出了氣,但他自己也無法在礦山呆下去了,在工友的幫助下,楊子榮逃離了礦山,回到了老家牟平。這一年是1943年春,楊子榮26歲。 從12歲離家算起,楊子榮在東北整整闖蕩了14年。這14年,對楊子榮來說,可謂是嘗遍了人間的酸甜苦辣,體會了生活的艱難辛勞。但也使他熟悉了東北的風土人情、山情地貌,結交了一大幫窮苦朋友,積累了豐富的社會經驗。這段經歷,在他後來參加的剿匪鬥爭中,可謂是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在家鄉報名參軍,隨後開赴東北剿匪 楊子榮回家後,正是家鄉抗日戰爭最艱苦的時候,懷着對日本侵略者的無比仇恨,他毅然參加了村裡的民兵組織,積極配合正規部隊,打擊日偽軍。 母親也為他張羅了一門親事,媳婦是邵家溝一位叫許萬亮的姑娘。婚後不久,女兒出世了。女兒的出生,給家庭帶來了不少的歡樂,而半年後,女兒的夭折,又給他們帶來了更多的憂傷和痛苦。 1945年9月,日本投降,抗日戰爭結束。為應對蔣介石發動內戰的陰謀,中共中央決定採取“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略方針,命令山東立即派主力部隊開赴東北,解放被日本侵略者鐵蹄踐踏了十幾年的東三省。為貫徹落實這一戰略方針,楊子榮所在的膠東地區開展了聲勢浩大的參軍活動,每個縣、鄉、村都有參軍任務,楊子榮的村也不例外。 楊子榮小時候最愛看的書,就是《三國演義》、《水滸傳》,他對書裡的英雄人物十分敬佩,夢想有一天自己也能成為英雄。當他得知村里組織報名參軍的消息後,沒等跟家裡人商量,就報上了名。不過報名時沒用“楊宗貴”,而是用的“楊子榮”的名字。 參軍後,楊子榮被編在膠東軍區海軍支隊,因為歲數大,被安排到炊事班當了一名炊事員。楊子榮雖說不是太情願,但既然當了兵,就得聽從領導的安排。 根據上級指示,楊子榮所在部隊經過短暫集訓後,於11月下旬開赴龍口。接着從龍口港坐船,開赴東北。部隊在遼寧莊河登陸,改番號為東北人民自衛軍遼南三縱隊二支隊,隨後,繼續向北挺進。一路上,一邊行軍,一邊打仗,先後解放了吉北哈南一帶的烏拉街、朝陽、舒蘭、榆樹、五常等城鎮,於1946年2月初到達黑龍江省東部的牡丹江地區,駐紮在牡丹江市西邊的海林鎮。 在進軍途中,楊子榮還積極響應部隊的號召,每到一個地方,就利用向老鄉籌糧、借鍋灶等機會,向群眾宣傳黨的政策,宣傳人民軍隊的性質,發動青年參軍參戰。一路上,楊子榮一人就動員了30多人參軍,被部隊評為“擴軍模範”。 1946年1月,楊子榮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他在黨旗下莊嚴地宣誓:為共產主義奮鬥終身,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 三、在杏樹底剿匪戰鬥中,一人勸降400土匪 根據上級指示,楊子榮所在部隊的主要任務,就是消滅牡丹江地區形形色色、五花八門的土匪武裝,建立人民政權,實行土地改革,發動群眾參軍參戰,支援解放戰爭。部隊進駐海林後,立即投入了緊張的剿匪戰鬥。第一階段,採取集中兵力、分路清剿的辦法,先後殲滅了勢力最強、威脅最大的鄭雲峰、馬喜山、謝文東等部大股土匪。 看着戰友們在前線與敵人拼殺,把楊子榮急壞了,只要有機會,他就趁着往陣地送飯的時候,也拿起槍與戰友們一起參加戰鬥,有時還幫着出出主意、支支招兒。在一次戰鬥中,一班長負了重傷,不能繼續參加戰鬥。一班是連里的尖刀班,沒有個好班長可不行。正當連長為班長的人選犯愁時,指導員一句“你看楊子榮怎麼樣”,把連長給提醒了。就這樣,楊子榮眾望所歸,當上了一班班長,也遂了自己的心願。 擔任一班班長的楊子榮,如魚得水,在隨後的剿匪戰鬥中,表現得異常機智勇敢,特別是在杏樹底剿匪戰鬥中,孤身一人,闖入敵陣,硬是把400多土匪給勸降了,堪稱剿匪戰鬥的一個奇蹟。 杏樹底村是位於牡丹江北部的一個山村,這裡集結了從各處逃竄來的土匪400多人,他們憑藉村子的有利地形和村周圍高大的土牆、堅固的工事,與我剿匪部隊對峙,企圖負隅頑抗。3月22日,攻打杏樹底殘匪的戰鬥打響,楊子榮帶領尖刀班沖在最前面。但由於敵人火力太猛,組織了多次進攻,都沒有成功。為了儘早結束戰鬥,減少部隊傷亡,指揮部命令炮火支援。幾炮打過去,敵方陣地和村子裡立刻濃煙滾滾,也隱約聽到村子裡婦女小孩的哭喊。如果再打下去,雖然能把土匪消滅掉,但村裡的老百姓也將遭受更大的損失。在炮擊的間隙,楊子榮一個箭步從溝里鑽出來,就揮舞着白毛巾,直奔村里,去勸降土匪。 在楊子榮的宣傳鼓動下,許多土匪開始動搖,村裡的群眾也紛紛勸說土匪趕快投降,別讓鄉親們也跟着遭殃。這時,幾個土匪頭目出來了。為首的分別是從青背村、北甸子逃來的殘匪許大虎、王洪賓,和家住本村的郭春富、康祥斌。許、王二人色厲內荏,叫囂着誰投降就槍斃誰;郭、康二人因家在本村,不能不顧村里鄉親們的死活,經楊子榮和鄉親們的一番勸說,有了投降的意思。雙方為此發生爭執,互不相讓。最終,還是郭、康人多勢眾,占了上峰。楊子榮乘機做工作,土匪們紛紛把槍扔到楊子榮的身邊。許、王看看大勢已去,也垂頭喪氣地把槍扔到了地上。就這樣,一場血戰被楊子榮的勇敢舉動化解了。 楊子榮一人勸降400土匪的消息,很快傳遍了整個部隊,部隊首長決定讓楊子榮到團里做偵察工作,並擔任團偵察班班長,楊子榮又有了新的用武之地。此後,在每次的剿匪戰鬥中,都是先由楊子榮率領偵察員,喬裝打扮,深入偵察,待摸清敵人的詳細情況後,再由大部隊進行圍剿。 隨着剿匪鬥爭的節節勝利,剿匪部隊不斷發展壯大,楊子榮也由偵察班長升任偵察排長,他肩上的擔子更重了。 四、智擒“座山雕”的經過 經過近一年的剿匪戰鬥,大股土匪已基本被消滅,但二三十人一夥的小股土匪仍有不少,而且更加隱蔽,更加狡猾,外號叫“座山雕”的土匪就是其中之一。 “座山雕”本名張樂山,原籍山東昌濰,兩歲時隨堂兄到牡丹江,15歲進山當土匪,18歲便當上了匪首,有50多年的土匪生涯,歷經清末、北洋軍閥、偽滿三個時期。此人老謀深算,詭計多端,在匪徒中頗有聲望,內部人稱“三爺”。當年,張作霖和日軍都曾想消滅他,但都沒成。日本投降後,他接受國民黨的委任,當上了“國民黨東北先遣軍第二縱隊第二支隊司令”。我剿匪部隊進駐牡丹江地區後,曾對這股土匪進行多次圍剿,消滅了他的大部分人馬,只剩下身邊二三十個親信死黨,隱蔽在深山老林里,一心等着國民黨大軍到來。並時常出沒山林,搶掠百姓,殺我幹部,繼續作惡。 按照以往的經驗,對這種小股土匪,用大部隊圍剿是行不通的。團里決定,由楊子榮帶領5名偵察員,組成一支剿匪小分隊,扮成土匪模樣,進山搜尋“座山雕”的匪窩,並待機剿滅。同時,派出部隊跟蹤配合。 1947年1月26日,農曆正月初五,楊子榮一行6人接到命令後,立即出發,向海林北部的密林深處開拔。 他們在深山老林里一連轉了好幾天,才在一個叫蛤蟆塘的地方,找到一座工棚。工棚里住着十幾個人,樣子像是伐木工人。楊子榮先是用土匪手勢和黑話試探,意思是自己遇了難,走投無路,想請人幫忙牽線,投奔個山頭。開始沒人搭理,後來,一個自稱姓孟的工頭搭了腔,答應領他們去一個地方。他先從屋裡拿出一把鋸、一把斧子、一把小鐵鍬和一個盛着半桶苞米麵的小鐵桶,交給楊子榮等人,然後,把他們帶到了20里外的一個空木棚子,交待了幾句後就走了。 楊子榮他們在工棚里一連等了兩三天,也不見孟工頭的影兒,僅有的一點兒苞米麵也吃完了,心裡不免有些着急,擔心情況是不是有什麼變化。正在着急的時候,孟工頭回來了,這回他把楊子榮一個人領到了附近的一個屯子,並在屯長家裡見了兩個人。兩人先是一番土匪黑話試探,見楊子榮對答如流,才亮出了真實身份。一位自稱姓劉,是“座山雕”的副官,另一位被稱為連長,兩人表示同意引薦楊子榮等人上山,並說要下山辦些酒肉,準備在山上過元宵節,等稟報“三爺”後,再來接他們上山入伙。 兩天后,兩人如約來到楊子榮他們住的工棚。楊子榮讓戰士把兩個土匪給綁了,並假意解釋說:現在不知道是否是自己人,只好先委屈一下,到了山上再說。兩個土匪覺得到了山上自會見分曉,也沒太在意,就領着楊子榮他們直奔“威虎山”。 “座山雕”確實真夠狡猾的,一路上設了三道哨卡,當初要是派大部隊清剿,不論驚動了哪一道哨卡,土匪都能逃得無影無蹤。楊子榮他們每過一道哨卡,都由兩個土匪上前搭話,然後,把崗哨也一塊綁了,一同押上山。過了第三道哨卡不遠,就到了“座山雕”的老巢——一座被當地人稱做“馬架房子”的木棚。 楊子榮命令三個戰士在外面看好土匪,他帶領另外兩個戰士衝進棚子,各自占據有利位置,槍口對準土匪。棚子裡一共7個土匪,其中一個白頭髮、黑臉膛、長着一副鷹鈎鼻子、留着一把山羊鬍子的瘦小老頭就是臭名遠揚的“座山雕”。楊子榮命令戰士把“座山雕”和其他幾個土匪一起綁了。 這次剿匪可謂大獲全勝,沒費一槍一彈,端了土匪的老窩,活捉了陰險狡猾的“座山雕”和土匪13人。 楊子榮活捉“座山雕”的消息,很快傳遍了整個海林鎮,當地老百姓無不歡欣鼓舞,奔走相告。《東北日報》以《戰鬥模範楊子榮等活捉匪首座山雕》為題,進行了報道,稱這次剿匪戰鬥“以少勝多創造範例”。團里也召開慶功大會,給楊子榮記功,給其他戰士也分別記了功。 五、血灑海林,英雄罹難 消滅了“座山雕”,剿匪工作並沒有結束。2月20日,也就是活捉“座山雕”的第13天,楊子榮又領了新的任務,踏上了新的剿匪征程,這次是負責清剿在海林北部梨樹溝一帶活動的漏網殘匪。為保險起見,團里決定,由副政委曲波帶領30人的小分隊,隨楊子榮一起進山。 經過幾天的偵察,楊子榮和幾個偵察員在一個叫鬧枝溝的地方,發現了土匪窩藏的地點——一座冒着炊煙的“馬架房子”。為了不驚動土匪,在離窩棚三四百米的地方,楊子榮命令偵察員們匍匐前進,慢慢向窩棚靠近。在確定土匪沒有發現以後,楊子榮和幾個偵察員一齊向房內猛撲過去,大喊一聲:“不許動,舉起手來!”慌亂中有土匪開始操槍,楊子榮立即扣動匣槍扳機,可能是天氣太冷,槍針受凍,槍沒有打響,其他戰士也立即向屋內射擊,也沒有打響。這時,從屋裡射出一顆子彈,正好打中楊子榮的胸膛,楊子榮晃了幾晃,便倒了下去。 聽到槍聲,隨後趕到的小分隊,在曲波的指揮下,立即向土匪的窩棚猛烈掃射。土匪在房內也拼命頑抗,向外射擊。曲波命令戰士爬上房頂,向屋內扔手榴彈,終於把這股頑匪全部消滅。 土匪消滅了,但英雄楊子榮卻倒下了,小分隊的同志為失去這位英雄的排長、昔日的戰友而失聲痛哭,紛紛脫帽向英雄致敬。他們永遠都不會忘記,這一天是1947年2月23日。 楊子榮犧牲時年僅30歲,參軍只有一年多時間。從1946年2月進駐海林剿匪,他參加大小戰鬥上百次,每次都出色地完成了上級交給的任務,多次立功受獎,並被評為戰鬥模範。 為讓人們永遠記住這位英雄,學習這位英雄,3月17日,楊子榮所在部隊在海林鎮朝鮮族小學操場上,為楊子榮和其他幾位在剿匪戰鬥中犧牲的戰士,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授予楊子榮“偵察英雄”的光榮稱號,將楊子榮生前所在排命名為“楊子榮偵察排”。 六、英雄的身後事 楊子榮參軍後,就隨部隊去東北參加了緊張的剿匪戰鬥,一直沒時間給家裡寫信。家裡只知道楊子榮參加了八路軍,也不知道到哪去打仗了,更不知道他在部隊成了戰鬥英雄,並且光榮犧牲了,也不知道他用了楊子榮的名字。相反,楊子榮在東北經常化裝偵察,扮成土匪的模樣,倒給家裡帶來了不少的麻煩。原來,村里一個從東北回來的人,說在牡丹江看到過楊子榮,說他一身土匪打扮,八成是當了土匪了。村里為此取消了楊子榮家的軍屬待遇,也不再給他家代耕了。楊子榮的母親宋學芝聽說後,怎麼也不相信這是真的,就找村里幹部評理。村幹部說,人家都看見了還能有假?宋學芝不服,就背上乾糧,到區上、到縣上、到地區找,終於在1957年1月等來了一張“失蹤軍人通知書”。通知書上寫着:“經審查確認楊宗貴同志為失蹤軍人,家屬仍享受革命軍人家屬的優待”。1958年11月,政府又根據有關規定,給楊子榮家發了“革命犧牲軍人家屬光榮紀念證”。看着證書,宋學芝失聲痛哭,她哭自己失去的兒子,哭自己終於為兒子洗去了不白之冤。 1966年,宋學芝去世。老人到死也不知道,她天天看的樣板戲《智取威虎山》裡的英雄楊子榮就是她的親生兒子。而楊子榮在老家的媳婦許萬亮,因為得不到丈夫的消息,又背上土匪家屬的黑鍋,再加上婚後孩子夭折的痛苦,憂思成疾,在1952年秋天,就帶着說不盡的遺憾離開了人世。 在海林,海林人民也在為尋找英雄的家鄉而奔走。楊子榮是哪裡人,烈士紀念碑上沒有刻上,《林海雪原》的小說里也沒有記載,只知道他是膠東人。《智取威虎山》的樣板戲上演後,楊子榮成了家喻戶曉、人人皆知的英雄,海林人民覺得不把英雄的家鄉找到,不僅愧對長眠於地下的英雄,也愧對全國人民。1966年,海林縣委組織成立楊子榮情況專門調查小組,赴膠東調查尋找楊子榮的家鄉。調查組經過三個多月的走訪調查,翻閱了3000多份失蹤軍人檔案,都沒有發現與楊子榮相符的人員。第一次調查無功而返。1969年,海林縣委與楊子榮生前所在部隊組成聯合調查組,進行了又一次更大規模的調查。在當時的煙臺地委和文登、榮成、牟平、乳山、海陽縣委的大力協助下,經過半年多艱苦細緻的調查走訪,終於有了結果。最後確認,牟平縣峽河村的失蹤軍人楊宗貴,就是楊子榮。1974年,當一張楊子榮在東北剿匪被評為戰鬥模範的照片,送到楊子榮的哥哥楊宗福手裡時,老人不禁淚流滿面,百感交集,失蹤多年的弟弟總算有了着落。 楊子榮家鄉的幹部群眾,也為出了這樣一個英雄人物而感到無比自豪和榮耀。1991年,中共牟平縣委、牟平縣人民政府,為紀念這位智勇雙全的戰鬥英雄,在縣城中心位置建起了“楊子榮廣場”,在城南原烈士參軍集合的雷神廟西側,建起了“楊子榮烈士紀念館”,讓烈士英勇無畏的革命精神,成為激勵全縣人民永遠開拓進取的精神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