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设计论] -01 【二野注:此文观点颇为新颖,供参考,因篇幅颇大,故分篇发表】 李永刚编著 前言 1 第一部分 生命的奇迹 4 第一章 是不是太巧了? 4 宇宙大爆炸 4 宇宙的规则 5 超级幸运之星-地球 6 生命物质的形成 11 生命的起源 13 真核细胞的产生 15 生物的进化:一段奇迹大爆炸的历史 16 生物进化一个幸运加速的过程? 17 无所不能的幸运 19 为恐龙定制的小行星 20 终极奇迹--人类 20 第二章 完美的安排 22 第三章 生命的艺术性 27 第二部分 对进化论的质疑 36 第一章、进化论的要义及主要证据 36 第二章 反对进化论的主要声音和理由 38 第三章 生命源于智能设计的概率有多大? 48 第三部分 生命源于智能设计的证据 49 第一章 生物不可约化的复杂性 49 第二章 生命系统的集成、优化 50 第三章 有机生命的复杂性 51 第四部分 人类对生命起源的探索 56 第一章 生命起源的理论研究 56 第二章 生命起源的实证研究 58 第三章 为什么进化论会被多数人认可 61 第五部分 谁是造物主 64 第一章 宇宙间智能设计的痕迹 64 第二章 智能星体的起源 75 第三章 宇宙生命的分类 79 第四章 可能的候选者 82 第六部分 创世之路 89 第一章 宇宙的起源 89 第二章 拓展疆界 91 第三章 我们身处的这个宇宙的诞生 92 第四章 星体社会的诞生 93 第五章 地球生命的创生 94 第六章 生物的分类和生物大发展 97 第七章 造物的基本操作:添加、删除与更新 101 第八章 上天的宠儿-人类 104 第九章 一路对我们的扶持 108 后 记 113 参考文献 114 前言 今天我们相信航空母舰必然是智慧的产物,因为它复杂、规则、有目的并且集成了多学科的多种技术,一艘顶级的航母绝对是人类顶级技 术的集大成。然而我们绝大多数人自认为理性的人们同时也相信纵使集合了人类最顶尖的技术我们也无法造出的哪怕是最简单的有机生命却不 是智慧的产物。 今天我们相信我们使用的计算机程序是智慧的产物,因为它们使用了统一、规则的代码,因为它们充满了逻辑的智慧,更因为它们使用了 嵌套、循环、判断、子函数、继承等等这样复杂的编程技巧。然而同时我们却也相信比它们更复杂、更充满逻辑、并且同样使用了规则编程语 言编制的基因程序却不是智慧的产物。 我们相信艺术是智慧和灵感的产物,美丽的艺术品是艺术家综合素质修为的外在表现。没有人相信一个毫无素质的白痴会创造出绝世的艺 术品。但是今天我们大多数人却相信那些美丽的花儿那些灵动的生灵,那些艺术家一遍遍临摹的绝世艺术品却源自毫无意识的大自然。从蕨类 植物到裸子植物再到被子植物,那些生灵不但在功能上日趋完善强大而且在外观上也越来越美丽。自然选择的结果?可是那些花花草草、那些 水母、珊瑚……它们并不具有审美意识甚至它们没有眼睛!。 1991年9月26日4男4女共8名科研人员进驻了历时8年,耗资1 .5亿美元修建的用于研究在仿真地球生态环境的条件下,人类是否适合生存的 问题而修建的生物圈2号。生物圈2号在物质上闭环,并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然而这项实验仅仅进行了21个月便宣告失败8名科 研人员不得不离开生物圈2号。原因是物质及生态平衡被破坏了且不可依靠自身的能力进行修复。然而远比生物圈2号复杂的多得多的地球生物 圈,却已经在我们这个星球上平稳运行了数十亿年。为了维持这个生物圈的运行不但要考虑生物群落的动态平衡而且需要考虑大气循环、水循 环及碳循环的平稳运行!。 进化论者相信是一次又一次幸运的错误生育造成了物种的进化,物种的进化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形体、声音、皮毛、器官、组织……事实 上不同的物种之间甚至极少有相同的蛋白质(人类大约有10万多种蛋白质)。据信地球上曾经生存过的物种大约有10亿种,但其中99%以上是在 寒武纪生命大爆炸之后产生的距今仅5亿年,期间地球上还曾出现过5次生物大灭绝,平均每次都造成了当时近90%物种的灭绝,考虑到这些因素 要想完成这么多物种变化所需的幸运,平均下来几乎要求每时每刻都有这样幸运的错误生育才行。而事实上另一个客观现实是自有文字记载以 来我们人类未曾记录过一种新物种的产生,相反我们记录了十多万种物种的灭绝。甚至还有批评者认为区区5亿年甚至不够大自然利用随机的幸 运产生一个大一点的功能性蛋白质(功能性蛋白质是由氨基酸在空间构造的一段程序)。 在人类的前夕,恐龙曾是我们这个美丽星球的霸主,虽然在很多技术细节上它们远不及哺乳动物先进,但毫无疑问它们拥有比我们哺乳动 物强得多的武力,恐龙的存在俨然已经成为推广哺乳动物,使人类登上地球的历史舞台最大的阻碍。然而在我们人类即将登场的最后一刻,一 颗恰到好处的小行星撞击了地球,说它恰到好处是因为它再大一些将会伤害到地球而它若再小一些只会成为那夜夜空的一个点缀,它的大小恰 好彻底毁灭了恐龙而留下了对哺乳动物没有伤害的物种,又是巧合? 在元素周期表上一百多种元素中,有很多的元素都有和碳、氢、氧相似的属性,再给你一次机会让你从所有的元素中选一组元素来构 建生命,相信你最后最佳的选择依然会是碳 氢 氧。因为和别的元素组合相比,它们在宇宙中的含量最多,元素习性最活跃,所构建的生命最 轻盈、灵活、高效。也就是说从一开始我们便是优化的结果。 我们的宇宙是由四种基本力在空间的组合所决定的,我们的生命则是由四种基本的基因代码在空间的组合所决定的,这是一种巧合还 是同一种设计思想在不同领域的延展?? 我们的身边不乏智能设计的痕迹,但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却从未认真理性的分析过它们,它们真的源自设计吗?如果它们源自设计那么是谁 设计了这些?设计的目的是什么?可能采用的技术手段有那些?这样的设计思想又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迪?。关于造物主的探讨我们似乎一 直在走极端,在达尔文之前宗教所宣扬的神创论统治了社会的主流思潮,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和地位,宗教不惜利用国家强力机关镇压任何反 对神创论的思想。今天毫无疑问以进化论为主要思想的无神论已然战胜了宗教成了社会的主流思想和科学权威,但同宗教类似的是今天的科学 界也似乎容不得任何特创论的思想。对待智能设计我们似乎总不能以一种平常的心态理性的对待,它总是和意识形态上的争斗联系在一起。笔 者并非宗教人士,也不是科学家。本书力图以现代科学发现为基础客观理性的分析探讨我们的世界源自设计的可能性、过程、目的及可能所采 用的技术手段。 关于造物主的起源、发展及创世本书提出了自己的假说,笔者并不指望这个假说会是最终的答案,实际上笔者认为对于造物主的正确认识 和理解是一项浩大的工程,绝非一两个人或一两本书可以做到。对于本书所提到的假说笔者更希望它能成为一个范例向人们展示智能设计论的 立论之基并非只有宗教和神话传说,并由此消除人们对智能设计论的误解,使更多理性的人们重新认识并加入到探求我们的世界另外一种起源 的可能性即:智能设计的可能性中来。 李永刚 以下为正文: 第一部分 生命的奇迹 第一章 是不是太巧了? 我们常说我们应该珍爱生命,因为我们每一个生命的诞生都是一个来之不易的奇迹。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句话只不过是一段文学的修饰 而已,真正能了解这段奇迹的人其实在我们这个星球上少之又少。从哥白尼发表日心说到达尔文的进化论,科学史上一次又一次重大的发现逐 渐的抹去了我们人类神圣的光环,如今我们绝大多数人都相信其实我们同猪狗猴子等这些低等的生物并无什么本质上的区别,甚至认为它们其 实就是我们的祖先。 随着太空技术的长足进步我们如今已能观测到包括银河系在内的上千亿个星系,以及难以计数的像太阳一样的恒星,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在 这广袤的宇宙里必定有许多的星球生活着向我们一样高等甚至比我们更高等的生命。就我们银河系而言它大约有1000多亿颗恒星,很多的恒星 都有行星系统从概率上来说应该有很多像我们地球一样的适合高级生命生存的行星,甚至有科学家估计这样的行星可能有数百万之多,换句话 说我们的地球母亲也只不过是银河中一颗极其平凡的行星而已。这样的“平庸原则”在我们的身边不断的扩散,我们被不断地暗示我们只是一 种普通的生物我们的存在其实在宇宙间并无深意。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我们的地球真的如他们所想的那样在宇宙中平凡又不起眼吗?仅靠一 个又一个匪夷所思的巧合就真的能进化出像我们人类这样复杂的生物吗?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让我们重新回顾一下关于我们人类和我们所在 的宇宙不寻常的发展历程,那一个个令人惊叹的巧合却分明暗示着我们另外一种答案。 故事从什么地方开始呢?就让我们从宇宙的创生开始说起吧,因为它是万物的源头。 宇宙大爆炸 如今主流的科学认为我们所在的宇宙起源于大约150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大爆炸发生在一个宇宙“奇点”上,之所以称它为“奇点”是因 为科学家认为在那个体积几乎无限小的点上汇集了我们现在宇宙中所有的物质和能量,所以那个点具有极高的温度和极高的质量,所有目前已 知的物理学定理在那里都失效了。科学家认为在奇点爆炸之前宇宙中不存在时空。而这个“奇点”大约在150亿年前的一天因为某个我们现在还 不知道的原因发生了爆炸,爆炸后随着宇宙温度的降低依次出现了原子和分子,进而出现了星云和恒星,最终经过150亿年的演化形成了我们现 在所看到的宇宙。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很少被人提及的细节不知大家留意到了没有,那就是大爆炸为什么没有像我们所看到的烟火那样将 宇宙炸成漫天的碎屑,反而是秩序的:按照夸克—原子---分子---较轻的物质----星云----恒星----星系这样的顺序逐步演化而来。并且我们 现在看到的星系也不是一大团物质的简单聚合体,它们同样是秩序的:卫星绕着行星转,行星绕着恒星转,恒星系统绕着星系中心转,而星系 则在更大的尺度上沿着固定的轨道秩序的在运动。对此宇宙学家的解释是:我们非常幸运那次爆炸后我们宇宙的膨胀速度是恰到好处的。如下 图所示: 如果当初爆炸后宇宙膨胀的速度太慢,那么宇宙将会在它产生出来后不久就又重新坍塌,那么就不会有足够的时间演化出恒星。即使它是 在经过了将近100万年以后发生坍塌,它也会一直是不透明的,不会有热力学的不平衡状态。但是,要形成我们今天的这个宇宙,膨胀速率也不 能过快,以至于超出作抛物线运动的速率,否者,膨胀的动能就会胜过引力,早期的云团也就无法凝聚而形成现在的星系。通过这样的分析, 我们于是会产生一种印象,即初始宇宙的动力学条件必然是经过十分精细的调节。因为当初的初始条件可以有许许多多的选择,而符合诞生出 我们这个宇宙的条件却十分苛刻。如果这一切不是人为的安排而仅仅是巧合的话,那我们在一开始便是十分幸运的了。 宇宙的规则 F=M*A(牛顿第二定律:) F=G*[m1*m2/(r*r)] (万有引力公式) E = Mc^2(爱因斯坦质能公式)。。。。。 还记得这些我们从小就学过的公式吗?这些公式告诉了我们宇宙的规则,所有的物体都遵循了这些规则。实际上我们活在一个充满了秩序 和规则的宇宙中,卫星围着行星转,行星围着恒星转,恒星围着星系转……。我们甚至可以用公式来精确的描述它们预判它们的动向。对此我 们早已习以为常丝毫不觉的有什么奇怪,但仔细想想这确是一件令人不可思议的事情:为什么我们会活在一个充满着规则和秩序的宇宙中?物 体为什么是互相吸引而不是互相远离?为什么它们之间的引力大小一定与相互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而不是3次方或1.5次方?为什么控制我们宇 宙物质的会是四种不同力程的力(引力、电磁力、强核力和弱相互作用力),并且它们控制的范围恰好互补并完整的覆盖了整个宇宙?这些问 题没有人能够回答,科学家只能泛泛的告诉我们,从最早的那个爆炸点开始,规则就创立了。从某种意义上说,物理学家是一群可怜的家伙, 他们毕生都在研究各种规则,却不知道这些规则是那里来的。同时他们也是一群自相矛盾的家伙,一方面他们告诉人们我们的宇宙是以纯自然 的方式产生并发展起来的,这个过程不存在计划和目的。按常理这样的宇宙应该是混乱、随机并不可预判的,但事实上他们在研究宇宙的过程 中却无时无刻不在使用公式和定律这些本应该是研究秩序运动的工具。 我们应该感谢这些规则,正是有了它们才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宇宙,才有了我们,正是由于我们理解并掌握了它们中的一小部分,我们的 生产力才得以了快速的发展。如果这些规则真的是产生于那次并无计划和意识的大爆炸,那我们真的太幸运了,那次爆炸不但为我们带来了构 成宇宙的物质,并随机创建了一整套约束它们的规则,并且这些规则又是如此的合理、深奥(一直以来只有我们人类顶级的科学家才能略窥一 班)。 对于宇宙的这些规则爱因斯坦曾说过一句发人深省的话:最不可思议之处就是这宇宙是可以思议的。 超级幸运之星-地球 从太空看去地球是异常美丽的,现年73岁的宇航员比尔·安德斯感慨地回忆说:“(地球)是我们在太空中看到的唯一彩色……我们生活在银 河系的一个小尘埃上。”伊朗裔美国女企业家安萨里回忆说:“地球的纯粹之美让我热泪盈眶。”然而地球真正让人们感慨的绝不仅仅是它的美 丽,更重要的是它是一颗有着复杂生命存在的星球,正是那些灵动的生命赋予了地球活力和别样的美丽。 地球是我们目前所知的宇宙中唯一拥有生命的星球,我们人类是不甘寂寞的物种,当我们学会使用望远镜探索宇宙的那一刻起,我们就不 曾停止过寻找邻居。如今我们探索的目光已经可以掠过150亿光年的范围,但是依然没有任何邻居存在的迹象。从望远镜里看到的那些星球:月 球、火星、金星、木星、木卫2、土星等等,无不是一派死气沉沉的景象,而我们得到的数据更是让我们确信那些地方根本无法让大型的有机生 命生存,纵使地球的沙漠和南极也较那些星球的环境好很多。我们是孤独的!这结论简直让人无法相信,我们的宇宙是如此的浩瀚,仅我们所 在的银河系便有1000多亿颗恒星和可以预想的更多的行星,而银河系在宇宙中也不过是沧海一粟,我们地球怎么可能是宇宙中唯一拥有生命的 地方?于是无数人怀着这样热切的想法,加入到了搜索外星生命的行列。在所有科学研究中受这种思想最深的大概是SETI了,SETI是代表搜索 外星智能的研究,从1960年开始,SETI的研究工作者利用全世界各地的无线电望远镜监听从银河系各个角落传出的电波,但迄今为止还没有探 测到任何智慧生命的征状。SETI的探索虽然没有得到人们预想的结果,但却启发了人们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到底符合什么样条件的行星才适 合高等生命的生存呢?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思考并研究这个问题,美国太空总署天文生物学家冈撒雷斯便是其一,冈撒雷斯和他的同伴们对 这样的行星条件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并试图依据这些条件在银河中划定可住人的行星可能存在的范围,他们的研究结果是令人震惊的。 可住人行星的必要条件 液态水 绝大多数科学家相信最初的生命是诞生在水里的,水的化学特性恰好支持以碳元素为基础的生命能在水的这些特性中生存,包括溶解并传 送生命所必须的化学养料,和水吸收太阳热能的能力,这是调节地球表面温度的最关键条件。水不但是有机生命生存所必须的,而且在初期为 生命提供了很好的保护。因此对于一个可住人的行星来说,液态水绝对是必不可少的。但液体的水在宇宙间也是很难找到的东西,实际上目前 我们所观测到的行星中只有极少数可能存在液态的水。 与恒星之间的距离 液态水的存在实际还牵连到另一个复杂生命不可或缺的条件那就是行星与它的恒星之间的距离。美国太空总署研究科学家凯文.加拉查比喻 说:“这就像经营房地产的人常说的最重要的是地点、地点、地点,一个可住人的行星必须处在所谓的黄金地带,它不能太热也不能太冷必须 恰到好处,水的温度也要恰到好处。” 液体的水帮助我们确定了可住人的界线,如果太热水就蒸发了就不会有液体的水,如果太冷像今天的火 星一样水就结成了冰。在我们的太阳系可住人的区域是非常狭窄的,只有在远离金星的轨道之外,到火星以内的环带。如果地球到太阳的距离 再接近百分之五,它的命运就会变得像金星一样:不可收拾的温室效应使地球表面温度达到华氏九百度,相反的如果地球距太阳的距离再远百 分之二十,就会像火星一样在大气层周围形成二氧化碳的云雾。使它表面进入冰雪和严冬,会消灭一切生命。 恒星的类型 如果我们在外太空找到特别复杂甚至是有智慧的生命,那必定是在跟我们太阳一样的恒星附近,我们循着轨道围绕的太阳是属于(主星系 G2型光谱的矮星)正好是我们所需要的。如果太阳像银河中其他百分之九十的星一样小一点,可住有人的区域也会小一点,地球必须更接近太 阳才能保持在生存圈中,这样重力加强了会锁住我们地球,自转与公转会变得同步,那样地球的一面会永远向着太阳不断受太阳光焰的煎熬而 背着太阳黑暗的一面永远被冰雪封盖。复杂的生命很难忍受如此极端的温度变化。 处于银河中合适的位置 美国太空总署天文生物学家冈撒雷斯说:“我发现我们必须住在星云中最恰当的地点,我们住在一个螺旋形的星云中,就是说这是很扁的 星云,中心部分鼓起,它还有螺旋状的分支,我们住在中心到外边距离中间的地方,然而银河中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适合人居住,我们所在的 银河其实危机四伏而最危险的地方大概是银河中心部分,因为银河中心区域的星球密度非常大,而在我们银河的正中心还有很多超新星和其他 危害生命的东西,还有一个巨大的黑洞在我们银河的正中心,如果有颗恒星从附近飞过它将被重力撕的粉碎,然后在附近形成一个附加环并且 会发出大量的辐射能包括粒子辐射和电磁波的辐射如伽玛线、X射线等。”虽然星云中心部分有黑洞、爆炸的星球和致命的辐射使复杂的生命不 可能存活。但银河最边缘部分也充满了其他对生命的挑战,天文学家唐纳德.白郎理说:“在边缘情况比较微妙,我们住在一个以铁、镁、矽和 氧为主的行星上,当我们到了星云边缘的时候,这些较重的元素会越来越稀少。”冈撒雷斯补充说:“那就没有足够的重元素来造成像地球这 样大的行星也就不可能支持生命了。所以在危险的星云中心与边缘之间,正好有一个恰到好处的区域。”冈撒雷斯、白郎理和彼得称这区域也 就是银河系中复杂生命可以居住的地带为:星云中可居住区。 自从2001年他们的理论首次发表以来,渐渐得到天文生物学家的接纳。冈撒雷斯说:“我们还需要作更多的研究决定这可居住区到底有多 宽,但我认为大多数人都同意:不错,星云中的确有很多地区太危险,也有很多地区太缺乏铁和其他的重元素,以至不可能有生命存在。”虽 然这些困难可以排除银河中心部分和边缘成为可居住区,但冈撒雷斯在可居住区内发现仍有相当大一部分区域,不适宜复杂的生命存在,在银 河系的可居住内还被螺旋臂分割开,那些是危险的地方因为这地区是银河系大部分超新星爆炸的地方,也就是新星诞生的地方。理查斯说:“ 我们不能太接近螺旋臂,我们不但要生活在银河系适中的地区也要避开螺旋臂。” 原来这正是地球所在的位置,不太拥挤又比较安全,正好在银河系的人马臂与佩儿修斯臂之间。冈撒雷斯说:“位置至上,原来我们在银 河中所占的特殊位置,是危险性最低,最适合生存的,又有足够的原材料可以造成地球。” 氧气/氮气的大气 我们需要一个有氧的大气,而且在地球上氧气和氮气的比例又正是复杂生命所必须的条件,正如从太空所见地球大气层散发出的光辉,像 一条蓝色的丝带一样,大气只有地球直径的百分之一,它是由氮气、氧气和二氧化碳组成的,其中氮气占78%,氧气占21%,二氧化碳的含量小 于1%。总而言之,我们的大气层确保了温和的气候阻挡了太阳的辐射,并且是配合的恰到好处的气体又是液体水和复杂生命所必须的。下图为 从太空望去的地球大气层。 合适磁力大小的磁场 地球内部深处液态铁的流动产生了一个磁场,这是复杂的生命必须的保障之一,如果我们的地球稍微小一点它的磁场就会太弱,太阳的等 离子风就会渐渐剥去地球的大气层,使地球慢慢地变得像火星一样的死寂,荒凉。 地壳的板块运动 我们生活在一张纸一样薄的地壳上面,如果地球的地壳再稍微厚一点那么板块循环就不能进行了。地壳的厚度从4英里到30英里不等,它是 由十多个板块组成的而这些板块在不停的移动。 这种动态的地质活动有着各种调节的作用如地球内部的温度、回收碳、将生命必须的元素混合等等。巴伦西亚说:“地球的板块构造使碳- 硅化物在地质年代中不断循环,大气中的碳含量得以调节,从而保持了流动水域周围的表面温度。” 板块构造和水密切相联。板块构造不仅能通过调节温度使水流动,同时,很多科学家都认为水促成了板块构造。 加州理工大学的迈克.布朗说:“如果没有水,在地质学上这个行星就是死的。“水润滑了板块构造,而板块构造导致了大陆和海底之间的 显著区别,引发了地震和火山,改变了山脉的面貌。金星上没有水,没有板块构造,没有深邃的海底,没有屹立的山峰,没有大陆,可能也极 少有地震或火山。一个几乎毫无生气的地方!” 大月球 与地球相比我们的月亮很大,目前科学家认为没有月亮我们也不能存在。月球的大小是地球的四分之一它强大的引力稳住了地球转轴的角 度,经常保持在23度半。这样确保了地球上有适中的四季变化,使它成为太阳系中唯一有温和气候能维持复杂的生命繁衍的地方。 月球使地球稳定旋转,防止地球两极剧烈运动而导致气候剧烈变化。一些科学家认为,要是发生这样的变化,孕育这的生命就不可能形成 或进化。同时,月球也有效地引发潮汐,科学家认为,海洋可能是早期生命开始进化得以在陆地生存的最佳环境。 被巨大的气体行星保护着 我们必须生活在拥有巨大行星的行星系统中,它们可以阻挡扫把星的过量撞击,巨大的行星就像就像一把巨大的扫帚,清扫太阳系中的碎 片——一旦被这些大大小小的陨星击中,生命也会戛然而止。在太阳系早期,这一保护作用非常有用,尽管当时地球仍然受到撞击,但科学家 说,如果没有木星,情况会糟糕的多。 …… 所需要的条件越来越多。 地球能有复杂的生命是因为很多条件都恰到好处,专家指出的生命必要条件不断地在增加,目前最常见的清单中一般有20条之多。所有这 些条件都必须同时同地在一个星系中组合,才能有一个可住人的像地球的行星,然后才能有复杂的有科技的生命。为了估算同时具备这么多不 同条件所需要的几率,有些科学家很保守的选定了十分之一的数量作为高等生物存活所需的每一个条件。物理学家比赞.里马田说:“如果每一 个条件都要同时出现的话,你要将个别的几率相乘,这使最后的数值变得很小,你有10%的这个,10%的那个相乘就成了一个极小的数值。数值 大概是10的负15次方就是十亿亿分之一,而这个数位要与一千亿个星球的数目相比,一千亿是个很大的数目,但十亿亿分之一是一个很小很小 的数目。从数位看,这些几率说明这种事是不可能发生的,或者说是在银河中很不可能发生的事。这就是证据领我们走的方向。” 冈撒雷斯补 充说:“在各星云中不错是有很多可能的资源,但另一方面你需要的条件太多,所有条件都要凑的正好,才能产生一个可住人的行星像地球一 样,这一切引导我得到的结论是,我们在这星云中是绝无仅有的。”支持这种看法的科学证据与日俱增,我们的星球在这星系中是少而又少的 。 生命物质的形成 元素周期表上有一百多种中,有很多的元素都有和碳 氢 氧相似的属性,再给你一次机会让你从所有的元素中选一组元素来构建生命 ,相信你最后最佳的选择依然会是碳 氢 氧 氮。因为和别的元素组合相比,它们在宇宙中的含量最多,元素习性最活跃,所构建的生命最轻盈 、灵活、高效。如果这个结果是随机的巧合,你应该庆幸我们一开始便中了头彩,我们的身体是由碳 氢 氧 氮这样的组合构成的而不是硅或者 别的什么元素,这样你怀中的爱人才会是柔软温暖的。 还有一些细节是你可能不曾想过的,那就是宇宙中的这些元素是从何而来的呢?说起来这居然也是段惊心动魄的传奇巧合。 大爆炸理论在解释了宇宙的由来的同时也告诉我们在大爆炸中不可能形成比锂更重的元素,那么,其它元素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科学家告 诉我们这些重元素都是从恒星中由较轻的元素通过核反应逐步产生的,但是恒星中的轻元素又是从何而来的呢?一颗恒星约75%是氢,25%是氦 ,只有1%左右是较重的元素。这个比例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说明地球上生命的基本物质,例如我们体内有机分子中的碳和我们呼吸的空气中的 氧,是在恒星内部生成的。然而在这些环节中第一个难题是为什么恒星一开始就是由75%的氢和25%的氦组成?这是在150亿年前宇宙诞生的大爆 炸中另一种巧合起作用的结果。 这种巧合取决于弱相互作用的强度。为了避免在方向或其他方面失控,需要一种精确的微调——如果使弱作用力稍强一点,氢就不会转化 为氮,使弱作用力稍弱一点,几乎所有氢都会转化为氦。如果一个宇宙内的恒星最初全部是由氢组成,那么这个宇宙也许与我们不在的宇宙没 有太大的差异,但如果其中所有恒星最初都是由氦组成,那么它们就会迅速烧尽。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没有氢气来构成水,也能演变出生命, 在时间上却很可能来不及形成行星和演变出生命。 第二个问题是较重的元素如何在恒星中生成的呢。天体物理学家认为,生成过程是核合成,而核反应熔合的第一步,就是两个氢原子的结合, 形成氘,氘是整个生命诞链子里的第一个和至关重要的元素,氘如果不能形成,宇宙可能除了氢以外就不会有另外的元素了,所有生命(如果 还存在的话)都会是由氢这单一元素所组成。而且,核反应失败,新星也会停止形成。?熔化和制造氘的自然力量也是恰到好处的,如果这种力 量并不是刚刚好这份量,而是弱了百份之十,人类生命就不会出现。如果这力量稍稍强了百份之十,生命也永远不会出现。然而,一切力量却 刚好操控在这理想的百份之十之内,因而合成出了氘。 当氢和氘被成功制造了之后,氘原子透过同样的熔化过程结合成氦原子,但氦原子必须形成更大的原子,然而问题是:氦-4原子核非 常稳定,两个氦原子的结合,是违反物理定律的,也就是说,两个氦原子根本是不可能的。但在熔化的新星内部,他们却能相撞并”暂时”黏 在一块,这时它们可临时生成一种叫钹-8的原子核,但钹-8原子核极不稳定,仅有10-17秒的生命,所以钹-8原子核必须在分裂前的一刹那被第 三个氯核撞击.这样它们才能产生一种较稳定的元素,也是对我们生命至关重要的元素碳-12,但是由于第三个氦核的到来可能把不稳定的钹-8 原子核撞得粉碎,所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大量的产生碳看来并不现实。通过这种方式产生碳是一件极其难求的事,宇宙不可能通过这种方式大量 的产生碳,但第一个碳-12的产生却似乎非得这样。1954年,霍伊尔认识到恒星内部产生大量碳的唯一途径是氦一4、铍一8和碳一12之间产生共 振。即:有谐共振。而这三种元素能发生有谐共振的条件是这于三种关键元素原子核的能级的精确微调。发生有谐共振时那三种元素的能量水 平必须配合的恰到好处高一点低一点都不行,然而,一切又是刚刚好。 在上述的过程中,还有一个巧合对于我们来说是至关重要,那就是共振恰好是在在碳-12中而不是在氧-16中发生的。当一个碳-12原子核和 一个氦一4原子核在恒星内部的适当条件下相遇时,它们有一个与两个原子核的结和质能相应的特征能量。这个能量位于氧-16某个能级上方不 到1%处。但是1%这个数就足以保证不会发生共振。的确, 在恒星生命的早期, 有些氧-16在恒星内部产生,但是与碳比较起来,数量相当小。 如果氧能级再高l%, 那么实际上所有恒星内部产生的碳仍将继续迅速转化为较重的元素。在这种情况下,以碳为基础的生命形式将不会存在 。用霍伊尔的话说,仿佛“物理法则是针对这些巧合在恒星内部引起的结果而特意制定的”。此外还存在另一种相关的惊人巧合,也有助于把 宇宙变成适于生命存在的地方。 在恒星内部生成碳和其它较重元素只解决了以碳为基础的生命形式是如何在地球上形成的问题的一半。重元素是怎样离开恒星,散布于银 河系而成为构成新恒星和行星的部分物质云的呢?简要回答是,当少数恒星作为超新星爆发时,重元素才会离开恒星四周扩散 。除氢和我们周 围环境中的微量的氦以外,地球上的每一种元素以及你身体内各种元素都是这么来的。但是是什么使超新星大发雷霆?原来,生命物质在宇宙中 的这种扩散其关键也在于一种严密的宇宙巧合。 如果恒星的质量超过9个太阳的质量,核心温度高达l亿度以上,还会发生更复杂的核反应,反应的终极产物将是以铁-56 原子核形式存在 的最后恒星灰。恒星从核反应获得的所有能量都来源于原子核内质子和中子的排列更加紧密。在铁-56中,质子和中子紧密的程度达到了极限, 聚变不可能再产生能量。质量较重的原子核,如金、铅、银 和镭等它们的核子排列都不如铁-56紧密。从铁生成这些元素需要投入更多的能量 。这就是超新星内的情况。 当一颗质量2O倍于我们太阳或更大的恒星耗尽核燃料时,恒星表面对内部的压力大得足以把电子和质子熔为一体,形成中子。恒星的整个 核心变成一个中子球,其排列之紧密甚至超过铁原子核内的质子和中子。星核的质量与我们的太阳差不多,但所占空间仅相当于珠穆朗玛峰。 星核的突然紧缩将恒星外层约l9个太阳质量的底板向内抽拉,以致恒星外层底部骤然坍落,下落速度达到光速的15%,然后撞到新形成的中 子星上,同时从四面挤压它这就象使劲挤压原子核一样。中子物质猛烈回弹,发射的冲击波飞速往回冲击恒星。 以上过程发生在不到半秒的瞬间内。当冲击波开始穿过恒星向外 发射时 ,它遇到了阻力,开始减速。 它力图推开这20倍于太阳质量的整 块材料,如果没有助力,它就会消亡。但是它后面跟着中微子流,中微子流是在中子星核受到挤压时产生的。减速的冲击波的物质密度极大, 竟然将大量的中微子吸收过去,而中微子很难与任何物质反 应,因此它们能够几乎不受影响地穿越充填在我们与太阳之间的铅层 。中微子的 能量加强了冲击波的力量 ,使之得以冲破含有重元素的恒星外层。 这种与人类生存有关的巧合有赖于关键的中微子爆发。80年代计算机的计算结果表明,仅仅有冲击波是不能引起巧合的,必须有中微子参 加。但是中微子的各种特性必须经过精确地“微调”才行。这再次取决于弱相互作用力的强度,弱作用力决定着中微子与质子、中子相互作用 的强弱。如果弱作用力稍稍过强,即使是密集的冲击,中微子也能穿透,它们将从恒星中流出,不致把恒星外层驱进宇宙。反之,如果弱作用 力稍稍过强,中微子就会卷入星核内部的反应,而决不会脱身逸向减速冲击波即将消亡的那个区域。 弱相互作用的强度必须恰好使足够的中微 子先从星核内逸出,然后给冲击波一推之力。 所有这些都与大爆炸中产生 75%的氢和25的氦所需具备的条件有显著联系。倘若当时弱作用力稍弱一点,中微子就不可能促成超新星 爆发反之,倘若当时弱作用力稍强一点,氢就会更加自在地主宰宇宙,恒星内部的氦就会很少,甚至没有。一个宇宙既有一些氮,又有正在爆 炸的超新星,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 对此有科学家说:“与我们的前辈不同的是, 我们知道了我们是怎么来到这个世界的 但是,与我们的前辈相同的是,我们依然不知道为 什么会如此。” 生命的起源 虽然我们的地球在宇宙中是极度难求的,但这仍不意味着有了地球就必然会有生命。生命之所以能在地球上产生就我们目前的认知而言我 们仍然需要寄希望于一个又一个奇迹的诞生。 有意思的是虽然目前被科学界广泛认可的关于生命起源的学说都是由进化论者提出的,但就生命的起源而言它却并不适用于进化论,因为 进化论只有在有了生命之后才能适用,在有生命之前“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是无从谈起的,那么失去的进化的引导早期的生命该如何诞生呢 ,可有的选项不多说白了就是“幸运”,一种常人难以想象的幸运。就生命的起源而言目前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幸运的小水池说”这种 假说认为生命起源于早期地球一处非常幸运的小水池中,那里有生命所需的所有元素,在早期地球电闪雷鸣的恶劣环境中,某一天在闪电的作 用下凑巧生命所需的元素编码成了一个原始的生命,生命的进化历程从此展开。另一种是“海底黑烟囱说”这种假说认为最早的生命物质在海 底黑烟囱附近富集,在黑烟囱不断涌出的热水提供了能量来源并充当了搅拌器的情况下,某一天凑巧生命所需的物质编码成了一个原始的生命 ,生命的进化从此开始了。 无论这两种学说引述了多少生涩的学术用语,描述了多少页令人眼花缭乱推想过程。然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些假说在其许多核心的关键 部分都需要依靠极小概率的幸运才能完成。 其一便是第一个生命基因的诞生。我们现在知道生命的一切性状都是由其所携带的基因程序所决定的,基因程序是一段逻辑性极强的程序 。对于早期的生命而言无论它是DNA程序还是RNA程序,这段程序都需要明白无误的指示那些生命的基石-氨基酸,需要在空间组装成一个怎样的 蛋白质,并执行一个什么样具体的功能。然而氨基酸在空间能被装配成一个具有指定功能的蛋白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大自然共有一百多种氨 基酸而构成我们生命的生物蛋白质的只有20多种氨基酸并且全部是左旋的,这是一件非常令人惊异的事情。并且这20多种氨基酸在空间有几乎 无穷多种排列方式,但对于一个具体的生命来说能执行一种特定功能的蛋白质其几十个甚至上百个氨基酸在三维空间的排列方式却是唯一的。 如果这一过程不靠智慧的引导而单靠随机组合的话,其成功的概率非常低,你需要想像有这样一段程序:它指挥二十多种不同形状的积木有球 形、马鞍形、立方体、长方体等等,它告诉立方体要放到球形左偏上10度的位置,然后告诉马鞍形将它的一边放到立方体右侧10毫米处…….诸 如此类,最终它需要指挥这二十多种积木排成一个由数百个积木在三维空间组成的一个奇怪形状并且一步都不能差。这段程序即便是由专业的 程序师来编制也会是一段逻辑性极强,拥有较多代码的复杂程序,如果靠大自然随机来完成你能想像吗?因此有人形容蛋白质靠随机的概率形 成时说:其概率之小相当于把一个标有1-6点的骰子连掷50亿次,而每次都必须是六点。 更糟糕的是对于生命来说并不是一个蛋白质就能解决问题的,不管最初的生命多么简单,它都要解决一些非常切身的问题,不然它将无法 生存,这些问题包括:如何移动?如何识别食物?如何将食物安全地纳入自己的内环境?如何消化这些食物?如何将消化食物后获取的物质和 能量分配给身体的相应器官?分配多少?如何安全地将不要的废物排出体外?身体应该长多大?身体各器官的比例应该是怎样的?如何繁殖? 在不同是时刻应该依次长出的器官是什么?怎么长?长多大?等等。几乎所有的这些功能都需要各种各样的蛋白来完成,有时甚至为完成其中 的一项功能生物体就需要有成百上千的蛋白质来配合完成。更进一步的是大多数时候生命的功能是由蛋白质精确构造所依次构成的组织和器官 来完成的,它们则很可能是一段段复杂的嵌套、循环程序。程序的复杂程度是惊人的但更令人难以忍受的是科学家要求大自然这个从未编过程 序的家伙,要一次完成上述我所提到的那些生命基本功能所需的所有蛋白质、组织和器官所需要的程序并且不能有丝毫的差错。对此进化论科 学家对大自然解释说:“你不能想像你所编制的那段基因程序有了生物可以识别食物并将它纳入内环境的功能但却不能消化它,或者消化了却 不能利用它并将废物排出体外等等,对于事关生命的一些基本功能来说,它们必须同时具备并正常运作生命才能生存繁殖。并且由于生命尚未 开始因此你不能指望着有大量试错的机会,也就是说你还不能使用我们的进化论。但我相信你有足够的运气,去吧!”可怜的大自然。 其二这两种理论都要求在早期极不稳定的地球表面有一处非常幸运的地点。我们知道靠大自然随机的机遇产生第一个生命是一件极度难求 的事情,因此它需要一段极长的地质时期是无人怀疑的。到底需要多长呢?其实无人能说得清。有批评者说:“一个蛋白(TPA)产生的机率是 1/10的18次幂,至少需要100亿年才能发生。如果同时进化出和它相互作用的蛋白,机率就是1/10的36次幂……很可惜,宇宙没有时间等待。” 姑且不说他说的是否夸张,但放小了说6,7亿年应该不是一件很夸张的数字了吧,但问题依然存在。生命如要存在就应当有一处相对稳定的所 在,在那里有机质是富集的并且环境的波动也不能太过剧烈。但问题是在早期地球刚刚冷却地壳还极薄,天上电闪雷鸣不断,地上地震频发火 山活动剧烈的情况下,到哪去找这么一处数亿年都不朽的“温暖小水池”或“海底黑烟囱”呢?数亿年呀!在地壳板块不断运动的情况下沧海 桑田都几多次了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