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雀山大批竹简意义重大:解决关于孙武争论
[导读]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座遗址型汉墓竹简专题博物馆。
1972年4月,考古人员在这里发现了《孙子兵法》与失传近2000年的《孙膑兵法》竹简。
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不是在临沂市区主干道上,所以门前车辆很少,加上又是寒冷的冬天,游客也很少。
1981年始建,1989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这座博物馆早已名扬海内外——— 它是我国第一座遗址型汉墓竹简专题博物馆。 1972年4月,考古人员在这里发现了《孙子兵法》与失传近2000年的《孙膑兵法》竹简,从而使得自唐宋以来关于孙武其人其书真伪的争论得以解决,轰动海内外。
实地探访:位居世间最小名山,馆藏天下第一兵书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对银雀山而言,山不在高,有“墓”则名。
如今的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就修建在银雀山当年的考古发掘之处,说是山,其实并不高,更像丘陵。博物馆围墙外路边,竖着一块石碑,上面写着“银雀山、金雀山墓群,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山东省革命委员会一九七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公布,临沂县革命委员会立”。离石碑不远,便是博物馆大门,门上“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几个大字由江泽民题写,两侧挂一副对联,联曰:位居世间最小名山,馆藏天下第一兵书。
进门正对,是一块立于1992年4月的巨型石碑,碑文记述了博物馆建设缘由,南边回廊上,挂着由著名艺术家张仃设计的博物馆馆徽。
博物馆主体建筑有两幢:银雀山汉墓厅和竹简陈列厅。
前者的大厅中央是发现《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等竹简的银雀山1号墓和2号墓。
两座墓并排而列,深约3米,直观呈现了当初发掘它们时的情况。四周墙上,则挂满了当年发掘这两座墓时的照片和文字介绍。
竹简陈列厅则分上下两层,陈列着《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等重要竹简和文物。
但是可惜的是,这里展示的两部兵法的所有竹简均为复制品,真品则藏于山东省博物馆。
除了竹简,当年的考古发掘还发现了陶车马、乐舞俑,以及箭簇、剑、戈等兵器,其中一件作表演状的说唱俑,神态极其生动。
博物馆工作人员说,当年相声大师马季到馆参观,见到这件说唱俑后高兴不已,还笑称自己“找到了祖师爷”。
在两座主体建筑之外,更大的新楼也基本建成,银雀山竹简博物馆宣教部彭梅告诉记者,
这是规划中的“兵学博物馆”的主体建筑,其建筑面积达4827平方米,分地下一层和地上三层,规模宏大。
另外,4D影院建筑则将用高科技手段再现桂陵之战、马陵之战等壮观场面。
事出偶然:建办公大楼发现惊世兵法竹简
如今的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已经在市区范围之内,但以前,这里是郊外。
旧时临沂城南约一公里处,有两座隆起的小山岗,东西对峙,好像两个哨兵守卫着临沂城,东岗名曰金雀山,西岗名曰银雀山。
很多重大的考古发掘往往事出偶然,银雀山汉墓竹简的发现,也是如此。
1972年4月10日,临沂地区卫生局准备在银雀山建一座办公大楼,人们在清理地基时意外发现了古墓葬。
临沂县城关建筑管理站老工人,也是文物爱好者孟季华意识到事情的重要,于是急匆匆跑到“临沂文物组”报告。
当文物组的刘心健、张鸣雪、杨殿旭等人赶去后,发现古墓周围乱石很多,无法开展工作,于是与工地负责人朱家庵商定,请他们帮忙先清理现场,约定三天后再来。
4月14日,张鸣雪、杨殿旭、孟季华、刘心健等开进工地,由张鸣雪看管出土器物,刘心健、杨殿旭带领4个工人下墓坑进行发掘,孟季华负责维持现场秩序。
当天下午大约4点,杨殿旭在1号墓边厢发现竹片,递给发掘现场的王文启、孟季华等人。
经仔细清洗辨认,是“齐桓公问管子”等字样。一开始以为只是座普通汉墓,但当写着字的竹简出现,考古人员立即认识到了这处墓的价值。
临沂军分区得知发现竹简的消息后,立即派一个班前来协助,昼夜值班,保护现场。
期间,适逢山东省博物馆的吴九龙、毕宝启到各地了解出土文物保护情况,也一起参与了这次发掘。
一号墓出土竹简众多,内容包括《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六韬》、《尉缭子》、《晏子》、《墨子》等。
18日,吴九龙、毕宝启、刘心健在清理1号墓时,发现了2号墓。
2号墓出土的竹简数量虽然并不很多,但发现了《汉武帝元光元年历谱》和其他随葬品。
到4月20日下午,两墓的发掘工作全部结束。
整理竹简内容,名家云集
竹简出土时,由于在墓中浸蚀千年,质地已经腐朽,竹简上的文字是用毛笔蘸墨书写的,整理时稍有不慎不仅墨迹会被抹掉,
简片也会变成一堆烂泥,所以,考古专家用毛笔蘸着清水一点一滴地耐心冲洗,才洗去了水锈,显出字迹。
由于长期浸泡在泥水中,又受其他随葬器物的挤压,竹简已经散乱,表面呈深褐色。不过令人欣喜的是,
用墨书写的字迹,除个别文字漫漶难辨外,绝大部分很清晰。每简的字数多少不等,整简每枚多达40余字。
编缀竹简的绳索早已腐朽,在有的竹简上还可以看到一点痕迹。
当时,因条件所限,山东省革命委员会政治部文化组经过慎重研究,决定“汉竹简立即送北京处理”。
1974年,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组成立。
首先进行《孙子兵法》、《孙膑兵法》二书的整理,参加这两部书初稿本编辑工作的有中华书局的杨伯峻、魏连科等,
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史树青,中山大学的商承祚、曾宪通,故宫博物院的罗福颐、顾铁符,北京大学的朱德熙、孙贯文、裘锡圭,
山东省博物馆的吴九龙,湖北省沙市文化馆的李家浩等人。
整理组将全部竹简整理编成《银雀山汉墓竹简》一书,分三辑出版。
同时对竹简进行科学保护:先进行药液脱色处理,使字迹更加清晰,然后拍照、编号,经无菌处理后放入玻璃管中密封保存。
经过专家整理分析,《孙子兵法》十三篇都有文字保存,《孙膑兵法》共得6000字以上。
其中,有关历史记载和《史记》有不同之处,如关于马陵之战的叙述,《史记》说庞涓战败后“自刭”而死,
竹简则有“禽(擒)庞涓”一篇,与《战国策》所载“禽庞涓”语同。
关于战术面的论述,在“适(敌)富吾贫”、“适(敌)众吾少,适(敌)强吾弱”的情况下,也有可能打胜仗的道理和认识,包含了若干朴素的辩证法。
解决前人争论,意义重大
《孙膑兵法》原书失传已久,这次出土的竹简虽不完整,全书面貌已不可能见到,但因为字数保存较多,仍然能看出该书的大概轮廓和作者的基本观点。
现存《孙子兵法》的作者究竟是谁?这是有争论的,司马迁在《史记》卷六五《孙武吴起列传》上说:“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
阖庐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
“孙武既死,后百余岁有孙膑。膑生阿鄄(即今山东东阿、阳谷、鄄城一带)之间,膑亦孙武之后世之子孙也。……世传其兵法。”
司马迁讲得很清楚,孙武和孙膑都确有其人,孙武生在春秋末期,孙膑生于战国,两人先后相去100多年,都各有兵法传世。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上也有《吴孙子》和《齐孙子》的记载,但《隋书·经籍志》却不见著录。
后来有人因此提出了异议,认为《孙子兵法》并不是孙武的著作,而是后人的伪托。
有人更认为不仅《孙子兵法》是后人伪托,就是对孙武这个人在历史上是否存在,也持否定的态度。
《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同时被发现,对于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着的关于这两部书的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提供了关键性的材料。
根据临沂市博物馆胡后彬整理的杨鸣雪1972年工作日记,杨鸣雪认为,银雀山大批竹书的出土,不仅内容丰富,
涉及到当时的历史资料、天文历法和医学等方面的科学成就;其数量之多,和全国各地出土情况相比较亦属少见。
另外,秦汉正是我国文字由篆书转变为隶书的过渡时期,出土的简文虽是隶书,但仍保留了一些篆书的风格。
毫无疑问,这批竹简对研究我国文字发展与书法艺术也有一定的资料价值。
----------------------
孙武如何以3万吴军攻破强大的楚国
大约公元前535年左右,孙武出生于齐国乐安。由于贵族家庭给孙武提供了优越的学习环境,从小就对军事感兴趣的孙武得以阅读古代军事典籍《军政》,了解黄帝战胜炎帝的作战经验以及伊尹、姜尚、管仲的用兵史实,加上当时战乱频繁,兼并激烈,他的祖父、父亲都是善于带兵作战的将领,他从小也耳闻目睹了一些战争,这些都培养了少年孙武在军事方面的能力。
【初识伍子胥】
在孙武的青年时代,齐国频频发生内乱。
齐庄公因为与大臣崔杼的妻子通奸,被崔杼杀死,另立齐庄公的同父异母弟杵臼为国君,是为齐景公。齐景公即位后,封崔杼为右相,庆封为左相。
时过不久,左相庆封与右相崔杼产生了矛盾,庆封除掉崔杼,独揽国政。田、鲍、栾、高四大家族不满庆封专权,又联合发动兵变,将庆封赶到了鲁国。
正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田氏家族作为齐国的名门望族,不可能在内乱中置身事外。而孙氏家族又是田氏家族的一支,也不可能不卷入内乱之中。
之后,齐景公以及相国晏婴对田氏家族势力的日益壮大产生了疑惧,而田、鲍、栾、高四大家族之间也是矛盾重重。
齐国由于接二连三的内乱,国力已经大为衰退。此时孙武感到,他的家族正处在齐国政治斗争的风头浪尖上,不知什么时候,就有可能被掀入万丈波澜之下。
他是个知机达变之人,在暴风雨来临之前,他就开始未雨绸缪了。
公元前515年,周敬王五年,齐景公三十三年,田、栾、鲍、高四大家族联合反对齐相晏婴,孙武的父亲孙凭也参与其中。恐遭败后株连,孙武带领妻子田氏离开故土,经长途跋涉,抵达吴国,遂隐于吴都之郊。这时的孙武,不到42岁。
孙武为什么单单选中了吴国作为自己的隐居之地呢?这一直是个不解之谜。
好像孙武是特意到吴国来帮助伍子胥报父兄大仇一样,就在吴都的郊外,刚逃亡到此的伍子胥结识了孙武,并且一见如故。伍子胥原是楚国的名臣,公元前522年因父亲伍奢和兄长伍尚被楚平王杀害而潜逃到吴国。他立志兴兵伐楚,为父兄报仇。
英雄识英雄,自然惺惺相惜。伍子胥为孙武渊博的才学和卓越的军事见解所深深折服;孙武也非常同情伍子胥的遭遇,希望有朝一日能帮助他报仇雪恨,顺便也展示一下自己的才华。
后来,伍子胥投奔了阖闾,而孙武则避隐深居。
伍子胥与孙武的相识,可谓风虎云龙,不久,他们便携手作战,在中国军事史上写下了诡奇雄壮的一页……
【伍子胥的执著】
伍子胥报仇心切,不久,他便去求见原吴王诸樊的儿子公子光,请公子光将他引见给吴王僚。见到吴王僚,伍子胥便怂恿他伐楚。哪知公子光从中作梗,对吴王僚说:“这个伍子胥的父兄被楚王所杀,他劝您伐楚,是想报自己的私仇,我们不能去和楚国作战。”
吴王僚以为然,遂拒绝了伍子胥,也没在朝中给伍子胥安排个一官半职。伍子胥知道吴王僚已对他有了成见,便把希望寄托在公子光身上。
伍子胥慧眼识人,他经过观察,发现公子光与吴王僚虽然说是叔伯兄弟,但公子光志不在小,很看不起吴王僚,有取而代之的意思。
伍子胥隐居期间,不仅发现了军事奇才孙武,还发现了两个勇士,一个叫专诸,一个叫要离。他既察知公子光的心思,便将专诸推荐给公子光,并向公子光暗示,专诸是个优秀的刺客。公子光大喜,没过多久,便利用专诸刺杀了吴王僚,自己即吴王位,是为吴王阖闾。
阖闾一即位,不忘伍子胥之功,便把伍子胥请来任命为行人,令伍子胥参谋国事。伍子胥又向阖闾推荐要离,令要离去刺杀了逃亡到卫国的吴王僚的儿子庆忌,为阖闾消除了影响其坐稳王位的隐患。
伍子胥既得阖闾的信任,便开始说服阖闾伐楚。
阖闾最初对此并不热心,他知道伍子胥极力鼓动他伐楚的目的是为其父兄报仇,深恐出兵不利,反而为楚所灭。但一旦伐楚成功,利益又是很诱人的。
楚国是南方大国,数十年来一直雄心勃勃地四处扩张,并北进中原挑战齐、晋的霸主地位。如今齐、晋的国力已大为衰退,北方十几个诸侯国联合起来,也只能勉强击退楚国的北上扩张。而西方的秦国此时尚未实行变法,国力远不如楚。因此,楚国四顾无敌,更是趾高气扬,不可一世。
吴与楚接壤,两国早就因为领土问题兵戎相见。最令阖闾担忧的是,楚大吴小、楚强吴弱,楚国必会成为吴国的大患。而如果伐楚成功,不仅可以扩张吴之国土、削弱楚之势力,而且将立威天下,让中原诸国不得不对吴国刮目相看。
阖闾是矛盾的,他曾“登台向南风而啸,有顷而叹”,“群臣莫有晓王意者”,即群臣没有人能知道阖闾为什么登台喟然长叹。
只有伍子胥知道阖闾为何而叹。他问阖闾:“大王是不是忧虑楚国兵多将广啊?”
阖闾不再说话。
伍子胥趁机向阖闾推荐孙武,说:“臣认识一人,此人精通兵法,有鬼神不测之机、天地包藏之妙,著有兵法十三篇,世人莫知其能。若用他为将,可以天下无敌,何惧楚国!”
伍子胥知道,要想让吴王阖闾下决心攻楚,要想使吴国以小吃大,以弱胜强,要想使自己复仇之愿化为现实,非孙武不可!伍子胥向吴王阖闾推荐了正在隐居的孙武,向吴王介绍孙武的家世、人品和才干,称赞孙武是个能安邦定国的盖世奇才。吴王不信:有才之人本王见得多了,一个孙武还能有多大能耐?伍子胥倒也执著,反复推荐,一个早上的功夫就在吴王面前念叨了7次,吴王实在忍受不了了,才答应接见孙武。
周敬王六年(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亲自召见孙武。见到阖闾后,孙武便把自己隐居期间所写的十三篇《孙子兵法》,一篇一篇地呈给阖闾看。阖闾每看一篇,都拍案叫绝。看完所有之后,之前对孙武没什么兴趣的吴王彻底明白了伍子胥向自己强力推荐孙武的缘由。他遇到了贵人!
【训练宫女斩杀美姬】
当然,考察一个人有没有真本事,光靠嘴说是不行的,吴王还想看看孙武用兵的能力。便说:“先生所著兵法十三篇,我都拜读过了,那里面所谈,甚是精妙,不知您的理论,可不可以拿来实地操练一下?”孙武答道:“当然可以。”阖闾又说:“可以就近调我宫里的宫女来演练吗?”孙武回答:“自然可以。”这个吴王也够有意思的,你要是给出几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来训练也行,偏偏要孙武训练手无缚鸡之力的宫女。其实吴王一方面是想开个玩笑,另一方面也想看看孙武到底有没有能力。
幸好孙武不是吃素的,孙武将吴王给的180个宫女编成两队,并分别任命吴王的两个宠姬为两队的队长。然后要她们全体持戟,准备操练。
不想那些美人们视此为儿戏,见孙武令下,都大声笑起来。
孙武见状,说:“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乃三令五申,向美人们讲明规则,然后再发出号令。
美人们见孙武煞有介事的样子,更加忍俊不禁,笑得前仰后合。
孙武说:“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既已明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毅然下令斩左右队的队长以明军纪。
阖闾此时正在台上观看,见美人们笑,他也笑。本来,他不过是与孙武开个玩笑而已,岂料孙武竟要动军法斩其二姬,不禁大骇,忙令人下台向孙武转达他的话说:“我知道先生善于用兵了。离了这两个美人我吃东西都吃不下啊,希望先生不要杀了她们。”
然而孙武回答说:“臣既已受命为将,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
遂下令斩了阖闾的两个宠姬。
阖闾本想与孙武开个玩笑,不想竟使自己两个宠姬丧了性命,不禁心疼得闭上了眼睛。
众美人见状,更是吓得目瞪口呆,腿都哆嗦了。
没了队长,孙武依次用后二人为队长,这一回美人们都老实了,左转右转前进后退,皆按孙武的口令进行,阵容严整,鸦雀无声。
孙武派人登台对阖闾说:“现在队伍已经训练好了,大王可下台检阅。大王想怎么用她们就怎么用她们,即使令她们赴汤蹈火也可以。”
阖闾此时正沉浸在失去爱姬的悲痛之中,伤心地说:“请孙将军先回去吧,寡人不愿下去看。”
两个美人已死,无可挽回,阖闾只得厚葬之,并立祠纪念,名曰“爱姬祠”。
阖闾越想越气,便有不用孙武之意。幸亏伍子胥劝道:“‘兵者,凶器也。’不可虚谈。诛杀不果,军令不行。再说,美色易得,良将难求,若国君因二姬而弃一贤将,何异爱莠草而弃嘉禾哉?”
阖闾还算大度,没有因为孙武杀其宠姬而加罪,在痛定之后,任命孙武为将军,与伍子胥一道参与国政。
在伍子胥、孙武的说服下,更重要的是迫于当时的战略形势,吴王阖闾同意作伐楚准备,并将国政交给伍子胥和孙武,令他们训练士卒,筹划伐楚大计。
此时的阖闾尚能知人善任,励精图治。他知道,孙武训练美女,只是牛刀小试。吴国要抵御楚国的扩张,孙武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奇谋妙计疲强楚】
尽管吴王阖闾认为吴楚势难两立,但吴国要与楚国为敌,在当时的人看来,简直就是以卵击石。而吴国要想吞灭楚国,不仅在当时,就是后人看来,更是不可为之事。
楚国号称“千乘之国”,仅兵车就有千乘。楚平王时,其地西北至武关(今陕西商南西北),东南至昭关(今安徽省含山北),北逾河南南阳,南达洞庭湖以南的大片区域,方圆数千里,国土辽阔,附属国众多。一鸣惊人的楚庄王在位时,励精图治,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为楚国的大国地位奠定了雄厚基础。楚国的实力日益增长。以前楚国与中原诸国多次发生战争,中原诸国联手抗楚,仅能击退楚国北侵之军,而从来没有哪个人想要灭掉楚国。公元前506年夏,晋国想当回老大,国君晋定公在召陵(今河南郾城)召集中原十八个诸侯国会盟伐楚,但国君的激情并不能将所有臣子的激情点燃,晋国君臣畏首畏尾,会盟也搞得雷声大,雨点小,最后不了了之。十八个诸侯国联合抗楚,谁也没有必胜的把握,干脆作罢。
而当时的吴国更是一个弹丸之地。地域狭小,仅相当于今天的江苏,其兵力也不过三万。根本不能与楚国相提并论。不仅地小兵弱,后顾之忧也多。其南方的越国与楚国关系不错,常骚扰吴之南境;其北方有徐国与钟吾,皆听命于楚,如同楚之附属国。吴若伐楚,兵力少了难以奏效;若空国出征,越国、徐国、钟吾会南北夹击,乘虚侵吴,令吴军西、南、北三面受敌。因此,孙武在考察了时局之后认为,要对付楚国,首先要剪除楚之羽翼,消除后顾之忧。
为此,他与伍子胥共同制订了“三分疲楚”、“多方误敌”的战略,即将吴军分为三队,第一队骚扰楚境,待到楚军倾巢出击,咱就撤军;等楚军退回,第二队再出动骚扰之,楚军出,咱再撤;待楚军退,第三队再出。
在采取多方误敌、长期疲楚战略时,孙武采取一箭双雕的战术,在疲楚的同时,消除自己的后顾之忧。
公元前512年,孙武和伍子胥率吴军北上攻打钟吾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灭掉了钟吾。还没等楚国君臣回过神来,吴军又移兵攻打徐国。
待楚军前来营救徐国之时,为时已晚。吴军已攻下徐国,徐国国君逃走,在路上遇到楚国援军,只好在楚军的帮助下到夷(今安徽省亳州东南)重建国家。
第二年,孙武、伍子胥又以三分之一的兵力伐夷,楚国接受上次的教训,立即出兵营救。等楚军主力赶到,吴军却又掉头向南,攻打楚之城邑。楚军忙回来援救,为时又已晚了,吴军已在蹂躏其地后扬长而去。
楚军长途跋涉,已疲惫不堪。不料吴军第一部已回国休整,第二部又出动了,包围了楚之弦邑。楚军只好前去营救,等赶到那里,吴军又撤走了。
楚军确知吴军已回吴国,正欲班师,不料吴军第三部又已出动,前去攻打楚之养邑。楚军实在太疲惫了,救援不及,养邑遂被吴军攻下,楚公子掩余与公子烛庸被吴军所杀。
阖闾见孙武指挥若定,战果辉煌,大喜过望,脑子一热,便欲乘机率三军齐出,攻取楚之郢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市西北)。孙武则认为时机尚未成熟,说:“民劳,未可,且待之。”阖闾乃退兵回国。楚国因连年遭吴国骚扰打击,遂改变了被动挨打的战略,决定主动出击伐吴。
楚国先与越国取得了联系,准备联合夹击,一举灭吴。
孙武、伍子胥闻讯,先发制人,在楚国尚未作好伐吴准备之时兴兵伐越。但越国毕竟不是钟吾小国,要想灭之,并不容易。伍子胥志在灭楚,不愿让越国牵扯过多的精力和时间,于是在大败越军之后,在吴国南境与越国接壤处筑城以防御之。
楚国大举伐吴,势不可挡。孙武临危不惧,设下妙计,准备重创楚军。
孙武如何以3万吴军攻破强大的楚国
孙武首先派人诱使楚之属国桐国叛楚,再派一个楚国人去向楚国君臣报信,说吴国担心楚国伐桐,已将一支部队派到了桐国协助桐国防守。而吴国最怕的不是楚军去打桐国,而是楚军直接从水路攻打吴国。如今吴国的主力部队已在长江下游布防,楚军如果抽出一部佯装从水路攻吴,暗中派大部队先去袭击在桐国的吴军,必会一举成功。然后从水陆两路向吴进攻,一战即可破吴。
楚国令尹囊瓦是个贪官污吏,无勇无谋。他听了这位“爱国者”的游说,信以为真,一面准备船只,装模作样地准备沿江而下伐吴,一面令楚公子繁率军掩袭桐国。其实吴国在长江之上准备的船只都是空船,其主力已埋伏在楚军至桐国所必经的舒鸠(今安徽舒城)。公子繁的军队刚到里,便遭到了吴军的伏击,公子繁措手不及,弃军逃往巢邑。
囊瓦正率舟师在长江上等候公子繁的捷音,眼巴巴地盼望公子繁袭桐成功,再与其部同时从水陆进兵。不料公子繁早已兵败,结果他等来的不是楚军,而是吴军。
囊瓦仓促应战,大败而归。吴军乃尽夺楚军之船,并乘胜攻下巢邑,将正躲藏在那里的公子繁俘虏。这场战争之后,楚国东部属国及城邑,皆被吴国占领。
孙武以出神入化的指挥艺术,将疲楚战略发挥得淋漓尽致,不得不令人叹为观止。
【破楚入郢,军事史上留奇迹】
自孙武与伍子胥执掌吴之国政、开始实施疲楚战略以来,已历六年了。这六年间,由于孙武的卓越军事才能,已使楚军陷于疲于奔命之境地,直攻楚都的时机已经成熟。
然而可笑的是,就在吴军准备大举伐楚之时,中原及北方十八诸侯在召陵举行声势浩大的会盟,扬言要南下伐楚。可惜晋国优柔寡断,诸侯各存私念,会盟无果而终。吴王阖闾问孙武、伍子胥:“现在伐楚如何?”孙武与伍子胥都认为,要伐楚,还要做一件事,即联合在召陵会盟中态度坚决的蔡国和唐国,一起兴兵。蔡国和唐国长期受楚国欺侮勒索,早已忍无可忍。听说吴国伐楚,当然很高兴,皆答应出兵相助。阖闾大喜,遂任命孙武为伐楚部队的总指挥,伍子胥为副将,作为孙武的助手,准备大举攻楚。进军伐楚的路线,孙武也经过了深思熟虑。
他将吴军分为两路,主力经青苔关、松子关,从荒无人迹之处潜行至郢。此乃“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孙子兵法?九地篇》)第二路,则先至蔡国,与蔡军联合后,再会同唐军向汉水地区进发,准备在汉水一带配合潜行而至的吴军主力与楚军决战。
公元前506年,三万吴军倾国而出,拉开了伐楚的序幕。
吴军经过充分地准备,于公元前506年秋举师伐楚。吴军按孙武的既定线路,从难河平原越过大别山,长驱深入楚境千余里直奔汉水,威逼郊城。吴军的行动,完全出乎楚国的意料。楚令尹囊瓦和左司马沈尹戌调集军队在夏州(今湖北武汉市汉口)以西汉水南岸布阵防御,与吴军夹汉水对峙。左司马沈尹戌感到敌军来势汹汹,便向令尹囊瓦建议说:“你依托汉水阻击吴军,不使其渡过汉水,以保证郢都的安全;我立刻去郢城,调集那里的主力部队偷袭吴军的后路,毁坏吴军舟船,阻塞三关,断其归路。到那时,你再渡过汉水从正面进攻吴军,我率军从侧后袭击,一定能大败吴军。”囊瓦同意了他的意见派尹戌北上调集援军。自己在汉水与吴军对峙,等待援军到来,可是,在沈尹戌出发后,武城大夫黑、大夫史皇的一番话使囊瓦改变了主意。武城大夫黑指出,吴国多水军,楚军则多用皮革包制的战车,因而不宜在水中久浸,我军利在速战。大夫史皇也认为,如果沈尹戌把淮河吴军船只毁掉,回军阻塞三关隘口,截断吴军退路就会独得战功,声望也会盖过令尹您了。如此他也劝囊瓦速战。囊瓦听了两位大夫的话,利欲熏心,便置既定战略于不顾,开始指挥楚军渡过汉水与吴军作战。
孙武开始见楚军与自己的军队对峙不战,便推测到楚军将调集军队夹击自己。当他正在策划如何行动以诱使敌国过河决战时,手下向他报告说楚军即将渡过汉水与吴军决战。孙武大喜过望,指挥军队先摆出决战的架势,在小别山交战一场。
吴军与楚军刚一交战,孙武就指挥吴军佯败后撤,从小别山到大别山,孙武指挥吴军边打边退,引诱楚军一直追到了预定的决战地——柏举。这一年的十一月十九日,当吴军与楚军在柏举列阵对峙,准备决战时,随军作战的吴王阖闾对于决战时机是否成熟突然产生了怀疑。这时,阖闾的弟弟、吴将夫概认为,此时吴军士气旺盛,而楚军一直处在勉强应战的地位,而且楚令尹囊瓦一向不得人心,如果这时发起进攻,楚军必然溃逃,那时吴军再以主力投入战斗,必将大获全胜。但是,吴王阖闾仍不同意发起进攻。
夫概以孙武十三篇兵法所言“料敌制胜……上将之首也……战道必胜,主日无战,必战可也”(《孙子兵法?地形》)为依据,认为做属下的应把握时机,伺机而行。于是,夫概率领自己的五千人马向囊瓦的军队发起了猛攻。孙武见夫概已率先发起猛攻,便赶紧抽调三千多名精兵增援夫概,同时调集主力随后掩杀楚军。楚军一触即溃,主力随之大乱。孙武及时指挥吴军全部兵力投入战斗,大败楚军。楚令尹囊瓦弃兵逃奔到郑国,史皇等人战死。柏举决战以吴胜楚败而告结束。囊瓦所属残军战败后,由苏延率领向郢城方向溃退。孙武指挥吴军实施战略追击,到清发水(即汉水)追上了楚军。
吴王阖闾正要下令攻击,吴将夫概又以孙子兵法所言的“半渡而去之”来阻止了阖闾。阖闾接受了夫概的建议,待楚军半渡清发水时,才发起攻击,因而大败楚军。楚将苏延率领残兵败将马不停蹄的西逃,而连连获胜的吴军亦在孙武的指挥下紧追而来,吴军在雍地区追上了楚军,将囊瓦的余部彻底击溃了。这时,孙武向西望去,只见汉水绕城而还,渡过汉水,郢都就近在眼前了。然而,就在这时,楚军右司马沈尹戌率军南下驰援,赶到了雍地区。原来,沈尹戌从郢城外调出楚军主力后,依先前商定的作战计划率军抄袭吴军的后路。途中,他得知了囊瓦率军贸然渡河决战的消息后,临时改变计划,想率军南下,以便抢在吴军前面守备郢城。
在距离郢城不远的地方,两军相遇。双方在这里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吴军士卒身陷死地,拼死作战;楚军在沈尹戌的指挥下,也挺戟挥戈,浴血奋战。双方经过三场激烈的战斗,最终吴军获胜,楚军主帅沈尹戌阵亡,属下大败而逃。这一仗结束后,吴军已基本消灭了楚的主力,攻陷郢都可以说已是毫不费力的事了。
十一月二十九日,阖闾、孙武、伍子胥率领吴军攻陷了郢都。吴王终于实现了破楚入郢的夙愿。孙武指挥的这场破楚入郢之战,历史上亦称之为“柏举之战”。
在这场战争中,由于孙武事先创造了大举袭楚的有利条件,选择了有力的进攻方向,成功地避开了“攻城”这一最大的难关,因而能使吴军最终得以顺利进入郢都,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不无人知的终结】
吴军攻入郢都,吴王阖闾志得意满,竟然有些忘乎所以。面对郢都的亭台楼阁,面对宫中的美女宝物,阖闾乐得飘飘然昏昏然,不知所以然了。
阖闾正快活的时候,孙武却忧心如焚。他数次苦谏阖闾,劝他不要光顾享乐,还应该考虑安抚民心、巩固政权的事情,可惜阖闾此时已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哪里听得进孙武的劝告。阖闾入郢的数月间,他没有采取丝毫措施安抚楚之民众,整顿军队,收编各地的残余楚军,筹划边防事宜,而是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天天在楚王宫中与美女们寻欢作乐。
这使得孙武进一步看清了阖闾的志向与为人。他大失所望,知道阖闾已难以救药,便萌生退意。道不同不相为谋啊!
就在吴国君臣在楚都尽情享乐之时,越国乘吴国国内空虚之机,举兵入犯。这时,楚国流亡大夫申包胥趁着吴国和吴军的乱局,到秦国求兵救楚。最初秦哀公不肯,申包胥在秦廷大哭七日七夜,秦哀公大为感动,便发兵救楚。阖闾此时才如梦初醒,忙派弟弟夫概率兵拒敌。夫概之兵经数月享乐,战斗力大为下降。夫概与秦军作战不利,怕因兵败遭阖闾处分,竟率军回到吴国,乘阖闾不在国内之机,公然背叛其兄,在吴都自称吴王。
呵,这下可倒好,没灭外患,又有了内乱。阖闾慌了,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便将孙武、伍子胥留在郢都,自己急忙率兵回国平叛。
趁着这个绝佳的时机,秦军大举援楚,楚国各地人民怒于吴军在楚国四处掳掠,纷纷起兵响应。面临劲敌,吴军应战失利,孙武知道楚地已不能久留,便对伍子胥说:“我们攻破楚国,驱逐楚昭王,掘楚平王之墓,割戮其尸,亦已足矣。如果再打的话,不会有便宜占了。”于是决定班师回吴。伍子胥的大仇也已经报了,也同意班师回国。
阖闾此时已击败夫概,占领吴都。夫概率残兵逃往楚国境内。孙武、伍子胥率吴军将楚国府库的珍宝掠夺一空,满载而归。
阖闾亲到吴都城的阊门迎接孙武与伍子胥。虽然破楚后结局不那么圆满,但毕竟是得胜而归。阖闾下令,将阊门改名为“破楚门”,以纪念出征破楚之功。
孙武认识到:帮助知己达到复仇目的,并且吴楚争霸中一试身手,“亦已足矣!”更何况他早就萌生了退意。使孙武下决心归隐的原因,当然还有对阖闾的失望。孙武感到,阖闾小胜即骄,贪图享乐,乃志虑短浅之辈,不足以成大事。在阖闾的麾下,将不会有更大的作为。而且,孙武曾杀阖闾两个爱姬,于国家用人之际,阖闾虽然隐忍未发,但不见得阖闾不会秋后算账。所以,孙武当机立断,以回齐国探亲为由辞别阖闾。
临走时他没忘了伍子胥,也劝伍子胥解甲归田,以求善终。可惜伍子胥惑于富贵,恋栈不走。
据说,阖闾见孙武回齐国探亲之意甚坚,只得同意,赠给孙武金帛数车。孙武在回乡途中,将金帛全都散发给了沿途百姓。之后,便不知所终了。
后来,阖闾在对越作战时伤重而死,其子夫差即位,伍子胥最终落了个被迫自刎的下场。更惨的是,吴王夫差听说伍子胥死前扬言吴国将亡,大怒,将伍子胥的头砍下来挂到高楼之上,将尸体装在皮囊里投入江中,还恨恨地说:“日月炙汝肉,飘风飘汝眼,炎光烧汝骨,汝骨变成灰,有何所见?”
由伍子胥的悲惨结局,更映照出孙武的明智。能在功成之后全身而退,无愧“兵圣”之称号。
由于吴军破楚回师之后,孙武的行踪便史无所记,所以,关于孙武是何时引退的,主要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破楚之后,孙武见阖闾日益专横,拒谏饰非,遂悄然隐遁山林。
一说是孙武一直在吴国为将,于辅佐吴王夫差灭越之后,因为对好友伍子胥的惨死十分寒心,这才息隐深山。但均没有确切的证据可资证明。因此,孙武的下落也就成了一个迷。
【世上最早最伟大的兵书】
其实,孙武的“理论”远比他的“实践”影响深远,他的那部比欧洲兵学经典《战争论》还早两千多年的超级兵学经典给后世无数将帅(如曹操、李靖、岳飞、戚继光等,日本战国第一名将武田信玄更是《孙子兵法》的铁杆粉丝)带来了灵感。即使不研究军事的人也能随口说上两句《兵法》里的名言,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等。
孙武所著《孙子兵法》,是我国最早的兵书,不但在军事理论方面达到了前无古人的高度,而且在军事哲学方面也堪称民族智慧的结晶。
《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丰富而深邃,最早涉及战争全局问题,认为“兵者国之大事”,战争胜负不取决于鬼神,而是由政治、经济、天时、地利、人事等多种因素所决定其中,尤其重视“民”对战争的态度,主张修明政治、予民以利,用亩大而税轻的办法以争取民心。提出“先胜而后求战”,“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争指导思想。在中国和世界军事史上,首次概括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一普遍的军事规律。注重全面分析敌我、众寡、强弱、虚实、攻守、进退、奇正等矛盾双方,总结出“以正合,以奇胜”,“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因敌而制胜”等若干至今仍有研究价值的指导原则,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因素。
《孙子兵法》为中国古代军事学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北宋时,《孙子兵法》列为《武经七书》之首,被誉为“兵学圣典”或“兵经”。孙武也成为我国古代军事谋略学的鼻祖,被后世誉为“兵圣”。《孙子兵法》不但影响了中国,而且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成为国际间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孙子兵法》不仅运用于军事领域,还被推广运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尤其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广饶孙武祠】
广饶孙武祠是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和曲阜市古建筑设计院分两期规划设计的一组仿宋式的建筑群体,占地约13000平方米。它以南宋大殿为依托,在其中轴线上建有大门、二门、圣迹堂、藏书阁、北门等建筑,右侧建有四合院一座,整个建筑古朴典雅,蔚为壮观。
孙武祠前院正中是一尊高3.2米汉白玉孙武雕像,该像是由青岛工艺美术学院谭国信教授创意制作的,雕像四周围绕花岗岩石栏。
祠内共设有《孙武生平展》、《〈孙子兵法〉十三篇巨幅刻瓷展》、《广饶历代将军展》、《兵法战例展》、《孙子研究成果展》、《孙武书画展》、《兵圣殿》、《圣迹堂》、《古代兵器展》、《兵书资料展》、《古代碑刻展》、《当代名人题词碑刻展》等10余个展览。孙武祠内的这些展览以翔实的资料、生动的画面、新颖的展示手段反映了兵圣孙武辉煌的一生,展示了兵圣思想对世界的深远影响以及近年来对孙子和孙子兵法学术研究的重大成果。
广饶孙武祠自建立以来,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更新祠内的展览,不断拓宽发展空间,现在这里已成为东营市和广饶县一处功能完备、施设齐全、环境优美、展览手段新颖的国家AA级旅游景点。到目前为止,这里已经接待国内外游客20余万人次,平均年接待观众2万人次,发挥了重大的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