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盗墓最多的节度使-温韬盗唐朝诸皇陵 |
| 盗墓最多的节度使-温韬盗唐朝诸皇陵(1)
------------
作案时间:唐代末、五代初
作案地点:唐十八陵,位于今陕西省礼泉县东北22.5公里的九峻山上
作案人:五代节度使温韬
作案手段:唐诸陵在境者悉发之,取所藏金宝
作案后果:唐十九陵(除乾陵外)全部被盗
盗墓性质:官盗
可信程度:有史记载
从三国时期的曹丕起,就主张薄葬,这个主张在唐朝也得到当权者的赞赏。唐高祖李渊曾经往华清池温汤沐浴,途经秦始皇陵,感叹道:“古者帝王,竭生灵之力,殚府库之财,营起山陵,此复何益?”内史侍郎封伦答道:“上之化下,犹风之靡草。自秦、汉帝王盛为厚葬,故百姓众庶竞相遵仿。凡是古冢丘封,悉多藏珍宝,咸见开发。若死而无知,厚葬深为虚费;若魂而有识,被发岂不痛哉。”李渊赞赏他的见识,说道:“从今之后,自上导下,悉为薄葬。”
唐昭陵的修建
唐昭陵,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位于今礼泉县东北22.5公里的九峻山上。昭陵与贞观10年(636)开始营建,至贞观23年李世民安葬于此,共营建了13年。它是唐太宗亲自选址并设计修建的,占地30万亩,比当时的长安城几乎大一倍。拥有陪葬墓193座,从碑志看,陪葬墓主都是初唐时的诸王公主和著名臣僚。墓群主要分布在九峻山陵寝东、西、南三面,呈扇形排开。陪葬墓中,以魏征墓、徐懋功墓较为有名。
昭陵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帝王陵园,它集无数个“世界之最”和“中国第一”于一身,被誉为“天下第一陵”。
九峻山“久峰俱峻”,“山峦起伏,气势雄伟”,为“关内道之名山”。该山颇为神奇,从其南面观之,形似圆锥;从西南面望之,形若覆斗,极像日本的富士山;从东面看之,形同笔架,当地人称之为“笔架山”。昭陵依九峻山峰,凿山建陵,开创了唐代封建帝王依山为陵的先例。
据说唐王朝依山为陵是因贞观十年文德皇后临死时给唐太宗说要俭薄,“请因山而葬,不需起坟”。但是关于以山为陵制度的真正原因,在同年十一月文德皇后葬后,唐太宗撰文刻石的碑上写着:“王者以天下为家,何必物在陵中,乃为己有。今因九峻山为陵不藏金玉、人马、器皿,用土木形具而已,庶几好盗息心,存没无累。”这里所说因山为陵,不藏金玉,与其说是为了检薄,不如说是为了“好盗息心”更恰当些。虞世南上书唐太宗时就说过“自古及今,……未有不掘之墓。”因此,唐初以山为陵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利用山岳雄伟形势以防盗掘而已。
昭陵工程是由唐代著名工艺家、美术家阎立德、阎立本兄弟精心设计的。其平面布局既不同于秦汉以来的坐西向东,也不是南北朝时期“潜葬”之制,而是仿照唐长安城的建制设计的。长安由宫城、皇城和外廓城组成。宫城居全城的北部中央,是皇帝起居的地方,皇城在宫城之南,为百官衙署(即政治机构),外廓城从东南北三方拱卫着皇城和宫城,是居民区。昭陵的陵寝居于陵园的最北部,相当于长安的宫城,可比拟皇宫内宫。
当时地宫外面还有许多木构建筑,建有房舍和游殿等。由于地宫前面四周山势陡峭凸凹不平,往来不便,又“缘山傍岩架梁为栈道,悬绝百仍,绕山二百三十步,始达元宫门”。但山上栈道建筑又不能垂直上下,必须左右回绕旋转,这从杜甫所写的《重经昭陵》“陵寝盘空曲”诗句中就可以得到证明。虽然前人的这些记载未必可靠,但从中却可看出其富丽堂皇和工程繁难的程度。昭陵四周当时建筑,根据宋敏求《长安志图》记载:“以九峻山山峰下的寝宫为中心点,四周回绕墙垣,四隅建立楼阁,北为玄武门,南为朱雀门,周围12里。”
凡到过唐昭陵所在的九峻山的人,都会发现遍及整个山坡上的厚厚的羊粪层,是别处甚为罕见的。传说曾经有一个人,为了弄清羊粪层到底有多深,在一个地方从早晨太阳出一直挖到太阳落山还没有挖到底下的山石上。
九峻山上这么厚的羊粪到底是从那儿来的?说法甚多。但是有一种说法认为,大概是与当初修建昭陵墓有关。
十三年的营建陵墓工程中,昭陵不但墙垣四绕,城角四隅建有楼阁,还有四周各方修砌重重城门,规模十分浩大,需要的砖瓦什物数量尤其是巨大,这里所需用的一砖一瓦必须从陵下运到山顶上。在一千多年前,虽然属于盛唐时期,要把这些东西从山下一直运到海拔一千一百八十七点六米高度的人迹罕至的九峻山顶上仍是一件十分艰难的事情。而且,陵园的修建是有时间限制的。如何能够很快地把堆积在山脚下的东西运到山顶上,难住了当时主管修建陵园的官员。
他们虽然也征调民夫,但是因为条件太过艰苦,所以工程的进展速度仍是相当慢的。虽然经过多人行走,已从荒山野岭中踩出一条羊肠小道,但是,道窄路险,人走都极不方便,运送物料就更困难了。
这时候,被征调的苦力民夫中有一个人,家就住在九峻山下,以放羊为生。忍受不了每日列队登山运输的辛苦,提出将每天分给他背运的砖瓦单另放出来,他自己想办法运完。领工的人见他家就住在附近,态度诚恳,谅他不会走脱,就照他的话办了。奇怪的是这一分开,他每天分下的砖瓦早早地就运完了。后来才知道,这个放羊人想了一个奇妙的办法。他把分给自己背运的砖瓦绑在一群羊身上,然后拿上放羊鞭一吆喝,羊群就漫山遍野地上山去了。虽然有些地方人不能去,可是羊群却登山攀险,能走近路,很快地就到了山顶。在山上卸下了羊身上的砖瓦,放羊人又赶羊下山,再运第二次。放羊人不但早运完了东西,羊儿还吃饱了肚子。
这一发现,使带工的人十分高兴。然后,就以皇家的名义,广征羊群,很短的时间,九峻山上下成了一个羊群的世界,很快地把山下的物资都运到了山顶上。大概此后十三年的营陵过程中,他们就一直利用了这个办法。
十三年后,昭陵完工了,九峻山上下就积下了一层厚厚的羊粪。每年发洪水时,总把羊粪冲下来,肥了附近山下的农家田园。但是,大概工程过于浩大,积下的羊粪过多吧,至今九峻山坡上的羊粪还是随处可见。附近群众中还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唐王陵上的羊粪,肥了南坡下的赵镇。”
------------
盗墓最多的节度使:温韬盗唐朝诸皇陵(2)
------------
温韬盗唐诸陵的过程
唐末,西起干县、东到蒲城的崇山峻岭上,除昭宗李晔的“和陵”、哀帝李的“温陵”以外,有唐一代的其他19个皇帝的陵墓(武则天与高宗李治合葬一陵)以无与伦比的皇家气派,兀出在人们的眼前。这号称关中十八陵的昂昂丧葬气象,全浸着大唐劳苦百姓的血汗和智慧。令人痛惜的是,除了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合葬墓乾陵以外,其他每一座皇陵都被一个人所盗,这个人趁五代天下大混乱之机,尽掘陵中的巨大财富,一夜之间,便成了人们唾骂的对象,给一部历史添加了一段黑色章节。
这,就是一生为匪为患,朝秦暮楚,反复无常的温韬。
温韬,京北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当一代大唐王朝走向末日的时候,温韬出生了。据传,温韬出生时有匪星殒落在嵯峨山。嵯峨山位于昭陵所在地九峻山之东,现泾阳县西北,其山和九峻山西边的五峰山,成斗拱之势将九峻山衬夹在中间,加上南面渭水如练,北面黄土高原苍莽无限,九峻山便具有了独特的磅礴气势。
温韬其人有两个特点:一为屡装儿孙,谁的势力强谁便是亲爹娘,趋炎附势,反复无常到了极至。二为盗掘古墓,尤其对唐十八陵大肆袭劫盗掘,将中华民族乃至人类文明的历史珍藏侵掠破坏,成为千古大盗。
后梁王朝开平第二年(908年),温韬便趁战乱聚敛财物,公然疯狂盗掘了北原上大唐所有的皇陵。对此,《新五代史·温韬传》有“(温)韬在镇七年,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其所藏金宝。而昭陵最固,(温)韬从埏道下,见宫室制度闳丽,不异人间。中为正寝,东西厢列石床,床上石函中为铁匣,悉藏前世图书。钟、王纸墨、笔迹如新。(温)韬悉取之,遂传民间。惟乾陵,风雨不可发。”这段话的意思是:
五代时,温韬在长安做了7年官,把自己管辖范围内的唐陵都盗了。这其中,唐太宗的昭陵最为坚固。温韬从埏道进入地宫,看见地宫的规模、装饰和人间的没有什么差别。地宫的中部是寝宫,东西两边是石床,床上摆着石函,石函里面还有铁函,盛放着历代的典籍,以及钟繇、王氏父子的书法作品。这些书法都保存得像新的一样。温韬把这些东西都搬了出来,流传人世。这些唐陵中,只有乾陵因为风雨大作才免于被盗。
温韬因疯狂盗墓而名著一时。后周太祖郭威也感叹“李家十八帝陵园,广费钱物人力,并遭开发”,因此对于自己身后葬制,多次强调“瓦棺纸衣”的薄葬原则。后唐闵帝李从厚下葬不过4年,陵墓就被盗掘。
当时参与温韬一同盗陵的还有泾阳镇将侯莫陈威,史称其“与温韬同剽唐氏诸陵,大贮瑰异之物”。侯莫陈威的全部盗陵所得,因其被杀,被永平军(长安)节度使张筠攫取。温韬所盗的图书,在他及儿子们死后则归其外甥郑玄素所有。郑玄素,京兆人,荟萃有古书千卷,内有钟、王法帖,就是从他的舅舅温韬的遗留中得来的。
再说温韬所盗的大唐诸皇陵珍宝,去向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问题。为了保官保命,他在风雨飘摇的人生路上一路施赂,打点各方于已有用的“神圣”,其绝大部分后来落入他人之手。
昭陵六骏
昭陵六骏即选用青石石材雕刻的六匹战马。1300多年前,秦王李世民在战马上东闯西杀,南征北战创立李唐王朝万世基业的时候,这六匹战马立下了汗马功劳。社稷既定,挂甲卸鞍,以文治国,李世民不由地对自己骑过的战马,产生深深的敬意。
由于昔日长期征战,他养成了酷爱战马、善认骏马的习性,每当谈论自己的不凡战功时,每每提起陪自己战斗而死的六匹骏马,便禁不住感慨落泪。这六匹马分别为:
特勤骠
此马毛色黄里透白,故称“膘”,“特勤”是突厥族的官职名称,可能是突厥族某特勤所赠。李世民在619年乘此马与宋金刚作战。“特勤骠”在这一战役中载着李世民勇猛冲入敌阵,一昼夜接战数十回合,连打了八个硬仗,建立了功绩。唐太宗为它的题赞是:“应策腾空,承声半汉;天险摧敌,乘危济难。”
飒露紫
这匹纯紫色的战马在画面上前胸中箭。牵着战马正在拔箭的人叫丘行恭。公元621年,唐军和王世充军在洛阳决战。年少气盛的李世民杀得性起,与后方失去联系,被敌人团团包围。正酣战间,“飒露紫”胸前中箭,在这危急关头,幸好丘行恭赶来营救。他把坐骑让给李世民,自己一手牵着飒露紫,一手持刀呼喊砍杀,保护李世民突出重围。为了纪念这一事件,唐太宗特意下令把丘行恭与这匹战马刻在一起。他给飒露紫的赞语是:“紫燕超跃,骨腾神骏,气三川,威凌八阵”。
白蹄乌
是有四只白蹄的纯黑色战马,李世民与薛仁杲作战时的坐骑。公元618年,唐军初占关中,立足不稳。割据兰州、天水一带的薛举、薛仁杲父子便大举进攻,与唐军争夺关中。相峙两月之后,李世民看准战机,以少量兵力正面牵制诱敌,亲率主力直捣敌后,使薛军阵容大乱溃退。李世民趁机追击,催动白蹄乌身先士卒,衔尾猛追,一昼夜奔驰200余里,迫使薛仁杲投降。石刻“白蹄乌”昂首怒目,四蹄腾空,鬃鬣迎风,俨然当年在黄土高原上逐风奔驰之状。唐太宗给它的赞诗为:“倚天长剑,追风骏足;耸辔平陇,回鞍定蜀。”
青骓
是一匹苍白色战马,李世民与窦建德作战的坐骑。当时,唐军扼守虎牢关,占据有利地形。李世民趁敌方列阵已久,饥饿疲倦之机,下令全面反攻,亲率劲骑,突入敌阵,一举擒获窦建德。石刻中的青骓作奔驰状,马身中了五箭,均在冲锋时被迎面射中,但多射在马身后部,由此可见骏马飞奔的速度之快。唐太宗给它的赞语是:“足轻电影,神发天机,策兹飞练,定我戎衣。”前三句形容马的矫捷轻快,后一句道出这一战役的关键性意义。
什伐赤
“什伐”是波斯语“马”的音译,这是一匹来自波斯的红马,也是李世民在洛阳、虎牢关与王世充、窦建德作战时的坐骑。石刻上的骏马凌空飞奔,身上中了五箭,都在马的臀部,其中一箭从后面射来,可以看出是在冲锋陷阵中受伤的。唐太宗给它的赞语是“涧末静,斧钺申威,朱汗骋足,青旌凯归。”在这一重大战役中,李世民出生入死,伤亡三匹战马,基本完成统一大业,“青旌凯归”流露出他的兴奋。
拳毛
这是一匹毛作旋转状的黑嘴黄马,李世民与刘黑闼作战时的坐骑。公元622年,李世民率领唐军与刘黑闼在今河北曲周一带作战。唐军先阻塞水(即漳河)上游,然后诱刘黑闼渡河决战,正当刘军主力渡河时,唐军从上游决坝。唐军趁机掩杀,夺得胜利。石刻上的拳毛身中9箭,说明这场战斗之激烈。唐太宗为之题赞:“月精按辔,天马横空,弧矢载戢,氛埃廓清”。自这场战争后,唐王朝统一中国的大业便宣告完成了。
------------
盗墓最多的节度使:温韬盗唐朝诸皇陵(3)
------------
贞观十年,文德皇后长孙氏病故安排丧葬,最终确定营建昭陵时,李世民决意专辟场所雕刻战役中阵亡的战马加以纪念。他亲选了六次重大战役中阵亡的战马故事题材,亲撰赞诗,由整个昭陵的设计和营造者、著名建筑艺术家、工艺绘画家阎立德实施建造。
然而,这六匹为唐太宗所钟爱的战马雕刻,也随着昭陵的被盗而开始了它们充满坎坷的人世旅程。
1914年,美国文物走私商串通北京一个姓黄的古玩奸商,将昭陵六具石刻骏马中的二骏:飒露紫和拳毛弧切割打碎装箱,偷偷地运往美国。消息在西安百姓中传开后,激起了极大的反响。不管是有官位的爱国志士,还是普通黎民百姓,大家都切齿痛恨,深深地诅咒洋鬼子的可恶,也深深地咒骂民族败类的可耻行径。
四年后的1918年夏天,贪婪成性的美国文物走私商,再次勾结民族败类,秘密进入昭陵,将另外四具骏马石雕也切割打碎装箱。他们知道自己的举动是在犯不可饶恕的罪恶,所以事前进行了严秘的计划,为了不使恶行暴露,这伙盗贼不敢走陆道,而选择走水道。他们选择渭河涨水的夏天雨季,将装着石雕骏马的木箱装船,沿水路而下,计划运至西安,再秘密辗转,偷运至美国。
然而,这一次他们打错了如意算盘。激愤已极的人民群众发现了他们的诡秘行踪。他们自发地跟踪贼船,拼死加以阻截。在咸阳桥边的码头上,围住了这伙盗贼。
经过一番波折,昭陵四骏终归没有落入美国人之手,现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馆。
乾陵地宫之谜
唐十九陵中十八陵被盗,里面的宝物虽然不能全部悉知,但是比较有名的历史上仍有记载。现在人们最关注的恐怕就是让温韬心生恐惧而中途罢手的乾陵里面,到底都有些什么。
乾陵地宫是最令人神往的地方。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人想弄清其中的奥秘,但是由于缺乏文字记载和考古资料,时至今日,人们对乾陵地宫仍然是不甚了解。毫无疑问,在进行科学发掘之前,要完全揭开乾陵地宫的神秘是不可能的。不过,我们可根据文献和考古资料所披露的蛛丝马迹,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
从现存的文献资料记载中得知,乾陵外部有一条沟通地宫的“羡道”,又叫“诞道”,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隧道。这条隧道是由堑壕(露天)与石洞两部分构成的。两段交接处便是地宫宫门的所在。
通过隧道进入宫门。根据文献记载,唐太宗昭陵的石门达五吨之重。乾陵地官石门有多重,不得而知,不过可以肯定一定是坚固可靠的。进入宫门便可以到达墓室。墓室是地宫的主体,根据“号墓为陵”的懿德太子墓推测,乾陵地宫墓室至少是前、中、后三室。
地宫里有些什么东西,这可能是人们最关注的问题。从《唐六典?大唐元陵仪注》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首先,地宫的中室或中部,有“棺床”、“棺床”上放着皇帝的“神宫”,即棺椁。棺材的底部有防潮材料及珍宝之类。上加“七星板”,板上有席、褥、旁置衣物及硅、璋、璧、琥、璜等“六玉”。
此外,从武则天所撰写的《述圣纪碑》碑文中考证,地宫里还有不少珍贵书籍和名人字画。史载,五代时期耀州节度使温韬盗掘昭陵时,见“宫室制度宏丽,不异人间”,“前世图书,钟王纸墨,笔迹如新”。由此可以推断,“待到幽宫重启”之日,人们所见应该又是一个“不异人间”的乾陵。
温韬盗墓在文化史上的意义
温韬盗发唐陵,曾经从唐太宗昭陵中得到书法大家钟繇、王羲之真迹。《新五代史》记载,昭陵多藏有前世图书,“钟、王纸墨,笔迹如新,(温)韬悉取之,遂传民间。”所谓前世图书“悉取之,遂传民间”这一文化过程,值得文化史学者重视。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