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湮灭之城的博客
  地上之物终将湮灭,天上之城永恒,在生命短暂的超越中寻找瞬间的化境。
我的名片
湮灭之城
注册日期: 2022-10-30
访问总量: 1,165,784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我的公告栏
最新发布
· 写西藏的李江琳走了
· 女子赛车手
· 真信仰是恩典,也是挑战
· 听老周解读高善文解读的中国经济
· 通过夏威夷大岛浮潜认识了它
· 这国专“克”独裁者
· 昔日什刹海冰场——恍如昨日的回
友好链接
分类目录
【杂记随想】
· 写西藏的李江琳走了
· 真信仰是恩典,也是挑战
· 听老周解读高善文解读的中国经济
· 这国专“克”独裁者
· 亲历基督新教婚礼
· 川普的朋友圈(续)
· 川普的朋友圈
· 公民的胜利——写在大选之后
· 以被蹂躏者作为叙事隐喻的阶级仇
· 我赞成川普当总统
【照片的魅力】
· 目击红色帝国的崩溃——照片的魅
· 精彩纷呈的周五午夜极光
· 濒死前的祈祷
· 一幅充满故事张力的老照片
· “有工作,有饭吃,就是希望”
· 波罗的海人链:他们为何坚定地反
【边走边看】
· 女子赛车手
· 通过夏威夷大岛浮潜认识了它
· 保罗的孤独——宗教改革500周年
· 宗教改革与我们有关吗?—宗教改
· 在旷野中寻觅——神奇的应许之地
· 从东到西,K-pop文化的融合
· 告别约旦,跨入以色列——神奇的
· 精彩纷呈的周五午夜极光
· 神奇的应许之地(6)—面朝红海
· 神奇的应许之地(5)——佩特拉
【恍如昨日的回忆】
· 昔日什刹海冰场——恍如昨日的回
· “716”:当年游泳二三事
· 忆我的藏族朋友“阿里王”
【回归常识】
· 尊严,需要正确的表达
· 拒绝“标准答案”
· 是非、知道、“卮言”
· 朋友与镜子
· 党,是有差别的!
· “不耻下问”可以休矣
· 游戏的遵守与超越
存档目录
12/01/2024 - 12/31/2024
11/01/2024 - 11/30/2024
10/01/2024 - 10/31/2024
09/01/2024 - 09/30/2024
08/01/2024 - 08/31/2024
07/01/2024 - 07/31/2024
06/01/2024 - 06/30/2024
05/01/2024 - 05/31/2024
04/01/2024 - 04/30/2024
03/01/2024 - 03/31/2024
02/01/2024 - 02/29/2024
01/01/2024 - 01/31/2024
12/01/2023 - 12/31/2023
11/01/2023 - 11/30/2023
10/01/2023 - 10/31/2023
09/01/2023 - 09/30/2023
08/01/2023 - 08/31/2023
07/01/2023 - 07/31/2023
06/01/2023 - 06/30/2023
05/01/2023 - 05/31/2023
04/01/2023 - 04/30/2023
03/01/2023 - 03/31/2023
02/01/2023 - 02/28/2023
01/01/2023 - 01/31/2023
12/01/2022 - 12/31/2022
11/01/2022 - 11/30/2022
10/01/2022 - 10/31/2022
发表评论
作者:
用户名: 密码: 您还不是博客/论坛用户?现在就注册!
     
评论:
神奇的应许之地(3)——摩西的深情一瞥
   


《圣经》记载:公元前1500年前后的旧约时代,先知摩西遵从上帝的旨意,率领长期在埃及受尽奴役与迫害的以色列先民脱离埃及,前往上帝的应许之地——迦南,即“出埃及”。

对于40万逃离奴役、出埃及的以色列人而言,如果说西奈山(Mount Sinai)代表着摩西与上帝的应许之约(西奈之约)、是进入大而荒芜的旷野的开始,那么尼波山(Mount Nebo)便是旷野之路的终结,更被基督信仰视之为盼望之山。                      

20130711132348-269422395.jpg

以色列人出埃及路线(引自网络)

 

尼波山因此而成为约旦乃至整个基督信仰世界最受人尊敬的圣地之一!

以色列、约旦之行的第二天,我们登上了位于摩押平原的尼波山。那是约旦河东耶利哥城(Jericho,现称杰里科)对岸的一座高山,海拔805米。这里可以俯瞰包含约旦河谷、死海、耶利哥在内的广袤全景,据导游介绍:倘若晴天,能见度良好,这里甚至可以看到耶路撒冷教堂的尖顶和耶稣的诞生地伯利恒。

IMG_0054.jpg

x-8653-55.jpg

尼泊山眺望应许之地

 

当我们从尼泊山顶沿着当年摩西在上帝指点下的目光,眺望“迦南美地”的时候,我们诧异于,那上帝赐予以色列先民的“流着奶与蜜的应许之地”,竟是如此的贫瘠与荒凉!与100多年前马克吐温所描述的失望如出一辙!

或许,摩西时代的古老遗迹早已湮灭于历史之中,那里曾经是一片绿洲!但由于人类的挥霍以及对上帝的悖逆,圣泉干涸,圣地被毁,死海濒临消失,遂演化成了今天的样子?

或许,上帝早已洞察到以色列先民的自大与不堪,从而布下如此痛苦与艰辛的旅程,以时时警示被祂拣选的民族?

上帝的作为,人类永远无法参透其中。

xDSC_8635.jpg

xDSC_8732.jpg

尼泊山的摩西纪念石碑

 

据记载,尼泊山山顶上的古代教堂兴建于公元前四世纪早期,旁边是建于公元531年的几座带有马赛克绘画的坟墓和一座古老的基督教教堂。

然而这些历史遗址已经消失殆尽。

之后,尼泊山又增加了摩西升天的石碑和一些历史雕刻,其中一块石碑上刻有教皇保罗二世拜访尼波山的题词,因而“证实”了此地为摩西升天之地。

xDSC_8724.jpg

2000年,教皇保罗二世在尼泊山上


xDSC_8630.jpg

石碑上雕刻的众头像

 

纪念地上最引人注目的是矗立在圣殿外的钢制蛇形十字架,是当年摩西所使用过的神杖的造型,由意大利罗伦萨人吉安尼·凡陶尼在1984年建造,现已成为尼泊山不可或缺的地标之一,它象征着上帝的权柄,也预示着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

xDSC_8671.jpg

尼泊山顶的钢制蛇形十字架

 

站在尼泊山上,思绪开始漫无边际地驰骋。

摩西的故事不仅仅出现在圣经里,在古代历史中几乎每个文化,都有自己的关于摩西故事的解读。

有人认为,摩西不过是一个善于思考的哲学家,但却非常推崇一神论;也有人认为,摩西其实是埃及战争中的英雄,是一位伟大的精神偶像。当年心怀歹意的埃及国王为置摩西于死地,曾经命令他去领导一支最差的军队参加对埃塞俄比亚的作战。那是几乎没有任何胜算的战争,这样,摩西便能够顺理成章地战死沙场。但出乎意料的是,摩西居然成功的攻下了埃塞俄比亚,成了全埃及的英雄。

2023-06-29.jpg

15131515年间,米开朗基罗完成的《摩西》(罗马,引自网络)

 

在这里我宁愿相信:先知摩西肩负有上帝的使命,与之立约、颁布《十诫》并带领以色列先民走出奴役,奔向自由。

然而匪夷所思的是:从地图上看,西奈山到尼波山的路途不过区区数百里之遥,但正是这段并不漫长的道路,以色列人竟走了整整40年!

一切源于来自上帝的管教。

一切更揭示了自由之路的漫长。

xDSC_8634.jpg

尼泊山上的一家人

 

试想,曾经世代为奴的民族,该有多么渴望能够亲眼见到自由的、无拘无束的迦南美地。

然而,奴隶终究还是奴隶,思维的局限注定了他们只会着眼于眼前。这些以色列先民在长达40年的旷野漂流中,始终无法承受通往自由之路的艰辛,包括饥饿、追杀、病患和死亡,他们不断地怀疑、试探直至背叛上帝,他们常常抱怨:早知如此,还不如继续留在埃及为奴。虽然,上帝的约柜始终伴随着他们!

xDSC_8749.jpg

旷野中行进

 

于是,摩西成了这群人发泄的窗口:谁叫你打破了我们之前作为奴隶的平静!谁叫你带我们来到这个蛮荒而且没有尽头的旷野的?

于是,上帝发怒了:“至于你们,你们的尸首必倒在这旷野。你们的儿女必在旷野飘流四十年……”

结果,出埃及的那一代,整整一代人,几乎全都耗尽倒毙于旷野之中……

想起了胡适的一句话:“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

难道这也是上帝的有意之为?

The Children of Israel Crossing the Red Sea-Frédéric Schopin.jpg

摩西分红海时的孩子们(引自网络)

 

那么摩西呢?

这位伟大的先知、属灵领袖和民族英雄,最终也没能进入迦南地,他只是在尼波山上远远地向应许之地投去最后的深情一瞥,便被上帝带走了。

对,这并不都意味着惩罚,我宁愿相信,摩西在进入迦南地之前被上帝收走,自有上帝的计划……或许,上帝需要他去做更重要的事!

xDSC_8719.jpg

欢乐的合影

 

法国浪漫主义的早期诗人维尼(Alfred Vigny)如此描述摩西:

于是摩西就位了,站到了上帝面前,

在阴暗的云层里,面对面向他发言:

我难道没个止境?

你还要我这双脚迈向何方?有多远?

难道我就一辈子极威武又极孤单?

你也让我歇歇吧,有个尘世的睡眠。

从世俗的角度看,摩西身心疲惫,想要休息了;但从信仰的角度看,这只标志着摩西在世上的工作业已完成。至于尘世的睡眠,免了吧,小憩一下或许被上帝允许......

或许,在摩西登上尼泊山顶的那一刻,他与他的族群便最后分野了。造成这一分野的唯一原因就是:信心。

此时的摩西,已然不再是40年前的那个充满着血气、怒气、霸气与勇气的摩西,而是在坚定的信心跟随下,升华为更加谦卑、顺服、忍耐与爱的摩西了。

有人说,这里是摩西的悲哀之地。站在尼泊山上的摩西是伤感的,有着无尽的遗憾。

果真如此吗?!

倘若说有伤感,那伤感恐怕并非源于摩西自身,而是面对他所带领的以色列先民。

摩西那最后的深情一瞥,意味深长,那一瞥除了投向迦南之地外,更多的,是投向一个民族吧。

 

(文中图片除注明外,均为2016111日拍摄)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