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简是岭南水乡,据说有希望成为第二个周庄。我在网上见到一些照片,觉得应该挺有意思,就把这里安排在回程的路上了。从开平到顺德区杏坛镇逢简村,沿途始终没有清晰明显的路标,全靠GPS引路。进村之前开始下雨,等我停在村委会门口的时候,雨大的都不敢下车。我坐在车里犹豫,是不是应该取消这个游水乡的活动?这时候有个打伞的女人走过来,问我要不要导游。我费了半天劲才听懂,问她会不会讲普通话?边上还有招牌写着可以提供英语导游,我便问英文导游是怎么回事?她摇了摇头,指给我看一个招牌上的号码,让我打Z姨的电话。
Z姨很快就来了,她的普通话是我这两天见到的大人里面最容易懂的了,不过我可能还是听的不一定绝对完整。她说她的船没有蓬,最近一直都是好天气,还没来得及装蓬,但是可以带我去找她的邻居借一把大雨伞,一定不会淋湿的。我跟着她七拐八拐的到了她邻居家,借到一把大雨伞,她告诉我行船的全程需要一个小时,她会一边划船一边解说,我赶紧提出要先去一下卫生间,她说村委会的卫生间最干净,于是又带着我一路走回来。巧的是,等我们耽误了这些时间,终于到达码头的时候,雨竟然停了。
坐上Z姨划的小船,晃晃悠悠的开始了水上游。逢简水系发达,过去行船是主要的交通方式。沿途经过了很多的小桥,有好几座是本村的李姓人家捐造的。李家每生一个儿子,便造一座桥,我想,如果说碉楼是漂洋过海的人发达了以后为家乡做的贡献,这些桥便是功成名就的人回乡行的善事。水边的人家,往往会在岸边建一堵风水墙,还会摆放一些带刺的植物,或者一个石头的貔貅,挡住煞气。河边不时的可以看到码头,Z姨介绍说,有个码头是只有去科考的人才可以用的,出门上船前要先发誓做到三戒(戒懒,戒赌,戒色),一般的商人都绝对不允许用那个码头。从桥的名字和水边人家大门两侧边贴的喜联,无不显露出这里古朴的文化气息和对文化知识的尊重。
河水两岸不时的能看见一些新盖的楼房,还看见村民集资建的医院和学校。我们在水里还遇见别的导游带着游客划船,Z姨说,村里一共批准了八名导游。她自己还上顺德电视台去介绍逢简水乡,另外,她家不在码头边,她平时是把船桨的客人坐的板凳存放在一个好心的老人家那里,那位老人家是“自梳女”,就是一辈子不肯出嫁但是吃素而且留头发的姑娘。
最最遗憾的是我的相机因为拍了太多的碉楼,在这个关键时刻忽然没电了,所以只能贡献这两张仅存的照片。后面参观的内容就没有照片了。
上岸之后,Z姨说:“看你那么远来一次,我多带你看看。”我连连道谢。她带我去看了光绪皇帝赐给本村一名进士的金桂花树,给我讲了那个进士家庭后代不思进取终至破落,被迫将宅院和这棵树卖掉的故事,还带我去看了她公公家的祠堂,看了文革时期被破坏的木梁雕塑,也看了一座荒芜了的书院,就是过去的学堂,现在房顶上长满了红色的花。最后一个地方,是去看正在修建中的一座尼姑庵。
我记得那座尼姑庵叫妙净院,跟我见到的所有寺庙相比,这个毫无疑问是最最金碧辉煌的,由于还在兴建中,还有很多没完工的地方,但是已经可以感觉的出那种富丽堂皇。我惊呆了,问:这得需要多少钱啊?Z姨说,建这个庵,最大的一笔募捐是一千两百万,还有三个捐八百万的,捐一百万的就更多了。我问:“那这里的尼姑们都是本村的么?”她说不是,是广东佛教学会安排来的,其中有个小女孩很早就出家了,两三岁上吃鱼就吐,家里人说她与佛有缘,就送来出家,还有一些大十来岁的尼姑,平时在附近的中学去上学。最后,Z姨感慨的说:捐那么多的钱来尼姑庵,却不肯捐钱去修修小学校,还有些农村的孩子们要走很远才有学校,学校也破烂不堪。我也想不通,到底哪样做算是积德更多。
完成了逢简水乡行,我就奔赴顺德大良去吃顺德菜了。总得来说,逢简真是个好地方,不仅有小桥流水的景致,还有纯朴善良的逢简人,可惜没有好好规划,正经做为旅游景点来管理。更关键的是,水里实在太脏,菜叶子桔子皮垃圾袋扔的到处都是,尽管每天有人来捡垃圾,过几天就会开闸放一次水,但是水里的垃圾不过是被冲到下游而已。这一路看下来很让人着急,离岭南周庄的美称还是颇有些距离的。
另外,还有一些照片和小故事,很快就补上。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