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者的悲歌 1986年:美國“挑戰者”號航天飛機凌空爆炸 □ 概況:一九八六年一月二十八日,美國“挑戰者”號航 天飛機在第十次發射升空後;因助推火箭發生事故凌空爆炸,艙 內七名宇航員(包括一名女教師)全部遇難。造成直接經濟損失 十二億美元,航天飛機停飛近三年,成為人類航天史上最嚴重的 一次載人航天事故,使全世界對征服太空的艱巨性有了一個明確 的認識。 公元一九八六年一月二十八日。 美國東部時間上午十一時三十九分十二秒……美國佛羅里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的 肯尼迪航空中心十英里上空,在“轟”的一聲巨響之後,價值十二億美元的“挑戰 者”號航天飛機凌空爆炸。 機艙內七名宇航員全部遇難! 這次空難的死亡人數之多,損失之大,是迄今最嚴重的一次載人航天事故。 Ⅰ 藍天霹靂 ● 也許他們誰也沒想到……走進機艙前的回頭一瞥,也是 最後一次望見這塊人類棲居的大地。 “挑戰者”號航天飛機在美國的航天飛機中是佼佼者。在這次發射升空前,它 已經成功地在地球和太空之間往返了九次。 “挑戰者”號首航於一九八三年四月四日至四月九日,出色完成了兩項任務: 發射了一顆“跟蹤和數據中繼”衛星,宇航員走出“挑戰者”號座艙,第一次進行 了“太空行走”。在第二次飛行時,把美國歷史上的第一位女宇航員薩利·賴德送 上了太空。 第一位美籍華裔科學家王贛駿博士參加了“挑戰者”號的第七次飛行,並完成 了失重狀態下流體動力學的研究。 這次是“挑戰者”號航天飛機的第十次飛行。它的主要任務是觀測時隔七十六 年才回歸地球一次的哈雷彗星,並進行一系列太空試驗。 這次飛行也是美國航空和航天局計劃在第一年進行的十五次航天飛行之一。按 照這一計劃,這一年的航天飛行次數將是歷年來最多的。 “挑戰者”號的這次飛行的原定日期是一九八六年一月二日。 但由於天氣惡劣和其他一些原因,連續幾天推遲了發射。 一月二十八日,總算等來了一個萬里無雲的好天氣。一夜凜洌的海風吹散了卡 納維拉爾角上空的浮雲,聳立在發射台上的“挑戰者”號航天飛機在深邃的藍天映 襯下,像一個翹首望天、積蓄着無窮力量的巨人。 這是人類對太空的又一次挑戰。從一九八一年“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首航成 功以來,在航天飛機的歷史上,這是第二十五次太空探險。 由於航天飛機的前二十四飛行都安然無恙,全世界的人們也理所當然地認為, 這一次飛行也不過是今後的無數次成功飛行中的一次。 何況作為美國研製的第二架航天飛機,同第一賀航天飛機“哥倫比亞”號相比, 它在結構、材料和設備方面都有一些改進:“哥倫比亞”號不裝燃料時重量為七十 五噸,“挑戰者”號由於使用了改進的內部燃料箱,重量比“哥倫比亞號”號減輕 四點五噸,因而能裝載更多的貨物;防熱瓦也有所改進,採用了新型的加固硅片。 此外,宇航員的座椅、着陸系統、儀錶盤都有所改進。 但一月二十八日這天天氣雖然晴朗,氣溫卻偏低。由於一夜的大風氣溫已驟然 下降到零下四度,“挑戰者”號航天飛機外殼上結了一層冰。 原定發射時間為上午九時三十分。但由於高空出現了強風等原因,又一連幾次 延遲發射。工作人員用了近兩個小時來給“挑戰者”號航天飛機化冰。 就在發射升空前二十分鐘,在加利福尼亞坐在閉路電視前觀看發射實況的轉播 的羅克韋爾國際公司的一位工程師卻另有發現。 他看見發射架和航天飛機下部掛着酒杯粗的冰柱!他不加思索就立刻打電話給 美國航空航天局,要求“挑戰者”號航天飛機推遲發射。 但專家們認為這無礙於“挑戰者”號的第十次太空飛行。肯尼迪航天中心主任 史密斯經過權衡後決定繼續倒數計時。 以前也有過這種情況:在航天飛機還有幾秒鐘就要升空時,計算機突然發現了 一個明顯的故障,於是自動停止倒數計時。不過這次“挑戰者”號似乎很幸運,計 算機收集到的來自航天飛機上的二千多個傳感器的數據都顯示“一切正常”。起飛 前二分二十秒,肯尼迪航天中心的電視實況轉播解說員哈里斯向守候在電視機前的 無數關心者宣布說一切盡如人意,航天飛機可以在十一時三十八分準時升空。 參加這次航天飛機的宇航員一共有七人。他們是:機長弗朗西斯·斯科比,四 十六歲;駕駛員邁克爾·史密斯,四十歲;宇航員朱迪恩·雷斯尼克,三十六歲; 羅納德·麥克奈爾,三十五歲;埃利森,鬼冢,三十九歲;格里高利·傑維斯,四 十一歲;女教師克里斯塔·麥考利夫,三十七歲。 機長弗朗西斯·斯科比曾是美國空軍戰鬥機飛行員,後來成為一名高級飛行器 的試驗飛行員,一生與危險打交道。他幽默、開朗,成為全機組的核心與靈魂。 駕駛員邁克·史密斯,曾在美國海軍服役,擔任過戰鬥機飛行員,多次獲得獎 章,其中包括海軍特級飛行十字勳章和國家敢於戰鬥銀星十字勳章。 宇航員朱迪恩·雷斯尼克,在餘暇時喜歡彈鋼琴,喜歡在音樂中尋找美的享受。 朱迪恩喜歡微笑,微笑中充滿對事業和生活的信心。 宇航員羅納德·麥克奈爾來自加利福尼亞州的南部,在棉田的勞動中錘鍊了他 堅毅的性格。他夢想着到外層空間站去生活,在失重的太空中做試驗:吹奏薩克管。 格里高利·傑維斯滿懷希望參加這次宇航旅行,他隨身帶着一面小旗子,這是 他的母校巴法洛紐約州大學送給他的紀念品,他願帶着這面旗幟去開拓空間的探險。 埃利森·鬼冢生於夏威夷,他在孩提時代總愛光着腳板在咖啡地和麥卡達美亞 墓地跑來跑去。他早就夢想着有一天去月球旅行。成為飛行員後,他雄心勃勃地准 備大展鴻圖。 克里斯塔·麥考利夫出生於美國波士頓,在新罕布什爾州康科德中學任教。她 是一位有名的社會學女教師,已婚,並育有一兒一女。按計劃她將在太空通過電視 向美國和加拿大二百五十多萬中小學生講授兩節太空課,還將在航天飛機上參加幾 項科學表演,錄相後也要向學生播放,成為世界上第一位“大空教師”。 在七名宇航員中,女性有兩位,即三十七歲的克里斯塔·麥考利夫和三十六歲 的朱迪恩·雷斯尼克。而最引人注目的當然是七名宇航員中唯一來自民間的克里斯 塔·麥考利夫。 美國航天局是在五十多次載人飛行後,才決定要載“平民”乘客登太空。里根 總統提議,第一位平民宇航員應該是一位教師。 這無疑是教育工作者的巨大榮幸。消息傳出,一年中有一萬一千名教師報名。 經過反覆挑選,從中挑出十名。最後選中的是克里斯塔·麥考利夫。她經過一百二 十個小時嚴格艱苦的訓練後,首次作為平民代表升入太空。對於她的航空旅行,所 有教師都引以為榮。而她的父母、丈夫和兒女都來到現場為她送行。 在觀禮台上觀看這次“挑戰者”號航天飛機升空發射的還有其他幾名宇航員的 親人和朋友,還有應邀從美國各地趕來的各屆人士。 這一天清晨,七名宇航員在心情極佳的情況下談笑風生地用過了早餐。然後他 們穿上天藍色的宇航服,結隊走向航天飛機發射台。也許他們誰也沒想到,臨行前 的這次早餐竟是他們最後的早餐,而他們走進機艙前的回頭一瞥,也是最後一次望 見這塊人類棲居的大地。 誰也沒想到…… 倒數計時順利地進行着。航天飛機燃料箱中的液態氧開始注入,一切條件已經 具備,“挑戰者”號發出震動大地的隆隆巨吼聲。 倒數計時至一,是美國東部標準時間十一點三十八分,格林威治時間十六點三 十九分。 點火器點燃了火箭推進器,震耳欲聾的轟鳴從肯尼迪航天中心發射場傳向四面 八方。伴隨着濃烈的煙火,“挑戰者”號航天飛機在一把巨大的火炬托舉下徐徐升 空。 它神奇地騰空而起,拖着長長的紅色火焰尾巴在藍天上劃出一道壯麗的孤線, 場面十分壯觀。 “挑戰者”號發射的最初階段,一切正常。 “發射順利!”發射場控制室的工作人員激動地喊道。 “成功了!”在卡納維拉爾角航空中心觀看發射實況的萬名觀眾爆發出一陣熱 烈的掌聲。 “挑戰者”號繼續上升,肯尼迪航天中心的飛行人員與航空飛行的宇航員們保 持着密切的聯繫。時間一秒一秒地過去,人們不停地讚嘆歡呼,疲倦的觀眾則乾脆 席地而坐,抬頭仰看,目送着航天飛機離去。 十一時三十八分七秒,“挑戰者”號超越了發射架,拖着火焰和白煙。越來越 快地向預定的東南方向爬升,一切正常。 十一時三十八分九秒,“挑戰者”號根據常規程序,緩緩轉了九十度。一切正 常。 十一時三十八分三十五秒,根據常規程序,“挑戰者”號軌道器的主發動機開 始減速到它們全部推力的百分之六十五,這是為了減輕地心引力等對航天飛機在飛 行最初階段產生的緊張壓力,一切正常。 十一時三十九分六秒,地面指揮中心對“挑戰者”號發出指令:“挑戰者,加 速。” 十一時三十九分十二秒,“挑戰者”號指令長回答:“明白,全速上升。” 這時,速度是每小時三千一百六十三公里,已經突破了音障,離地面的高度是 十六公里。 這時航天飛機的速度超過音速三倍。 也就是在這時,“挑戰者”號外燃料箱右下方突然閃出一個桔紅色的小火球, 緊接着在它的另一邊靠近“挑戰者”號軌道器的胸部又閃出另一個較大的火球。 這蔚為壯觀的景象立即引起了觀禮台上一陣陣熱烈的掌聲和喝彩聲,有人甚至 為自己能看到這一罕見場面而慶幸不已。 但兩三秒種不到,也即航天飛機升空後的七十五秒種——十一時三十九分十五 秒,“挑戰者”號航天飛機在離地五萬英尺的高空燃起一片黃白相間的熊熊大火。 無線電聯繫猝然中斷,地面控制中心電視屏幕的數據也陡然消失。 航天飛機爆炸了! 傾刻之間“挑戰者”號變成了一團駭人的紅色火霧,迅速擴展開來。兩台固體 燃料助推火箭像兩柄利劍兀自朝藍天刺去,尾部還拖着兩縷扭曲的“Y”形煙柱。 隨後無數燃燒着的航天飛機碎片從濃煙中鑽出,像流星雨似地散落在廣闊的海 面上,持續了一個小時之久。 “挑戰者”號航天飛機墜入了距發射地點二十英里以外的大西洋。 發射場訓練有素的搶險隊在數分鐘後,以最快的速度奔赴出事地點。九艘軍艦 和十架飛機也同時前往。由於爆炸碎片散落持續時間長,搶險隊在三小時後才進入 現場,在三千一百二十平方公里的洋面上展開搜索工作。機上七名宇航員全部罹難, 這是美國宇航史上最嚴重的一次事故,是美國進行五十六次載人宇宙飛行活動中, 發生在空間的第一次大災難。一九六七年發射“阿波羅”飛船時,曾經發生過在發 射台上突然爆炸,造成三名宇航員喪生的悲劇。 Ⅱ “哀悼與紀念之日” ● “英雄之所以稱之為英雄,並不在於我們讚頌的言辭。 而在於他們以始終如一地、鍥而不捨地對神奇而美妙的宇宙進行 探索的責任感去實踐真正的生活以至貢獻出生命……” ——美國總統里根 “挑戰者” 號發射後不久,藍天上突然出現的那一團火球和“Y”形白煙,使 成千上萬的電視觀眾最初感到茫然,接着才意識到是發生了事故。驚愕使他們呆若 木雞,後來便陷入極端的悲痛之中。他們最初觀看航天飛機升空的興奮和熱情頃刻 間化為烏有,被痛苦的寒悚所代替。 而在觀禮台上現場觀看的人們更是被從天穹中傳來的隆隆爆炸聲驚得目瞪口呆。 他們已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寧願這只是一個惡夢。 幾秒種以後,原先坐着的人已全部站起,看台上哀聲四起。 誰都知道,在那樣的地獄之火中煎熬,能夠生還的希望完全等於零。 爆炸發生四十秒鐘之後,內斯比特代表肯尼迪航天中心主任史密斯向人們悲痛 地正式宣告:“挑戰者”號航天飛機已經被炸毀。 航天中心發射基地籠罩在極度悲哀中,最初那些為“挑戰者”號順利升空歡呼 的觀禮台上的人們,其中有許多是宇航員的親人。他們看到爆炸時從“不可能”的 驚愕中醒悟過來後失聲痛哭。宇航基地的工作人員們也悲痛欲絕地抱作一團,哭已 經不能表達他們當時的心情。 觀眾席上最痛心的,要算是女教師克里斯塔·麥考利夫的父母了。“天啊,這 不是真的!”母親格雷斯仰望藍天,淚如泉湧。 父親科里根首先覺察到意外的不幸事件,把手臂緊緊地摟在妻子肩膀上,老淚 縱橫。曾為女兒感到高興和自豪的心情頓時被失去女兒的揪心痛苦所替代,巨大的 悲痛像電流一樣襲擊着這對年邁的夫婦,他們在寒風中顫慄着、哭泣着。 在看台上的麥考利夫的丈夫和他九歲的兒子以及六歲的女兒,也都淚眼模糊, 難以自持。剎那之間,他們就失去了妻子和母親……這天麥考利夫所在的康科德中 學的所有學生都守在電視機旁,等待着他們的老師……他們興高采烈地議論着老師 這次歷史性的航行。當“挑戰者”號發射時,學生們興奮地歡呼起來,情不自禁地 為自己的老師鼓掌……可是,不幸的事發生了。最初,他們幾乎同時叫:“這決不 是真的! 曾和麥考利夫競爭宇航員的一萬多名中小學教師和他們的學生也從電視中看到 了這個令人難以置信的場面。“太空課”沒有了,師生們全都陷入了極度的難過悲 痛之中。 在華盛頓的國會上,國會工作人員、參議員和眾議員們聚集在電視機旁,默默 地注視着這幕悲劇的發展。 政治家的衝動和悲痛相較之下是克制和有限的,因為他們再清楚不過地知道, “挑戰者”號航天飛機的慘劇儘管是航天史上迄今最大的慘禍,但這不是第一次, 也不會是最後一次。 當“挑戰者”號的碎片正紛紛揚揚撒向大西洋時,美國總統里根正同他的高級 助手們共進工作午餐。副總統布什和國家安全顧問波因德克斯特急匆匆地衝進來, 把這個不幸的消息告訴了眾人。 里根總統的第一反應是:“是女教師乘坐的那架航天飛機嗎?” 布什表情嚴肅地說:“是的。” 所有人都中止了午餐站起來,隨里根總統來到離那兒最近的總統書房,打開電 視觀看這次事故的錄像新聞。 起初,這位總統被殘酷的現實“震驚得一言不發”,臉上充滿了憂慮、焦急不 安和悲痛的表情。後來,里根對記者說:“我當時根本擺脫不掉遇難者家屬的形象。” 而里根夫人南希則失聲驚呼:“天哪!這不可能!” 在最初的驚愕過後,里根同國會領袖們商議了一下,決定把原定於當晚發表國 情咨文講話的時間推遲到下星期二,並派布什副總統馬上乘飛機飛往佛羅里達州的 肯尼迪航空中心,向死難者家屬表示慰問並調查事故原因。正在開會的眾議院中斷 了會議並宣布休會。華盛頓大教堂響起了為死難者哀悼的鐘聲。 華盛頓沉浸在異乎尋常的肅穆氣氛中,沒有了喧鬧和叫嚷,仿佛進入了白夜。 洛杉磯紀念運動場上,重新點燃了奧林匹克火炬,以示哀悼。各地電台連續播放美 國國歌。火車、輪船嗚響了汽笛,各大建築上的星條旗也徐徐降為半旗……致哀電, 慰問電,雪片似地飛向這裡。白宮似乎在抽泣,里根總統步履沉重地走到他的橢圓 形辦公室在電視攝像機前發表了講話,他神情憂鬱,語調沉重,他用極其悲哀的聲 音向全國作了電視講話:“我原計劃今晚對你們發表的講話是就國情咨文做一報告。 但是,今天早上發生的事件使我改變了主意。南希和我對‘挑戰者’號發生的 悲劇深感哀痛。我知道我國全體人民和我一樣悲痛。” 他對七名宇航員的不幸罹難表示哀悼,並盛讚他們“大膽勇敢,他們具有那種 特殊的風度,那種特殊的精神。這種精神將向我挑戰,我也將高興地去迎接。” 他還向美國全國的中小學生提到了他們尊敬的教師克里斯塔·麥考利夫,他知 道這位獻身的女教師牽動着全國兒童的心,他說:“我知道這難以理解,不過,像 這種痛苦的事情有時是會發生的。” 他向美國和世界沉痛宣告: “今天是哀悼和紀念之日……” 美國全國上下早已陷入悲哀的浪潮之中。臨近中午,知道消息的人們幾乎中斷 了一切活動。繁雜的街頭驟然間就比平時冷清了許多,人們匆匆趕路一言不發。許 多人守在電視機旁,等待着有關這場災難的詳細報道。伴隨着致哀的鐘聲,無數人 流下了熱淚。 入夜,從來燈火輝煌的紐約帝國大廈熄滅了全部的燈火,以示哀悼。這個“全 美的災難”深深震撼着人們的心靈。 美國原定在一九八六年將有十五次航天飛機的發射,是“太空時代開始後的最 重要一年”,現在全部分為泡影。建造“挑戰者”號航天飛機花了美國納稅人十二 億美元,轟然一聲巨響使這筆巨資化為烏有。 美國三大電視網——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美國廣播公司和全國廣播公司,在一 月二十八日當天用了五個多小時連續不斷地報道“挑戰者”號爆炸事件,損失的廣 告費用估計近千萬美元。 在這樣的災難中,金錢的損失似乎已顯得不那麼重要了。七名遇難的宇航員代 表着一個相同的夢,這是人類探尋未知世界的一個千古大夢。 應該說全世界沒有一個人希望這個夢破碎。 所以這不只是一個美國夢,而是一個全人類的夢。 這也不只是一個美國的災難,美國的悲哀,而是全世界的災難,全人類的悲哀。 舉世震驚。 一月二十日當天,聯合國和許多國家的領導人紛紛發表講話或致電里根總統, 對“挑戰者”號航天飛機不幸失事表示同情和哀悼。聯合國秘書長佩雷斯·德奎利 亞爾向里根總統發出言語切切的唁電:全世界都將為在開拓人類知識邊疆中的這一 悲劇的犧牲而萬分悲痛。 聯合國安理會獲悉這一個消息時正在開會,會議似乎是理所當然地就中止了。 大會的全體成員默哀三分鐘後,本屆聯大安理會主席李鹿野代表安理會發表講話: “對美國航天努力中出現的這一機毀人亡事件感到十分悲痛。” 蘇聯莫斯科的居民大多是通過電視台首先得到這一噩耗的,驚愕使他們久久地 沉默,一月的寒風席捲着冰天雪地的城市。蘇聯官方迅速發出慰問電,並迅速做出 決定,把蘇聯人在空間探索中發現的金星上的火山口中的兩個以美國“挑戰者”號 的殉難者、女教師麥考利夫和另一名女宇航員雷斯尼克的名字命名,以表示深切的 哀悼和永恆的紀念。 細雨霏霏的英國倫敦,人們的心情晦暗得像惡劣的天氣一樣。撒切爾首相的致 哀電發出後,廣播電視都紛紛給予了報道。 艦隊街空前忙碌,報館的編輯室紛紛撤下原來的頭條,換上最新消息。印刷廠 機器飛轉,《號外》、《快報》飛速地被印製出來。 中國北京,一月二十九日晚七時,中央電視台的《新聞聯播》節目首次破例打 亂編排次序,把“挑戰者”號失事的消息放在了頭條位置。國家主席李先念當即打 電報給里根總統,對宇航員不幸遇難表示哀悼。 一月三十一日,休斯敦航天中心隆重舉行了有一萬五千人參加的追悼大會。里 根總統和夫人南希同死難者家屬坐在第一排。 樂隊奏起了《美麗的阿美利加》樂曲,人們的心頭像壓着沉重的鉛石……在麻 省的弗雷明漢州立大學,升起了七個黑色氣球。當年,克里斯塔·麥考利夫曾在這 所大學取得學位。一千多教職員和學生為她舉行了追悼會。弗雷明漢中學教員查爾 斯·斯波薩托說:“麥考利夫將永垂不朽,因為她活在人們的心中。” 康科德中學的校園裡,一株槭樹上掛着一面嶄新的美國國旗和七隻圓球。一塊 黃色紙板上寫着醒目的藍色大字:“克里斯塔,我們愛你!”入夜,麥考利夫教過 的六十多名十六歲左右的青少年,拿着六十多支點燃的蠟燭,一動不動站在雪地里, 向敬愛的老師表示深切的哀悼。 美國教育部部長在追悼會上發表了講話,他希望學生們要為教師麥考利夫而自 豪。里根總統也表示,今後的航天飛機將有“更多的志願者,更多的平民,更多的 教師。” “挑戰者”號的失事,是震撼世界的悲劇,全世界人民為人類航天壯舉發生的 這一重大挫折和不幸感到悲痛和惋惜。 美國總統里根在追悼會上說:“今天,我們聚集在一起,沉痛地哀悼我們所失 去的七位勇敢的公民,共同分擔內心的悲痛,或許在相互間的安慰中能夠得到承受 痛苦的力量,並堅定我們追求理想的信念。” “我們今天所說的遠不能夠表達我們內心的真實情感,語言在我們的不幸面前 顯得如此軟弱無力……”“英雄之所以稱之為英雄,並不在於我們讚頌的言辭,而 在於他們以始終如一地、鍥而不捨地對神奇而美妙的宇宙進行探索的責任感去實踐 真正的生活以至貢獻出生命……”“願上帝在這個艱難的時刻保佑大家並給你們安 慰。” 人類的壯舉,人類在征服宇宙的偉大鬥爭中,從不畏懼艱難曲折,而總是在吸 取經驗教訓後,勇往直前,惟其如此,人類的悲歌才有意義。 Ⅲ 漫長的挑戰與征服 ● “人類不斷地爭取生存的世界和空間。起初小心翼翼地 穿出大氣層,然後就是征服整個太陽系。” ——“航天之父”齊奧爾科夫斯基 人類對於太空的嚮往,從遠古的洪荒時代直到今日,從未間斷過。不過當我們 衣不蔽體的祖先們站立在星空下仰望時,也許最初能夠感覺到的只是恐懼與神秘。 當人類以其勇敢和智慧占據了整個地球以後,那種對太空世界來歷久遠而又難 以遏止的感情就變成了一種強烈的衝動:要征服太空。 於是最初的挑戰開始了。究竟是人類的豪言壯語在挑戰,還是太空的默默不語 在挑戰,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交戰中成為名符其實的對手——重要的是人類能 夠確實投身於挑戰。 人究竟能不能夠進入太空呢? 十九世紀六十年代,法國人朱爾斯·維恩就在他的小說《飛向月球》中描寫了 他幻想中的太空情景。 “人們身感無重力,兩腿脫離了地板。他們用力直線行走,卻似醉漢般步履蹣 跚。” 一九○三年,俄國人齊奧爾科夫斯基提出了他那有關空間旅行的著名理論。 一九五七年八月,蘇聯成功發射了科洛列夫設計的第一枚州際彈道導彈。同年 十月四日,蘇聯用該火箭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地球伴星一”(重八十三點 六公斤),揭開了空間時代的第一頁。一個月後,“地球伴星二”帶着一名叫萊卡 的小狗上了天,經過幾個月飛行,獲得空間環境對生物影響的一些初步數據。一九 六○年八月,“地球伴星五”帶着兩隻小狗從軌道上回收。同年九月,又有兩隻小 狗乘“地球伴星六”繞地球飛行約二十四小時,回收時因軌道不正確,小狗與回收 艙同歸於荊在美國,一九四五年就有人提出人造衛星帶着科學儀器飛向空間的設想。 一九五四年六月,海軍海洋研究局召開會議,提出用“朱諾—一”(陸軍“紅石” 彈道導彈的改進型)發射地球衛星。蘇聯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美國政府極為震驚, 國防部長麥克爾羅伊隨即決定由布勞恩負責在九十天內發射美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 星。任務下達後八十五天,一九五八年一月三十一日,布勞恩設計的“朱諾—一” 火箭把一顆只有八點二公斤重的衛星“探險者—一”送入繞地橢圓軌道。衛星雖小, 但衣阿華大學物理學家詹姆斯·范·艾倫博士研製的星載儀發現了繞地球的輻射帶。 到一九五九年九月十八日,美國的“朱諾—一”火箭接連發射了十一顆“先鋒號” 衛星,但僅有三次獲得成功。 一九六一年(在齊奧爾科夫斯基提出他的著名空間旅行理論五十八年之後)四 月十二日蘇聯空軍少校加加林乘“東方—一”飛船繞地飛行十八分鐘並安全返回地 面。從此人類進入空間的幻想變為現實。同年八月六日,“東方—二”飛船載着空 軍少校蒂托夫繞地球十七圈,飛行二十五小時十八分鐘返回地面。一九六二年八月 十一日“東方—四”宇航員波波維奇以特技飛行從宇航員尼古拉耶夫駕駛的“東方 —三”飛船旁六點五公里處飛過,二人用照相機互拍了照片。一九六四年十月十二 日蘇聯發射載有三名宇航員的“上升—一”飛船。次年三月十八日,蘇聯宇航員列 昂諾夫走出“上升—二”飛船座艙,進行了人類第一次空間漫步。據後來西方觀察 家分析,蘇聯宇宙飛船的飛行均具有軍事意義。宇航員採用焦距三點八米的卡塞林 光學系統偵查照相機,可以拍攝地面汽車及人行道的照片,這是蘇聯用載人空間飛 行進行照相偵察的開始。 繼發射人造衛星之後,蘇聯在載人宇宙飛船方面再次領先,美國也不甘示弱, 急起直追。一九六一年五月五日,美國人阿蘭·彼·謝潑德乘“水星—三”進行亞 軌道飛行,驗證失重下手控飛船的能力。次年二月二十日海軍陸戰隊中校約翰·格 林乘“水星—六”飛船第一次進行繞地軌道飛行。在這之前,兩隻猴子和一隻名叫 哈姆的黑猩猩曾先後乘水星飛船進行同樣的飛行。同年六月三日十七時,“雙子星 —四”上的宇航員懷特走出座艙,成為第一個進行空間漫步的美國人。美國利用雙 子星系列飛船實現了軌道會合、機動、對接和艙外活動。通過初期載人空間飛行, 證明人在失重空間裡能很快適應,並進行工作;拍攝了地球照片、雲圖以及在地面 上難以勘查的宏觀地質照片。 一九六九年七月十六日,“阿波羅—十一”載着三名宇航員:指令長尼爾·阿 姆斯特朗、月球艙駕駛員埃德溫·奧爾德林、指令艙駕駛員邁克爾·柯林斯在月球 降落,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登上月球,第一次在那裡留下人類的足跡,實現了人 類祖輩和空間先驅們月球旅行的幻想。他們在月球上插上星條旗,安置激光反射器、 地震儀、磁強計、捕捉太陽風粒子的鋁箔,還拍攝了月岩和周圍景色,收集了二十 二公斤土壤和岩石樣品,逗留二小時三十一分後離開。後“阿波羅—十二、十四、 十五、十六、十七”各載兩名宇航員登月,月面活動時間依次延長,取樣逐漸增多。 他們在不同地點着陸,拍攝照片,觀測地形,安放儀器等等。只有“阿波羅— 十三”飛到月空後因服務艙內電源氧氣容器爆炸而取消登月。美國為阿波羅登月計 劃付出二百四十億美元,動員了一百萬以上的科技工作者參加。 一九七一年四月十九日,又是蘇聯從拜科努爾發射場用“質子”號運載火箭率 先將世界上第一個試驗性航天站“禮炮”一號送入近圓地點為二百公里和二百二十 二公里的空間軌道。從此,載人航天活動又進入了一個新高潮。因為航天站意味着 在宇宙空間可建立適合多人長期生活和工作的基地,可以更為經濟有效地開展載人 航天活動。同年四月二十四日,“禮炮”一號還成功地與“聯盟”十號宇宙飛船實 現了對接飛行共五點五小時。 兩年後的一九七三年五月十四日,美國也從肯尼迪航天中心用“土星”五號運 載火箭將其試驗性航天站“天空實驗室”送入四百三十五公里高的近圓空間軌道。 隨後,在這年的五月二十五日、七月二十八日和十一月一十六日,美國相繼用“土 星”IB運載火箭送“阿波羅”載人飛船進入太空,與“天空實驗室”對接成功,先 後有三批共九名宇航員上站工作和生活了二十八天、五十九天和八十四天,還出艙 活動過四十多小時。一九七九年七月十一日,由於軌道空氣阻力增加,“天空實驗 室”提前墜入大氣層燒毀。 一九八一年四月十二日,又一項人類征服太空的最新成果首先在美國登台亮相。 這天凌晨,美國肯尼迪航天中心附近集聚了近百萬人,盛況空前。當地時間上午七 時整,“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載着兩名宇航員點火起航,進入高度約二百八十公 里的近圓空間軌道,開始了有歷史意義的首次試航。它在飛行五十四個半小時,繞 地球三十六圈後,四月十四日安全降落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愛德華茲空軍基地, 成為世界上第一架實現太空飛行的航天飛機,揭開了航天技術的新一頁。 這種航天飛機集火箭、航天器和飛機技術特點於一身,既能像火箭那樣垂直發 射,又能像航天器那樣遠行於太空,也能像飛機那樣再入大氣層滑翔飛行和水平着 陸並多次使用。由於它的這種特點,早期又被叫作火箭飛機,是一種新型的多功能 航天飛行器。它的飛行高度在一百八十五—一千一百一十公里的範圍內,可載三— 七人,最多可載十人。 為美國政府設計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和登月飛船的布勞恩,也是最先提出並 着手實驗火箭飛機(即後來的航天飛機)的人。他原是德國火箭專家,第二次世界 大戰期間在德國火箭生產中心佩內明德為德軍生產V-2火箭。 一九四五年,美軍率 先占領佩內明德,以布勞恩為首的一百一十八名專家向美軍投降。這些專家和一百 枚V-2火箭被迅速運往美國新建的白沙試驗場, 並在那兒為美國裝配、檢驗和發射 大型探空火箭,同時培養技術人員。蘇聯則將佩內明德餘下的六千名科技人員及工 人、家屬運到莫斯科郊區及塞利格湖的戈羅冬里亞島上,為蘇聯服務。 早在一九二七年七月五日,“德國空間旅行學會”成立時,年輕的會員布勞恩 就對空間旅行抱有滿腔熱情和強烈的好奇心,開始探索火箭飛機的可能性。他在陸 軍軍械部研製彈道導彈火箭發動機時,曾用火箭發動機試驗了兩架火箭飛機。他設 計的這種帶翼飛行器基本上具備了早期航天飛機的雛形。 火箭助推滑翔越洋進入大氣層的概念變化是一九四九年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工 學院工作的錢學森提出的,它成為美國空軍動力滑翔飛行計劃的開端。這種動力滑 翔飛機是一架長十點七米的三角翼飛機,用火箭送入軌道,用減速火箭做機動動力 再入大氣層並水平滑行降落。一九五八年,美國空軍開始研究。火箭飛機X-15是從 B-52轟炸機機翼下釋放的第一個自由飛行體, 它已具備航天飛機軌道器的特性。X 系列火箭飛機的飛行對航天飛機的設計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六十年代初,隨着航天活動的日趨活躍,各種航天器的發射日見頻繁。鑑於一 次性使用的運載火箭和衛星費用昂貴,美國宇航局空間小組開始提出研製一種多次 使用的載人航天飛行運輸系統。 一九六九年四月,美國國家航天局設立了“航天飛機技術委員會”,正式開始 了對航天飛機的論證和預研工作。 一九七二年一月,尼克松政府正式批准了航天飛機工程,最後確定了航天飛機 方案——整個飛行器由可回收重複使用的固體火箭助推器、不回收的外貯箱和可多 次使用的軌道器組成。從此,開始了航天飛機的全面工程研製階段。共研製五架: “創業”號只做再進入大氣和進場試驗,其餘四架——“哥倫比亞”、“挑戰者”、 “發現者”和“阿特蘭蒂斯”編成一個多次使用的宇宙飛船隊,將使用一百次以上, 發射費用可從一千美元/磅降到二十美元/磅。 一九七七年三月十二日,專供地面附近實驗用的“創業”號軌道器製成,並開 始在愛德華茲空軍基地由波音七四七母機馱着進行滑行、載人與不載人系留飛行和 載人自由飛行等試驗。至八十年代初,歷經十年艱辛,航天飛機才終於發育成熟。 航天飛機起飛推力達三千萬牛頓,兩分鐘升高約五十公里,大部分推力來自兩 枚固體火箭助推器,燃燒後助推器分離,降落傘打開,濺落大西洋洋面予以回收, 可再次使用。軌道器尾部的三台主發動機繼續推着軌道器進入空間,由大型外燃料 箱供燃。 八分鐘後燃料箱彈出,再入大氣層時燒毀(只有這一部分不回收)。最後推進 軌道器的是兩台小型獨立的軌道機動發動機。在軌道上,貨運艙的“蛤殼”門找開 (艙內一次能裝四顆衛星),宇航員遙控機械臂進行發射和回收衛星的工作。返回 時,軌道器向後轉向。轉道機動發動機工作兩分半鐘減慢飛速,開始再入大氣層過 程。 航天飛機的錐部有飛行甲板和宇航員住室,中間是貨運艙,可裝載荷。 美國航天飛機前四次飛行系試飛,驗證設計水平,試用了加拿大造的遙控機械 臂;做了昆蟲、植物短期失重環境的生長試驗,用雷達波探測到地下二十五米深處 的礦物。 一九八二年十一月十一日—十一月十六日的第五次飛行是航天飛機實用飛行的 開始,成功地發射了一顆美國“商業衛星—C”和一顆加拿大通訊衛星“兄弟C—1”。 到一九八六年一月十二日止,在近五年內共有約一百名航天員分批進行了二十四次 航天飛機太空飛行,均獲成功;共發放人造衛星三十顆、回收衛星三顆、空間修理 衛星二顆,攜帶航天站一個;完成了數百項有關生物學、醫學、天文學、空間材料 加工和航天技術等試驗。其中,一九八四年二月三日,乘“挑戰者”號升入空間軌 道的兩名航天員,進行了世界上首次不系安全繩的太空自由行走。 蘇聯也在試飛自己的航天飛機。並在一九八二年六月三日,以“宇宙—三七四” 為代號第一次試飛,由蘇聯海軍在印度洋上回收。 此外法國、英國、日本等國也從七十年代開始對航天飛機方案進行探索性研究, 且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進展。 值得一提的是宇航員的行列中也不乏女性。世界上第一名女宇航員是蘇聯的捷 列什科娃。 一九六三年六月十六日—十九日她(二十六歲)單獨乘“上升—6”飛 船繞地球飛行四十八圈,歷時七十小時五十分鐘。但由於條件不夠完善,還不適宜 女宇航員上天飛行,因而中止了近二十年。一九八二年八月,蘇聯恢復女宇航員空 間飛行。薩維茨卡婭(三十九歲)與兩名男宇航員一同乘“聯盟T—7”上天與“禮 炮—7” 軌道站對接飛行七天。美國一九七八年一月挑選六名女宇航員參加訓練。 一九八三年六月十五日美國天體物理學家薩利·賴德(三十二歲)首次同四名男宇 航員飛行。次年安娜·費什爾參加了航天飛機的飛行。 經過不懈的探索和努力,人類對宇宙太空的挑戰與征服,總算初見成效。但這 一事業也是充滿了艱難與風險的。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艱苦的勞動;每一次成功, 無不包含着失敗的教訓;每一項成果,也都浸透着辛勤的汗水,甚至鮮血。 Ⅳ 全面打撈:夢想的沉與浮 ● “如果出了故障或問題的話,我希望它決不意味着太空 計劃的結束。” ——“挑戰者”號機長弗朗西斯·斯科比 對“挑戰者”號航天飛機殘骸和七名宇航員的打撈從事故一發生就開始了。數 分鐘後,搶險隊即以最快速度開赴出事地點。 十三架飛機在煙霧瀰漫的空中盤旋,十三艘艦船在卡納維拉爾附近的海面上來 加游弋。它們無法駛進因墜落物掀起的巨大波濤之中。三小時後,水面才平靜下來, 飛機和船艦立即進入現場,投入緊張的搜索行動。二千一百平方公里的海面被嚴密 封鎖,任何船隻未經許可都不得駛入。 一月二十八日,“挑戰者”號失事後,美國政府立即組織打撈和進行調查。他 們使用一切可能的先進手段,包括飛機、潛艇、水下機器人、“比人的視力強幾百 倍”的聲納掃描裝置。 一個臨時調查委員會負責研究各種碎片和資料。 這個調查委員會由美國前國務卿羅傑斯擔任主任,第一個踏上月球的老資格的 宇航員阿姆斯特朗為副主任。 一月二十九日中午,美國海岸警衛隊的巡邏艇打撈到七百二十公斤漂浮在海面 上已被燒焦的殘骸,其中大部分是二點三米長的防熱瓦碎片。 三十日晚上又撈到不少碎片,包括一大塊機身殘骸和另外兩塊大碎片,其中一 塊是九米長、十五米寬的電氣設備。 二月三日,里根總統任命了一個總統委員會來監督調查工作,審議調查結果。 海上打撈工作在緊張地進行着,一刻也沒有停止過。三月八日,美國宇航局宣 布,打撈隊的潛水員在離卡納維拉爾角東海岸大約三十公里的三十米深海處,發現 “挑戰者”號駕駛艙殘骸,打撈起了部分遇難宇航員的屍體。 八月二十八日,三艘打撈船返回港口,為時七個月的打撈工作宣告結束,據不 完全統計,參加這一工作的有六千人,出動了五十二架飛機,三十一艘船隻,一艘 七人核動力潛艇,兩艘四人潛艇,五艘無人駕駛潛水器和五十一名潛水員。他們對 卡納維拉爾角東北六十四公里的九千二百平方公里的海域和四百二十九平方海里的 海底進行了仔細的搜索。 這次搜索和打撈規模之大,在世界上是史無前例的。 七個月的戰績是:打撈出十一萬一千三百二十公斤重的殘骸,其中有機組人員 的屍體、座艙殘骸以及可以證明“挑戰者”號爆炸原因的助推火箭連接環等。這些 打撈物占航天飛機、燃料箱、助推火箭和所攜帶貨物、衛星總重量的百分之四十五。 那個偉大的夢呢?它也變成碎片了嗎?它還剩下多少? 人類進入太空,闖進宇宙的大門已經二十六年了。在這段時間裡,兩個主要空 間大國美國和蘇聯,在發展航天事業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也經歷了不少挫折, 發生過不少事故。 下面只是能夠勾起人們記憶的幾起: 一九六○年十月二十三日,蘇聯“金星”號運載火箭發射時,發動機沒有按命 令點火。為查明故障,幾十名專家接近火箭。突然,火箭發動機噴火,繼而爆炸, 包括導彈部隊司令涅傑林元帥等在內的近百名軍人、科學家喪生。 一九六七年一月二十七日,美國肯尼迪航空中心的一艘阿波羅飛船在點火起飛 時,艙內的一個小小電火花引起滿艙大火。因艙內是純氧,九十秒鐘之內不能開啟 艙口,三名宇航員被活活燒死。 一九六七年四月二十三日,蘇聯宇航員科馬列夫乘“聯盟”號宇宙飛船飛行。 起初平安無事,但再入大氣層時發生故障,降落傘系統失靈,科馬列夫與“聯盟” 號回收艙同歸於荊一九七一年六月,蘇聯的“聯盟—一一”飛船與“禮炮—一”空 間站對接飛行二十四天后,在歸途中因密封艙的一個氣閥門失靈,發生了漏氣,而 宇航員又未穿宇宙服,結果三名宇航員靜靜地死在艙內。 一九七四年一月十九日, 美國用德爾塔火箭發射英國“天網二A”衛星,由於 火箭電子裝置中一塊印刷電路板上的一個小焊點附近剝落了一小塊絕緣層,引起短 路,發射失敗。 一九八○年五月二十三日,阿麗亞娜火箭第一次試飛時,一名工作人員不慎碰 落一個部件的商標,堵塞了發動機燃燒室的噴嘴,造成發射失敗。 一九八五年五月,美國發射“三叉戟”導彈,由於發動機燃燒室中剝落了一塊 黃豆大的絕緣層,結果高溫火焰燒穿了那裡的金屬壁,燃氣向外噴射,發動機爆炸。 其中僅載人航空的探索中,就有三名美國宇航員、四名蘇聯宇航員獻出了生命。 人類不是第一次陷入災難與挫折,也不是第一次從中甦醒過來。也許如美國宇 航員格里索姆在參加“雙子星—三”飛行安全返回地面後所說:“倘若我們死了, 人們也不必悲痛,因為征服空間就得冒險……”的確如此。 但這次“挑戰者”號失事造成機毀人亡,無論死亡人數之多,損失之大,是迄 今為止的載人的航天事故中最嚴重的一次。 在美國的航天史上,到目前載人航天飛行共五十六次,其中包括自一九八一年 起進行的航天飛機的飛行二十五次,從第一次試飛到一九八六年一月中旬的二十四 次太空飛行中,航天機雖然也出過不少故障和毛病,如機載電腦失靈、傳感器失效、 防熱瓦損壞、發動機提前熄火等,但總的來說,還沒有發生機毀人亡的災難性事故。 宇航員在飛行過程中死亡也是第一次。 “挑戰者”號的爆炸慘劇使美國的航天計劃和有關領域面臨着嚴峻的形勢,其 影響至少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發射衛星的商業任務全部流產。根據計劃,航天飛機當年要為美國國內 的一些大企業以及印度、印度尼西亞等國發射一系列通信衛星。現在這批有利可圖 的交易絕大部分要被美國國家航空和宇航局的主要競爭對手歐空局的阿麗亞娜宇航 公司毫不費力地唾手而得。 (二)太空工業陷於停頓。利用太空中的失重、真空等獨特條件製造地面上不 能生產的新型材料和藥物,是航天飛機的獨特功能。在航天飛機的五年飛行歷史中, 已取得了明顯成就,而“挑戰者”號的爆炸無疑將使這種方興未艾的新型工業蒙受 重大損失,如同打了美國航天工業一記悶棍,可能使那些同航天飛機飛行計劃有關 的公司和依靠航天飛機部署衛星的公司遇到財政困難。航天飛機的主要製造和維修 公司洛克希德飛機公司和羅克韋爾國際公司的股票猛跌。如果美國航天局決定另外 定購一架新的航天飛機,那麼大約需要十七億美元費用和五年的光陰才能製成。 (三)科學考察成為泡影。根據原計劃,宇宙平常探測是當年航天飛機太空飛 行的主要任務之一。“挑戰者”號的事故對美國的這一太空計劃的影響難以估量。 許多衛星和航天器的發射計劃以及準備在太空中進行的研究項目將大大推遲,有的 不得不取消。其中受影響最大的是三次重要的航天飛行:一次是原定三月十五日由” 挑戰者”為歐洲航空局發射的“尤利西斯”航天器,繞太陽的南北極飛行,首次對 太陽南北極進行探測。另外兩次是定於三月二十日和十月由“阿特蘭蒂斯”號航天 飛機分別將“伽利略”航天器和“哈勃”太空望遠鏡運入太空。“伽利略”航天器 計劃飛往木星進行近距離考查,而價值十二億美元的“哈勃”望遠鏡則準備被送入 地球軌道,觀測宇宙“邊緣”。由於航天器的發射需要等待行星之間合適的相對位 置,錯過了時機,只能重新等待機會。這種局面已不可避免。 (四)美國的軍事計劃受到嚴重影響。按原計劃,一九八六—一九九五年,航 天飛機總的飛行任務的三分之一將被占為軍用,其中不少同里根總統的“星球大戰” 計劃有關。因此美國五角大樓可能是“挑戰者”號失事事件中受到打擊最沉重的對 象之一。有些國際問題專家認為這次事故可能置“星球大戰”計劃於“險境”。五 角大樓一直利用航天飛行進行戰略防禦計劃的基礎實驗。蘇聯十分關心這次事故能 否阻止美國實施這一計劃。塔斯社說,這場悲劇表明美國的宇航技術是不可靠的。 這一事件嚴重地震撼了美國的軍事和外交地位。 “挑戰者”號事件,在美國還觸發了一場持久而激烈的辯論。 事發後一個多月。無論是報刊,還是廣播、電視,幾乎每天都有關於“挑戰者” 號的報道,熱點是關於美國航天計劃發展方向和關於發展載人與不載人航天孰輕孰 重問題。 但總的輿論傾向還是明顯的。 人類絕不能屈服!而美國人是以崇尚英雄主義著稱的。 在事件發生幾小時後,里根總統即在電視講話中說:“……我一直十分信任和 尊重我們的太空計劃,今天的事情絕不會降低它的聲譽。我們還要繼續對太空進行 探索。” 他宣布: “今後還要有更多的航天飛行,要有更多的宇航員。是的,太空裡要有更多的 志願者,更多的平民,更多的教師。” 在回答記者們關於航天飛機計劃的前途問題時, 斯皮克斯引用里根的話說: “這些人都獻身於對太空的探索。我們紀念這些勇敢的人的最好辦法莫過於繼續執 行這個計劃。” 在一月三十一日在休斯敦舉行的追悼大會上里根再次宣言:“機長弗朗西斯· 斯科比曾在一次飛行時說過:‘如果出了故障或問題的話,我希望它決不意味着太 空計劃的結束。’我們決不會使他們失望的。……人類將繼續向太空進軍,不斷確 立新的目標,不斷取得新的成就。這正是我們紀念‘挑戰者’號上七位英雄最好方 式。” “更多的教師”中的一個很快站出來。麥考利夫等人遇難僅半個月,在愛達荷 州擔任中學二年級教師的巴巴拉·摩根說,她願意接受美國航天局的建議,做下一 個乘航天飛機的平民。她曾作為後備人選與克里斯塔·麥考利夫一起接受了宇航訓 練。 她在一項書面聲明中宣布:我們有機會給整個一代人講一堂很重要的課。她相 信幾百萬中學生都會繼續支持航天飛機計劃。 她說,應當讓這些學生明白,挑戰的意思就是迎着困難克服困難。美國航天局 代理局長威廉·格雷厄姆表示支持摩根夫人。雖然他也不知道航天飛機什麼時候能 夠恢復飛行,但他將考慮給予摩根夫人接替麥考利夫的機會。他仍然堅信,一位教 師將是下一個乘航天飛機的平民。 威斯康星州米爾沃基市斯托萊中學的校長斯伯塔說:“這個事件使人感到喉嚨 里好像堵了一塊東西。 我們要記住這個悲劇,接受教訓再繼續前進。” 而懷俄明州和紐約州的學生提出倡議,號召全國中小學生每人捐出一美元,用 來建造一架新的“挑戰者”號。他們的倡議獲得了佛羅里達州和緬因州幼兒園兒童 的響應。 當美國總統任命的調查委員會還在調查“挑戰者”號失事的原因時,挑選第一 名進入大空的新聞記者的工作已經開始。在“挑戰者”號爆炸前,設在南卡羅來納 大學的太空記者辦事處已經收到了一千七百零三份申請書。由於“挑戰者”號的失 事使挑選工作推遲了三周,但沒有任何人因為航天飛機爆炸而撤回申請。 恐怕也沒有人認為航天飛機會從此停飛吧。 “挑戰者” 號航天飛機升空後, 航天中心飛行控制室聽到的最後一句話是: “明白,全速上升。” 此時離爆炸只有一秒鐘了。 這句值得人們永遠追憶的話是“挑戰者”號的駕駛員、美國海軍中校、出類拔 萃的飛行員、試飛員邁克·約翰·史密斯說的。 也許正是由於史密斯留下最後一句充滿信心和進取精神的話語,他的離去便越 發牽動了凡是在他生前與他有過交往的人的情思。 他的弟弟托尼·史密斯說,我們不能中途放棄而廢,我要呼籲大家繼續支持航 天飛機計劃,不要讓邁克他們白白死去。 史密斯自己是決不後悔的。 活着的宇航員們也不會後悔自己選擇了這個需要勇氣和冒險精神的神聖行業。 因為他們知道,他們是在為全人類探索未來。 他們身上維繫着幾千年的夢想,他們是尋夢人。 美國眾多的宇航員中沒有任何一個表示將要退出航天生涯,而是希望有在航天 飛機恢復飛行後,參加第一次飛行! 曾經參加過宇宙飛行的參議員傑克·加恩說:“要探險就要難免會犧牲。如果 需要,我願意明天升空。” 由於“挑戰者”號遇難的七名宇航員中既有白人也有黑人,既有男人也有女人, 甚至還有一位日裔美國人,所以在客觀上“挑戰者”號的失事還起到了凝聚美國各 民族的作用。 在《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舉行的一次民意測驗中,大約有三分之二的美國人 表示,他們認為航天事業應該繼續,他們願為探測太空付出相應的代價。 美國哈佛大學史密森天體物理研究所所屬的哈佛大學小行星研究所決定,將用 七位“挑戰者”號上遇難的宇航員的名字為一九八○年以來發現的在火星和木星軌 道之間繞太陽運行的七顆小行星命名。 “挑戰者”號的爆炸原因,也是人們普遍關心的問題。航天飛機上沒有記錄事 故詳細情況的“黑匣子”,美國有關方面全力以赴地從各個方面尋求答案,成立了 專門調查機構。 雖然里根強調:“我們還要繼續對太空進行探索”,但是,在沒有查清事故的 真正原因前,暫時不會進行第二次航天飛行(實際上停飛了近三年)。 專家們認真研究了打撈上來的飛機殘骸,反覆觀看了“挑戰者”從起飛到爆炸 的錄像,發現問題出在右推助火箭上。 在航天飛機升空後第五十九點八秒時,右側固體火箭助推器底部顯出一小股火 舌,隨後,火舌越拖越長,幾秒鐘里,火舌包圍了貯着液態氫的外掛推進貯箱;第 七十一點三七秒時,氫氣從貯箱底部爆出,液態氫又從頂部流下來;第七十二點九 八秒時,貯箱猛烈爆炸,隨即航天飛機凌空爆炸。失事的直接原因是航天飛機右側 的固體火箭助推器密封裝置失效,導致燃氣外泄,形成火舌,引起爆炸。 其實,在“挑戰者”號航天飛機升空前,計算機已經觀察並記錄了發生故障的 訊號,但由於操作上的疏忽,程序安排不當,計算機本身也未能及時處理數據交通 告宇航員,致使慘劇發生。 六月九日,美國“挑戰者”號航天飛機爆炸事故調查委員會在經歷了四個月的 緊張工作之後,向里根總統正式遞交了一份由調查委員會全體成員共同答署的“最 後報告”。 調查報告指出,確鑿的事實證明,航天飛機右側火箭助推器聯接處環形密封圈 在火箭點火後破裂是造成這次爆炸事故的導火線。同時,國家航空和航天局以及助 推火箭製造公司長期來對早已發現的密封問題採取含糊敷衍的態度和航天計劃管理 結構方面的問題也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 為了儘快恢復美國航天計劃,同時又是不再犯過去的錯誤,調查報告對航天飛 機及其及管理提出一系列改進的建議,其要點有:重新設計助推火箭的聯接處和密 封圈,並且成立一個獨立的機構加以監督,徹底改革國家航空和航天局管理結構, 研究向宇航員提供一個“逃生系統”等等。 有一位宇航員說:“技術上的進步,往往是進三步退一步。 這次‘挑戰者’ 號事件是退了很大一步, 但這不是終結。”一位科學家說: “這次事件是很令人痛心的,但真理是:犧牲是發現的代價。” 美國總統里根表示,美國今後還要進行更多的航天飛行,儘管面臨一系列難題, 美國政府發展載人宇航飛行的決心,仍是堅定不移的。美國國家航空和航天局已初 步決定下一次重新開始發射的航天飛機。 事情至此,似乎已告一結局。人們欽佩英雄們的勇氣,也更深刻地認識到了征 服太空的艱巨性與冒險性,堅定了走出地球的決心。但仍有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懸 持在心有不甘的人們心中,那就是:航天發射的成功率究竟是多少呢? Ⅴ 災難,存在於小數點之後…… ● 為有犧牲多壯志 敢教日月換新天 ——毛澤東 “挑戰者”號航天飛機失事的原因在於助推火箭上連接處的一個小小的橡皮圈 失效。 迄今為止的絕大部分航天事故,原因也都發生在助推火箭上。 “挑戰者”號的災難也並不是最後一起。在那以後,航天發射可以說仍是事故 頻頻。 一九八六年四月十八日,美國用“大力神”火箭發射間諜衛星,因助推器密封 墊圈失效,起飛後五秒鐘爆炸。 一九八六年五月三十日,阿麗亞娜第十八次發射時,因第三級火箭沒有及時點 火,發射失敗。 一九九○年二月二十二日,阿麗亞娜火箭第三十六次發射,一名工作人員不慎 將一塊擦拭布遺留在一級發動機的水循環系統中,堵塞了管道,引起火箭爆炸。 一九九○年三月十四日“大力神”火箭發射“國際通信衛星六號”時,因接錯 一根導線,第二級火箭沒有分離,衛星沒有達到預定的軌道高度。 一九九二年三月二十二日, 中國用“長征二號E”火箭發射澳星,由於擰動點 火控制器時,從螺釘上旋下一點點金屬屑,使電路短路,火箭發動機熄火,發射沒 有成功。 一九九五年一月二十六日, 中國“長征二號E”發射亞太二號衛星時,由於美 方沒有告之衛星的諧振頻率,而湊巧衛星的諧振頻率與火箭整流罩的諧振頻率相同, 由於高空切變風對火箭的作用,引起共振,造成星箭爆炸。 而在 “挑戰者” 號爆炸後最嚴重的航天災難當屬一九九六年六月四日發生的 “阿麗亞娜五型”過載火箭爆炸事故。 那天也是由於天氣原因,火箭發射的時間被推遲了四十五分鐘。格林威治時間 十二時三十三分,火箭升空後三十七秒鐘,地面控制人員發現不僅火箭推進器運轉 不正常,引導系統也有問題。第四十秒鐘,火箭偏離預定軌道。控制中心擔心火箭 墜落地面會釀成大禍,便當機立斷,決定在距離地面四千米的高空將其引爆。剎那 間,火箭炸成一團火球,四散的殘骸如漫天的火雨傾注而下,並在天空中劃出一道 長長的煙柱。 “阿麗亞娜五型”火箭的發射地點是在法屬圭亞那庫魯航天中心。就是這種耗 資七十億美元、上萬人歷經十一年研製出的最新型火箭的第一次發射,火箭上載有 四顆總造價高達五億美元的“太陽風”科學觀測衛星也都化為灰燼。 火箭和衛星都屬於歐洲航天局。而阿麗亞娜航天公司作為歐洲航天局的下屬公 司在競爭激烈的國際商業衛星發射市場上一直占據着極為有利的位置。自一九七九 年十二月二十四日首次成功升空以來,“阿麗亞娜”系列火箭總共進行了八十六次 發射,這次爆炸是第七次失敗。基其發射成功率在世界各商業衛星運載工具中名列 前茅,也為歐洲贏得了世界商業衛星發射市場大約百分之六十的份額,功績顯赫。 爆炸沒有造成任何人員傷亡。爆炸發生後,在外圍觀看的人員都迅速戴上了防 毒面具並很快被轉移到了安全地帶。 但由於過分自信,這次發射的“阿麗亞娜五型”過載火箭及其攜帶的四顆衛星 都沒有辦理任何保險。據稱,與“阿麗亞娜四型”相比,“阿麗亞娜五型”的可靠 性已由百分之九十提高到百分之九十八點五,即平均每發射七十次可能出現一次失 敗。然而七十次發射中的那一次失敗不幸落在第一次發射上,而對於這一次唯一的 發射來說,其可靠性完全等於零。 這不由得再次使人們想到這個問題,即航天發射的成功率(或可靠性)究竟取 決於什麼?這種災難究竟能不能避免? 現代科學可靠性理論研究的結論是,一個系統的構造越精密、越複雜,其可靠 性一般也越差。比如,火柴就遠遠沒有打火機精密,但其可靠性一般說來就比打火 機要高。 但構造簡單的東西無法適應現代人類社會的需要,這是一個天然的矛盾。對於 要上天航行的火箭來說,其最大的特點之一就是複雜。 火箭發射後,不像汽車、火車,可以停下來加燃料、添設備,一切都要一次攜 帶齊全;出了故障也不可能停下來檢查,也不能像飛機那樣返回地面進行修理。因 此,對於航天發射來說,可靠性是第一位的,尤其是運送載人航天器的運載火箭, 更必須安全可靠。同時,火箭的工作環境十分惡劣。例如火箭發射時,發動機會產 生高溫、高壓、強噪聲和強震動;火箭在飛行的加速過程中,還會產生巨大的超重, 進入軌道後,又會遇到失重、真空和輻射等。因此,製造火箭的材料、元器件和火 箭上的設備,必須能經受這些惡劣環境的考驗,需要加倍的可靠。還有,火箭燃料 要麼帶腐蝕性,要麼有毒,要麼溫度極低,對火箭材料和儀器設備帶來許多複雜的 影響;火箭上各種電子儀器設備在工作時,會相互產生電磁干擾,因此還要有防干 擾的設備的措施。此外,火箭和它運載的航天器之間,彼此的機械性能必須相互協 調。這樣,就好像一個人外出旅遊,既要帶上全部換洗的衣服,又要帶上充足的食 品,還要有遮陽、避雨、擋風的設施,也要有防盜、防劫的武器,更要有防病治病 的藥物,以及記時、定向的器具,所有這一切都必須安排得井然有序,不相互影響 和摻和……火箭構造的複雜性就可想而知了,而由於火箭的發射過程必須要克服地 球引力,才能飛入太空,這就要求它自身的質量越小越好。火箭本身質量過大,就 會降低自身的速度;為不降低速度,就要減少它運載物體的重量。對火箭來說,火 箭重量增加一百千克,運載能力就減少一百千克,所以,火箭應該造得很輕巧。這 與可靠性要求是一對尖銳的矛盾,從而造成火箭的另一個特點——嬌嫩。 火箭使用液氫液氧這些低溫燃料,從而提高火箭的性能,減少對環境的污染。 但是,零下二百五十三攝氏度的液氫,甚至可以透過某些金屬壁,非常容易泄漏。 泄漏的氫遇到空氣中的氧,特別容易引起爆炸。尤其是火箭發動機中高速進入燃燒 室的液氫,一遇到水珠和各種氣體分子,會把它們凍結成比金屬還硬的顆粒,並推 動其高速前進。這樣,它們就有可能像子彈那樣擊穿金屬管道。有的金屬材料遇到 液氫,會變得像陶瓷那樣脆,叫做“氫脆”。因此,用液氫作燃料的火箭,對用作 製造液氫貯箱、輸送管道、發動機等的材料,以及液氫的貯存、運輸和加注的安全 性,都提出很高的要求。 與火箭的零部件、元器件容不得半點疵瘕一樣,火箭的工作狀況也容不得些微 偏差。同時,火箭發射時,也容不得工作人員有半點工作差錯和疏忽。還有,火箭 中更容不得半點多餘物,因為那可能是造成火箭發射事故的禍水。除火箭本身問題 外,還有電腦系統不能有半點差錯,尤其是軟件編制上不允許有任何缺陷。此外, 還要防止火箭與它運載的航天器之間,在機械性能等方面發生嚴重影響。否則,就 會導致發射失敗。 一般來說,組成機器的元件、零件越多,其可靠性就越低。 一台由一千個零件、元件構成的機器,其元件可靠性應在百分之九十九點九以 上。也就是說,對每一種組成機床的的元件,抽檢一千個,不合格的不多於一個, 否則,用這樣的零件組裝的機床就屬於不合格。對於複雜得多的火箭來說,如果元 件的可靠性達到百分之九十九點九九九九,則火箭的可靠性只有百分之三十七。也 就是說,發射三枚用這種元件組裝的火箭,可能有一——二枚要失敗。要使火箭的 可靠性達到百分之九十九點九九九九,其每一個元件的可靠性則應達到百分之九十 九九九九九九九九九九九,這就是說,抽檢一百億個,不可靠元件不得多於一個。 一枚十分巨大、十分複雜的火箭,是由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個器件組成的。只 要有一個元件或零件不可靠,就可造成整枚火箭發射失敗。據統計,歐洲的阿麗亞 娜火箭事故,百分之八十五是因為一個元件不合格造成的。同時,在十分惡劣環境 中工作的火箭元件,又顯得十分脆弱和嬌嫩,有人做過實驗,如果某批電子元件在 實驗室條件下出現故障的可能性為一,那麼在飛機上使用則為六點五,在火箭上使 用則增加到八十! 現代火箭之父布勞恩為德國研製的V-2火箭,飛行的成功率只有百分之六十八。 前蘇聯用來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運載火箭P—七, 也是經過大量失敗後才試 飛成功的。美國用來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的“先鋒”號運載火箭更是難產。美國人 在一九五七年底和一九五八年初,兩次用“先鋒”號火箭發射衛星,結果都失敗了。 到一九五八年三月十七日,“先鋒”號火箭才將一顆重量為一千五百克的衛星送入 軌道。美國早期的其他火箭,發射失敗也很頻繁。如“雷神”號火箭一九五七年一 月二十五日第一次發射時在發射台上爆炸。四月十七日第二次發射時,離開發射台 後飛行不正常,只好指令它自毀。五月二十一日第三次發射又告失敗,直到九月二 十日進行第四次發射時才取得成功。美國的運載火箭在早期大量失敗的基礎上得到 迅速發展,使它能夠接連發射成功世界上第一顆偵察衛星、第一顆氣象衛星、第一 顆通信衛星……當代著名的運載火箭,都是從不斷的事故中發展起來的。歐洲空間 局著名的“阿麗亞娜”火箭,一九七九年十二月二十四日第一次試飛成功後,緊接 着便遭遇了四次發射失敗。正是經過這些失敗,“阿麗亞娜”火箭才逐漸成熟起來。 俄羅斯成功率很高的運載火箭也都是從許多失敗中得來的。 如發射載人登月飛船的大型運載火箭N—1,一九六九年二月二十一日第一次發 射試驗時,起飛後不到兩分鐘便發生爆炸。一九七一年六月二十一日第三次發射時 又在發射台上爆炸。一九七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第四次發射時,也是在飛行不到兩 分鐘後就爆炸了,後因登月計劃被放棄,N—1火箭也就沒有試驗。但它後來研製了 世界上推力最大的“能源”號火箭。根據計劃,九十年代後期,俄羅斯的火箭將在 未來建設阿爾法國際軌道空間站的七十八次發射中,承擔四十八次發射任務,成為 真正的世界航天發射主角。 誕生已半個世紀的現代火箭,應該說技術已比較成熟,但仍然不斷有事故發生。 這並不奇怪。事實上,比火箭簡單得多、成熟得多的汽車、火車、輪船和飛機也常 發生事故,甚至機床和自行車也常發生事故。那麼,火箭事故是不是比汽車、火車、 輪船和飛機事故更多呢? 有人對汽車、機床、飛機和火箭事故做了一個統計,在一百輛汽車中,平均有 二點五輛發生事故,事故率最高,為百分之二點五,其餘機床為百分之二點四,飛 機是百分之二點二一,而火箭是百分之零點九,即一百枚火箭中平均不到一枚會發 生事故,事故率是最低的。這是由於人們對巨大、昂貴、複雜和嬌嫩的火箭更加重 視、更加謹慎的緣故。 同樣的道理,火箭一旦發生事故,會造成比汽車、火車事故和空難、海難更大 的影響。“挑戰者”號航天飛機的失事,造成航天飛機停飛近三年,而其他死人更 多的事故,則未必造成如此大的衝擊。 如此說來,人的謹慎和努力雖然可以提高航天發射的可靠性,但要從根本上避 免這一類災難的發生,則幾乎是不能的。正如人類的社會一樣,它可以被無限地改 良,卻永遠不能保證它的每個成員都幸福圓滿。 其實從來就沒有不付出巨大代價的偉大成功,人類的每一個夢想無不是用辛勤、 汗水甚至鮮血去換取的。簡而言之,對於征服太空這樣一個偉大計劃,需要人們具 有無畏的勇氣和犧牲精神。 當然更需要智慧。但從某種程度上說,人類向大自然的挑戰是永無止境的,在 每一次失敗帶來的災難中,人類都再一次意識到了自己的局限性……人類是悲哀的。 但人類又是偉大的。 人類的智慧不僅能使他們意識到這種智慧的局限性,同時也會使他們向真理不 斷靠近並決不屈服於任何困難。因為,“要發現就要有犧牲”。 而一種沒有止境的探索本身也是吸引人的這正如“阿麗亞娜五型”發射失敗後 德國戴姆勒——奔馳航空航天公司負責航天系統的董事維爾納·海因茨曼在一份聲 明中說:“該計劃的失敗顯然非常失望。但是在着手處理‘阿麗亞娜五型’火箭涉 及到的這類極為複雜的技術時,這類挫折肯定在預料之中。” 而另一位該計劃的負責人, 阿麗亞娜航天公司董事長夏爾·比戈在接受LCI電 視台採訪時說:“當然這次發射令人失望……但是我從事這項工作近四十年了,我 知道每次失敗後我們都必須無一例外地從失敗中重新振作起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