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年收到美国朋友们的贺卡时,发现有打印的贺信(Christmas Letter)。介绍他们的一年生活,内容丰富,语言也幽默风趣。比圣诞贺卡的套话感觉亲切多了。拿来主义立刻执行,从此也改用打印的圣诞贺信。在电脑上“写”一封英文贺信虽然时间不节省,乐趣却多多了。而且打印多封很方便。自己只需要写上对方和家人的名字,签好名就可以了。手也不用再酸酸的了。
从那时起,每年的贺信都多打印一份,夹在文件夹里留底。后来有不少朋友有了 email 地址,贺信可以直接电邮,更方便了。但还总是打印一份自己保留。
在写第一封圣诞贺信时,数码相机已进入了我家。比美国朋友更进一步,别出心裁的在贺信里插入了两幅照片。一方面更直观和亲切地向朋友们汇报一年的生活。另一方面也减少了构思贺信的时间(照片占了不少空间)。朋友们反馈都很喜欢。有几位美国朋友也学会了拿来主义。
一开始在贺信的眉页和页脚(Header 和Footer)只是照样画葫芦的贴一些美国圣诞传统象征的绿叶红花,小雪人等。后来开始选用当年照片里的一些趣味小景来点缀。生活气息更浓,也更好看。
好像哪里看到过这么个说法:科技的发展,其中一个很大的动力就是迁就适应人类的懒惰。既然插入照片占据地方,照片越多,需要的文字就越少。自然而然的,我家的圣诞“贺信”没几年就不是信了,全是照片。每次“写”贺信,只是选择取舍照片。然后大小,排列等调整一下,加上简单的文字说明。既省事又更直观生动。唯一的抱怨是微软的文字软件(MS Word)在自由排版图片上不太好控制。稍微改一下文字,可能就会造成一些照片位置突然变动(年青一辈在偷笑吧)。
看着文件夹里的贺信,2005年是我家从“贺信”变“照片集锦”的开始。也是那一年开始了中英文两个语言版本。在中国的亲友们自然喜欢。由此一发而不可收拾,英文不止一个版本,中文版本更是越来越多。双方家人亲戚啊,朋友同学啊,可以有好几个版本。无非就是换几张照片,很方便。一开始经常有朋友特地回邮表示很高兴在我们的贺信里看到自己。(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