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記憶之中,04年的夏天是最最炎熱的。
那年清明節後,突然得知母親已患晚期肺癌,趕緊向公司請假,飛回上海照顧病危的母親。連續的炎熱、焦慮與憂傷,竟然導致我的體重在一個多月里減輕了十幾磅。
退休之前長年在醫院工作的母親自然知道病情的兇險,所以也無需我做任何的勸說或安慰,除了與我聊天之外,母親也在默默考慮着自己的後事。
有一天,母親讓我打開她臥室的櫥櫃,看到一堆整齊的稿紙。仔細一看,竟然是我近幾年來陸續寫下的文稿。
我家有四兄弟,分別住在中國和美國的四個城市。雖然母親也曾來美國三次,但每次住上一年半載就想着回國。在上海的日子裡,她看書讀報,練寫毛筆字。清閒之餘又難免寂寞孤獨......我知道母親與哥哥們都喜歡閱讀,小時候我從他們那裡得到的生日禮物往往就是書籍。我想,不妨將自己在美國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寫下來,寄給家人們看看,既可讓家人了解我在美國的生活與工作,或許也可以幫助母親打發幾縷孤獨,消除幾番思愁。
於是,我從2000年的年初開始寫。每次寫完便用電子郵件寄給大陸的二哥,他將打印的文稿再轉寄給母親和家人們閱讀,幾年裡竟然累積了這麼厚的一摞......這些文稿在母親孤寂的日常生活里激起了陣陣的漣漪。看了我的文章,母親常會給我來信---寫她對我文稿的評價,寫她自己的經歷與生涯,也寫她對生活的感慨......
母親指着文稿問我“這些東西怎麼處理呢?”
我說“權當廢紙回收吧!本來就是寫給你看看,解解悶而已。”
母親說“是否有點兒可惜?或許給其他人看看,也會有點兒用處呢?”
我最終還是將文稿當作“廢紙”回收了......幾個月之後,母親終究與世長辭。
前不久,閱讀了中央電視台的著名播音員呂大渝女士所寫的《走近往事》。中國電視界的元老之一陳漢元先生為此書作序,其中寫到,“大渝說,我碰到的人和事都不算多,也並不想為了個人的恩怨去寫一本書。我的真正動機是,在我的同代人當中,我並非才華橫溢,亦沒多大學問,但有着我們同代人共同的特點:有理想,有事業心,肯努力工作。每個人在這人世上只能走一遭。回首往事,我們原本應該活得更好、更有貢獻和尊嚴。但是我們的坎坷和國家的命運是連在一起的。個人無力掙脫時代的局限。我寫出這些,只是希望今後的人能夠活的更清醒,更能掌握自己的命運......”
在母親去世五周年的忌日即將到來之際,我突然想到,母親去世五年了,二哥也身患肺癌整整兩年。真是“人生苦短,生命無常”。基於和呂大渝女士同樣的出發點,或許應該將自己的某些文稿放進博客供他人閱讀。假如讀者們能夠從我的文字中引出他們自己的思考,我將會深感欣慰。
這不也是母親生前的期盼嗎?
2009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