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登月是真是假,幾十年來爭論不休。本人既非專家,對這個問題本無資格說三道四,只因一點個人經歷,對此有一些困惑。
1987年,一家人到佛羅里達遊玩。肯尼迪航天中心大名鼎鼎,自然是必游之地。參觀期間,工作人員重點介紹人類登月的偉大業績,自豪之情溢於言表。2003年,故地重遊,第二次來到肯尼迪航天中心。令我驚訝的是,所有關於登月的圖片、模型一概不見了蹤影。解說員介紹探月工程,也只說倒霉的阿波羅十三號如何敗走麥城,至於過五關斬六將的登月偉績,則略過不表,隻字不提。我困惑了 --- 借用一個被眼下電視劇人物說濫的句式:見過謙虛的,沒見過這麼謙虛的。
1991年,參觀華盛頓的航天博物館。走進二樓展廳,阿波羅登月艙赫然在目,穩穩噹噹坐在最顯眼的位置,接受遊人的注目禮。2004年,陪朋友再去航天博物館,登月艙自然是參觀重點。熟門熟路,帶朋友興沖沖登上二樓,一下子傻了眼:登月艙不見了。據說,之所以拿掉登月艙,是為了節省展位。登月難道不是美國、乃至人類最偉大的航天成就嗎?於是,我更困惑了 --- 還是那句陳詞濫調:見過節省的,沒見過這麼節省的。
2005年,布什政府隆重推出重返月球計劃,耗資一千多億美元,登月大典預定2020年舉行。報載,由於重返月球任務過於艱巨,美國恐難獨力完成,因此擬以國際合作方式,群策群力,共襄盛舉。說起來,道理倒也不錯,只是細細琢磨,便覺此事透着幾分古怪。
當年美蘇兩家爭做太空盟主,地球軌道上一會兒是狗,一會兒是猴子,一會兒是猩猩,一會兒是人,你方落地我升空,熱鬧非凡。眼見蘇聯傾國之力,漸呈後來居上之勢,肯尼迪總統1961年一聲令下,要在十年內將美國國旗插上月球。這樣一項宏偉之極、艱巨之極的任務,竟然不顯山不露水,1969年7月便告完成。此後三年期間,六次登月,次次成功,來來往往,駕輕就熟,已臻如履平地之境。宇航員們駕車漫遊月球,好不愜意逍遙。
讚嘆之餘,想到一個問題:上世紀60年代已然爛熟的技術,到了半個世紀後的今天,怎麼竟成了如此巨大的難題?不但要費大力、花大錢,而且要請友邦相助,才可望在10年後重新邁出阿姆斯特朗老爺爺的那“一小步”?上世紀60年代是什麼技術水平?當今是什麼技術水平?十年後又是什麼技術水平?假如肯尼迪總統當年手裡有一台奔騰286,他的登陸目標肯定不是月球,而是火星。與前輩相比,布什怎麼竟這般不中用?或許,天資聰穎的肯尼迪總統是中為洋用,從“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得到靈感,也未可知。
假設奧巴馬推出一項計劃,準備耗資十億,費時三年,聯手世界科技諸強,重新打造一台電子管黑白電視機,美國老百姓肯定立刻後悔沒把老英雄馬侃送入白宮。然而,面對如出一轍的重返月球計劃,人們平靜地接受了,鮮有疑問。
當年美蘇爭霸,地下、海上、太空,都變做角斗場,烏眼雞似的,恨不得我吃了你,你吃了我。兩家鬥狠,不免勞民傷財,尤其是太空項目,耗資巨大,而於國計民生毫無助益。如果肯尼迪總統的登月計劃只是虛張聲勢,藉此叫停太空競賽,委實稱得上是神來之筆。人們對小謊言有一副火眼金睛,彌天大謊則往往輕易過關。美國登月若是謊言,其謊也大,其功也大。
無論如何,地球是人類的家園。把自己的家園收拾得平安富足,才是本分。至於月亮,還是留給嫦娥、吳剛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