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读到一篇文图并茂的博客(http://blog.creaders.net/u/13606/201808/328627.html),通过画展回顾、描绘了留在农村、嫁给农民的女知青那悲惨无奈的命运,非常生动诩实。
但通过这个画展,我看到的是几亿中国农民更加悲惨无奈的命运,无比悲惨。
我当年在北京郊区插队,没听说过女知青下嫁农户的事情,我其他的知青亲戚朋友好像也没说起过,当然这只能说明我孤陋寡闻,不能说明这事不存在。
然而,就算是孤陋寡闻,我插队前后也满眼满耳听到看到、亲身体会到了惊人的巨大城乡差别,从生活水平,到文化环境,到物质条件,到社会地位,。。。
毛主席说“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民下中农的再教育”,我当年受到的直接教育就是农村不是我呆的地方,我早晚要离开这里,越早越好。我深深为没有生长在物质和精神都非常贫乏的农村而感到庆幸,因为事实让我知道,生在哪里基本靠造化,没有人能选择自己的出生地,生在毛泽东时代的农村真是太太太不幸了,几代人就是在农村户口的捆绑之下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熬着,受够屈辱,看不到尽头。
《我的前夫》为嫁给农民的知青泪流满面,直接视好不容易当上新郎的老实农民为粪土,不,还不如粪土,如瘟疫,沾上就离黄泉不远了,所以要泪流满面。
其实知青们哭什么呢,“嫁汉嫁汉,穿衣吃饭”,这是中国文化传给女儿的真经。女知青嫁给农民,是因为想过比眼前稍容易点儿的日子,当时如果可能,有社会地位的工人阶级应该是首选,后来工人下岗了,红色成分也不吃香了,曾经的臭老九知识分子才在“爱情”的幌子下有了点机会。但我一直很怀疑中国大陆的土壤中能培育出有单纯“爱情”的生物。
中国大陆女子嫁人,从来讲求实际,标准就是攀金钱、名誉、地位比自己高的。红朝之后更是今朝有酒今朝醉,先过上好日子再说。什么相濡以沫、白头偕老,这都是说给老师听的,只有比别人过得风光才算数。现在的女子,居然发展到自愿榜糟老头子大款,没有房子不嫁等等的地步。可怜本来有城市户口的优越人士,却因为买不起房直接沦为城市贫民,和当年村里光棍汉同命运了,真是此一时彼一时。
知青插队50周年,有什么可纪念的呢?是纪念自己在农村度过的青春岁月吗?那么亿万农村青年失去的年华应该怎样来计算、来纪念呢?我们在农村的同龄人曾经是多么的羡慕我们,他们的父母又是怎样无怨言的接纳、帮助了我们,我在庆幸没生为他们中的一员的同时,为他们难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