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萧瑟日,枫叶落处问丹心--论胡锦涛之过 玄野 对于胡锦涛务实的政治策略与清淡的公众形象,我个人持赞赏态度。但是,在他逐步走下历史舞台的时刻,我避谈他的功绩,而是针砭他的过失。这些过失也许是时局所致,也许有领导层的集体认知缺陷,责任不全在其个人。但是,检讨国策时刻,将国家元首作为代表来批判,可能并不为错。目的不在于功过是非本身,而在于慎终追远的古训,在于往事不谏,来者可追的期待。胡锦涛有超人的隐忍,这是他的优点,也是他的首要缺点,以至于丧失了许多绝佳机会。胡锦涛另一个无法掩饰的过失,就是在国家民族的道德建设上完全拘泥于物质化教条化的社会主义新道德,在僵硬的利他主义下一再重复那些僵尸般的道德说教,对体制内的道德崩溃负有严重的不作为责任。本文简单剖析利他主义的僵死缘由,并期待中国在不久的将来能够重新回归到鲜活的道德建设上来。 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中提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以来,中共一直将道德定位成忘我利他和克己奉公。在当年的历史背景与时代需求下,这样的倡议有着深沉的思考与内涵。然而其后七十余年来,国人对历史人物的简单化标签化和对物质的过度注重,导致道德的解释浮化在利他主义这一物质表象上。这是对道德本质的误解,如今的道德崩溃与此有直接因果关系。 当代中国的道德是扭曲的,其根本原因在于人的价值追求局限在物质领域,公共话语体系中否定了精神与灵魂对人的本质性决定性价值,道德成了物质的附属品。停留在物质利他而不去探究道德对灵魂的意义,大众逐渐拒绝接受这样的生硬说教,而逐步结论出利他愚蠢和道德虚伪,更进一步认为道德是骗子玩弄傻子的工具而已,一如某些政党将宗教定位成统治阶级愚弄人民的工具一样。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人们抛弃道德而狂欢纵欲,欲望驰骋,灵魂堕落,社会秩序崩解。 道德的本质,从物质层面上看就是符合人类最广泛最长远利益的行为准则,从精神层面上看就是人得以超脱欲望的控制而达成精神自由和自我解放的行为阶梯。道德关乎每个人的核心价值,是人保护自己实现个人精神追求的主要通路。生命的本性是自我成就,道德的价值是协助人达成精神上的成人成己和长远物质利益上的成人成己。虽然道德在物质分配上往往表现为利人达人,但本质上道德首先是也必然是利己达己的。 下面,我们试着分析一下传统道德理念的自恰,和社会主义新道德的自毁。 道德是人类存在的必然模式,不同文化用不同形式描述其机理。亚伯拉罕系宗教用天堂的概念,雅利安人的宗教则用六道轮回的来世和超越生死到达极乐世界的概念。这两类宗教的相通处在于将精神描绘成另外一个世界的存在,人在现世的善行都将是人在精神世界中的积蓄,而人在现世的恶行都将是人在精神世界中的亏空。另一类道德体系建构在现实和理性上,弃用天堂与来世的概念。儒教十分现实地告诉人们,你的道德行为是为子孙后代造福,让他们有个长远的好生活。斯宾诺莎的泛神论则更加理性地阐述了理性的人为了全体人类的福祉的奋斗何以恰恰达成了自己的最大快乐。借用评价科学的两大判据:逻辑上的自恰性与对事实的可解释性,儒教和泛神论的理念在这两大判据下表现了巨大的优越。当然,信仰远比科学复杂,科学的判据不能完全判定信仰的对错。显然,儒教的说法十分容易理解,人能够传递给子孙后代的财富当中,有金钱,技能,人性,其中最关键最重要最长远的就是自身的人性道德修养。从历史经验看,各大宗教都有其成功之处,各自描绘的世界终极理念更象是苏格拉底所认定的,可能是神的一个影像,而非神本身。 关于物质与精神,有一个十分常见的问题往往令人迷惘,就是如何界定现实世界中事物的物质与精神属性。有一个判据比较简单有效:物质追求往往是竞争性的输赢式的,有获得者必有失去者,有风光无限者必有垂头丧气者。近代以来性恶论的发达就是人类过分关注物质利益的表现。精神上的追求则不然,往往是共享性的传染性的,一个人的喜悦会成为所有人的喜悦,一个人的领悟会成为所有人的福音。道德是建构在人的社会本性和人际友爱本性上的,其存在的基础就是人的精神利益的共享互通性,绝对不是如同性恶论臆断的:道德是人彼此间为了防止原始野蛮状态的出现而不得不达成的约束媾和。道德是精神层面的概念,人在精神上富有了,长远的丰厚的物质财富就随之而来。如果人只注重自己能够看到的物质利益,否定自己智力所无法达到的空间的存在,从而丧失敬畏,一心索取自己的短期利益,被物欲驱使,必然落入人际对立的窘境,精神上贫瘠,物质财富也会渐渐丧失。 要建构一个有益于社会整体的道德体系,需要利他,但物质利他的这种表象必须建立在精神利己的本质之上。这在传统宗教信仰下是轻松的事情,因为生命的本性是自成的,自成必然要利己,传统宗教信仰的核心关注是人的精神与心灵,每个人所要追求的终极利益都在精神层面,最理性的利己达己必然导致最广泛最长远的利人达人。所以,传统宗教信仰下建构道德是自然而然的。辩证唯物主义信仰下的社会则不然,因为它过度重视物质而否定精神,物质领域中人与人是利益互斥的,利他与利己彻底矛盾。这种文化背景下宣扬利他,其潜在的内涵就是要求人损己,以利己为耻。耻于利己是悖于生命本质的做法。这样的道德宣教必然导致体制内部的绝大部分官员发生人格分裂:在表面上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践行利他主义,显示自己的追求,在实际上无法违悖生命的本质而暗自利己损人。 将道德的利他表象错误地理解成道德的本质属性,造成社会主义新道德违悖人本性的情况,给社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其根源在于过度关注物质。道德是每个人生活中无法须臾缺少的准则。短期物质利益方面,道德一般又呈现为利他。在崇物的政治哲学背景下,能截取道德在短期物质利益上的利他表象,而拒绝探究道德在深层的精神利己。辩证唯物主义指导下的利他者关注别人的物质需求而忽视别人的精神世界。这导致执政过程中的许多悲剧,自己眼里的好心,别人眼里却是摧毁文化灭绝信仰。利他主义本身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这浮在物质表面上,既没有象宗法时代行为遵从教条并精神交托上帝那样,也没有象充分理性者那样超越欲望使得利他在精神上归宿于利己的生命自然。驻于物质利他的说教与人的本性相冲突,走向崩溃只是时间问题。 传统道德是自成的体系。从传统道德出发,与你关系越近的人生命或者物质,你就越有责任去帮助,越远的东西你的责任越小。你自身的生命健康与精神价值就是你个人利益的核心,而其中的精神价值就更是核心的核心。儒教说,要舍生取义,爱有差等。基督教说,要追求自己的天国生命。佛教说,要为自己的来生积德,并超生极乐。 社会主义新道德利他主义是自毁体系,与人的自成本性背道而驰。你要为别人的利益而奋斗,忘记自我的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贯彻这样的原则,你会推导出许多奇怪的社会现象。在社会范围内,你要首先争取外人的利益,而不是自己家人的利益;在国际范围内,你首先要争取国际友邦的利益,爱国主义是可耻的。如此推广下去,人应该争取其他生命形式的利益,而不能争取人类自身的利益。这完全是一个生命自毁的逻辑,与生命本质彻底悖逆。这样一种道德逻辑给中国人造成了巨大的困惑,虽然还没有发展到以爱国主义为耻的地步,但是以维护家庭利益和爱护自己的孩子为耻却已是极其普遍了。在孩子发生纠纷的时刻,损失自己孩子的利益而成全别人孩子的利益成为高尚。其实,保护自己的生命是人自身的神圣职责,保护自己的孩子是父母的神圣职责,这一点在任何时代都是完全正义的,只被利他主义混淆了。其实,利他主义过于注重表象了,历来的那些物质层面上的利他,往往是精神层面上的利己利人。俗话所说,吃亏是福。最古老最著名的案例,就是周祖先亶父因为蛮族劫掠而让出自己的领地率众迁居岐山。另一方面,物质上的利他不可以和精神上的利己自成划等号,利他主义在物质层面上的应用并不总能导致好结果。人应该在精神层面上着眼,物质层面上的谦让或争取,完全取决于精神层面上的考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