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一语道破天机--橐龠原理(老子言之一) 玄野 老子曰:"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中国文言文言简意赅,所揭示的真理极其广大深厚。老子第五章天机尽显,可谓极其典型的代表。第五章前半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游走于信仰和宗教之际,直透宗教骨髓。这一点,我们留待日后讨论。此处仅限后半。这后半则可谓点透了自然科学精华,其所揭示的规则适用于从微观粒子到宏观宇宙的各层次。在这个高度上,也许只有易经所述的阴阳之理可与其同列。 什么是橐蘥?就是风箱。电力时代以后,人们用鼓风机将环向转动能量转变成直向推动能量。据历史记载,这种能量转换方式首先出现中国光武帝刘秀时期杜诗发明的水排,中国冶金技术因此而突飞猛进。至于这项技术是否象马扼那样传到欧洲从而导致欧洲人口成长四倍,就有待历史爱好者查证了。在水排之前,鼓风设备都是风箱。中国人对风箱并不陌生,迟至八十年代,中国农村依然以柴草为主要燃料,风箱如同饭锅一样是每家的必备工具。风箱原理比较简单,就是一个外壳坚硬的盒子,加上内部活动的活塞,和几个单向阀门而已。现在最为大家熟悉的手动打气筒就是同样原理。 晋王弼解释此段时,认为这个比喻的意思是取了橐龠中间空洞,无情无为的特点来描述世界。当然,空洞无为的确是老子对天道的理解,但并非这一章要表达的意思。用无情无为解释这一章,多少有点狗皮膏药的感觉。圣人对世界的解析是极清晰简明的,用橐龠的比喻来描述自然界各层级的外壳坚硬和内部有充裕自由空间这个机理,顽童都能听明白。自然是极简明的,而老子的表述也是极简明的。天体物理学的发展就是一个从极端复杂到回归简明的过程,如伽利略所道:真理一经发现就很容易理解。老子的橐龠原理有点遗憾,这简明道理说出来了,研究者却往上面贴了许多玄玄妙妙的标签,搞得人们看不清真理的简明真相了。 用橐蘥作比,其描述宇宙的精确程度完全可以说是当今世界文化中的最经典最精辟的,古往今来所有圣贤的同类说法都难以与此同日而语。同时,老子此言也意指世间万物,必须有坚硬的外壳与内虚的空间,才成为活跃的个体。小至原子结构,大至经济体系,本性灵动者均遵循此原则。英国人汤姆生开始了人类深入探究电子特性的过程,他在构想原子结构时,认为电子镶嵌在原子中,如同梅子在布丁中一样。几年之后,卢瑟福因为其学生所做的那个著名实验而推翻了这个假说,认为原子结构是极小的原子核处于中心,电子环绕在外围的空间中运转。这一结论恰好落入了老子的橐龠原理。其实,从原子的活泼本性看,其结构必然要符合外壳坚硬内部空虚这个特点,原子的各种活动也多取决于其外围的电子所形成的这个外坚内空的空间。 经济结构中的橐龠原理,其坚硬的外壳首先是经济规律,其次是国家的宏观调控手段,内部的空间就是宽松的经济环境,不用各种行政命令干预经济过程。显然,计划经济违背了橐龠原理。计划经济最先成功于斯大林在俄罗斯内忧外患形势下开启的五年计划,这导致以后的共产主义者将计划经济当成社会主义的教条。计划经济导致整个社会在经济层面上变成一个全部被充塞的刚体,这个刚体只有一个运动方向。在战争时代或其他非常时期,一个国家的确需要相对统一的意志,可以将这个国家的力量最大化。战争与国际对立催生了国家意志,并且赋予这个意志巨大的动力。当战争平息,意识形态对立消失后,这种国家意志随之泯灭,这个刚体就失去了运动目标,其运动惯性必须靠损耗内部活力和外部摩擦而耗尽。中国的经济改革是向老子理论的回归,而体现稳定外壳的法律与规则犹任重道远。 另一个更贴切的例子是人的思考构成的精神世界。讨论自由是精神世界的自然属性,古今中外莫不以此为原则。中国帝王时代有天下统一的思维定式,但统一与顺从的是社会经济生活,独立与自由的是思想。当代党派政治以来,动辄统一思想统一认识,显然是逆天而动。思想文化界的健康活跃也同样符合橐龠原理,需要坚硬的外壳和自由的空间,然后才能焕发生命力。这里面一个难点在于坚硬的外壳如何定义。这个外壳越高远,内部的空间就越开阔,所焕发的活力就越巨大。从我现在能想到的,这个外壳至少要追溯到轴心时代确立的人类基本价值体系上,也就是我在序言中所明确的几为圣人建构的天道体系。至于突破圣人的建构寻求更广阔的精神空间,好像一时也看不到什么错误的地方。但是,危险在于人们受欲望的诱惑而没有定力局限在精神层面,往往会在精神思辩足够清晰与妥当之前就付诸实践了。典型如德国某些哲学家对信仰的否定,从而进入妄自尊大的哲学凌驾信仰的境地,招致上世纪的全球性革命躁动。这个躁动所宣称的是解放全人类,而实质上却是民族独立运动。几乎所有国家的最高革命领袖都看似那个哲学的革命实践者,实质上却首先是民族主义者,那个哲学也是拿来做工具而已。标榜与行动之间的落差为欲望的放纵留下了空间,而虚幻的理想又进一步破坏了天道体系对人类的保护,二十世纪的人道灾难变得不可避免。另一个巨大的教训是美国年轻人在上世纪后半身体力行的否定家庭崇尚性解放的实践。这一思潮的确是对孔子佛陀和耶稣等人确立的家庭在社会中的核心价值的挑战。可悲的是,身陷其中的两三代人似乎并不热心于精神层面的思辩,而是崇尚行动上的自由。至于这个潮流是一种追求,还是精神上的无能软弱而导致灵魂被性欲驾驭了,尚需当代历史学进行各层面的研究。有美国的前车之鉴,当代中国民众依然醉心于抛弃家庭对自我的呵护,集聚到旷野中裸奔,不能不说是巨大的遗憾。从理性上看,似乎突破圣人的精神建构有更接近于天道上帝的可能,但是在这个突破过程中,人并不是上升到比无我境界更高的层次上去问询上帝,而是被欲望驱遣着饕餮着自己的灵魂血肉。十几年前我曾写过一首诗<灵与鬼>,其实就是精神在圣道门外徘徊过程中的挣扎。 对儿童的教育过程也是一样,急功近利的妈妈往往希望将儿子的每分每秒都填满自己所希望的功课,这是错误的教育方案。真正适宜的策略是给出规范和目标,并且让儿童有充分的自由发展空间,才能塑造一个活跃自主的心灵。规范和目标是橐龠原理的坚硬外壳,而自由空间就是橐龠原理的风箱中空区域。象中国上世纪后半的教育那样,对教育中的每个细节都要编织铸造,只让学生接触教育者认为是好的东西,学生根本没有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空间,招致几代人教育的虚无化。妄图填满教育空间,违悖老子的橐龠原理,是导致人的心灵充塞窒息的主要问题。另一方面,中国教育的失败还在于辩证唯物主义的妄自尊大,就是认为自己掌握了真理,自己告诉学生的就是千真万确的东西。实际上,教育从来不是也永远不会是这样的景象,教育必然是对天道有一定理解的人们,引导另外一些人学习天道。这里的核心区别在于,是有经验的人引导没经验的人去学,而不是自称掌握了真理的人将真理灌输给其他人。教育者和学习者在心灵层面上是平等的,在与天道之间的关系上是平等的。 用具象思维深刻理解揣摩老子的橐龠原理,每个人都会收获良多。也许我们应该仿照道德黄金率的提法将老子的橐龠原理定为科学黄金率。老子的理念是从天道入道德的,就象道德经这书名所蕴涵的意思。如果能对老子思想深入研习,你将很容易明白"恶的本质是理性的不足"和"理性与道德最终归一"等论断。对自然实例的解析到此为止,再说下去,太上老君的八卦炉要变成弥勒佛的后天袋了,我自己也变黄眉老佛了。 此文为<圣道三百言>之一章,全书在以下网址陆续发表: http:///myblog/44445/?catid=95628 http://rj2000.net/dispbbs.asp?boardID=4&ID=15650&page=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