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要做“常人”
--大宗师
做人要做“常人”,什么叫作“常人”,常就是自然应有的状态,常人就是知道自己行老几,既不狂妄自大,也不妄自菲薄,知道自己在所处环境、时间中的位置,不高不矮,不卑不亢,没有那个金刚钻,就不揽这个瓷器活儿,但当适合自己又需要自己的时候,也当仁不让;出手、说话、行事不偏不倚,不高不低,恰如其分,说自己这个身份该说的话,做自己这个身份该做的事,一切如常。
太太最近在网上看到不少关于公校、私校的讨论,就也常对我唠叨,这使我想起我的两个同事。一个同事省吃简用送女儿进私校,当然很自豪,就免不了常常显摆孩子的同学的家长是什么什么成功人士、多么有銭。问题是他没那么成功,没那么有钱,成天开个破VAN送女儿上学,而女儿的同学都是奔驰、宝马的接送,甚至有私人飞机;同学家开Party,人家都是四千尺以上的大房子,还不止一栋,而他家一千二百尺的房子实在不好意思请人来,这么进私校对小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可没什么好处。很多人讲有个富有的交际圈子对人生发展很有益,但问题是同学家有銭有势,好象也和他没什么关系,也看不到能帮不上他家什么忙。这人生的关键还是要看自己的本事,自己家的背景,有了本事,富有的交际圈子确实是锦上添花,但若是没本事,指望有钱人救济就难了。
另一个同事两口子钱挣得不少,外面还出租房子当地主,但一家子老老小小七、八口人偏非得在down town挤在一起住condo,小孩子上的公校地区排名倒数第几名,差得一塌糊涂,小孩跟小流氓同学没学好的,全学坏的,搞得这两口子焦头烂额的。但问他们为什么不搬家,他们回答得很有意思:如果我们搬到郊区好校区大房子里,我们的父母在那里没朋友又不会开车,肯定住不下去要回国,但他们在这里帮我们看小孩做家务太重要了,没了他们,我们什么也办不成!那就送私校吗,别人自然就这么说,但他们就是不愿意花这个钱。这两家就没有干符合他们身份的事,一个偏高,另一个偏低。所以学校这事情,选择一定要和自身相当,差距太大,违背了“常”,就会出很多问题,搞得人很被动。
网上看到有不少自诩为大战略家、大思想家、大经济学家的主,对国家、国际事务品头论足,这个事政府战略上短视,那个事政府愚蠢,别人都是蠢蛋,就他是事后诸葛亮(其实诸葛亮也没那么神,他不也犯了那么多的错,最后让司马懿赢了吗?)。古代诸多大人物如郭子仪、韩世忠等等,从位子上退下来之后,就从不再过问国事,再不评论一句话,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踏踏实实地做一个老百姓,这就是“知常”、“守常”。你一个老百姓知道多少国家政经信息?更不要说机密情报了,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所谓外交战略固然重要,但内政仍然是国家的主要矛盾,过于夸大外交战略是方向性错误。国家政经大事是由人来完成的,这些人都不会蠢的,即使的确不聪明,也只有由这些人去做,你也只能最多看看热闹,还是要尊重这些在岗位上的人的决策和作为。一个人一生犯的错误多了去了,不也该怎么着就怎么着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犯的错就更海了去了,怎么样?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任何人、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都有上升、下降、起起伏伏的历史阶段,不可能总上升、总第一、总赢,犯些错误、吃点亏、输几回没什么大了不起的,生命、历史是个永久的过程,眼光、心胸不要太狭隘,还是毛伟人的话:风物长宜放眼量,三十年下来毛伟人输了吗?错了吗?可能再有三十年、三百年结果又不一样了吧?!历史人物、政治人物做的事、犯的所谓错误,都是有其客观原因的,是当事人在当时条件下不得不做的或必须做的抉择,很多的时候是历史的必然,是制度、文化的必然结果,当事人想不这么做也不可能。当然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但要摆正位置,非当事人的所谓观点,也就是自娱自乐,最多也就是个娱乐大众的功用而已,不要太自以为是,还是要有个平常心。
不守常,违背了常态,就是病态,自然问题多多。当然也不可能总是常态,或多或少都会有偏离常态的时候,也不是只有王道才行,霸道就不可以用,偶尔出奇兵也不是不可,但关于常态的觉悟还是要有的,平常的时候,还是要尽可能的行平常道,做个常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