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前夕对上大研究生新生阮曦同学的复函 阮曦同学(上海大学文学院中文系语言文字学2011级硕士生): 您好! 我已得知了您来短信的内容。很高兴我们11级的新生中,有您这样求知欲强烈的研究生。由于明年5月,我就要退休,从两年前开始,我就不再接新生了。今年我两个专业的3个硕士生全都顺利毕业了。 很遗憾,我不能为您的做点什么。敬请原谅! 我今年二月底来韩国忠州大学中国语系任教,年底回国。半年多来,可谓这是次跨越时空之旅。这里的民风大多与我们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时相似,普遍都保持着良好的传统文化。我至今还时常生活在心灵受到震撼和热泪盈眶的场景之中。韩国人普遍较为直率和开放,有敬业精神和做事认真,又普遍较为善良和友好。他们大多都有精神生活。恐怕“韩流”不仅是一种简单的影视文化现象,有可能会对其文化发源的主要母体带来回哺。 纵观国史,强汉时期,佛教的东传,盛唐时期,玄奘西游。难道是我们自身文化不够伟大吗?不是的,每当经济强盛时期,我们的文化总是须向外引入或吸取周边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如果我们目前的社会公德还得不到有效地正的转向,这种历史的循环,也许还可能发生。她会来自哪里呢?作为我们人文学科的研究者是否应该看到早一点呢? 前段时间,我的电脑损坏,资料丢失。但也许给我带来了新的生活的起点,我在中国不少网站开通了博客,想既可以保存文档,又可以与网友交流和传播传统文化。 我的博客地址之一:http://blog.sina.com.cn/wangjihong507 邮箱之一:wangjihong507@sohu.com 其中有三篇请看一下:《“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来对待”》(此文已被几家韩国中文网站转载,点击率较高。但随意修改,都改错了)《我在韩国的酒店里留题壁诗》(即兴赋诗,在众多韩国的中国语和中国文学教授们的面前,总算没丢中国教师的脸)和《我在韩国过六十岁生日》,还有一篇转帖《中庸与“三分法”》,涉及哲学前沿,我认为庞朴先生的“三分法”,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思想文化界取得最重要的突破和成就之一,但现在人们关注得太少了。 我现在还在继续写我的博文,下一篇可能是《我所亲历的韩国大学生的两性交往(一)》。 我对今年研究生论文的评语也发在博客中,我虽然没有其他许多老师那样有学术成就,但从我简短的评语中,可以看出我之心力和用功。也有网友阅读了我的评语,特别是对杨卓琦的评语。我在指导本科生向玲玲(她已考入外校的研究生,一致评她本科论文为优秀)的论文时,与她作了有关中国文化的深谈,以后有机会把它整理出来。 中国人从整体上说,包括我自己,是缺少内心修养,缺少从自身出发去承担对社会和民族责任的一种传统的惯性。现在看来,朱熹把儒家经典中抽出“四书”来,应该是件了不起的事情,其历史时间段,大概与禅宗的兴盛也基本吻合。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遇到什么事情,总是从外部找原因,怨天尤人。如果每个人的国民素质都较高,腐败和败坏公德又从哪里获得其生存的土壤呢?个人的力量极其微弱,但我们每个人都为这个社会从正面付出些,涓涓细流就会汇成浩瀚奔腾的大海。 俗话说,浅交莫深言。更何况我还没有跟您见过面,就一口气写了那么多,还觉得不妥,删掉了不少。有悖常理,敬请原谅! 但作为目前还是语言教研室的老师,我还是可以跟您说上几句的: 当今的社会,更多的是凭头脑吃饭的,对我们知识界来说,更是如此。读研究生,除了品德之外,一定要培养出自己的创造思维来,年轻人的头脑,几个星期,一个月的思维中,还跳不出属于自己的想法来(哪怕这个想法是幼稚可笑的,也是自己的),作为一个真正要求知和要求学习进步的学子来说,是应该警惕的。 不要迷信谁,但却要向任何人学习。汉语的词汇少说也有几十万条,但最美好,最具人生动力的,就是“学习”一词。 另外,晚上睡觉时,问一下自己,我今天吃苦了没有,我努力了没有?(不过我自己也没做到) 以上几句话,就是大致上,我以前对我的研究生入学时,说过的,在此仅供参考。 欢迎您来函交流。 中秋节即将来临,祝您和您的同学们中秋节快乐! 中文系 王继洪 2011-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