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对北京+张家口获得2022年冬奥会举办资格讨论热烈。我这个伴随冰雪运动长大的东北人也忍不住要说上几句。
首先,作为冰雪运动的爱好者,我支持并祝贺中国申报冬奥会成功。无论如何,冬奥会都会对中国的冰雪运动是个大促进。另外,既然有闲钱,开个大party
,大家乐和乐和,顺便拿几块金牌,壮壮国威,是件大好事。更何况中国把国际奥委会嫁不出去的剩女娶回家,解决了世界上的老大难问题,更是凸显我们的大国风范。这真是一石两鸟,一箭双雕,何乐而不为?
至于冬奥会应该在哪里办的问题,从感性上讲,我是东北人,当然希望在东北办。但是从理性上讲,我觉得东北不合适。 冬奥会的会址应该在不是太冷的地方,这样观众和游客会感到比较舒适。但是滑雪运动又需要有足够的雪和足够陡峭的山。这样一来,最合适的地方就是山下不太冷,山上海拔高 的地方。这两条东北都不合适。再加上东北现在穷,基础设施同北京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如果在东北办冬奥会,国家可就得出大把银子了。
其次,我不反对国家体育。不过,国家体育应该包括两个方面:1。国家出钱培养体育明星,拿金牌,让老百姓扬眉吐气。2。国家出钱建设公共的体育设施,让大众有个键身,娱乐的地方,促进群众体育的发展。其实这第二条才是奥运的原始精神。
冬季体育运动,原本是北方,特别是东北的运动。我小的时候,在黑龙江和吉林两省,冰雪运动是极其普及的群众体育运动。 这种普及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群众自发的,特别是小孩子们,几乎人人参加冰雪活动。那时候,城市里污染少,冰雪不会因为黑灰而很快化掉。我们几乎整个冬天都有冰雪玩。
男孩子们差不多人人都自制冰滑子(冰滑子是用一块小木板,钉上两根铁条,然后绑在一只鞋底上,用另外一只脚蹬着跑)。大家在马路上(那时的马路上很少有车)进行蹬冰滑子比赛。有的高手一脚蹬下去,单脚可以滑十几米的距离。
不方便蹬滑子的地方,大家就打“出溜滑”,也就是,先小跑一段,然后两只脚站在冰雪上“出溜”。“出溜”的人多了,人行道上的雪就变成了一段一段的冰道。从我家到学校走路大约要20分钟。可是打出溜滑去上学,十分钟就到了。而且大家排着队兴高采烈地打出溜滑,把上学的苦差事变成一种乐趣。
我家附近的小河沟更是我们大显身手的好地方。小孩子们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自己设计制造出各种各样的冰爬犁,然后每人撑着两根钎子比赛谁滑得快。一般人的冰爬犁需要人跪在上面。我的设计特殊,人是坐在上面,因为我的爬犁多了一个“方向盘”,两只脚可以放在“方向盘”上把握方向。虽然我的爬犁不比别人的速度快,但是人坐在上面却舒服多了。我觉得当今冬奥会上的冰橇发明权应该有我们一份。
现在回忆起来,那时的冰雪世界真是我们童年的天堂。
那时冰雪运动普及的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各学校都非常重视冰上运动。冬天的时候几乎所有大中学校都浇冰场(有些小学也有冰场)。冰场的场地一般是利用运动场,把运动场用土坎围起来再灌进自来水,结冻之后就成了冰场。到开春时再把水放掉,就又恢复到运动场。那时我们学校有滑冰课,自己没有冰鞋没关系,上课时学校发。课余时,你也可以到体育老师那里借冰鞋。初中时,我们班有个女同学花样滑冰特别好。在冰上,她就像一只小燕子,轻盈飞舞。她后来被省里选中,参加了全国花样滑冰比赛,还拿了奖牌。那时的体育明星不是像现在这样,从小集中培养出来的,而是从群众体育尖子里选拔出来的。可惜那时我国不参加冬奥会,不然那位女同学拿个世界奖牌也有可能。
那时学校重视冰上运动的另外一个例子就是冰球。各个中学(包括初中)都有冰球队。市内各中学的冰球比赛可是当时的一件大事。初中三年级时我们班有三个同学是校冰球队的主力队员。每当同外校进行冰球比赛时,我们班都组织拉拉队。可惜我的小脑不够发达,当不了队员,只够个拉拉队的资格。
我上大学的时候,我们学校年年都举办冬季运动会。我们班有个女同学是个速度滑冰的健将,每年都拿奖。
俱往矣,现在我国运动员拿的冬奥会的奖牌越来越多,壮了国威,可是城市里的孩子们玩冰雪的机会却减少了。原因之一是城市里面过分拥挤。我儿时的冰雪天堂早已被高楼大厦,车水马龙所取代。我们玩爬犁的小河沟也被高墙围起来,成了公园的一部分。另外,各学校的运动场也都变成现代化的人造跑道,无法改成冰场了。很多城市缺水也是个大难题。最近两年哈尔滨市提倡恢复冰雪运动,公园和一些中学开始修建小冰场,情况有所改善。但是其他城市还相差甚远。
现在我们有钱了,国家只要拿出办冬奥会的一小部分钱就可以修建一些冰场。玩冰上运动的孩子多了,出现体育明星的概率也就大多了。冬奥会上超俄赶美也就指日可待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