渥太华游记-3 引导孩子的审美观
参观国家美术馆随感(附19图)
参观国会山的第二天决定去国家美术馆(The National Gallery of Canada )。 国家美术馆位于国会山的东面,两建筑隔河相望。旁边是个漂亮的大教堂(Notre-Dame Cathedral Basilica),与素色士街(Sussex Drive)相对。虽然以前去过华盛顿和纽约等城市,但是没有时间去参观美术馆。这次因为带着儿子,希望他再感受一下西方美术。文化这东西说不清,道不明,给小孩子讲更是难。我一直认为给小孩子灌输精神的东西,是不能任其好恶的,一方面要引导,另一方面一定要给一点儿压力。
我小时候就喜欢画画,可是一直没有机会学点儿什么。哪像现在的父母们,望子成龙心切,恨不得把自己小时候的遗下的遗憾,在下一辈子全补上。好在第一天我路过国家美术馆,玻璃建筑风格和门前的雕塑很受孩子喜欢。因此我们一到美术馆,老婆和儿子都在雕塑前留影拍照,当然也把大教堂捎带了。
隆重推出的展览是法国印象派画家雷诺阿(Pierre-Auguste Renoir)的作品和现代摄影。雷诺阿作品是重头戏,街头巷尾,标志建筑到处昭示广告,主题是风景画(Renoir Landscapes,1865-1883),一共56幅。不要小瞧数量呦,这可是专题个人作品展。北京,上海和香港曾举办“法国印象派画展”,一堆画家,也就50幅画。本次入场券,成人$15,两个大人带三个孩子$30,看来主办者鼓励带孩子参观的家长们。和其他美术馆一样,国家美术馆还有其他的馆藏作品,同时展出,一张票可参观全部场馆。
参观Renoir Landscapes儿子非常有兴趣。现代摄影展,基本上是黑白照片,我是很喜欢黑白风格。很多照片,有将近百年的历史,基质发黄,是乳胶银版(gelatin silver print)相纸, 这种方法是R.L.Maddox于 1871发明的,所有照片已经退色。我儿子看了直撇嘴,我都知道他想说这些照片是破烂货什么的,他俩恨不得把上离开。而我是第一次看近100年前的original片子,绝大部分作品也是第一次看到。老婆知道我有捡“破烂”的习惯,也耐着性子等我细细品味。我学摄影那会儿,是要自己冲扩照片的。虽然现在冲扩照片简单便捷了,可是一百年前,这活可是一门手艺呀。对很多抽象的作品,儿子和老婆,全无兴趣,甚至不屑一顾。后来去其它展厅,如欧洲古典油画和雕塑,儿子逐渐就感到累了。老婆也是一样,走一走,坐一坐。最后到现代作品藏馆,他们一进去就找凳子,坐在凳子上,半天不动地方,我强拉儿子起来走马观花,就像快速倒录像带一样,潦潦草草应付了一下视觉。当然按我开始的想法参观,三天三夜也看不完哪!
欧洲古典作品藏馆也同样吸引我,作品自不同时期,各种流派,不乏大师名家。有很多眼熟的作品,这个展厅允许拍照片,出来后,便后悔照片拍得太少了。置身于艺术殿堂,十分养眼,可是长大见识了。就西方美术来讲,该馆比中国美术馆气派,也阔气。因为收藏作品,首先要有巨大的财力。另外,你买作品,人家得卖给你。在中国也是能够看到像雷诺阿作品这样的专题展,现在,每年北京和上海都有机会举办外国美术展。
九十年代初以前的年月,中国办西方美术大师作品展也不是很多。那时中国也有油画和雕塑,文化大革命期间,各省市都有创作人员,只是艺术创作要为工农兵服务,要为领袖歌功颂德。虽然革命用得着油画和雕塑,但是艺术创作和美术教育还是给禁锢和曲解了,我就是有艺术细胞也无从学起,更谈不上成材了。我父亲有个朋友叫张庚,是画画的,我对他的印象就是他的小人书,连环画。我上大学期间,有时去他家和他的办公室,他会给我一些美术画报什么的,他是高级美术编审,也没给我讲个啥。
人们论起修养文化什么的,还是会把美术挂在嘴边上的。要说我们的国粹中国画也是独树一帜,只是强势的西洋文化是不同中国艺术接轨的,我们就得把眼睛多向这“洋相”看齐。至少部队大院里有条件学一点美术技法,可是小时候,我傻乎乎地,不知道学东西,也不懂有关的知识。直到有一次,大学毕业,参加暑假大学办外语班,遇到了一位中央美术学院毕业的年轻雕塑家王少军,才知道了罗丹。王少军1982年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现为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副主任、教授。王少军当时学外语是想出国,可是他外语跟不上外教的授课进度,上课不发言,就会盯着外教看,下课聊天,常侃雕塑和西方艺术。反正他交钱了,也就跟我们泡了一个月。什么绘画和雕塑的,罗丹两个字就被他灌进了我脑子里。一天王少军给外教一幅画,这画完全是默下来画的,还真像。王少军还给我花了一幅画像。他要是成了大师,而我有机会也成了什么“名家”,他给的画也许也能拿出来晒晒太阳呢。王少军算是我真正的美术常识的启蒙老师。从那以后,我还真留心正眼看待美术了。
1987年我有了一台自己旁轴照相机,接着又了一台单反相机配两个镜头。订了一大堆杂志,买了一大堆书,又添了放大机等洗印设备,到处打听摄影展览,什么荷赛等国家级和国际比赛什么的,大有发烧友的味道。为拍照,挨过学校的审讯,说得严重点了,关系通天的朋友讲的邪乎,有可能把我关起来。不过,我还不是真正的发烧友,有了儿子以后,我就不再谋杀胶圈了。可是后来,去日本,嘿!我一口气一年内添了六台相机,包括两台中幅相机。现在有了数码相机,也只是有空,咔哒咔哒两声,捣鼓一点儿噪音,省得寂寞。胶片相机成了玩具,尤其是中幅相机便成变形金刚了。前年,在路边卖了一套放大机,至今没用;前一阵子,又犯瘾了,弄了个古董相机,也束之高阁了。老婆总说这破玩意儿,有什么用呀? 我就说给儿子当玩具。其实,我借口给自己玩。当然了,自己玩得没劲时,会把儿子扯上,大多数情况下,他好奇的眼神分明是说又是个破烂玩意儿。不过我就是要儿子知道,破烂玩意儿也许就是宝贝,这就叫破烂审美。另外,我还没玩过大幅相机,所以心理上觉得135相机,哪怕是中幅67获645拍风景照不地道,好像留有硬伤似的,因为老早看过亚当斯的风景照和那个时代的历史故事,让我觉得他老人家把风景拍绝了。这次,看见黑白照片影展,馋得我直流口水。
我一直以为使用胶卷,卤化银,才真正使摄影有味道。不过我看待摄影,是把摄影置于美术的下位。好在,我玩相机的过程,还是把眼睛留出来一些,观瞧所谓美术。我觉得,在协和医科大学读书和工作,给了我放眼美术的机会。中央美术学院就在学校旁边,美院的艺术展览馆在协和医院西门,是去王府井大街的必经之路。当时五毛钱一张参观卷,就能养了眼睛了。
骑自行车去中国美术馆也不远,研究生证也能混个半价。第一次正儿八经的参观西方美术是1993年,我领着老婆孩子去中国美术馆,看罗丹的雕塑展。其中法国先贤祠的罗丹原作雕塑《思想者》陈列在馆前广场上。据说当时参观人数超过十万,可惜那时儿子太小。这次我也没看出来,他有多大的心思。小时候,儿子假模假事儿地画画,那是童心童趣驱使,真给他来动真格地,他就糊弄事儿了。叶公好龙这词还安不到小孩子头上,反正儿子还能跟我出来,消磨时间,我不感到寂寞就行了。此行,对我来说,是一次艺术的深度“解渴”。我倒不是“叶公好龙”般地招摇一下,首先要找理由花线,另外,我得作出个样子给儿子瞧一瞧,他老爷子有点儿“包”不是。加上大热天的,室内活动比室外活动更舒适,再说了中国人来西方就是要瞧洋玩意儿。说不定哪天儿子萌发艺术之想,或者跟土生土长的洋人聊起文化艺术,他也有个实际的体验。说不定稀里糊涂的儿子,一张口:“什么Pierre-Auguste Renoir就是个‘印象’”。您看歪打正着吧,这印象派当初就是这么来的。
现在我就再说一说我这次参观的印象吧。首先,洋人陈列作品有水平,有语音导览器租借,收藏品位极高,美术馆本身的建筑别具一格,一面玻璃长廊和大厅可以看见国会山,馆内还有个天井,宽敞亮堂,还专门有小孩玩的地方。我在欧洲古典油画和雕塑展厅,看到了一座雕塑,一眼望去觉眼熟,到跟前低头一看,有签名:罗丹。这一下,就又想起王少军了。我有一本画册,就有这雕塑。我问在场的馆员,这是不是original,她说:“是”。不过,也许不是最为正宗的,因为,在艺术作品中,铜雕由于其技术上的特殊性,可以多次浇铸作品。罗丹的《思想者》中央美术院新校区请了一尊。另外,据说赞助商对国贸房展会上展出的罗丹青铜雕像《思想者》表示有兴趣,以100美元购买编号为25-8的《思想者》。这才是玩家。我连胶圈也舍不得买,咱就侃侃对艺术的“印象”吧!
总结一下印象:该国家美术馆位于渥太华市中心,馆内收藏有最宝贵的艺术品。该馆是加拿大艺术文化的珍藏库,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的著名艺术家作品都曾在此展出和珍藏。展出的加拿大艺术品的数量在全球属第一,而欧洲及美洲艺术品的数量在加拿大亦属首位。该馆历史悠久,从公元1880年在渥太华市就有它的足迹。经过180年,于1988年正式成立。馆内展出的画或艺术品数以千计,而其中举世闻名的画家或艺术家也不胜枚举,例如毕加索,罗丹等。美术馆内除了常规的画及艺术品,还有动态的当代电声艺术品和表演,并且举办钢琴演奏、管弦乐器的表演、声乐家的歌唱表演等等。馆内设有图书室,还设有餐厅及咖啡吧。其中的咖啡吧更是特别,因为它面对着渥太华河(Ottawa River)。参观者可以一边聊天、喝咖啡,一边同时欣赏渥太华的风景。除圣诞节、新年和一些特殊节日不开放,美术馆几乎全年开放供游客参观。
我对艺术家很崇敬,就像有人对医生和律师很尊敬一样,对凡是沾艺术的东西都有神秘感,去看美展就是满足好奇心,带上儿子看美展就是从生物遗传角度,反证我有没有艺术细胞,也许,我这么多年来白忙活了。另外,现代艺术,有时看上去更得有“破烂审美”的观念,小孩还是多看古典艺术为佳,我怕误导儿子,将来他成了“破烂王”。
在罗丹雕塑前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