掷纸篓(2):为诗鼓噪
父亲常提起小时候,去街上买吃东西,总觉吃到的东西都是些世间非常的的美味。那时家里穷,不能满足他的馋嘴,望见那些食品或小吃,他都要流口水。可是后来,他能挣钱了,回到家乡,望见那些儿时馋嘴的美味,买来品尝,很多时候,不再有儿时那种解馋的感觉了。
我学诗的时候,也有一种求知的欲望,看到古人和现代名家 写的大作,仰慕的不得了。我在整理以前的旧文字时,发现我年轻时,写诗还是有好心情的。写出来东西,要慢慢地自我陶醉,就像小孩子小猫样地吃饭,喂一小口,吃上大半天,还会屁颠屁颠,摇头晃脑,哼哼唱唱,着实地享用。想必会有一些笔友也有类此的经历,便把几篇旧作拿出来,见见天日。
我有一位忘年交老朋友,是新诗和歌词界个大名鼎鼎的人物,看我早年写诗,感慨道,您现在写诗可不是时候,因为诗歌没有人读了,不过要是你个大人物,你就是写的不怎么样,也会有人吹捧你,会给你写诗评。您看看我这孤芳自赏是不是太不自量力了?
我有一位忘年交老朋友,是新诗和歌词界个大名鼎鼎的人物,看我早年写诗,感慨道,您现在写诗可不是时候,因为诗歌没有人读了,不过要是你个大人物,你就是写的不怎么样,也会有人吹捧你,会给你写诗评。
你看我现在不是自撰个《掷纸篓》吗?这文字有谁看完,兴许要笑掉大牙,或骂大街都可能。不过我讲的只是写诗的感受,是别人觉得写诗很没意思的时候,自己自得其乐,敝帚自珍。就像有些人写道:“wo zuo de xian bing shi shi jie shang zui hao chi de xian ping”,也有人为之鼓噪,裸身捍卫之。
不喜切切莫入。
孤芳自赏二则
诗歌是情感冲动和本能的语言表达形式。诗歌有时会再次激发出冲动。我对自己的拙劣的诗作有如此的自恋,也暗自感到吃惊。有时会忽略要为自身的生存去做的工作。怎么能把作诗如此当真呢?下面两首诗句,不合平仄格律,第一首节奏单调,我偏偏写了孤芳自赏的文字。这偶发的强迫意念,也许会让地道评论家无可奈何了。
下面二则文字是诗写出后,即刻加上的随笔。现在回过头来看,如此的文字体现了诗歌的张力和场的效应。我不是说个人诗作多么好,而是写诗本身的感受是多么绝妙。作诗的过程令人陶醉,令人快乐。也真希望别人有可能同我分享其中的乐趣。品味文学艺术的崇高境界可以从个人的创造感受和实践着眼。把这些文字展示给读者是因为它们是真实的记录。谢谢你们的阅读。
鸿鹄
秋风瑟原野,孤鸿翔高天。
本性非家燕,安能栖屋檐。
“秋”字交代时间,秋季在中国文化背景中,多是诗人有感而发的时节,头两句描写自然景色,显得旷浩、高远、视野开阔,有一定气量。“秋风瑟原野”之“瑟”字,使人想起白居易的《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白居易诗中的瑟瑟二字是指颤动,也正值秋天,那江面微微抖动着波浪,一半的江面被晚霞染红了,用瑟瑟叠字,形容波浪显得生动。本诗用了一个瑟字,而且是秋风“瑟”原野,也让人感到秋风使大地原野有了动感。这时的九月,“风”显然不是那秋风扫落叶之寒冷的狂风,也不是毛泽东诗中的“正西风下长安,飞鸣笛”那种风。九月的西山、八大处正在举行以重阳节赏菊为中心的游山会,又逢阴历八月十五和将近的国庆节。经过炎炎的盛夏,雨季刚过,恰是植物长势繁盛时候,秋风是极其爽人的,来到西山便能感到瑟瑟秋风,就更能体会出“树欲静而风不止”特殊的情趣。春秋时节北京气候特点就是刮风。六、七十年代的风伴有遮天蔽日的黄土砂。九十年代,初秋的北京风和日丽。
“瑟”字本意,还指一种古琴。由此联想“瑟”字的妙处,又让人从另一角度去感受这初秋的风。去体会那秋风让大地上的植物发出了声响,这不是一般的响动,在作者看来是乐器的音响。听一听吧,秋风赋于大地原野以韵美的音乐。也许正是因此,才有了刘禹锡的《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
睛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刘禹锡的诗打破了悲秋的老调,他想到了春天,看到了睛空,还有高飞的鹤,秋高气爽,诗意盎然。本诗中的开始句的秋风、原野没有悲秋的格调,但很快让人感到了一些“寂寥”,前句与后句有了矛盾。“孤鸿翔高天”中“孤”字有急转直下之势。当时作者独自在西山的家居内看书,树叶在秋风的吹动下,瑟瑟作响,抬眼望向窗外,秋高气爽,阳光之下的原野格外宜人,秋风使得树叶等植物闪动反光。尽管有这宜人景色,但作者心中突然充满寂寞。实际生活中,作者的同学同事大多相继出国,或少数读博士后,他们遇境都很顺达。这就使诗的头两句的自然的描写有了心境的感叹。“孤”与美景形成反差,带有残酷、凄惨的心境。这里与“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迥然不同,本诗中秋、孤鸿翔高天与刘禹锡诗中的秋、晴空、一鹤排云上看似相似,但是孤字一出,即起了根本性的变化。鸿即指鸿雁、鸿鹄。鸿鹄是鹏程万里的大鸟. 人们常用鸿鹄之志一词来形容人有远大的志向,“孤鸿”不是单纯的“一鹤”、“一”字带有过多的自然属性,如果说“一鸿”也不美。用“孤鸿”自喻是作者的用心。由此在自然景色中融进了个人的情感。孤寂的大鸟要展翅翱翔在睛朗的天空。
回头看“瑟”和“翔”两动词本身就带有感情色彩。翔高天的“高”字不单单是秋高气爽,天高云淡的高,这里的高不是天高,而是高天,何者为高,是因为天上有白云,没有云的映衬怎能显出天的高低,虽然诗句中没有云字,但读者能想象到鸿雁是在白云之上飞翔,可见,作者之用心。这正应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说法。
后两句“本性非家燕,安能栖屋檐”是直抒胸臆,道出内心独白:噢!原来前句景色铺垫,通过看似“孤独的鸿雁飞翔在蓝天白云上”的自然白描写生,进入到人的心境。燕子有很多令人赞美的禀性,终日忙碌在农田里吃虫子,她们只是衔泥土在屋檐下做窝。燕子“飞入寻常百姓家”使人觉得她们有灵性。秋天将是北方的燕子,为避开寒冷的冬天,飞向南方,去温暖宜人的地方继续生息(作者的老家也在南方)。《史记》就有"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说法。所以人是不能向燕子一样,逃避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不得利的环境。作者不愿象燕子那样,在一个遮风避雨的屋檐下,苟且存生。再说作者深知“在人屋檐下,不能不低头”的道理。人过了而立之年,低头看路是应该的,但要走自己的路,就要飞向天空。不能在屋檐下低一辈子头,而屈了“澎泽腰”。陶公三十四岁,便辞官归隐,有着“采桑东黎下,幽然现南山。”的生活情趣。作者时年也是三十四岁,可谓“久在樊笼里”,尚不能“返自然”。
证果寺
独上证果寺,怅望秘魔崖。
贝叶声声传,清风应做答。
注解:
秘魔崖为庐师山上一块突出的天然石块,如屋一般。隋唐年间,庐师和尚在秘魔崖下为民祈雨有验。皇帝为此修建感应寺。后于明代更名为证果寺。在证果寺内通向秘魔崖路上,有一道门,门两旁有“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名句。即为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的寺句: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唯闻钟磬音。
恰如过了这道门,便有一片竹子生长在小径旁边,去秘魔崖须经过这里。“曲径通幽处”在有的诗集里即为“竹径通幽处”。走到这里,有一种天然造化的感觉。禅院的幽深的感觉尤为强烈,这一境界本身,足以引起读者的种种遐想。
独自一人游证果寺,应是别有一番情趣的。诗的前两句十个字,六个字为地名,剩下四个字表现孤独和惆怅的心情。大多数来访证果寺是“游”证果寺。“上”证果寺是要用力气的。实际上,证果寺不高,“上证果寺”不累人,但是“独上证果寺”可见作者要离开喧嚣的尘世,表现出的是一种心累。可身处佛门境地,是否能感应到什么或得到佛主的指点迷津呢?让人疑惑。秘魔崖是庐师和尚为民祈雨,救黎民于水火的地方。“怅望”即指现实生活中,有谁能拯救贫困的人民,治理矛盾重重的社会呢?“清风应作答”中的“清风”内含禅机。我们凡夫俗子怎能体验的到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