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乡村文化:
女红针线专业户寻访(图文)
在中国,古时候女子必须遵崇三从四德,四德分别指的是德(品德)容(容貌)言(待人接物)工(女工针线)。其中的 “ 工” 也可简称女工或女红,“红”应读作“gōng”,也称女红(工)针线,这女工可以说是每个女子必须要掌握的。西方现代社会,有些地方仍然保留着传统生活方式,也能觅见女工针线踪迹。这便是有了我在St.Jacobs的寻访所见。
我想St.Jacobs的西方人保留女工针线,除了有些人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外,这个传统的承袭也可能有商业价值。St.Jacobs 在 Waterloo以西北仅10分钟路程。我想西方古时候同中国一样,在很长很长的封建社会时期,女工(needlework)成为衡量一个女子“淑敏贤德”的一道准绳。其实,St.Jacobs有一个神秘的Mennonite部落,一个仍然他们保持着19世纪祖辈简朴民风的世外桃源。Mennonite是一个像Amish一样朴实谦逊的人群。生活自给自足,不喜欢炫耀与张扬,族群里的人都很擅长手工。他们还有其自己宗教和教堂,据说是讲德语和荷兰语人创立的。St.Jacobs小镇有一个著名的集市,名叫FARMER\'S MARKET。在这个集市里展出的很多手工艺品都出自Mennonite人的手艺。
刚过的8月19日是我国农历七月初七,俗称“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壮族、满族、朝鲜族等也有过“七夕节”的习俗。不过,随着西方“情人节”流入中土,“七夕节”逐渐又被人称为中国的“情人节”。我国的“情人节”是关于牛郎和织女的故事。传说中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是古代男耕女织生活方式中妇女的崇拜偶像。日本七夕节主要不是用来祈祷得到爱情,而是祈求姑娘们能拥有一身好手艺。然而,如今的社会,女子已不再谨守闺房了,她们就像花木兰当年去从军那样,不再“当户织”了。我们看到女工针线都已成了工业化,商品化的行当了。当然,如刺绣工艺品,女工针线还融入了艺术境地,形成了较高的工艺水平和独特的工艺门类。我国刺绣竟究源于那个年代,很难下结论,因为刺绣作品不易保存。从的出土文物来看,最早的刺绣可能出自殷商和西周。1982年从湖北江陵马山一号楚墓中,出土了绣衾和禅衣,上面绣着龙、凤、虎和花卉等,形神兼备,绮丽多变。
“女红”是闺阁文化,是古代女子纺织、刺绣和缝纫的统称,指旧时中国女性所从事的家庭手工劳作——纺、织、挑、绣、缝纫等活计,后来也泛指由这类劳作而物化产品。“女红”是中华民族物质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任何区域都有类似中国称之为“女红”的女性艺术,是女性聪明才智的结晶。就我国刺绣来讲,除了苏绣、湘绣、粤绣和蜀绣这\"四大名绣\"外,还有京绣、鲁绣、汴绣、瓯绣、杭绣、汉绣、闽绣等地方名绣,我国的少数民族如维吾尔、彝、傣、布依、哈萨克、瑶、苗、土家、景颇、侗、白、壮、蒙古、藏等也都有自己特色的民族刺绣。
St.Jacobs的Mennonite女红针线是家庭式的手工艺作坊,我只是窥见到了西方传统生活之一斑。在一个店铺二楼,有一个女红针线工作间,一位老奶奶独自在做针线活。工作间的摆设和光线构成的场景就和古典油画似的,如果不是有电灯在照亮,也许有进入时空隧道,重返古世纪的感觉。我和那位老奶奶谈起中国的刺绣和女红针线,她老人家可是佩服咱们的绝活和文化传统。她知道,我在拍照,很自然地配合我。在这种场合,老奶奶讲话的时候,好像是童年时期听故事,老奶奶不讲话的时候,我仍然想站在哪里,盯着看。我去的第二家店铺,有三个中年女士在做针线活,她们身穿传统服装,可是其中的两个人坚决反对拍照,只有一个靠窗子的女士,容许我拍侧面的镜头,现场光线不太好,要是在相机的右侧有辅助光源就好了。我对第二家的印象就不太好,她们穿着是旧时代传统服装,可给人的感觉像是她们在做戏,好像有意摆设来吸引顾客似的。称得上“女红”的是“女工”中的技能高手,得有天衣无缝、实用、美观的制作能力。我这里用了“女红”来描写所见,是不是高抬了她们了呢?我最近,去渥太华的国家美术馆,看见了一些西方古典女红针线艺术品,感触到商品和艺术是有不同的。加拿大一定还有从事这方面创作的艺术家。
我开始提到的女红针线,主要指古时女子闺房内的必修课,现在中国仍然也有专门的家庭针线作坊手艺人。我国有满周岁行“抓周儿”礼的风俗,宋·吴自牧《梦梁录·育子》就有了记载。我想抓周儿抓到女工针线的小孩子,将来就可能干起专业户了。
我这个贴子,就通过照片展示上述两个加拿大女红针线专业户。据说她们就是200多年前Mennonite移民的后裔。我在拍照的时候,她们可是在不停的“唧唧复唧唧”地“当户织”呢。
另外,在集市上,我恰巧碰见了从德国来的游客,一家三口,老少三辈,也不知道他们是不是和St.Jacobs小镇的德国和荷兰人后裔有什么联系。其中的老先生,和我聊了几句。我一高兴,对说老先生,我想给您照张相,老先生很高兴,还把他们一家子叫到一起,让我拍照。我在集市转了几个小时,就到小镇去吃饭,之后又在镇上,走街串户地巡游,左一家右一家地逛店铺。有意思地是,我逛商店,总是碰着那位德国老先生,我们相互见着就笑。最后,我在一个传统玻璃铁匠杂货店外拍照,先拍了一个张,觉得少点东西。我一向喜欢拍人,就等有人进出店铺时,再补拍一张,给照片添一些活分气。就盯着相机取景框,补拍完就走人了。回家浏览照片,一看,嘿!我在杂货店外,补拍照片里的人,又是那个德国老先生。就这样本贴又加贴几张与女红针线专业户没有直接关联的照片,就想象他们在文化上与Mennonite有着共同渊源吧!
多图有重复感,然而,我想是否有一点电影的影子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