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志華:朝鮮戰爭停戰協定的談判過程與戰後影響
沈志華
1953年7月27日晚10點,《朝鮮半島軍事停戰協定》生效,這場焦灼的戰爭,經過歷時兩年多的談判,終於宣告結束。遺憾的是,戰後,停戰協定並沒有升級為和平條約。朝鮮半島上空的硝煙,似乎始終未能全部散去。新浪歷史邀請歷史學家沈志華、牛軍、孫力舟,一同回顧那個艱難的停戰協定的達成過程,以及停戰協定在今天的意義與影響。本文為新浪歷史採訪著名歷史學家、冷戰史研究專家沈志華的訪談內容。
中國錯失停戰談判的最佳時機:拒絕聯合國停火議案
新浪歷史:1951年,曾經有13個國家向聯合國提交了一份提案,以實現朝鮮戰爭停火,為什麼中國拒絕了這個提案?
沈志華:從朝鮮戰爭一開戰,聯合國就呼籲停火。在戰爭整個進程過程中,和談與和談的呼聲也從來沒有中斷過,但是戰爭一直沒有停止。沒有停止的原因不斷地變化。
最初,朝鮮戰爭爆發以後,因為美國的參與,成立了聯合國軍,等於聯合國本身就干預這個事。同時聯合國成員又提出來要求停火,要求停戰。
這些聯合國成員首先呼籲北朝鮮停戰,但是北朝鮮不完成它的軍事目標,是不會和談的。蘇聯也說要和談,都是嘴上那麼講,但實際上是停不下來的。到了9月15號以後,聯合國軍仁川登陸,軍事形勢有所轉變,美國又採取了更進一步的政策,越過了“三八線”北進,這個時候聯合國成員國像印度等等又呼籲停火,對象主要是美國了。美國也不願意停戰,因為它有它的目標,它一邊應付着國際輿論,一邊想儘快地結束軍事行動,還計劃聖誕節回家過。
到1950年10月以後,中國抗美援朝意味着戰爭的進一步升級,此時停火的呼籲又轉向中國。中國同樣一邊展開軍事進攻,同時也在應付聯合國,提出自己接受停火的條件,例如台灣的問題、聯合國的席位問題、對日和約問題等等。隨着中朝軍隊的南進,到次年1月4號就突破了三八線,攻克了漢城。
這個時候聯合國就感到情況更為嚴重了,如果中國軍隊繼續往南打,可能進一步激化矛盾。所以對印度等13個國家提出的議案進行了修正,基本滿足了中國的政治條件,只要中國同意停火,那麼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問題、台灣的地位問題、對日和約的問題,還有遠東安全問題等,統一通過政治協商來解決。
這個方案提出來以後,首先需要得到美國的認可。美國擁有一票否決權,所以這個方案能不能通過主要看美國的態度。當時美國總統覺得非常為難,因為美國人是不想停,因為美國當時相信自己的能力完全可以打勝仗,雖然現在戰局不利,但是機會總會來的,美國把“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給撤了,換成李奇微,說明美國也在尋找機會反擊。
但是美國如果不停的話,美國就要承擔很大的政治責任,國際輿論都會倒向中國:是美國不同意和平。所以在這麼為難的情況下,杜魯門就聽了國務卿艾奇遜的建議。艾奇遜認為,他研究了中國開戰以來關於和平問題的這些說辭,他就覺得中國不會接受這方案。他說,我猜測中國不會接受,咱們不如賭一把:美國接受這個,然後把球踢給中國人,如果中國人拒絕了,那咱們要打,出師有名,而且將戰爭的責任推到中國人身上。杜魯門覺得可以,就同意了。同意之後,就把提案交給中國。
新浪歷史:您認為,當時的中國,為什麼會認為13國提案是美國的陰謀?
沈志華:中國在接到方案之後態度如何——中國怎麼開會商量這個事,跟蘇聯怎麼商量的,跟朝鮮怎麼商量的——從目前的檔案文獻上,找不到材料,都不知道。現在只有一點點零零星星的說周恩來給金日成寫了封信,金日成表示同意,他寫的什麼內容?不知道。特別是跟蘇聯怎麼商量的,都不知道,包括俄國的文件,也都沒有。至今我們還未找到資料。
結果是17號周恩來發表聲明,拒絕了聯合國提案。這個聲明是公開登報的,指出這是美帝國主義的陰謀,中國是說要先停戰後停火,美國則想要先停火後停戰,美國只是要得到一個喘息的機會,然後再戰。
中國認為這一方案是以美國為主導的一些國家的陰謀,所以發表聲明聲明指出這是陰謀,這個事一下讓美國給抓住了,美國立刻就策動聯合國20號通過了另一個提案,認定中國是侵略國家。認為中國就是無賴,你提的條件都得到滿足了,你還不答應。結果聯合國大多數國家都投票贊同中國是一個“侵略國家”。
所以我們怎麼來看這個事?第一、中國過高的估計了自己的力量,過低估計了對方的力量。中國認為中國軍隊只是需要暫時休整,暫時停止進攻,之後就可以徹底打敗美國帝國主義。這個不僅斯大林和金日成是這樣觀點,其實我看毛澤東當時的電報,他也是這麼認為的。在總體上他沒有把握住敵我雙方力量對比的尺度,他以為還比較強大,其實我覺得彭德懷是比較清楚的。當時中國力量已經基本上耗盡了,也沒有力量再打了。從政治角度上說,政治高層給中國軍人確定了一個無力完成的任務,就是統一朝鮮,把美國趕下海。我覺得這是一個最關鍵的問題。
再者,當時的領導人對國際形勢缺乏一個正確的判斷,不太了解外國怎麼回事,說這是美國的陰謀。後來英國代辦、印度大使、瑞典人,都紛紛找周恩來談話,就跟他解釋,說不是那麼回事。特別是英國人、印度人講,說美國原來不同意,他也是被迫的。
而且人家還講,在聯合國辦事不是這樣的,你不同意這個提案,你不能否決它,你說可以接受,但是我有修正案,這樣就有一個緩衝,你直接就給否了,那就沒有餘地了。周恩來一下恍然大悟,22號召開記者招待會,而且直接跟印度記者講,我們那不是否認聯合國的提案,我們不是否決,我們還有一些條件。但是已經晚了,聯合國已經通過另一個提案,中國是侵略國家的提案。
所以這一次的決策是絕對錯誤的,而且整個扭轉了朝鮮戰爭的局勢,就是這一次決策。首先在政治上,原來人家還是同情你的,現在你成了“侵略國家”了,結果是全面封鎖,所有國家都參加。所以在政治上,先失了分,你就不是在道義上,沒有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
外交上也孤立了,原來13國提案都是幫中國的,結果你徹底把人都得罪了。特別是印度也是,印度本來挺好心——當然印度有他的想法,他想藉此做一個大國的形象,能夠協調,這麼大的事——不管怎麼樣,還是對你有幫助,結果外交上陷入了孤立地位。
最主要的就是在軍事上,也給了美國一個反攻的藉口、機會,所以跟着美國就開始反攻。志願軍部隊根本就沒休整,這說明當時對整個軍事形勢判斷,真正需要喘氣的不是美國人,是中國人。結果美國一反攻,這邊開始還不了解這情況,說開展第四次戰役,結果一敗塗地。後來又組織第五次戰役,一點點費了勁,往回推,推也沒有完全扳回局面,就陷入了僵局。所以政治上、外交上、軍事上,全面陷入被動。
1951年到1953年:朝戰雙方在談判桌上的反覆較量
新浪歷史:1951年,五次戰役之後,中國在戰場遇阻,急於結束戰爭,開始主動要求停戰。這個階段,美國是什麼態度呢?
沈志華:到第五次戰役,1951年4、5月份的時候,戰爭進入了膠着的狀態,美國武器好,中國人多,雙方糾纏不休了。在這種情況下,到了5月份,中國人才發現這個仗打不下去了,而且完全失去了取勝的信心和把握。毛澤東給斯大林的電報講,說現在我們想停戰談判了,又不好意思說。
人家原來求着你停,你不停,現在你求着人家停了,不好意思講,所以請蘇聯出面調停,來跟美國人轉達這個信息。後來斯大林就同意了,在美國紐約馬利克發表聲明。因為美國國內也是希望停戰,不想打了,中國一提出這個,美國當然也就接受了。接受了,但是美國就有條件了,除了戰場上的問題,其他問題一概不談。
政治條件一概不談,中國也接受了,也只能接受。所以到7月份,開始談判的時候,只談戰場上停火的問題,其他什麼都沒有,也沒得談。但是中國也沒辦法了,因為你打的受不了了,你要求停,也只能接受。
從談判的前期來看,中國人是急於要停,美國人是拖着不想停。為什麼呢?中國人想停是他真的不想打了,那個時候蘇聯的武器還沒到,還遭受着美國的轟炸。美國有空中優勢,美軍的轟炸對志願軍的後勤補給線造成了嚴重的損害,所以糧食上不來,武器上不來,新兵上不來,傷員下不去,這仗怎麼打?沒法打了。乾脆趕緊停了。至少一宣布停,就停止轟炸了。
美國是不想停,主要是從整體外交上考慮的,因為那個時候,正在談一個問題,對日和約。如果這個時候停了戰,那中國就有資格來參加對日和約的討論會議,因為當時只要不簽字,中國還是侵略國家,只要不停戰,聯合國的決議生效,中國就沒有資格參加對日和約的談判,所以蘇聯怎麼想把中國拉進來,也找不到合適的理由。美國想把蔣介石拉進去,蘇聯也堅決不同意。
所以在這種爭論過程中,美國就不希望這麼早地簽訂條約,所以採取比較強硬的態度,就找茬,故意跟你拖,拖來拖去,一會飛機進去誤區,一會打死哨兵,給你鬧點事。中國這方面倒是很快就接受了,基本都接受了美國的提案,從前面談判的來回電報來看。比如停火線的問題,原來中國提出來的是恢復三八線,那美國當然不幹了,因為美國打到北邊的地盤多。你提三八線,人家拖到北邊的地盤非常大,你突破那個的很少,一點點。所以你要說三八線,那不等於人家還得退回去?美國要求按照實際控制線,最後中國也接受了。
還有第三國請誰、不請誰,還有飛機禁區的劃定等等,基本上都按照美國的方案,沒有進行激烈的爭吵。中國就是想急於結束。就剩一個交換戰俘的問題,其他問題都可以解決,馬上就可以停。
但是戰俘問題拖了很長時間。戰俘問題主要就是:中國要求全部遣返,美國一開始是要求是對等遣返,後來是自願遣返。因為美國、韓國俘虜的戰俘要比中國、朝鮮俘虜的多多了,中國俘虜的美國、韓國戰俘就很少。
停戰談判開始進展的很順利,但是到了最後一個問題,雙方就剩下交換戰俘了,把交換戰俘的原則一定,就停了,就簽字了。談不下去了,雙方僵在那裡了。
到了1951年的9月份,《舊金山合約》(對日和平條約)就簽字了,簽字了以後,美國就想,那就無所謂了,趕快停吧。但是中國又不想簽了,一個是因為舊金山的問題,根據斯大林跟周恩來、毛澤東來來往往的電報,中國想要擺脫外交上的被動局面,因為當時蘇聯也沒簽字,中國也沒參加對日和約。恐怕他們心裡有這個障礙,等於外交上被人打敗了。
第二個在戰俘的問題上,確實出現了一個讓中國難以接受的問題,大量的中國戰俘不想回國。這面子上過不去:派出去打仗的人,被俘了不想回來了,都跑台灣去了。這樣的話,共產黨什麼形象?這個是難以接受的,所以卡在這個問題上了。
新浪歷史:戰俘問題談了一年,雙方還沒有達成一致,這是為什麼呢?
沈志華:但是到了1952年,這個問題已經是藉口了,就算人數來回折騰,也不可能談一年多、兩年。後來性質就變了,因為一停戰談判以後,飛機轟炸就停止了,中國運輸的問題就通暢了。而且這個時候蘇聯武器也都運到了,部隊也都換了人,裝備也齊全了,他覺得又可以打了。而且經驗也豐富了,構築工事、挖地道、坑道戰,軍事上得到恢復了。
所以中國這個時候沒那麼容易再接受美國的條件了。他也有了本錢,有了跟你討價還價的本錢,所以這樣就僵持下去了。美國人反正邊談邊打,談不順就打,打不順就談。
到了1952年秋天的時候,金日成就受不了了,金日成給斯大林電報說,不能老這樣,沒完沒了的戰爭,就這麼拖下去。他說,我也不明白中國人到底想的是什麼,他們一天就為那點戰俘在那拖着。那點戰俘本來也不是你的,本來就是國民黨的俘虜,人家又被俘虜過去了,人家要去台灣就去了。還罵李克農,李克農不象話。說現在美國轟炸炸死的朝鮮人比你們戰俘還要多。
結果金日成就給毛主席寫信,他的意思是,你接受美國的條件,戰俘按照美國的意見干就行了。結果毛主席堅決不干,說我們這個時候不能接受美國的條件,在這種情況下不能被敵人的氣焰壓倒,要堅決頂着干。結果兩個人就頂起來了,把這個意見就反映到斯大林那裡去了。
蘇聯希望這場戰爭拖下去,因為拖的是美國人,拖的是中國人,對蘇聯只有好處,斯大林也說過這個話,把美國人拖在遠東,我們在歐洲就安全,我們在歐洲就可以放心地搞建設。所以斯大林完全支持毛澤東的意見,繼續往下打。你不要接受條件,但是你也不要拒絕和談,就把美國人粘在這裡,這樣子戰爭就一直往下拖,所以從1952年拖到1953年。
新浪歷史:到1953年,蘇聯態度的轉變,給停戰談判帶來什麼樣的轉機?
沈志華:後來到1953年3月,斯大林突然去世了,這是一個轉機,斯大林去世,蘇聯政策發生了急劇的變化。主要是斯大林晚年的時候,把蘇聯社會搞得非常緊張,這些領導人也都每天擔驚害怕,不知道哪天就沒命了,跟斯大林關係非常緊張、非常微妙。再加上蘇聯戰後輕工業與重工業發展失衡,趕上災荒、旱災。再一個是朝鮮戰爭,也拖累了蘇聯的經濟發展,所以人民生活水平很差,社會怨氣很大。
在這種情況下,斯大林一去世,蘇聯新領導人就立刻改變了政策,準備採取緩和的政策,當然一系列的政策都發生了變化,包括國內政策,對外政策。其中對外政策第一件要辦的就是朝鮮停戰,因為朝鮮戰爭引起整個國際社會的緊張,也拖累了蘇聯。
到了3月17號、18號,斯大林的葬禮,周恩來去了,赫魯曉夫找周恩來談了。周恩來參加完捷克總統的葬禮以後,又回到莫斯科,參加了蘇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在會議上蘇聯已經決定改變斯大林改變朝鮮戰爭的方針,傾向停戰,接受美國提出的先交換傷病員戰俘的條件。
美國方面,國內的反戰情緒輿論還是比較高。艾森豪威爾在總統競選的時候,正好那年大選,他就提出一個口號,說我如果上台了,就結束朝鮮戰爭。他真的上台了,上台以後,他就要履行這個口號,所以召開三軍首腦會議討論。結果美國就拋出橄欖枝,因為別的問題沒了,就剩一個戰俘問題,所以咱們先交換傷病員,從人道主義出發,讓紅十字會出面。蘇聯認為這個可行,以後再接着談全面處理戰俘問題。
周恩來開始不接受,說毛主席剛剛在中國政協會議上發言,說這場戰爭我們一定要打到底,一定要打到勝利為止,一定要打到美帝國主義投降為止。敵人要打多久,我就陪他打多久,說得激昂慷慨——現在突然要接受美國的方案,說這個彎子轉不過來。
蘇聯說你不轉也得轉,反正我們是不想打了。金日成也很贊成,太好了,千萬別打了。結果沒辦法,周恩來就回來跟毛主席說,毛澤東說那就停吧,既然他們兩邊不想打,咱們一家打也沒法打。基本上就確定了接受停戰的方針。但是其實心裡還是很不服氣的。
我看蘇聯大使曾經有一個報告給外交部,他跟毛澤東談話,毛澤東說,你們非要停那就停,如果不停的話,你再給我幾個月,我至少能打到羅東江去。打到羅東江,就意味着占領南朝鮮三分之二的領土,他大概是這個意思。
因為當時確實中國無論從武器裝備、人員配備、戰鬥經驗,各個方面,都是進入了最佳狀態,而且中國空軍也參戰了,空軍從1952年開始參戰,之前參戰的都是蘇聯空軍。所以在這方面,他比較有信心。再加上毛的革命豪氣,他跟美國人打,一定要把美國人打敗。但是因為蘇聯不想打、朝鮮不想打,所以只能接受停戰。
新浪歷史:1953年6月15日,停戰協定的全部協議已經達成。7月13日中國又發起了金城戰役,實際上是又打了兩次戰役。為什麼呢?
沈志華:主要是因為李承晚不想停,為此他就採取了一招:提前釋放戰俘。因為南朝鮮俘虜的北朝鮮軍人中,有一部分是北朝鮮從南朝鮮抓取的壯丁,這些人當然不願意回到北朝鮮去了。李承晚就把戰俘提前釋放了。這個事一下子給美國人惹惱了,甚至威脅要幹掉李承晚。
這個就給中國人一個機會,本來毛就不想停了,彭德懷是準備來簽字,但是正好碰到李承晚釋放戰俘,他說借這個機會,咱們還可以取點小勝利,但這次只打韓國軍隊,不打美軍。結果又大概向前推進了一百多公里。
因為實際上當時停火,中朝方面是吃虧的,沒有真正到三八線,在三八線以北。最後從結果來看,他面子上過不去,所以毛一直想打,但是從戰略上講,他是沒法再打了,因為蘇聯不支持,朝鮮不支持,你一個國家到人家那打仗,背後是靠蘇聯,前面是靠朝鮮,兩邊都不支持,你怎麼打?所以只能逮個便宜占點就算了,撈回點面子。因為停戰協定是以實際控制線來劃定停火線,所以從7月27日早上10點停戰協定簽訂,到晚上10點停戰協定正式生效,這中間的12個小時,雙方也一直在打,爭奪土地。
說到中國發起金城戰役,當時美國人就有點急了。其實5月份的時候,美國開會就談過這個事,如果這次中國再不停,再耍花招,就用戰術核武器,讓他們吃點苦頭。而且還想讓印度人傳這個話,後來美國學者好多人說朝鮮停戰就是因為美國的核威懾,結果中國接受了。
從俄國的材料和中方的材料,看不到一點這個痕跡,我覺得主要是這個信息好像沒有傳遞過來。因為你公開講,人家也不搭理你,公開講過好幾回了:前兩次美國都說要使用核武器,結果沒有實施。所以他這次是想真的,讓印度人傳個話,實際上印度人沒傳這個話,真正停下來還是蘇聯的主意已定,所以這個戰爭就停下來了。
停戰協定簽訂後的朝鮮半島:戰爭陰霾仍未散盡
新浪歷史:停火協定在簽訂後,為什麼沒能升級為和平條約?
沈志華:原來商量的是在停火以後,召開國際會議,解決這個問題。根據我現在看到的中方材料,中國沒有想到後來沒簽訂成和平條約,因為中國在日內瓦會議之前做了很多準備,就是準備要達成一個協議。
我覺得美國那方面不太願意停,從現在看的材料,美國人不放心,覺得中國和朝鮮很危險,他不想撤軍。一旦簽了和平條約,他就得撤軍了,朝鮮半島就沒有外國軍隊,但是他認為如果這樣的話,還會發生衝突。
從美國檔案來看,他們是兩方面考慮的:他既怕北朝鮮北方發動進攻,他也怕李承晚鬧事。因為李承晚一直不安分,停火協議簽訂時他給搗亂。所以是美國人不願意簽和平協定,結果就造成了後來朝鮮半島停火但沒有停戰的局面。
新浪歷史:在戰後這麼長的一段時間內,為什麼朝鮮半島問題一直無法得到解決?無法簽訂和平條約,也無法實現統一。
沈志華:朝鮮半島問題長期這樣拖下來,主要一個原因就是冷戰這個大背景:社會主義陣營和資本主義陣營水火不容。體現在東北亞就是朝鮮半島,就是三八線,誰也不能讓步。再加上南北朝鮮雙方制度不同,互不認可,所以這個問題就一直這麼拖下來了。
中間情況也有點變化,主要是1958年志願軍撤走了。當時志願軍撤走跟美國人沒什麼關係,是中朝的問題。朝鮮人不想中國人在那,因為這威脅到金日成自身的統治。毛澤東也是為了安撫金日成把志願軍撤走了,同時他也覺得打不起來,就算打起來,中國離朝鮮那麼近,也就是距離的問題,過江的問題。儘管中國也給聯合國軍施加壓力,但是沒有導致聯合國軍的撤軍。
直到70年代,中美關係又緩和,因為中美關係緩和的時候,中國還是要拉住朝鮮、越南這幾個幫手,所以就答應朝鮮,維護他的利益。當時朝鮮提出幾個要求:首先,要求解散聯合國韓國統一復興委員會,因為那個完全是站在南朝鮮的立場;第二讓聯合國撤軍,因為北方已經沒有外國軍隊了;第三,要跟美國人直接談判。
前兩個中國都積極支持,基辛格當時也答應了,所以比較快的,韓國統一復興委員會就撤銷了。後來隨着中國進入聯合國,又提出了解散聯合國軍司令部的提案。聯合國軍司令部解散,聯合國的軍隊就都撤走了,但是美軍沒撤,所以變成了美軍駐韓司令部。雖然美國軍隊人數也在減少,也在撤,但後來停下來了,主要因為南北雙方矛盾激化。
本來美國撤軍的前提就是朝鮮和韓國搞南北方對話,自己談統一,後來沒談成,矛盾糾紛不斷。結果導致美軍也沒撤,一直到現在。
從現在的角度來看,朝鮮半島的分裂和朝鮮戰爭的起因,國際因素占主要成分,就是大國之間的對抗。大國之間的競爭是導致朝鮮半島局勢長期緊張化的主要原因。
不是說朝鮮半島內部沒有矛盾,內部也有矛盾,但是內部有矛盾,大國是可以幫助消化的。所以朝鮮問題解決,首先應該中美取得戰略互信。實際上從中美關係緩和以來,這個條件也是存在的,關鍵就看雙方到底怎麼認識對方、能不能建立起戰略互信,如果老是把對方作為假想敵的話,那朝鮮半島問題沒有解決的時日,不可能解決。
新浪歷史:前幾年朝鮮一直在說要退出停戰協定,這一舉動對半島局勢有何影響?
沈志華:退出不退出,又能怎麼樣?它退出停戰協議,只有在軍事上存在優勢、有發動戰爭的條件和取勝的優勢的情況下,退出這個停戰協定才是一個威脅。那個停戰協定是制約你進攻的法律上的文件,你把它毀約了,表明你要進攻了。
但是現實是朝鮮根本就沒有這方面的優勢和把握,沒有任何取勝的條件,所以我覺得退不退出停戰協定沒什麼意義。
另外本身這個也沒有什麼意義了,停戰協定上簽字的三方,是中國、朝鮮、聯合國軍。為什麼沒有李承晚呢,因為聯合國軍代表了,是跟聯合軍打的,李承晚是南朝鮮的一員,是聯合國承認的,所以聯合國軍就代表了。這邊是朝鮮人民軍和中國人民志願軍,1958年志願軍撤了,後來到70年代聯合國軍也撤了。
原來簽字的三方,兩方都沒了。而且現在維持朝鮮的停戰、停火的狀態也不是靠這一支協議來維持的,是靠各種力量的制約,我覺得北朝鮮拿這個事兒說事,沒什麼實際意義。
新浪歷史:您覺得打了這場朝鮮戰爭,中國的目的達到了嗎?
沈志華:這事比較複雜,因為中國的目的有兩個層面,一個層面就是革命理想的層面。從根本上來講,毛澤是同意發動朝鮮戰爭、同意打,是從革命的角度,要實現共產主義的偉大理想,解放南朝鮮。這個層面的目的顯然是沒有達到。
但另一方面,當時中國出兵,特別是到最後的關節,1950年10月17號、18號,在蘇聯已經表明不出空軍情況下,毛澤東下決心出兵,他當時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取得斯大林的信任,把中蘇同盟條約的作用發揮出來。從軍事上,政治上,外交上,經濟上,得到蘇聯的援助。這一點來講,他的目的是達到了。他一出兵,目的就達到了,更別說後來又打了兩個勝仗。
朝鮮半島之所以成為軍事要地,成為一個世界大家都關注的焦點,是因為冷戰的背景,是因為美蘇兩大集團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大集團對抗的原因。現在冷戰結束了,他還有什麼前沿陣地?那就是朝鮮和韓國之間的事了。實際情況發生了變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