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設計論]
李永剛
前言
今天我們相信航空母艦必然是智慧的產物,因為它複雜、規則、有目的並且集成了多學科的多種技術,一艘頂級的航母絕對是人類頂級技
術的集大成。然而我們絕大多數人自認為理性的人們同時也相信縱使集合了人類最頂尖的技術我們也無法造出的哪怕是最簡單的有機生命卻不
是智慧的產物。
今天我們相信我們使用的計算機程序是智慧的產物,因為它們使用了統一、規則的代碼,因為它們充滿了邏輯的智慧,更因為它們使用了
嵌套、循環、判斷、子函數、繼承等等這樣複雜的編程技巧。然而同時我們卻也相信比它們更複雜、更充滿邏輯、並且同樣使用了規則編程語
言編制的基因程序卻不是智慧的產物。
我們相信藝術是智慧和靈感的產物,美麗的藝術品是藝術家綜合素質修為的外在表現。沒有人相信一個毫無素質的白痴會創造出絕世的藝
術品。但是今天我們大多數人卻相信那些美麗的花兒那些靈動的生靈,那些藝術家一遍遍臨摹的絕世藝術品卻源自毫無意識的大自然。從蕨類
植物到裸子植物再到被子植物,那些生靈不但在功能上日趨完善強大而且在外觀上也越來越美麗。自然選擇的結果?可是那些花花草草、那些
水母、珊瑚……它們並不具有審美意識甚至它們沒有眼睛!。
1991年9月26日4男4女共8名科研人員進駐了歷時8年,耗資1 .5億美元修建的用於研究在仿真地球生態環境的條件下,人類是否適合生存的
問題而修建的生物圈2號。生物圈2號在物質上閉環,並建立了一套較為完整的自然生態系統,然而這項實驗僅僅進行了21個月便宣告失敗8名科
研人員不得不離開生物圈2號。原因是物質及生態平衡被破壞了且不可依靠自身的能力進行修復。然而遠比生物圈2號複雜的多得多的地球生物
圈,卻已經在我們這個星球上平穩運行了數十億年。為了維持這個生物圈的運行不但要考慮生物群落的動態平衡而且需要考慮大氣循環、水循
環及碳循環的平穩運行!。
進化論者相信是一次又一次幸運的錯誤生育造成了物種的進化,物種的進化要考慮的因素很多:形體、聲音、皮毛、器官、組織……事實
上不同的物種之間甚至極少有相同的蛋白質(人類大約有10萬多種蛋白質)。據信地球上曾經生存過的物種大約有10億種,但其中99%以上是在
寒武紀生命大爆炸之後產生的距今僅5億年,期間地球上還曾出現過5次生物大滅絕,平均每次都造成了當時近90%物種的滅絕,考慮到這些因素
要想完成這麼多物種變化所需的幸運,平均下來幾乎要求每時每刻都有這樣幸運的錯誤生育才行。而事實上另一個客觀現實是自有文字記載以
來我們人類未曾記錄過一種新物種的產生,相反我們記錄了十多萬種物種的滅絕。甚至還有批評者認為區區5億年甚至不夠大自然利用隨機的幸
運產生一個大一點的功能性蛋白質(功能性蛋白質是由氨基酸在空間構造的一段程序)。
在人類的前夕,恐龍曾是我們這個美麗星球的霸主,雖然在很多技術細節上它們遠不及哺乳動物先進,但毫無疑問它們擁有比我們哺乳動
物強得多的武力,恐龍的存在儼然已經成為推廣哺乳動物,使人類登上地球的歷史舞台最大的阻礙。然而在我們人類即將登場的最後一刻,一
顆恰到好處的小行星撞擊了地球,說它恰到好處是因為它再大一些將會傷害到地球而它若再小一些只會成為那夜夜空的一個點綴,它的大小恰
好徹底毀滅了恐龍而留下了對哺乳動物沒有傷害的物種,又是巧合?
在元素周期表上一百多種元素中,有很多的元素都有和碳、氫、氧相似的屬性,再給你一次機會讓你從所有的元素中選一組元素來構
建生命,相信你最後最佳的選擇依然會是碳 氫 氧。因為和別的元素組合相比,它們在宇宙中的含量最多,元素習性最活躍,所構建的生命最
輕盈、靈活、高效。也就是說從一開始我們便是優化的結果。
我們的宇宙是由四種基本力在空間的組合所決定的,我們的生命則是由四種基本的基因代碼在空間的組合所決定的,這是一種巧合還
是同一種設計思想在不同領域的延展??
我們的身邊不乏智能設計的痕跡,但令人遺憾的是我們卻從未認真理性的分析過它們,它們真的源自設計嗎?如果它們源自設計那麼是誰
設計了這些?設計的目的是什麼?可能採用的技術手段有那些?這樣的設計思想又能給我們帶來怎樣的啟迪?。關於造物主的探討我們似乎一
直在走極端,在達爾文之前宗教所宣揚的神創論統治了社會的主流思潮,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威和地位,宗教不惜利用國家強力機關鎮壓任何反
對神創論的思想。今天毫無疑問以進化論為主要思想的無神論已然戰勝了宗教成了社會的主流思想和科學權威,但同宗教類似的是今天的科學
界也似乎容不得任何特創論的思想。對待智能設計我們似乎總不能以一種平常的心態理性的對待,它總是和意識形態上的爭鬥聯繫在一起。筆
者並非宗教人士,也不是科學家。本書力圖以現代科學發現為基礎客觀理性的分析探討我們的世界源自設計的可能性、過程、目的及可能所采
用的技術手段。
關於造物主的起源、發展及創世本書提出了自己的假說,筆者並不指望這個假說會是最終的答案,實際上筆者認為對於造物主的正確認識
和理解是一項浩大的工程,絕非一兩個人或一兩本書可以做到。對於本書所提到的假說筆者更希望它能成為一個範例向人們展示智能設計論的
立論之基並非只有宗教和神話傳說,並由此消除人們對智能設計論的誤解,使更多理性的人們重新認識並加入到探求我們的世界另外一種起源
的可能性即:智能設計的可能性中來。
第一部分生命的奇蹟
第一章 是不是太巧了?
我們常說我們應該珍愛生命,因為我們每一個生命的誕生都是一個來之不易的奇蹟。但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句話只不過是一段文學的修飾
而已,真正能了解這段奇蹟的人其實在我們這個星球上少之又少。從哥白尼發表日心說到達爾文的進化論,科學史上一次又一次重大的發現逐
漸的抹去了我們人類神聖的光環,如今我們絕大多數人都相信其實我們同豬狗猴子等這些低等的生物並無什麼本質上的區別,甚至認為它們其
實就是我們的祖先。
隨着太空技術的長足進步我們如今已能觀測到包括銀河系在內的上千億個星系,以及難以計數的像太陽一樣的恆星,越來越多的人相信在
這廣袤的宇宙里必定有許多的星球生活着向我們一樣高等甚至比我們更高等的生命。就我們銀河系而言它大約有1000多億顆恆星,很多的恆星
都有行星系統從概率上來說應該有很多像我們地球一樣的適合高級生命生存的行星,甚至有科學家估計這樣的行星可能有數百萬之多,換句話
說我們的地球母親也只不過是銀河中一顆極其平凡的行星而已。這樣的“平庸原則”在我們的身邊不斷的擴散,我們被不斷地暗示我們只是一
種普通的生物我們的存在其實在宇宙間並無深意。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我們的地球真的如他們所想的那樣在宇宙中平凡又不起眼嗎?僅靠一
個又一個匪夷所思的巧合就真的能進化出像我們人類這樣複雜的生物嗎?在回答這些問題之前,讓我們重新回顧一下關於我們人類和我們所在
的宇宙不尋常的發展歷程,那一個個令人驚嘆的巧合卻分明暗示着我們另外一種答案。
故事從什麼地方開始呢?就讓我們從宇宙的創生開始說起吧,因為它是萬物的源頭。
宇宙大爆炸
如今主流的科學認為我們所在的宇宙起源於大約150億年前的一次大爆炸,大爆炸發生在一個宇宙“奇點”上,之所以稱它為“奇點”是因
為科學家認為在那個體積幾乎無限小的點上匯集了我們現在宇宙中所有的物質和能量,所以那個點具有極高的溫度和極高的質量,所有目前已
知的物理學定理在那裡都失效了。科學家認為在奇點爆炸之前宇宙中不存在時空。而這個“奇點”大約在150億年前的一天因為某個我們現在還
不知道的原因發生了爆炸,爆炸後隨着宇宙溫度的降低依次出現了原子和分子,進而出現了星雲和恆星,最終經過150億年的演化形成了我們現
在所看到的宇宙。然而在這個過程中有一個很少被人提及的細節不知大家留意到了沒有,那就是大爆炸為什麼沒有像我們所看到的煙火那樣將
宇宙炸成漫天的碎屑,反而是秩序的:按照夸克—原子---分子---較輕的物質----星雲----恆星----星系這樣的順序逐步演化而來。並且我們
現在看到的星系也不是一大團物質的簡單聚合體,它們同樣是秩序的:衛星繞着行星轉,行星繞着恆星轉,恆星系統繞着星系中心轉,而星系
則在更大的尺度上沿着固定的軌道秩序的在運動。對此宇宙學家的解釋是:我們非常幸運那次爆炸後我們宇宙的膨脹速度是恰到好處的。如下
圖所示:
如果當初爆炸後宇宙膨脹的速度太慢,那麼宇宙將會在它產生出來後不久就又重新坍塌,那麼就不會有足夠的時間演化出恆星。即使它是
在經過了將近100萬年以後發生坍塌,它也會一直是不透明的,不會有熱力學的不平衡狀態。但是,要形成我們今天的這個宇宙,膨脹速率也不
能過快,以至於超出作拋物線運動的速率,否者,膨脹的動能就會勝過引力,早期的雲團也就無法凝聚而形成現在的星系。通過這樣的分析,
我們於是會產生一種印象,即初始宇宙的動力學條件必然是經過十分精細的調節。因為當初的初始條件可以有許許多多的選擇,而符合誕生出
我們這個宇宙的條件卻十分苛刻。如果這一切不是人為的安排而僅僅是巧合的話,那我們在一開始便是十分幸運的了。
宇宙的規則
F=M*A(牛頓第二定律:)
F=G*[m1*m2/(r*r)] (萬有引力公式)
E = Mc^2(愛因斯坦質能公式)。。。。。
還記得這些我們從小就學過的公式嗎?這些公式告訴了我們宇宙的規則,所有的物體都遵循了這些規則。實際上我們活在一個充滿了秩序
和規則的宇宙中,衛星圍着行星轉,行星圍着恆星轉,恆星圍着星系轉……。我們甚至可以用公式來精確的描述它們預判它們的動向。對此我
們早已習以為常絲毫不覺的有什麼奇怪,但仔細想想這確是一件令人不可思議的事情:為什麼我們會活在一個充滿着規則和秩序的宇宙中?物
體為什麼是互相吸引而不是互相遠離?為什麼它們之間的引力大小一定與相互距離的平方成反比,而不是3次方或1.5次方?為什麼控制我們宇
宙物質的會是四種不同力程的力(引力、電磁力、強核力和弱相互作用力),並且它們控制的範圍恰好互補並完整的覆蓋了整個宇宙?這些問
題沒有人能夠回答,科學家只能泛泛的告訴我們,從最早的那個爆炸點開始,規則就創立了。從某種意義上說,物理學家是一群可憐的傢伙,
他們畢生都在研究各種規則,卻不知道這些規則是那裡來的。同時他們也是一群自相矛盾的傢伙,一方面他們告訴人們我們的宇宙是以純自然
的方式產生並發展起來的,這個過程不存在計劃和目的。按常理這樣的宇宙應該是混亂、隨機並不可預判的,但事實上他們在研究宇宙的過程
中卻無時無刻不在使用公式和定律這些本應該是研究秩序運動的工具。
我們應該感謝這些規則,正是有了它們才有了我們今天看到的宇宙,才有了我們,正是由於我們理解並掌握了它們中的一小部分,我們的
生產力才得以了快速的發展。如果這些規則真的是產生於那次並無計劃和意識的大爆炸,那我們真的太幸運了,那次爆炸不但為我們帶來了構
成宇宙的物質,並隨機創建了一整套約束它們的規則,並且這些規則又是如此的合理、深奧(一直以來只有我們人類頂級的科學家才能略窺一
班)。
對於宇宙的這些規則愛因斯坦曾說過一句發人深省的話:最不可思議之處就是這宇宙是可以思議的。
超級幸運之星-地球
從太空看去地球是異常美麗的,現年73歲的宇航員比爾·安德斯感慨地回憶說:“(地球)是我們在太空中看到的唯一彩色……我們生活在銀
河系的一個小塵埃上。”伊朗裔美國女企業家安薩里回憶說:“地球的純粹之美讓我熱淚盈眶。”然而地球真正讓人們感慨的絕不僅僅是它的美
麗,更重要的是它是一顆有着複雜生命存在的星球,正是那些靈動的生命賦予了地球活力和別樣的美麗。
地球是我們目前所知的宇宙中唯一擁有生命的星球,我們人類是不甘寂寞的物種,當我們學會使用望遠鏡探索宇宙的那一刻起,我們就不
曾停止過尋找鄰居。如今我們探索的目光已經可以掠過150億光年的範圍,但是依然沒有任何鄰居存在的跡象。從望遠鏡里看到的那些星球:月
球、火星、金星、木星、木衛2、土星等等,無不是一派死氣沉沉的景象,而我們得到的數據更是讓我們確信那些地方根本無法讓大型的有機生
命生存,縱使地球的沙漠和南極也較那些星球的環境好很多。我們是孤獨的!這結論簡直讓人無法相信,我們的宇宙是如此的浩瀚,僅我們所
在的銀河系便有1000多億顆恆星和可以預想的更多的行星,而銀河系在宇宙中也不過是滄海一粟,我們地球怎麼可能是宇宙中唯一擁有生命的
地方?於是無數人懷着這樣熱切的想法,加入到了搜索外星生命的行列。在所有科學研究中受這種思想最深的大概是SETI了,SETI是代表搜索
外星智能的研究,從1960年開始,SETI的研究工作者利用全世界各地的無線電望遠鏡監聽從銀河系各個角落傳出的電波,但迄今為止還沒有探
測到任何智慧生命的徵狀。SETI的探索雖然沒有得到人們預想的結果,但卻啟發了人們去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到底符合什麼樣條件的行星才適
合高等生命的生存呢?越來越多的科學家開始思考並研究這個問題,美國太空總署天文生物學家岡撒雷斯便是其一,岡撒雷斯和他的同伴們對
這樣的行星條件進行了認真的分析,並試圖依據這些條件在銀河中劃定可住人的行星可能存在的範圍,他們的研究結果是令人震驚的。
可住人行星的必要條件
液態水
絕大多數科學家相信最初的生命是誕生在水裡的,水的化學特性恰好支持以碳元素為基礎的生命能在水的這些特性中生存,包括溶解並傳
送生命所必須的化學養料,和水吸收太陽熱能的能力,這是調節地球表面溫度的最關鍵條件。水不但是有機生命生存所必須的,而且在初期為
生命提供了很好的保護。因此對於一個可住人的行星來說,液態水絕對是必不可少的。但液體的水在宇宙間也是很難找到的東西,實際上目前
我們所觀測到的行星中只有極少數可能存在液態的水。
與恆星之間的距離
液態水的存在實際還牽連到另一個複雜生命不可或缺的條件那就是行星與它的恆星之間的距離。美國太空總署研究科學家凱文.加拉查比喻
說:“這就像經營房地產的人常說的最重要的是地點、地點、地點,一個可住人的行星必須處在所謂的黃金地帶,它不能太熱也不能太冷必須
恰到好處,水的溫度也要恰到好處。” 液體的水幫助我們確定了可住人的界線,如果太熱水就蒸發了就不會有液體的水,如果太冷像今天的火
星一樣水就結成了冰。在我們的太陽系可住人的區域是非常狹窄的,只有在遠離金星的軌道之外,到火星以內的環帶。如果地球到太陽的距離
再接近百分之五,它的命運就會變得像金星一樣:不可收拾的溫室效應使地球表面溫度達到華氏九百度,相反的如果地球距太陽的距離再遠百
分之二十,就會像火星一樣在大氣層周圍形成二氧化碳的雲霧。使它表面進入冰雪和嚴冬,會消滅一切生命。
恆星的類型
如果我們在外太空找到特別複雜甚至是有智慧的生命,那必定是在跟我們太陽一樣的恆星附近,我們循着軌道圍繞的太陽是屬於(主星系
G2型光譜的矮星)正好是我們所需要的。如果太陽像銀河中其他百分之九十的星一樣小一點,可住有人的區域也會小一點,地球必須更接近太
陽才能保持在生存圈中,這樣重力加強了會鎖住我們地球,自轉與公轉會變得同步,那樣地球的一面會永遠向着太陽不斷受太陽光焰的煎熬而
背着太陽黑暗的一面永遠被冰雪封蓋。複雜的生命很難忍受如此極端的溫度變化。
處於銀河中合適的位置
美國太空總署天文生物學家岡撒雷斯說:“我發現我們必須住在星雲中最恰當的地點,我們住在一個螺旋形的星雲中,就是說這是很扁的
星雲,中心部分鼓起,它還有螺旋狀的分支,我們住在中心到外邊距離中間的地方,然而銀河中並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適合人居住,我們所在的
銀河其實危機四伏而最危險的地方大概是銀河中心部分,因為銀河中心區域的星球密度非常大,而在我們銀河的正中心還有很多超新星和其他
危害生命的東西,還有一個巨大的黑洞在我們銀河的正中心,如果有顆恆星從附近飛過它將被重力撕的粉碎,然後在附近形成一個附加環並且
會發出大量的輻射能包括粒子輻射和電磁波的輻射如伽瑪線、X射線等。”雖然星雲中心部分有黑洞、爆炸的星球和致命的輻射使複雜的生命不
可能存活。但銀河最邊緣部分也充滿了其他對生命的挑戰,天文學家唐納德.白郎理說:“在邊緣情況比較微妙,我們住在一個以鐵、鎂、矽和
氧為主的行星上,當我們到了星雲邊緣的時候,這些較重的元素會越來越稀少。”岡撒雷斯補充說:“那就沒有足夠的重元素來造成像地球這
樣大的行星也就不可能支持生命了。所以在危險的星雲中心與邊緣之間,正好有一個恰到好處的區域。”岡撒雷斯、白郎理和彼得稱這區域也
就是銀河系中複雜生命可以居住的地帶為:星雲中可居住區。
自從2001年他們的理論首次發表以來,漸漸得到天文生物學家的接納。岡撒雷斯說:“我們還需要作更多的研究決定這可居住區到底有多
寬,但我認為大多數人都同意:不錯,星雲中的確有很多地區太危險,也有很多地區太缺乏鐵和其他的重元素,以至不可能有生命存在。”雖
然這些困難可以排除銀河中心部分和邊緣成為可居住區,但岡撒雷斯在可居住區內發現仍有相當大一部分區域,不適宜複雜的生命存在,在銀
河系的可居住內還被螺旋臂分割開,那些是危險的地方因為這地區是銀河系大部分超新星爆炸的地方,也就是新星誕生的地方。理查斯說:“
我們不能太接近螺旋臂,我們不但要生活在銀河系適中的地區也要避開螺旋臂。”
原來這正是地球所在的位置,不太擁擠又比較安全,正好在銀河系的人馬臂與佩兒修斯臂之間。岡撒雷斯說:“位置至上,原來我們在銀
河中所占的特殊位置,是危險性最低,最適合生存的,又有足夠的原材料可以造成地球。”
氧氣/氮氣的大氣
我們需要一個有氧的大氣,而且在地球上氧氣和氮氣的比例又正是複雜生命所必須的條件,正如從太空所見地球大氣層散發出的光輝,像
一條藍色的絲帶一樣,大氣只有地球直徑的百分之一,它是由氮氣、氧氣和二氧化碳組成的,其中氮氣占78%,氧氣占21%,二氧化碳的含量小
於1%。總而言之,我們的大氣層確保了溫和的氣候阻擋了太陽的輻射,並且是配合的恰到好處的氣體又是液體水和複雜生命所必須的。下圖為
從太空望去的地球大氣層。
合適磁力大小的磁場
地球內部深處液態鐵的流動產生了一個磁場,這是複雜的生命必須的保障之一,如果我們的地球稍微小一點它的磁場就會太弱,太陽的等
離子風就會漸漸剝去地球的大氣層,使地球慢慢地變得像火星一樣的死寂,荒涼。
地殼的板塊運動
我們生活在一張紙一樣薄的地殼上面,如果地球的地殼再稍微厚一點那麼板塊循環就不能進行了。地殼的厚度從4英里到30英里不等,它是
由十多個板塊組成的而這些板塊在不停的移動。
這種動態的地質活動有着各種調節的作用如地球內部的溫度、回收碳、將生命必須的元素混合等等。巴倫西亞說:“地球的板塊構造使碳-
硅化物在地質年代中不斷循環,大氣中的碳含量得以調節,從而保持了流動水域周圍的表面溫度。”
板塊構造和水密切相聯。板塊構造不僅能通過調節溫度使水流動,同時,很多科學家都認為水促成了板塊構造。
加州理工大學的邁克.布朗說:“如果沒有水,在地質學上這個行星就是死的。“水潤滑了板塊構造,而板塊構造導致了大陸和海底之間的
顯著區別,引發了地震和火山,改變了山脈的面貌。金星上沒有水,沒有板塊構造,沒有深邃的海底,沒有屹立的山峰,沒有大陸,可能也極
少有地震或火山。一個幾乎毫無生氣的地方!”
大月球
與地球相比我們的月亮很大,目前科學家認為沒有月亮我們也不能存在。月球的大小是地球的四分之一它強大的引力穩住了地球轉軸的角
度,經常保持在23度半。這樣確保了地球上有適中的四季變化,使它成為太陽系中唯一有溫和氣候能維持複雜的生命繁衍的地方。
月球使地球穩定旋轉,防止地球兩極劇烈運動而導致氣候劇烈變化。一些科學家認為,要是發生這樣的變化,孕育這的生命就不可能形成
或進化。同時,月球也有效地引發潮汐,科學家認為,海洋可能是早期生命開始進化得以在陸地生存的最佳環境。
被巨大的氣體行星保護着
我們必須生活在擁有巨大行星的行星系統中,它們可以阻擋掃把星的過量撞擊,巨大的行星就像就像一把巨大的掃帚,清掃太陽系中的碎
片——一旦被這些大大小小的隕星擊中,生命也會戛然而止。在太陽系早期,這一保護作用非常有用,儘管當時地球仍然受到撞擊,但科學家
說,如果沒有木星,情況會糟糕的多。
……
所需要的條件越來越多。
地球能有複雜的生命是因為很多條件都恰到好處,專家指出的生命必要條件不斷地在增加,目前最常見的清單中一般有20條之多。所有這
些條件都必須同時同地在一個星系中組合,才能有一個可住人的像地球的行星,然後才能有複雜的有科技的生命。為了估算同時具備這麼多不
同條件所需要的幾率,有些科學家很保守的選定了十分之一的數量作為高等生物存活所需的每一個條件。物理學家比贊.里馬田說:“如果每一
個條件都要同時出現的話,你要將個別的幾率相乘,這使最後的數值變得很小,你有10%的這個,10%的那個相乘就成了一個極小的數值。數值
大概是10的負15次方就是十億億分之一,而這個數位要與一千億個星球的數目相比,一千億是個很大的數目,但十億億分之一是一個很小很小
的數目。從數位看,這些幾率說明這種事是不可能發生的,或者說是在銀河中很不可能發生的事。這就是證據領我們走的方向。” 岡撒雷斯補
充說:“在各星雲中不錯是有很多可能的資源,但另一方面你需要的條件太多,所有條件都要湊的正好,才能產生一個可住人的行星像地球一
樣,這一切引導我得到的結論是,我們在這星雲中是絕無僅有的。”支持這種看法的科學證據與日俱增,我們的星球在這星系中是少而又少的
。
生命物質的形成
元素周期表上有一百多種中,有很多的元素都有和碳 氫 氧相似的屬性,再給你一次機會讓你從所有的元素中選一組元素來構建生命
,相信你最後最佳的選擇依然會是碳 氫 氧 氮。因為和別的元素組合相比,它們在宇宙中的含量最多,元素習性最活躍,所構建的生命最輕盈
、靈活、高效。如果這個結果是隨機的巧合,你應該慶幸我們一開始便中了頭彩,我們的身體是由碳 氫 氧 氮這樣的組合構成的而不是硅或者
別的什么元素,這樣你懷中的愛人才會是柔軟溫暖的。
還有一些細節是你可能不曾想過的,那就是宇宙中的這些元素是從何而來的呢?說起來這居然也是段驚心動魄的傳奇巧合。
大爆炸理論在解釋了宇宙的由來的同時也告訴我們在大爆炸中不可能形成比鋰更重的元素,那麼,其它元素又是從何而來的呢? 科學家告
訴我們這些重元素都是從恆星中由較輕的元素通過核反應逐步產生的,但是恆星中的輕元素又是從何而來的呢?一顆恆星約75%是氫,25%是氦
,只有1%左右是較重的元素。這個比例是一個有力的暗示,說明地球上生命的基本物質,例如我們體內有機分子中的碳和我們呼吸的空氣中的
氧,是在恆星內部生成的。然而在這些環節中第一個難題是為什麼恆星一開始就是由75%的氫和25%的氦組成?這是在150億年前宇宙誕生的大爆
炸中另一種巧合起作用的結果。
這種巧合取決於弱相互作用的強度。為了避免在方向或其他方面失控,需要一種精確的微調——如果使弱作用力稍強一點,氫就不會轉化
為氮,使弱作用力稍弱一點,幾乎所有氫都會轉化為氦。如果一個宇宙內的恆星最初全部是由氫組成,那麼這個宇宙也許與我們不在的宇宙沒
有太大的差異,但如果其中所有恆星最初都是由氦組成,那麼它們就會迅速燒盡。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沒有氫氣來構成水,也能演變出生命,
在時間上卻很可能來不及形成行星和演變出生命。
第二個問題是較重的元素如何在恆星中生成的呢。天體物理學家認為,生成過程是核合成,而核反應熔合的第一步,就是兩個氫原子的結合,
形成氘,氘是整個生命誕鏈子裡的第一個和至關重要的元素,氘如果不能形成,宇宙可能除了氫以外就不會有另外的元素了,所有生命(如果
還存在的話)都會是由氫這單一元素所組成。而且,核反應失敗,新星也會停止形成。?熔化和製造氘的自然力量也是恰到好處的,如果這種力
量並不是剛剛好這份量,而是弱了百份之十,人類生命就不會出現。如果這力量稍稍強了百份之十,生命也永遠不會出現。然而,一切力量卻
剛好操控在這理想的百份之十之內,因而合成出了氘。
當氫和氘被成功製造了之後,氘原子透過同樣的熔化過程結合成氦原子,但氦原子必須形成更大的原子,然而問題是:氦-4原子核非
常穩定,兩個氦原子的結合,是違反物理定律的,也就是說,兩個氦原子根本是不可能的。但在熔化的新星內部,他們卻能相撞並”暫時”黏
在一塊,這時它們可臨時生成一種叫鈸-8的原子核,但鈸-8原子核極不穩定,僅有10-17秒的生命,所以鈸-8原子核必須在分裂前的一剎那被第
三個氯核撞擊.這樣它們才能產生一種較穩定的元素,也是對我們生命至關重要的元素碳-12,但是由於第三個氦核的到來可能把不穩定的鈸-8
原子核撞得粉碎,所以通過這樣的方式大量的產生碳看來並不現實。通過這種方式產生碳是一件極其難求的事,宇宙不可能通過這種方式大量
的產生碳,但第一個碳-12的產生卻似乎非得這樣。1954年,霍伊爾認識到恆星內部產生大量碳的唯一途徑是氦一4、鈹一8和碳一12之間產生共
振。即:有諧共振。而這三種元素能發生有諧共振的條件是這於三種關鍵元素原子核的能級的精確微調。發生有諧共振時那三種元素的能量水
平必須配合的恰到好處高一點低一點都不行,然而,一切又是剛剛好。
在上述的過程中,還有一個巧合對於我們來說是至關重要,那就是共振恰好是在在碳-12中而不是在氧-16中發生的。當一個碳-12原子核和
一個氦一4原子核在恆星內部的適當條件下相遇時,它們有一個與兩個原子核的結和質能相應的特徵能量。這個能量位於氧-16某個能級上方不
到1%處。但是1%這個數就足以保證不會發生共振。的確, 在恆星生命的早期, 有些氧-16在恆星內部產生,但是與碳比較起來,數量相當小。
如果氧能級再高l%, 那麼實際上所有恆星內部產生的碳仍將繼續迅速轉化為較重的元素。在這種情況下,以碳為基礎的生命形式將不會存在
。用霍伊爾的話說,仿佛“物理法則是針對這些巧合在恆星內部引起的結果而特意制定的”。此外還存在另一種相關的驚人巧合,也有助於把
宇宙變成適於生命存在的地方。
在恆星內部生成碳和其它較重元素只解決了以碳為基礎的生命形式是如何在地球上形成的問題的一半。重元素是怎樣離開恆星,散布於銀
河系而成為構成新恆星和行星的部分物質雲的呢?簡要回答是,當少數恆星作為超新星爆發時,重元素才會離開恆星四周擴散 。除氫和我們周
圍環境中的微量的氦以外,地球上的每一種元素以及你身體內各種元素都是這麼來的。但是是什麼使超新星大發雷霆?原來,生命物質在宇宙中
的這種擴散其關鍵也在於一種嚴密的宇宙巧合。
如果恆星的質量超過9個太陽的質量,核心溫度高達l億度以上,還會發生更複雜的核反應,反應的終極產物將是以鐵-56 原子核形式存在
的最後恆星灰。恆星從核反應獲得的所有能量都來源於原子核內質子和中子的排列更加緊密。在鐵-56中,質子和中子緊密的程度達到了極限,
聚變不可能再產生能量。質量較重的原子核,如金、鉛、銀 和鐳等它們的核子排列都不如鐵-56緊密。從鐵生成這些元素需要投入更多的能量
。這就是超新星內的情況。
當一顆質量2O倍於我們太陽或更大的恆星耗盡核燃料時,恆星表面對內部的壓力大得足以把電子和質子熔為一體,形成中子。恆星的整個
核心變成一個中子球,其排列之緊密甚至超過鐵原子核內的質子和中子。星核的質量與我們的太陽差不多,但所占空間僅相當於珠穆朗瑪峰。
星核的突然緊縮將恆星外層約l9個太陽質量的底板向內抽拉,以致恆星外層底部驟然坍落,下落速度達到光速的15%,然後撞到新形成的中
子星上,同時從四面擠壓它這就象使勁擠壓原子核一樣。中子物質猛烈回彈,發射的衝擊波飛速往回衝擊恆星。
以上過程發生在不到半秒的瞬間內。當衝擊波開始穿過恆星向外 發射時 ,它遇到了阻力,開始減速。 它力圖推開這20倍於太陽質量的整
塊材料,如果沒有助力,它就會消亡。但是它後面跟着中微子流,中微子流是在中子星核受到擠壓時產生的。減速的衝擊波的物質密度極大,
竟然將大量的中微子吸收過去,而中微子很難與任何物質反 應,因此它們能夠幾乎不受影響地穿越充填在我們與太陽之間的鉛層 。中微子的
能量加強了衝擊波的力量 ,使之得以衝破含有重元素的恆星外層。
這種與人類生存有關的巧合有賴於關鍵的中微子爆發。80年代計算機的計算結果表明,僅僅有衝擊波是不能引起巧合的,必須有中微子參
加。但是中微子的各種特性必須經過精確地“微調”才行。這再次取決於弱相互作用力的強度,弱作用力決定着中微子與質子、中子相互作用
的強弱。如果弱作用力稍稍過強,即使是密集的衝擊,中微子也能穿透,它們將從恆星中流出,不致把恆星外層驅進宇宙。反之,如果弱作用
力稍稍過強,中微子就會捲入星核內部的反應,而決不會脫身逸向減速衝擊波即將消亡的那個區域。 弱相互作用的強度必須恰好使足夠的中微
子先從星核內逸出,然後給衝擊波一推之力。
所有這些都與大爆炸中產生 75%的氫和25的氦所需具備的條件有顯著聯繫。倘若當時弱作用力稍弱一點,中微子就不可能促成超新星
爆發反之,倘若當時弱作用力稍強一點,氫就會更加自在地主宰宇宙,恆星內部的氦就會很少,甚至沒有。一個宇宙既有一些氮,又有正在爆
炸的超新星,這種可能性微乎其微。
對此有科學家說:“與我們的前輩不同的是, 我們知道了我們是怎麼來到這個世界的 但是,與我們的前輩相同的是,我們依然不知道為
什麼會如此。”
生命的起源
雖然我們的地球在宇宙中是極度難求的,但這仍不意味着有了地球就必然會有生命。生命之所以能在地球上產生就我們目前的認知而言我
們仍然需要寄希望於一個又一個奇蹟的誕生。
有意思的是雖然目前被科學界廣泛認可的關於生命起源的學說都是由進化論者提出的,但就生命的起源而言它卻並不適用於進化論,因為
進化論只有在有了生命之後才能適用,在有生命之前“優勝劣汰,適者生存”是無從談起的,那麼失去的進化的引導早期的生命該如何誕生呢
,可有的選項不多說白了就是“幸運”,一種常人難以想象的幸運。就生命的起源而言目前主要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幸運的小水池說”這種
假說認為生命起源於早期地球一處非常幸運的小水池中,那裡有生命所需的所有元素,在早期地球電閃雷鳴的惡劣環境中,某一天在閃電的作
用下湊巧生命所需的元素編碼成了一個原始的生命,生命的進化歷程從此展開。另一種是“海底黑煙囪說”這種假說認為最早的生命物質在海
底黑煙囪附近富集,在黑煙囪不斷湧出的熱水提供了能量來源並充當了攪拌器的情況下,某一天湊巧生命所需的物質編碼成了一個原始的生命
,生命的進化從此開始了。
無論這兩種學說引述了多少生澀的學術用語,描述了多少頁令人眼花繚亂推想過程。然而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這些假說在其許多核心的關鍵
部分都需要依靠極小概率的幸運才能完成。
其一便是第一個生命基因的誕生。我們現在知道生命的一切性狀都是由其所攜帶的基因程序所決定的,基因程序是一段邏輯性極強的程序
。對於早期的生命而言無論它是DNA程序還是RNA程序,這段程序都需要明白無誤的指示那些生命的基石-氨基酸,需要在空間組裝成一個怎樣的
蛋白質,並執行一個什麼樣具體的功能。然而氨基酸在空間能被裝配成一個具有指定功能的蛋白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大自然共有一百多種氨
基酸而構成我們生命的生物蛋白質的只有20多種氨基酸並且全部是左旋的,這是一件非常令人驚異的事情。並且這20多種氨基酸在空間有幾乎
無窮多種排列方式,但對於一個具體的生命來說能執行一種特定功能的蛋白質其幾十個甚至上百個氨基酸在三維空間的排列方式卻是唯一的。
如果這一過程不靠智慧的引導而單靠隨機組合的話,其成功的概率非常低,你需要想像有這樣一段程序:它指揮二十多種不同形狀的積木有球
形、馬鞍形、立方體、長方體等等,它告訴立方體要放到球形左偏上10度的位置,然後告訴馬鞍形將它的一邊放到立方體右側10毫米處…….諸
如此類,最終它需要指揮這二十多種積木排成一個由數百個積木在三維空間組成的一個奇怪形狀並且一步都不能差。這段程序即便是由專業的
程序師來編制也會是一段邏輯性極強,擁有較多代碼的複雜程序,如果靠大自然隨機來完成你能想像嗎?因此有人形容蛋白質靠隨機的概率形
成時說:其概率之小相當於把一個標有1-6點的骰子連擲50億次,而每次都必須是六點。
更糟糕的是對於生命來說並不是一個蛋白質就能解決問題的,不管最初的生命多麼簡單,它都要解決一些非常切身的問題,不然它將無法
生存,這些問題包括:如何移動?如何識別食物?如何將食物安全地納入自己的內環境?如何消化這些食物?如何將消化食物後獲取的物質和
能量分配給身體的相應器官?分配多少?如何安全地將不要的廢物排出體外?身體應該長多大?身體各器官的比例應該是怎樣的?如何繁殖?
在不同是時刻應該依次長出的器官是什麼?怎麼長?長多大?等等。幾乎所有的這些功能都需要各種各樣的蛋白來完成,有時甚至為完成其中
的一項功能生物體就需要有成百上千的蛋白質來配合完成。更進一步的是大多數時候生命的功能是由蛋白質精確構造所依次構成的組織和器官
來完成的,它們則很可能是一段段複雜的嵌套、循環程序。程序的複雜程度是驚人的但更令人難以忍受的是科學家要求大自然這個從未編過程
序的傢伙,要一次完成上述我所提到的那些生命基本功能所需的所有蛋白質、組織和器官所需要的程序並且不能有絲毫的差錯。對此進化論科
學家對大自然解釋說:“你不能想像你所編制的那段基因程序有了生物可以識別食物並將它納入內環境的功能但卻不能消化它,或者消化了卻
不能利用它並將廢物排出體外等等,對於事關生命的一些基本功能來說,它們必須同時具備並正常運作生命才能生存繁殖。並且由於生命尚未
開始因此你不能指望着有大量試錯的機會,也就是說你還不能使用我們的進化論。但我相信你有足夠的運氣,去吧!”可憐的大自然。
其二這兩種理論都要求在早期極不穩定的地球表面有一處非常幸運的地點。我們知道靠大自然隨機的機遇產生第一個生命是一件極度難求
的事情,因此它需要一段極長的地質時期是無人懷疑的。到底需要多長呢?其實無人能說得清。有批評者說:“一個蛋白(TPA)產生的機率是
1/10的18次冪,至少需要100億年才能發生。如果同時進化出和它相互作用的蛋白,機率就是1/10的36次冪……很可惜,宇宙沒有時間等待。”
姑且不說他說的是否誇張,但放小了說6,7億年應該不是一件很誇張的數字了吧,但問題依然存在。生命如要存在就應當有一處相對穩定的所
在,在那裡有機質是富集的並且環境的波動也不能太過劇烈。但問題是在早期地球剛剛冷卻地殼還極薄,天上電閃雷鳴不斷,地上地震頻發火
山活動劇烈的情況下,到哪去找這麼一處數億年都不朽的“溫暖小水池”或“海底黑煙囪”呢?數億年呀!在地殼板塊不斷運動的情況下滄海
桑田都幾多次了呢。
------------------------------------------------------
真核細胞的產生
現代的高等生物都是由真核細胞構成的,區別真核細胞和原核細胞很重要的一條便是:真核細胞有若干各具功能的細胞器,例如:線
粒體、中心粒、內織網等;原核細胞則沒有細胞器。從化石材料知道,先出現原核細胞,以後才有真核細胞。那麼進化論者是如何解釋這些真
核細胞的細胞器的由來的呢?現在比較流行的一個理論是內共生說。按照這個假說,結構複雜的真核細胞是由以下的步驟發展而來:
大約10億年前,一些個體較大的前原生動物被其他原始生物所侵入,或者它吞下其他原始生物。假定是好氧細菌進入了較大細胞的前
原生動物里,於是前原生動物可能受害而死亡,也可能把它消化掉,也可能偶爾由於突變而能與入侵者“和平共處”,於是逐漸發生了共生作
用。共生對兩種生物都有利,前原生動物形成了有效的呼吸結構——線粒體,而共生的好氧細菌得到了安生處所。以後又發生了類似的過程,
具有鞭毛(細胞的游泳工具)的小細胞併入了上述的具有線粒體的前原生動物,並發生了共生作用,從此這個前原生動物便可以在水中自由的
游泳了。諸如此類的巧合在這種幸運的前原生動物身上又發生了若干次,終於使得這個前原生動物變成了一個結構複雜,活動能力強的真核動
物細胞。而真核植物細胞的起源則是由於那個前原生動物碰巧吃掉的是葉綠體生物(葉綠體生物是怎麼來的進化論者沒有詳細解釋,看樣子不
難,雖然我們人類奮鬥了這麼多年仍不能製作出可以進行光合作用的設備),於是經過漫長的過程,在那裡也發生了共生作用,這就產生了出
了真核細胞的植物。
看完這個學說的概述後晚上我做了個夢,夢中我在一處高高的天台上打着哈欠,突然一隻老鷹飛進了我的嘴裡。那天正趕上我胃出了
點問題,不能及時的消化它,老鷹於是在我胃裡不停的翻騰,疼的我死去活來最終暈了過去,不知過了多久,我醒了過來卻突然發現自己多了
對翅膀,呼扇呼扇還能用,於是從此後我便翱翔在了祖國的藍天上,心裡那個美呀!。過幾天我又吃了個蝙蝠於是我有了超聲波系統,吃了螢
火蟲我渾身閃閃發光。吃了個蒼蠅,哇,數千隻眼睛看世界還真的不一樣哎!我再吃……吃不下了,太噁心了!。
生物的進化:一段奇蹟大爆炸的歷史
當我們在同進化論者就某一個細節爭辯如沒有智能的引導單靠幸運和巧合是極難完成的時候,他們總會說你知不知道生物的進化史有40億
年,地球已經存在50億年,而我們的宇宙據推算更是已經演化了150億年之久。是呀,40億年,50億年,150億年!這些常人難以想象的時光數
字,似乎在這漫長的時間長河中沒有什麼奇蹟是不可能發生的。但問題是這期間要實現進化所要求的巧合不是1個2個而同樣是數十億計,那些
聽來令人生畏的時間數字真的夠用嗎?
在我們需要認真的思考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簡單的回顧一下生物進化的歷史看看在生物在大規模進化中大致用了多少時間,同時我們
還需要大致盤點一下生物進化到今天這種地步所需要完成的工作量。之所以在這兩個需要用數字說話的統計中使用了大致這個詞,是因為我相
信目前我們這個星球上沒有人能就上述的統計給出一個準確的答案,但所幸的是即便是一個很粗的數字也足以說明問題。
生物在地球上進化的歷史大致有40億年,在這40億年中據估計大約有10億種物種在地球上生活過的,然而化石證據告訴我們在這40億年的
生物進化史中生物大部分時間是以單細胞生物的形式在海洋中度過的,時間竟有35億年之久,直到距今只有5億年之久的寒武紀前夕因為某個我
們人類目前還不清楚的原因,生物開始突然大規模的繁盛起來,各種各樣形態各異的多細胞生物在極短的地質時間裡突然大量湧現,生物分類
最高級即門這一級的生物幾乎全部都出現了,也就是說生物突然在門這一級的層面上同時站到了同一起跑線上。這就是生物考古史上著名的“
寒武紀生物大爆炸”。關於它的起因和原委迄今仍是個迷,但這並不是本節要討論的重點,關於“寒武紀生物大爆炸”在這一節我想要強調的
是現今我們生物考古所發現的生物化石99%以上都是“寒武紀生物大爆炸”及其之後所產生的,之所以大爆炸之前的35億年裡很少有生物化石,
其主要原因一是可能當時地球上生物的數量本身就很少,二是微小的單細胞生物難以形成生物化石。也就是說我們所能看到的物種絕大多數都
是在這短短的5億年中被進化出來的,然而就是這短短的5億年生物的進化也並非是勻速的。生物考古的發現表明已知的物種大多數都是在地球
數次大災變前後被滅絕或創生出來的,被記載的由大災變引起的物種滅絕有5次幾乎每一次都造成了當時地球上半數或半數以上的物種的滅絕,
其中損失最大的一次發生在距今2.5億年前的二疊紀末期,那次物種大滅絕事件據信是有史以來最嚴重的大滅絕事件,可能造成了當時地球上
95%的物種滅絕,整個地球的物種進化被重新洗牌。最後的一次大災變發生在距今大約6500萬年,那次大災變滅絕了包括恐龍在內的當時地球上
75%-80%的物種,但在災變過後一段較短的地質時間裡地球上又重現了勃勃生機大量新的物種被創生出來,隨後便進入了一段漫長的穩定時期,
再少有新的物種被創生卻不斷的有物種因不適應環境或別的原因被滅絕。自人類有文字記載以來5000年的歷史中,我們沒有記錄過一種新物種
的誕生,但據信已有數十萬種物種滅絕。如果我們將上述的因素考慮進去我們就會發現實際上我們所看到的大多數物種其進化所花費的時間只
有大概1億年左右(也就是我們假設每次災變後地球平均需要2000萬年恢復生機)。也就是說在那段神奇的日子裡每年都有7-8種新物種被創生出
來(10億除以1億再乘以70%),達爾文相信在一種物種向另一種物種進化的過程中必然有多的不可計數的“中間型”,達爾文說如非如此那將無
異於神跡。這將意味着在那段神奇的歲月我們天天出門都有可能碰見馬面牛身的怪物,而像猴子變人這種事情在那時一年可發生好幾次。
從一種物種進化到另一種物種需要做的工作很多,蛋白質、組織、器官、外形以及它們彼此間的關聯等等,甚至不同的物種間都不會有相
同的蛋白質,雖然它們可能完成的是同樣的功能例如:兔子和狗的大腿肌肉蛋白質,而幾乎每種物種都擁有數量驚人的獨特蛋白質例如僅人類
所擁有的蛋白質種類數量就超過10萬種。每一種蛋白質的編碼都牽涉一大段邏輯性很強的基因程序。從前面的文字中我們已經知道靠大自然隨
機的巧合來完成這件事是非常困難的,它需要很長的時間以產生這種極難求的巧和。但在那段神奇的時間裡這種極不容易發生的巧合似乎突然
變得非常容易了,幾乎每分鐘都會有一種新的蛋白質被創生出來,而不像某些科學家所計算的那樣“至少需要100億年才能發生”。雖然進化論
者可以說這個數字是一個被誇大的數字但每分鐘都成功的產生一種可用的新蛋白質在邏輯上也是難以理解的。
生物進化一個幸運加速的過程?
有跡象表明地球的生物進化史是一個加速的過程,下圖是一張生物進化的地質年代圖:
從圖上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越靠近現代,新的地質年代的時間就越短而與之對應的生物多樣性,卻似乎越來越紛繁複雜。這是非常令人詫
異的,因為按理說隨着生物複雜性的增加,大自然依靠基因突變和自然選擇所進行的進化應該是一個減速的過程,並且新的研究表明隨着物種
越來越高級,物種基因中對出錯的基因程序的修復機制也越來越高級,高級的哺乳動物和低等的細菌相比基因在複製中出錯的概率要低數千倍
。所以說我們觀察到的結果應該是隨着地質年代由舊到新,新物種出現的概率應呈指數倍數的下降才是合理的,但事實卻恰恰相反。因此如果
我們認定進化論是對的,那麼我們就只能承認我們平常所認定的一種常識性邏輯是錯誤的,正確的邏輯應該是隨着篩子數目的增加,被搖出全
是六點的概率也在飛速的增加。
無所不能的幸運
在大自然千千萬萬的物種中幾乎每一個物種都有一些自己的小特點,其中更有一些甚至擁有高科技裝備,例如:蝙蝠擁有超聲波的發射及
接受分析裝置;鯨魚擁有次聲波的發射及接受分析裝置;蜜蜂複眼的每個單眼中相鄰地排列着對偏振光方向十分敏感的偏振片,可利用太陽准
確定位,科學家據此原理研製成功了偏振光導航儀;螢火蟲能發出冷光;電魚擁有發電器能產生瞬間電流(南美洲的電鰻甚至可產生900伏的電
壓,人畜若踏到電鰻身上,將遭電擊而危及生命。電魚發電器是它自衛或捕食的工具,發電器受大腦支配,對其放電的強度和時間,電魚完全
能夠控制。到目前為止,人類的任何一種蓄電裝置,在結構和效能上都沒有超過電魚的發電器);屁步甲炮蟲自衛時能瞬間製造出100℃的毒液
,並迅速射出;蚊子頭部的觸角,能感受空氣溫度、濕度及人體呼出的二氧化碳濃度的變化,並接受其導航,從而準確了解人體所處的位置,
採取偷襲行動。更有些昆蟲的觸角,能在1立方厘米空氣中,覺察到一個不同物質的分子。其構造之小巧,靈敏度之高明,足以和人造的高科技
產品相媲美! 諸如此類的例子不勝累舉,對於產生這些具有異能生物的原因進化論者解釋說,那是由於它們的前輩基因發生了突變碰巧使它們
擁有了這些高科技裝備從而具有了與眾不同的本領,而這些本領又使它們具有了生存競爭的優勢從而使它們的種族得以繁盛。說白了又是幸運
使然,但問題是這些生物裝備如想發揮作用則必須具有完整性,例如蝙蝠如只具有超聲波發射裝置而沒有接受和分析裝備很難想象這種半吊子
工程對它有什麼好處,能使它具有怎樣的競爭優勢從而使它們的種族繁衍下去。但如果是一次性完成的則需要同步考慮許多精巧的器官、組織
及相關蛋白質的產生問題。這樣的幸運同神跡無異。
大自然中可以為師的生物多的不可勝數,我們人類甚至專門開闢了一門新的叫仿生學的學科來專門研究生物給我們帶來的啟迪並且從中獲
益良多例如:雷達、直升飛機等等。在理性上或許我們可以接受一兩個如同神跡的巧合,但我相信一個思維正常的人是難以成百上千萬的如同
神跡的巧合,況且它們發生在在我們看來是不同的科技領域,並且設計精巧,它們可以上天入地下海,它們可以是千里眼順風耳,它們可以洞
察微毫,它們可以是勇猛的武士,也可以是陰險的下毒高手,它們可以擺下八卦陣請君入甕,也可以使用先進的化學武器強攻,它們可以使我
們陷入禪思,也可以輕易的讓我們興奮不已難以自拔,它們是如此的廣袤深邃如此的無所不能。如果這一切都是源自幸運,那我只能再次驚嘆
我們身處的這個星球,它是如此的奇特,在這裡幸運可以廣泛而又輕易的發生,在這裡幸運可以創造任何的奇蹟。
或者進化論者認為這些神奇的裝備其實非常簡單,如是如此我真為那些傾心竭力發明類似裝備的科學家感到汗顏,這麼簡單的事情你們都
費時費力的研究了那麼久,有的甚至到現在都研究不出來。說到這裡我有時真的懷疑那些進化論者究竟是不是經過十年寒窗苦讀出來的,他們
就怎麼能夠相信這些複雜的極富邏輯的事情是一些連文盲都不如的小動物靠幸運所產生的呢?我猜想這些傢伙如當官會不會在會上大放厥詞說
:“嗯,這些事情很容易嘛,你看人家臭屁甲蟲隨便生幾個娃就搞定了嘛,從概率上說生娃創新具有極高的成功率,自然界不乏成功的先例,
你們要好好學習好好領悟。啊,這個,這個,我講到哪了?哦,接下來我們來討論明年的科技發展規劃,科研人員就可以走了,孕婦留下……
”。
為恐龍定製的小行星
今天我們能如此繁盛乃至稱霸我們這顆藍色的星球,從某種程度上應該感謝6500萬年前,那顆導致恐龍滅絕的小行星。現在越來越多的人
相信,如果恐龍不在那次小行星的撞擊中滅絕,我們人類便不會有今日的成就。看過侏羅紀公園和金剛的朋友大多會對影片中體型巨大、奔跑
敏捷的恐龍印象深刻,沒有人會懷疑如果它們還活着人類能順利地進化到城堡時代(估計城堡只能成為恐龍大快朵頤的場所),但是如果沒有
城市的發展怎麼能指望人類的文明能進一步的發展呢。然而我們又是非常幸運,恰恰在我們誕生的前夜,一顆幾乎為恐龍定製的小行星以恰好
的速度撞擊了地球將我們最危險的競爭對手連同與之相關的生態鏈一併減滅,同時這次小行星的撞擊還改變了地球的大氣環境。當新時代的曙
光再次照耀大地的時候,地球的氣候已變成了適宜哺乳動物生存的氣候環境,而阻礙哺乳動物生存發展的天敵已全部被消滅,哺乳動物的繁盛
已不可阻擋。
之所以說那顆小行星是為恐龍定製的,是因為我們的宇宙中雖然運行着大大小小不計其數的星體但6500萬前撞擊地球的那顆,無論尺寸還
是撞擊的力度都絕對的恰到好處的。如果當時那顆星體積在大一些速度在快一些,就很可能威脅到我們地球的安全,但如果它在小一些,它就
只能成為那夜夜空中的一道點綴而對我們地球生態系統不會產生什麼大的影響。但我們真的非常幸運在我們出現的前夕,在0到+∞幾乎無窮多
個可選項中,那夜夜空中恰好飛來了我們最需要的那顆小行星。
終極奇蹟--人類
雖然人類是進化論目前所認為的終極物種,進化論者關於人類的起源和發展的研究也是所有物種中最多的,但令進化論者尷尬的是恰恰是
人類似乎最不適合用進化論解釋。例如進化論認為物種形態的變化應有利於物種的生存競爭,這樣方可進行優勝劣汰的進化過程。但從猿到人
的進化過程中最明顯的一個變化便是猿身上厚厚的體毛不見了,然而沒有體毛的保護對於早期的人類來說明顯是一個劣勢。有意思的一個細節
是雖然我們身上大多數的體毛都消失了,但卻流下了眉毛、眼睫毛、頭髮、鬍子、陰毛等使我們看起來更美觀一些的局部毛髮。
還有就是我們人類的生育過程,我們人類的母親需要10月懷胎才能產下嬰兒並且我們人類的嬰兒相較其他哺乳動物似乎需要更多的呵護並
且能獨立生存的時間也要長的多。
人類初生時,體力和智力都極其薄弱,非但不能獨自行走坐臥,而且沒有一種有條理、極簡單的動作,也不能認識自己周圍的東西,不能
趨利而避害。甚至於吃奶時還要母親把乳頭放在嘴裡,這樣過了一段時間,自己才會找乳房。
至於猿猴,則與其它的動物一樣,生來就具有相當的能力,能充分活動,省去了母猿許多養育的麻煩。它所擁有的智力,非人類的嬰孩所
能夢想:它能自動地尋找乳房,能趨利而避害;在極短的時期,人類的嬰兒還坐不穩,它已經能夠奔走求食了;還在幼兒時代,它的智力就同
成年的猿猴一樣了。
這一切如果從進化論的角度推演,早期的人類向猿猴進化似乎比猿猴向人進化更符合邏輯。
肉體上的變化,最使進化論者困惑的是生殖器官和性行為的急速變化與獲得大型頭腦的過程。例如:只有人類男性的性器官中沒有骨頭;
只有人類女性的性器官有處女膜;只有人類在正常時是男女面面相向的性行為;只有人類能夠以性行為當做追求快樂的目的;只有人類的受精
卵附在子宮內壁生長發育等。
然而,其中最重要的恐怕是人類的大腦是靈長類中絕對值最大的,因此,人類女性的性器官比任何其的靈長類都要大得多。這種大小,大
概是為了生出擁有全靈長類中最大頭部的嬰孩時較為方便吧!腦本身即是人類在造化上最大之謎。
先是它的容量。人類約始於200萬年前的猿人(奧斯托拉洛比提克斯等);然後是50萬年前的原人(比提康特洛普斯等);其次為10萬年前
的舊人(涅安第爾泰魯人等);再為5萬年前的新人(克洛馬尼奧人),已進入現代人類等階段慢慢進化而來,其間,腦以爆炸一般速度急速增
大。
從腦細胞的數量,也可以看出腦是如何急速發達的。類人猿約10億個,現代人則約140億個。單純的比較是增加了14倍,然而智能和腦細胞
數是一種幾何級數的比例,實質上,它的增加速度高達200倍。
由於增加過於快速,使得生物學家不知如何作最適當的說明。現代的兩位學者瓊斯及米德曾說:“能夠確切地說明人類巨大的頭腦是如何
誕生的假設,至今尚未被提出來。”
其中問題之一是,人類作為生物,如果為了生存,並不需要擁有大型腦。生物只有向其他生物作生存競爭時,能夠打勝或是足以向順應環
境變化的方向進化。如果腦部的發達只是自然選擇的結果,只需進化到比類人猿的頭腦稍聰明的地步就可以了。而我們人類據說即便是今天的
現代人我們對大腦的開發使用也不到10%,人類有對藝術、數學、音樂等才能,並對死後世界關心,及對宇宙的憧憬等等精神活動,這些都與生
存競爭或順應環境無關。當然說的這裡進化論者也許會急着搬出一堆骨頭化石來向我們展示從猿到人的進化過程,但這到底能說明什麼問題呢
?現在我也能立即向你展示駱駝、驢及馬的化石圖片(我敢保這3種動物的誕生是有先後順序的)然後我向你解釋說馬是駱駝經由驢進化過來,
我有證據你看它們的骨骼化石多相似,我還能進一步向你解釋細節:由於沙漠中環境惡劣食物短缺一部分駱駝便遷至草原上來了,為適應草原
上的生存需要它們需要奔跑的更快於是它們的體型發生了變化,你看它們先是進化成了驢後來便進化成了奔跑的更快的馬!。聽完了這些你會
相信嗎?
既然進化論不能很好的解釋從猿到人的進化過程,而我們卻有真實的存在,那我們只能再次寄希望於一個又一個奇蹟的發生了。我們猜想當初
一群猴子不知怎麼搞得就喜歡身上不長毛,整天愛胡思亂想,還愛享受一年只有發情期才能做愛怎麼行呢?它們驅逐或殺死了種群中那些渾身
長毛皮糙肉厚沒有生活情趣的戰士(也不知是怎麼做到的),同時它們也驅逐或殺死了那些能快速生育健康寶寶的母猴子。它們頂住了旁人不
理解的目光,一代又一代這樣堅持着,它們心中有着無比堅定的信念,它們確信自己的遠見及旁人的短視,最終它們成功了,它們的子孫成為
了這個星球上最成功的霸主。當然這群另類的猴子中還有一群終極幸運者,它們從非洲出來直直的向北而去,在向北的征途中它們的子代皮膚
變得越來越白,鼻子越來越高,頭髮越來越黃,眼睛越來越藍,最終他們成了白種人。老實說我不知道這一過程是怎麼發生的,如果短兵相接
我沒看出加拿大的黑人比白人到底有什麼劣勢。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他們真的很幸運,引用一位不知名的人士說的一句令全世界所有人
都動心不已的話:“那真是集美貌、智慧、財富、權利於一身哪!。”
第二章 完美的安排
有機生命就像一種精緻易碎的藝術品,它對外界環境的要求極高,並且同進化論者宣揚的生命越高級適應環境的能力越強的觀點恰恰相反
的是,實際上越高等的生命對環境的要求越苛刻。一些低等的生命可以在缺氧、高溫、高壓、極寒、沒有陽光的環境下長期生存。但高等生命
則不能,從生命從地球上出現的時間順序上也能看到這一點高等生命是在地球環境逐步改善的過程中逐步出現的。上文“超級幸運之星—地球
”向讀者展示了一顆適合有機生命生存的星球都需要滿足怎樣的條件,我們看到了一連串極為苛刻的條件,甚至有人推算出在宇宙中滿足此種
條件的星球出現的概率大約為是十億億分之一。雖然這樣的概率意味數千個銀河中才能有一個這樣的星球但很幸運我們的地球便是這極少概率
中的幸運者,我們應該為地球而歡呼但且不忙感到慶幸,因為事實上作為我們賴以生存的星球地球的條件好的讓人難以想象(如果這不是源自
設計而是湊巧的話),它不但具備適合有機生命的生存所必須的所有條件而且它還擁有一些很獨特的特性,這些特性無關有機生命的生存但有
了它們會使我們的生存和發展的情況變得更好。
地球的傾角
小時候很長一段時間我都以為地球圍繞着太陽旋轉是沒有傾角的也就是地球是站着繞太陽旋轉的,但事實上地球繞太陽旋轉是有一個傾角
的角度大約是為23.44°。那麼和站着繞着太陽旋轉(零傾角)相比有這樣一個傾角到底能有那些好處呢?
首先和零傾角相比23.44°的傾角會使地球的整體受熱相對均衡。如果是零傾角那麼赤道地區會一直是熱的(會比現在還要熱很多),而兩
極則一直處於寒冷之中。而有了這樣一個傾角則會使地球的南北半球交替的變冷變熱,使地球的南北半球接受和可利用的太陽能相對均衡。也
正是因為地球帶着傾角的自傳,圍繞太陽公轉造成了四季的演變,而四季的變化事實上拓展了大型高等生物的生存空間,它們在冬季蟄伏春夏
秋季繁盛,這是一種非常聰明的安排。因為若非如此兩個半球的較高緯度地區雖然仍可能生存高等生物,但顯然和今天相比生物的多樣性和繁
盛程度都會差很多。對於生物而言地球的利用率將大大降低。
其次地球上之所以會有寒流、暖流及與之相關的雨雪風霜的變化是和地球的傾角密不可分,若沒有這個傾角地球上南北半球的今天周期性
出現的寒流、暖流及與之相關的雨雪風霜的變化將不再存在。如果是那樣那麼地球的陸地上可能局部地區仍適合大型高等生命的生存(如沿海地
區、海島、河流附近)但大部分地區將是一片荒漠。
地球的傾角是23.44°你也許會想如果這個傾角再大一些兩半球的受熱會更多一些那豈不是更好,我們可以做個假設設想如果南北回歸
線由現在的23°26′變成30°那會發生什麼呢?如果是那樣的話南北回歸線向兩極分別靠攏6度34分。這意味着對於南北半球來說夏天將會變得
更熱冬天將會變得更冷,同時這意味着熱帶將會擴大,相應的,寒帶也會增大。因為對於寒帶地區來說,太陽的高度變小了,那麼現在溫帶的一
部分地區也會成為寒帶。同時,出現極晝和極夜的地區面積會增大。這麼一來,熱帶和寒帶都增大了,中間的溫帶卻變小了。但對於很多高等生
物來說尤其是人類最適合的居住區恰恰是溫帶。23.44°是保證南北半球尤其是北半球溫帶面積最大最優的角度。這又是巧合?
宇宙最佳的觀測點
我們有一顆聰明能獨立思考的大腦,我們有強烈的好奇心,我們有探知未知世界的動力和勇氣,我們同這個星球上別的生靈有着很大
的不同,我們似乎生來便被賦予了開拓創新的使命。我們不斷的探究未知不斷的改造周遭的環境,在此過程中我們變得日益強大,而我們這顆
美麗的星球相較而言似乎顯得越來越小了,人口的膨脹和資源的日益枯竭會使我們終有一天會去別的星球開拓新的疆土。當然在此之前充分的
了解宇宙,了解我們身邊的星體是必須的。晴朗的夜裡我們僅憑肉眼便能看到地外的那些星球,透過天文望遠鏡我們能了解到更多,千百年來
通過不斷的觀測宇宙我們對宇宙及周邊的星體已有了越來越多越來越深刻的認識,對於這些成就我們一直將之歸咎於我們的智慧和勤奮。多數
人也許從未想過這樣一個問題,我們為何能看到宇宙?這個問題或許會令你啞然失笑,你會說抬眼就能看到呀!但是深問一句:為什麼呢?你
會說空氣是透明的呀。但是再深問一句:為什麼空氣會是透明的呢?……。
宇宙中有多少行星我們並不清楚,由於它們並不發光所以多數我們都看不見,我們能看見的基本上都是太陽系中的行星,在太陽系70
多個行星和衛星中只有7個有大氣層,並且只有地球的大氣層是透明的。所以“空氣”是透明的在宇宙中並不是一個普遍的真理,恰恰相反它是
宇宙中及其特殊的個例。事實上每一個有大氣層的星體其大氣層的構成成分都是不盡相同的,地球的大氣層是以氧和氮為主加少量的二氧化碳
和極微量的其他碳化合物等元素所構成的,這樣的大氣成份組合和厚度不但能恰好滿足生物生存的必須而且又不影響它們對外部世界的觀察。
如果我們大氣中碳元素過多,就會產生有機的煙霧,就像大衛星泰恆上的大氣一樣在那裡濃濃的煙霧會使我們什麼也看不見。如果它太厚我們
眼中的宇宙不但可能總是霧蒙蒙的,而且衝出地球對我們而言很可能就會變成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
透過透明的大氣我們能觀察到宇宙,今天我們對宇宙的了解多數並不是實地考察而是通過分析遙遠星體所發出的能穿透大氣層並為我
們觀測的電磁波光譜,自然界電磁波的光譜很長,它包括:伽馬線、X光、紫外線、可見光、紅外線、微波、和無線電波等,幾乎所有的波段人
眼都看不見。對有機的生命沒有幫助甚至有致命的傷害,但在整個光譜中卻有一小段是動植物和人類所必需的,也就是說電磁波中有很窄的一
段,它對生命的過程如光合作用是有用的,而這一段光譜,又正式帶給我們有關周圍宇宙各種架構資料最多的一段光譜。這些波段就是讓植物
製造食物,讓天文學家可以觀察宇宙的波段,在自然界全部的電磁波譜中占了不到億萬分之一的億萬分之一。
我們處在一個叫銀河系的巨大漩渦狀星系中,它由星星,塵埃和氣體形成一個扁平的蝶狀,包含一個巨大的銀心和幾條螺旋臂,它的
直徑有十萬光年那麼大。如果我們住在這星雲的中央,四周的星將會團團圍住我們,所以會很難分辨出那些星在我們星雲內,哪些在星雲之外
,而且星雲中央的塵埃特別多比我們附近的塵多很多,因此想要向宇宙遠處觀察特別困難阻礙太多。但天文學家如果要從螺旋臂里任何一個行
星作天文觀察,也會遇到同樣的困難。在那裡濃濃的星塵和氣體會被星光照耀,使辨認銀河的形狀都有困難,要分辨我們星系中的星與其他的
星更困難。事實上今天我們能很好的觀察到宇宙是因為我們處在一個銀河中一個相當特殊的位置,我們既不在銀河系的中央也不在它的螺旋臂
上(雖然那裡聚集了銀河系中的大部分星)。我們的位置接近銀河系平面的中間,而且又在螺旋臂之間,附近太空塵的密度最低。所以我們在
銀河的平面,不受其他星塵的阻礙,能清楚的向外觀察太空。
日全食
今天我們人類對宇宙的了解多數信息來自恆星,這不但是因為恆星能發光使我們能看到它們,還因為恆星確是在宇宙中占有着非常重
要的位置。所以要想了解宇宙就必須從了解我們身邊的恆星開始,離我們最近的恆星便是太陽,它是一顆偉大的恆星它提供了我們地球生物圈
中幾乎所有的能量來源,但長久以來我們卻對它知之甚少,其中有一個重要的原因便是它的光芒是如此的奪目使我們很難對它進行觀測。但有
一種情況下卻是例外在那種情況下我們可以有效的觀測並分析太陽的色球層,那就是日全食發生的時候,當日全食發生時月球正好遮蓋了太陽
擋住了它奪目的光芒,在那一刻太陽大氣的最內一層也就是色球層中帶粉紅色的光弧顯露出來。同時一個彩虹的光帶也出現片刻。日全食時所
觀測到的色譜大概是所有色譜中對一顆恆星所能提供最多信息的一個。
我們為什麼能觀測到這樣的色譜呢?那是因為那一刻從地面上看去月球恰到好處的大小,如果月球稍大一些它會遮住色球層的一部分
。因而減弱了色譜的光。如果月球稍小一些則會讓過多的太陽光阻擾對太陽大氣的觀察並摧毀色譜。因此月球與太陽的大小必須完全配合。而
日全食發生的條件則恰恰滿足了這樣的一個要求,在日全食發生時太陽、月球、地球在天空中排成一條直線,太陽比月球大400倍而那一刻距離
我們正好有400倍之遙,這是一個驚人的巧合而正是因為這樣的巧合才使那一刻月球在外觀上看起來和太陽幾乎一般大。
日全食是一個奇蹟這個奇蹟僅僅使我們了解到了太陽的色譜嗎?翻開我們的科學史你會驚奇的發現,事實上我們人類科學史上尤其是
宇宙學史上許多重要的發現和理論的驗證都和日全食有關!1870年的日全食讓我們認識了太陽色球層的架構,並發現了全宇宙第二多的元素氦
。在19世紀的兩次歷史性的日蝕中天文學家研究出了太陽的光譜是怎樣產生的,而這些洞識日後協助天文學家研究出遠處的恆星是如何產生光
譜的,其實這就是星球太空物理的起源。從此我們可以理解其他恆星的操作原理了。科學與日全蝕的關繫到1919年的春天又一次顯明了。5月29
日由英國天文學家愛丁頓領導的隊伍在日全食的黑暗中拍到了太陽和金牛星座附近星球的照片,分析結果顯示太陽的引力彎折了從遠處射到地
球的星光。彎折的角度正如愛因斯坦預測的一樣。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在日全食的情況下被完全證實了,我們對宇宙的理解也因此革新了。那一
次的實驗只有在日全食的情況下才能進行,這是科學史上重要的一頁。
石油和煤炭
作為有機生命我們可以進食其他有機生命並將它們轉化為維持我們日常活動所需的物質和能量,但是我們製造的那些機器它們並不能像我
們這樣,它們要想正常運作也必須“進食”,百餘年來它們主要吃的食物歸根溯源只有2種:煤炭和石油。這兩種物質對我們的文明如此重要,
以至我們稱它們是工業的糧食和血液,到現在為止我們並不清楚煤炭和石油的確切起源,但多數人都相信它們源自遠古生物的沉積後來由於地
質運動它們被深埋在了地下並在地下經過了一系列的生化反應最終遠古的植物沉積變成了煤而遠古浮游動物的沉積則形成了石油。需要特別指
出的是雖然多數科學家對這種說法深信無疑,但同進化論類似的是這種說法依然只是一種假說,沒有直接的證據表明歷史上曾經發生過那些事
,並且對這種說法其實長久以來也一直也有反對的聲音只不過主流媒體對此極少報道所以多數人並不知情,那麼這些質疑者的理由是什麼呢?
以煤的形成為例(下面的質疑源自網絡):
1.從目前探明煤田來看,有的煤田方圓十幾萬平方千米,橫跨幾個省區。煤層總計厚度有的幾十米甚至幾百米,並且,層層疊疊延續不斷
。這麼大的儲量,那得需要天文數字的木材,無法想象如何沉積……尤其是普遍而廣泛存在分層現象。有煤田存在,就必然有多樣的分層,十
幾層,幾十層,難道是植物層層沉積,地殼層層變動,然後層層掩埋,形成層層煤田?大自然沒有這麼繁瑣。若真如此的話,層與層之間的時
間空間絕不是現在的樣式。這是沒法想象和模擬的。
2.漫長的地質年代,會生長無數代的植物,固定大量的太陽能,但是這些植物死亡後被微生物分解,不會長期存在,否則新的植物不會生
長。即使今天我們到未曾破壞的原始森林或沼澤,也不會發現超出想象的“大量積累”。如果發生地殼變動,把它們埋到地下的話,假設能成
煤,也是薄薄的一層,幾乎薄到忽略不計的程度。
???? 3.可按照現有的數據簡單換算一下。煤的燃燒值取3.4×107焦/千克,木材燃燒值取1.26×焦107/千克,可見,每千克的煤的熱量是木材
的2倍多。煤的密度取1.8t/m3,木材的密度取0.5t/m3,每立方米煤的重量是木材的3倍多。這樣,單位體積的煤的能量是木材的6倍多,這還是
比較保守的算法。假如很常見的煤田有30米厚的煤層的話,其能量需有200米的木材來對應,這還不包括由木轉化為煤之間的能量損耗。要是再
方圓幾萬平方千米,並且多煤層並存的話……這簡直是無法想象的。
???? 4.有眾多資料說,在煤層中可發現植物化石、孢子、花粉等,但質疑者認為這不是普遍現象,也可能是巧合。即先形成煤田之後,在地
殼變化的作用下,後形成化石,二者並不相關。植物化石也廣泛存在於其他各種地質環境中如石灰岩、沉積岩,同樣不能說明這些岩層也是由
古代植物沉積而成。
???? 5.煤炭除了作為能源外,也是一種重要的工業原料,稱為“工業的糧食”。其產品成千上萬種,涵蓋現代工業的方方面面,形成一種完整
的產業鏈,又稱為“煤化工”。可以作為“石油化工”的替代。 顯然,即使今天的木材本身的能也不能形成這樣的“木化工”。經過漫長地質
年代的演化,又怎麼能呢?
展示這些質疑並不是想在此深入的討論石油和煤炭的成因,只是想告訴讀者石油和煤炭的真實成因很可能和你現在所熟知的那些結論不一
樣它們很可能也是智能設計的產物,它們被設計用來支持人類文明的快速發展,它們是造物主無私的恩賜。
下面我想着重提一下關於煤炭和石油的另外一些細節,你依然可以把它當成是一種巧合,但我希望你能記住這些“巧合”,記住此前你曾讀到
的和即將讀到的那些巧合,當你讀完這本書時把這些巧合串到一起想一想如此多恰到好處的巧合就真的僅僅是巧合嗎?話題扯遠了。關於煤炭
和石油的第一個“巧合”是這些資源分布的合理性,地球上的石油大多分布在沙漠和海洋之中極少占用寶貴的耕地,而煤炭作為勞動密集型產
業則極少分布在人跡罕至的地區。關於煤炭和石油的第二個“巧合”是它們的可利用時間,從地球上已探明的石油和煤炭的資源量和新能源的
研發和推廣的速度來看我們有理由相信這些資源恰好可以支持到替代能源的規模化應用,尤其是石油相信中間的誤差不超過二三十年,而二三
十年相對於數十億年的地質年代來說可以說是相當相當精確了。如果石油和煤炭如目前科學家所說的那樣源自地球早期生物的沉積,這個數字
還意味着早期生物的沉積數量、沉積的程度、豐度都是恰到好處的。煤炭和石油的第三個“巧合”是它們的開採的難度和可利用率之間的關係
。相對於核能太陽能煤炭石油開採的技術難度要低的多,但它們的利用率卻高的驚人,開採出的原油除了是燃料的原料外,還是我們多種工業
產品的原料如:潤滑劑、石蠟、石油瀝青、石油焦、溶劑、化肥、殺蟲劑和塑料等等。如果沒有煤炭石油我們的文明將會滯後很多,換句話說
如果石油、煤炭沒有那些屬性的話我們的文明將會滯後很多,但我們很幸運石油、煤炭不但擁有那些令我們心動的屬性,而且利用它們所要求
的技術門檻也不高。
02------------------------------------------------
有機生命
元素周期表上有一百多種元素,它們能構成天文數字般的組合,而我們的生命卻主要是由其中的碳 氫 氧元素為主構成,在元素周期
表中還有有很多的元素都有和碳 氫 氧相似的屬性,再給你一次機會讓你從所有的元素中選一組元素來構建生命,相信你最後最佳的選擇依然
會是碳 氫 氧。因為和別的元素組合相比,它們在宇宙中的含量最多,元素習性最活躍,所構建的生命最輕盈、靈活、高效。也就是說從一開
始我們便是優化的結果。
要論我們這個星球上最複雜、最優美、最充滿智慧結晶的物體,毫無疑問當屬地球上的生物,如果要討論有機生命在構造上的合理性
這恐怕需要寫一圖書館的書,在這裡我就不一一詳述了,下面我僅想從另一個側面來說明地球生物的複雜性及它們所擁有的科技含量。通常我
們人類中的某一個精英只有經過層層的選拔考試,考上一個知名的醫科大學後,再經過7年的苦讀,再經過幾年的實習,再有十來年的臨床經驗
,才有可能從醫士、醫師、主治醫師、副主任醫師、變成一名主任醫師,也就是大家還算認可的某一個領域的專家(例如眼科、牙科等等),
但即使他成了這樣的專家他仍然有許多他這個領域的問題他無法解決,但對於生命來說這位專家所需要做的僅僅是維修其中的某一個器官。
2000年6月26日我們人類集全球精英之力量歷時十年花費數十億美元,終於完成了人類基因組“工作草圖”,各國為之雀躍不已。但完成人類基
因組“工作草圖”離真正破譯人類基因才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縱使有一天我們完全破譯了人類基因組的密碼,也不代表我們人類就一定
能在外星純粹利用那裡的無機物創造出一個新的人類,就像是設計圖不能代表機器一樣,DNA僅是生命的藍圖並不能用它來等同生命。
一輛汽車能在馬路上飛馳是因為後面有許許多多的工廠和技術員在支持它,從源頭算起有:礦山、鋼鐵廠、橡膠廠、設計院、汽車生
產廠、各種配件工廠、維修站、油田、煉油廠、加油站、馬路等等。同樣生命能在我們這個星球上生存運作也需要有類似的各種各樣的工廠的
支持,哪怕它是最簡單的單細胞生命。不過生命在這方面做得非常聰明它將支持它運作的各種各樣的工廠都高效的集成在了一起,甚至被擠進
了一個小小的細胞之中。在那個小小的細胞之中集成的工廠有:新生命生產工廠、食物智能識別及捕獲工廠、將食物安全納入細胞內環境的轉
換系統、能量生產工廠(消化系統)、能量儲備工廠、能量轉化工廠、廢物清除工廠、系統維修工廠、系統防禦系統、運動系統等等。生命被
設計成能在一個沒有物質支撐和技術支撐的陌生環境中獨立生存、運轉的高效機器,只不過它的構成元素是更高效輕便的碳、氫、氧而不是鐵
。
一個集成了諸多工廠、功能強大的生命卻只能在地球上生存而不能在月球或火星上生存,細細分析一下原因你會發現,有機生命的生
存和繁盛除了它們自身需要設計的合理外,還需要有諸多外部系統的配合,這些支持有機生命的外部系統有:地球上的水循環、大氣循環、碳
循環、生物的食物鏈、陸地的板塊運動等等。它們多是一些可往復循環的系統這樣會使系統長久的運行下去。仔細的分析一下這些系統你更會
發現它們的絕妙:植物固定太陽能、食草動物將植物吃掉後將它們轉化成更高效的動物蛋白、為了防止食草動物的泛濫、食肉動物會將食草動
物控制在一個合理的區間、動物們死後食腐動物和細菌會將它們的遺體清掃的乾乾淨淨、屎殼郎會運走動物們的糞便、蚯蚓會疏鬆干硬的泥土
……。大自然所能做到的生態循環是我們今天刻意而為也很難做到的。
第三章 生命的藝術性
有過很多夢,曾有一個夢便是成為丹青高手:青衫,白袖,立於皓月之下,素萱輕展,筆尖濃墨欲滴。風吹過翠竹小軒,帶來一抹淡淡的
芍藥花香,品茗一口香茶,噴霧與紙上,旋即運筆如飛:花溪、竹筏、蓑笠、一行白鷺、一輪明月。畫罷,手一抖,素萱飄與月下,攜友一醉。
但想法歸想法沒經過嚴格美術訓練的我,卻始終未能如願。提起手中的畫筆心裡想的和筆下畫的始終有巨大的差異,明明心裡的構圖是藍
天、白雲、紅日、蔚藍的海洋、潔白的沙灘、挺拔的棕櫚樹、幾隻飛翔的海鷗,遠處是歸來的漁船,近處是沙灘上嬉戲的兒童………..。然而
畫筆在紙上畫出的卻是一些奇怪的線條和一些不和諧的色彩,在經歷了一次次的挫折和失敗後我終於明白了一個簡單的道理:搞藝術光有熱情
是遠遠不夠的,它需要理論基礎,它需要專業的培訓和刻苦的訓練,它甚至還需要天份。它是靈感和激情的迸發,是智慧的產物。然而細細的
觀察後你不難發現這樣一個事實,我們的藝術家費盡心力所描繪的大多是我們現實的世界的山川河流,花鳥樹木…….。美術家們在未成為“家
”之前首先需要做的一件事便是畫的要像。這既是一個基本的功夫也是他們一生所要追求的至臻目標。蒙娜麗莎之所以能流芳千古一個重要的
原因便是達·芬奇畫的太像了,它不但形似而且神似。有時我猜測美術家們在郊外進行寫真時是否想過這樣一個問題,這美麗的花草樹木,靈
動乖巧的生靈,或壯麗或清秀的山河,它們因何會存在為何又是這樣的美麗?美術家們僅僅需描繪一個外在的“形”便需要付出許多的辛苦和
智慧,那如果要創造這一切呢?面對這因為各種生靈的存在而顯得紛繁絢麗的世界當今最權威的科學解釋是:所有的這一切來自巧合加生存選
擇。美術家們會相信嗎?描繪一個美麗的生靈需要多年的刻苦的訓練,但這個美麗的生物之所以會如此的美麗只不過是一個巧合而已!實際上
多數美術家是相信這樣的解釋的,面對着美麗的大自然美術家們更多的是像詩人一樣的感慨,對於因何如此他們認為這不是他們需要思考的問
題。我不是美術家,我只是個曾經的美術愛好者,我充滿了好奇心,我想刨根究底的弄清事情的原委。在此我不想僅僅在此細究理論上的字眼
,我想通過一些實際的例子來驗證進化論者所說的是否是真理。
對於生物之所以會如此的美麗進化論者常說的一個理由是躲避天敵的需要,其中最常舉的例子之一便是斑馬,進化論者辨稱斑馬之所以身
上會有色彩對比強列的黑白花條紋,“是因為斑馬的條紋實際上是一種適應環境的保護色,即有天敵來襲所有斑馬逃跑時,這此明暗相間的條
紋形成了一條絢目的洪流,致使天敵無法對目標做出準確判定,更不可能對斑馬群體中的弱小、病老者進行識辨,從而大大降低了天敵對斑馬
的捕獲量。”這個辯說聽起來淺顯易懂,邏輯上似乎也說的過去,於是普通的大眾對此深信不移。但是我們若是對這個答案細究一下我們就會
很快發現它的破綻。首先我們先從縱向的時間上來探討一下這種可能性,我們假設斑馬的祖先幾百萬年前是一種純色的馬我們姑且叫它A型馬(
斑馬的祖先是什麼和無數其他生物一樣尚無定論)。於是進化的故事開始了:
進化故事1:一天一隻母A型馬無意間生下一隻帶有不規則的黑色色塊的A型馬,我們預測這隻帶有不規則的黑色色塊的A型馬若能成功的繁
衍下去的話總能將身上目前難看的色塊逐步進化成色彩規則、美麗的斑馬,但在這之前我們先要想法讓它活下去,一隻飢餓的獅子出現在A型馬
群旁,這隻帶有黑色色塊的A型馬在馬群中顯得如此的醒目,它立刻成為了獅子的攻擊目標。一番獵殺與反獵殺的追逐後這隻另類的A型馬被吃
掉,進化的腳步暫時停頓。
進化故事2:若干年後另一隻母A型馬有生了一隻帶有不規則的白色色塊的A型馬,這隻帶有白色色塊的A型馬在馬群中雖然依然很顯眼但它
卻幸運的生存下去,並有機會傳宗接代,當然在這之前這匹有點另類的A型馬還必須在馬群中取得一定的領導地位,但A型馬馬群能接受這個另
類作為領袖嗎?假設這個另類成功的生存了下去並繁衍了後代,似乎朝着斑馬的進化逐步開始了,但問題依然存在。問題一,這隻帶有不規則
白色色塊的A型馬,它的後代應該也是帶有不規則白色色塊的A型馬,這樣的A型馬在馬群中會更容易成為撲食者的獵殺對象,從而不易生存下去
。問題二,要想成為黑白相間的現代斑馬,這個已有了白色色塊的A型馬還得有一天需生下一隻有黑色色塊的A型馬,這又是一個幸運的事件,
然而這個有着不規則黑白色塊的A型馬依然沒有任何競爭上的優勢,對於A型馬來說這個有着不規則黑白色塊的A型馬只能是個怪胎,母A型馬不
一定會喜歡這個奇怪的傢伙,而獅子也會在馬群中輕易地鎖定這個有點另類的傢伙。那麼在這樣不利的生存狀態下,這個我們假設的擁有不規
則黑白色塊的A型馬是如何“進化”成擁有美麗的黑白規則線條的現代斑馬的呢?我實在難以想想。
(斑馬身上的條紋規則有序全然不像信手塗鴉的結果,它們是如何隨機出來的呢)
從橫向上來說,和斑馬同類的其他馬或其他有蹄類它們沒有斑馬那種黑白相間的條紋,但事實上它們不但生存到了今天,並且它們的群落
和斑馬同樣繁盛。因此說斑馬的黑白條紋會增加斑馬的生存機會,所以斑馬的祖先會從一隻純色馬逐步進化成現在的樣子,這個說法似乎不是
很能站的住腳。
基於“躲避天敵的需要”這樣的理由,進化論者認為可以解釋相當多的生物為什麼成了它們現在的樣子。如變色龍等可以擬態的生物,但
是變色龍之所以可以改變身上的顏色其中有着非常複雜、科學的生理結構因素和更為複雜精細的生化反應的因素在裡面,許多的條件是必須並
存並不可簡約的。在沒有智力的參與下,它們是如何一步步實現的呢?進化論者沒有告訴我們,我相信他們也無法告訴我們,因為到目前為止
連“進化”成變色龍的上一級生物是什麼進化論者都沒有搞清楚。在退一步即便有一天進化論者宣稱他們找到了變色龍的祖先(他們已不止一
次的這樣宣稱過了,可是他們卻從未真正的證實他們的這些推斷,甚至包括我們人類自身,進化論者宣稱我們人類的祖先是猴子,可證據呢?
僅僅是因為我們和猴子長的有點像?那馬和驢也長的挺像的那我們是不是可以推斷馬是從驢進化來的呢?即那些跑的快的驢子最後就進化成了
馬?)。我相信當我們把這假如的變色龍的祖先需要變成變色龍的生理變化條件和生化變化條件都羅列出來的話,這些進化論者也會為其條件
的複雜、苛刻而瞠目。就像小舟不能憑着自身美好的理想就會自發的成為大軍艦,進化論者也不能僅憑着自己的幻想就指望者“變色龍的祖先
”靠幾次生育錯誤就完成甚至科學家們窮其智力都還沒有搞清的原理的高科技設計。還有一點可能令進化論者失望的是那些真正的擬態高手,
其實它們的種族並不十分繁盛有的甚至瀕臨滅絕,倒是那些不太會偽裝的普通小魚小蝦蒼蠅蚊子等,它們的種族倒是十分繁盛。
對於生物之所以會如此的美麗進化論者另一個常說的一個理由是異性選擇的結果,提出這個觀點的進化論者的靈感我猜測是一天上動物園
閒逛時發現孔雀的結果,這個長着碩大的美麗尾巴的鳥,估計深深刺激了這位善於思考的進化論者,碩大的孔雀的尾巴顯然不能用“躲避天敵
的需要”這樣的理由來解釋,因為很顯然長着碩大尾巴的孔雀更不利於躲避天敵。
但是這隻美麗的鳥兒就分明的站在那裡,進化論就必須對其進行解釋,估計經過幾天的苦思這位堅定的進化論者終於得出一個結論:孔雀的尾
巴是“異性選擇的結果”。他進一步解釋說因為母孔雀比較喜歡有着大而美麗尾巴的雄孔雀,所以孔雀的祖先變一步步地由一種醜陋的小尾巴
的鳥逐步進化成了現代的孔雀。這個略顯另類的提法很快便傳遍了全球,現在連幼兒園的小朋友都知道孔雀是愛美的。但是這位進化論者並沒
有告訴我們孔雀進化的細節是什麼。我和許多好奇的人都想知道孔雀尾巴上的那些絢爛的圓圈是如何一步步“進化”而來的,當初孔雀是如何
選材?如何確定顏色方案?以及畫面的整體布局?它又是如何實施的?在生化上實施時它是如何產生那些可以構成色彩和圖案的蛋白的?又是
如何把它放到合適的位置?後期又是如何為它提供新陳代謝已確保那些細胞的生存?為了能夠開屏孔雀尾部的肌肉也必須要經過重新的組織和
設計,這同時又涉及到了供血系統和神經反射系統,對何時開屏的控制和判斷又涉及孔雀的腦部活動和激素調節系統。這所有的過程是如何一
步步隨機突變而來,或是如何累計那些小的突變最後由幾次大突變實現,進化論者沒有告訴我們,他們甚至沒有告訴我們大致可能的較粗的進
化方案,他們僅僅告訴了我們一個類似口號的提綱攜領的解釋“生存競爭、自然選擇”以及“基因突變”,光憑這些顯然不足以解釋我們的那
些問題。
關於這種提法另一個疑問是母孔雀為何有如此怪異的愛好?它的這種奇怪的愛好會嚴重的威脅到雄孔雀的生存,進而威脅到整個族群,那
麼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這些有着怪異想法的母孔雀為什麼沒有被選擇掉,留下那些沒有怪癖的母孔雀?因為顯然沒有怪癖的孔雀群會更容
易生存。
進化論者也許會說這是孔雀的一種普遍的秉性,那麼不是還有“突變”嗎?既然進化論者認為連孔雀的尾巴那樣複雜的生化過程都可由“突變
”完成,那麼在千千萬萬的孔雀中產生幾個沒有怪癖的母孔雀和公孔雀應該不是問題吧。如果說 “躲避天敵的需要”和“異性選擇的結果”
都會對孔雀的尾巴的產生影響的話,我認為生存的需要會高於怪癖的異性選擇,並且還有二點讓我疑惑的是,一、母孔雀的審美為什麼和人類
如此的接近?即便是就我們人類自身而言不同的民族之間的審美觀點也是有巨大的差異的,何況是對不同的物種之間。然而令人驚嘆的是孔雀
之美超越了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差異,成為了人類的共識,而在人類歷史上能做到這點的也只有鳳毛麟角的幾個藝術精英而已,那麼母孔雀又
是如何具備了這樣的藝術素質的呢?其二、母孔雀的審美能力和創造力為何如此之高,甚至超過了大多數人類的水平,看看我們的祖先在牆上
繪製的那些粗慥圖案你就不難理解我的感嘆。即便是放到今天讓藝術家們憑空設計出一種像孔雀一樣美麗的生物,對他們而言也不是輕易可以
做到的事情,至少我幾乎就沒見過他們展示過這方面的才華,我見到更多的則是他們創造的類似怪物總動員或是怪物史萊克中的那些醜陋的怪
物,它們大多體型失調,不是獨眼便是眼睛在頭頂。更令人詫異的是所有影視或是文學作品中所描繪的外星人雖然都擁有極高的科技,但毫無
例外的是他們都長的很醜,外星人出場時不是光着身子就是穿一件極不合身的衣服,我實在不明白那些能造出可以穿梭於宇宙間的飛碟的高級
生物,輕工業就如此落後?他們不會進行基因調整來改善自己的外觀?或是他們那裡連基本的美容都不會做?我想造成這一現狀的原因一方面
有我們理解上的偏差,但更重要的是讓這些藝術家們憑空創造出一種他們從未見過的美麗生物並賦予他們合理的功能確實有點為難他們了,雖
然他們還不需要真正從生理上實現它們。所以當親愛的讀者你能真正理解我上面文字所表達的意思時,我相信你會和我一樣,會懷着崇敬的心
重新審視創造了我們生命的設計師為我們創造的這美麗充滿生機活力的世界以及世間的萬物。
基於以上理由我認為進化論實際並沒能合理的解釋孔雀的尾巴是如何“進化”出來的,但不容否定的是美麗的孔雀就活生生地生活在我們
這個美麗的星球上,要不就是進化論是錯了,要不進化論者就必須給我們另外的合理解釋,告訴我們孔雀的尾巴是如何進化來的,我們要求他
們告訴我們的並不僅是一個指導性的假說,而是需要他們告訴我們更多的進化細節,包括在上文中我提到的那些問題。
也許進化論者會辯稱我前面舉的斑馬,孔雀過於特例了,但即便是羅列我們身邊經常可以見到的貓、狗、雞、鴨。進化論者實際也無法解
釋它們的外觀及皮毛形成的原因,按照目前進化論的觀點它們都應該是從爬行動物進化而來,但究竟是什麼爬行動物以及基於什麼原因進化成
了它們,進化論對此沒有解釋。我們從已出土的化石中也沒有發現有長的近似於它們的史前爬行動物,實際上我們也難以想像那些長着鱗片,
嘴裡淌着黏液,行動遲緩,卵生的爬行動物,會怎樣一步步變成貓狗這樣的靈活、討人喜歡的哺乳動物的,它們的皮毛及皮毛上的花紋是什麼
原因及怎樣形成的,例如:對於原先生活在山林或草地中的貓來說我認為它長一身不帶花紋綠色的皮似乎更容易偽裝撲食,而豹子身上的漂亮
斑點也同樣讓人不明原因,尤其是這些斑點看起來和諧而又規則。
其實利用進化論來解釋我們這個星球上這麼多美麗的生物是如何產生的,真正的困難並不是前面我們談到的那些活蹦亂跳的動物,而是在
郊外放眼我們都能看到的美麗的植物,那些絢爛了我們的生活,愉悅了我們心靈,但不能說也不能動的美麗生靈。那麼進化論是如何解釋它們
美麗的原因的呢?首先讓我們看看進化論者是如何向我們解釋那些美麗的花兒的。顯然在用進化論解釋它們的時候,“躲避天敵的需要”和“
異性選擇的結果”均不能適用了,但這也沒有難倒那些充滿想象力的進化論者,這回是蜜蜂和蝴蝶為他們提供了靈感。我的中學課本上有一篇
課文叫《花兒為什麼這樣紅》,文中的進化論作者這樣告訴我們:“花兒為什麼這樣紅?”從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來看,昆蟲起了到重要的
作用。億萬年前,裸子植物在地球上出現的時候,昆蟲還不多。花色素淡,傳粉授精,依靠風力,全部是風媒花。後來出現了被子植物,昆蟲
也繁生起來。被子植物的花有了花被,更分化為萼和花冠(但為什麼會這樣以及究竟是如何變成這樣的進化論者沒有細說)。花瓣不再是綠色
,而是比較顯眼的黃色、白色或其他顏色。形狀也大了,有的生有蜜腺,分泌蜜汁,有的散發芳香,這就成為蟲媒花。“蜂爭粉蕊蝶分香”,
昆蟲給花完成傳粉授精的作用。
昆蟲采蜜傳粉,有一特殊的習性,就是經常只採訪同一種植物的花朵。這個習性有利於保證同一種植物間的異花傳粉,繁殖後代。這樣可
以固定種的特徵,包括花的顏色。我們可以設想,假如當初有一種植物,花色微紅,由於其中紅色比較顯著的花朵,容易受到昆蟲的注意,獲
得傳粉的機會較多,經過無數代的選擇,在悠長的歲月中,昆蟲就給這種植物創造出純一、顯著、鮮艷的紅色花朵。昆蟲參與自然選擇的作用
,造成各種不同的植物,也造成各種不同的花色。”
聽起來是不是很有道理?是的以前我也對此深信不疑,但自從2005年起開始懷疑後,我發現進化論的好多觀點其實經不起仔細的推敲,例
如上述的這個“花兒為什麼這樣紅”的問題,讓我們一點一點的分析一下。首先,進化論者將花兒的有這麼多種顏色和種類的原因主要歸結於
由於昆蟲的喜好和選擇,但在大自然中到底是誰對誰的影響更大一些呢?是昆蟲還是花兒?我們首先要搞清這一點才好進行我們後面的討論。
那麼我首先要問大家平常我們在那裡會看見更多的蜜蜂是野外?還是蜂場?相信你一定會說是蜂場,那麼這是什麼原因呢?你一定會嘲笑這個
問題的幼稚,很簡單呀,蜂場的老闆通常會將蜂箱放到花很多的地方,花多了蜜蜂吃的飽所以可以繁殖並養活更多的蜜蜂,甚至可以提供一部
份供我們人類吃呀。而野外由於花少所以蜜蜂吃不飽所以蜜蜂也不能繁衍更多的後代。這個問題我也覺得很簡單,但進化論者為什麼就視而不
見呢?是什麼蒙住了他們的眼睛?事實上蜜蜂的繁殖能力是很強的,假如現實情況是如進化論者所說的那樣食物多的可以允許蜜蜂挑肥揀瘦那
麼進化論者會發現我們的天空將布滿蜜蜂。但現實中蜜蜂卻沒有這麼好運,大多數可憐的蜜蜂每天將不得不飛行數十公里去尋找食物。誰對誰
有更多的選擇權是一目了然的事情,所以昆蟲(蜜蜂)有經常只採訪同一種植物的花朵的特殊的習性,到叫人感到費解了,按照進化的觀點蜜
蜂應該進化成一種不挑嘴的昆蟲似乎更合理。所以關於這個問題進化論者解釋的大前提似乎就有問題。其次進化論者認為花兒越大越鮮艷越有
利於吸引昆蟲,從而有更多的繁衍機會,但事實是郊外的野花很少有大而艷的,大多數的野花小而素雅。最後花兒的美麗是對稱、和諧、精緻
的。花兒和蜜蜂均沒有審美能力和創造力,它們又是如何合作完成了這絕美的藝術品呢?
如果說花兒的美麗進化論者還可以用昆蟲的授粉來牽強解釋的話,那麼對於那些除花以外的植物它們為什麼會那樣的精緻美麗,進化論者
則再也難以找到合適的藉口了,所以它們乾脆就閉口不談此事好像我們星球上就根本不存在綠色植物一樣,但事實是綠色植物恐怕是我們日常
所能接觸到的最多的生物了。無論從書店裡還是網上你都很難找到相關的資料來介紹綠色植物為什麼會長成現今的樣子,我猜想進化論者能給
出的唯一答案還是那條不變的論調:基因突變加自然選擇。在進一步的辯論之前我想我們還是有必要簡單的回顧一下植物的進化歷程。
當今地球上生長着約40多萬種植物。它們不僅在形態結構上不同,而在營養方式、生殖方式和生活環境上也各不一樣。地球上最早出現的
植物是細菌和藍藻等原核生物,時間大約距今35~33億年前。以後經歷了5個主要發展階段才發展到現在的狀況。第一個階段稱為菌藻植物時代
(菌藻)。即從35億年前開始到4億年前(志留紀晚期)近30億年的時間,地球上的植物僅為原始的低等的菌類和藻類。其中從35~15億年間為
細菌和藍藻獨霸的時期,常將這一時期稱為細菌—藍藻時代。從15前億年開始才出現了紅藻、綠藻等真核藻類。第二階段為裸蕨植物時代。從4
億年前由一些綠藻演化出原始陸生維管植物,即裸蕨。它們雖無真根,也無葉子,但體內已具維管組織,可以生活在陸地上。(裸蕨植物)在3
億多年前的泥盆紀早、中期它們經歷了約3千萬年的向陸地擴展的時間,並開始朝着適應各種陸生環境的方向發展分化,此時陸地上已初披綠裝
。(假想中的裸蕨植物時代)此外,苔蘚植物也是在泥盆紀時出現的,但它們始終沒能形成陸生植被的優勢類群,只是植物界進化中的1個側支
。第三個階段為蕨類植物時代。裸蕨植物在泥盆紀末期已絕滅,代之而起的是由它們演化出來的各種蕨類植物;(頂囊蕨,生長在志留紀晚期
—泥盆紀)至二疊紀約1.6億年的時間,它們成了當時陸生植被的主角。許多高大喬木狀的蕨類植物很繁盛,如鱗木、蘆木、封印木等(封印木
石炭紀)。第四個階段稱為裸子植物時代。從二疊紀至白堊紀早期,歷時約1.4億年。(假想的裸子植物時代)許多蕨類植物由於不適應當時環
境的變化,大都相繼絕滅,陸生植被的主角則由裸子植物所取代(銀杏)。最原始的裸子植物(原裸子植物)也是由裸蕨類演化出來的。中生
代為裸子植物最繁盛的時期,故稱中生代為裸子植物時代。第五個階段為被子植物時代。它們是從白堊紀迅速發展起來的植物類群,並取代了
裸子植物的優勢地位。(被子植物)直到現在,被子植物仍然是地球上種類最多、分布最廣泛、適應性最強的優勢類群(美麗的被子植物時代
)。當然其他各類植物也都在發展變化,種類也不少。
快速的瀏覽了植物發展的歷程,下面我們的辯論將繼續。我的第一個關於綠色植物的問題是:1、從植物進化的歷程上來看,植物總體上
不但“進化”的功能強了,而且外觀也越來越美觀了同時“進化”的速度也加快了,這是什麼原因呢?植物在億萬年的演化過程中器官變得越
來越繁多,器官的功能變得越來越強,如果不討論細節,用進化論來粗略的解釋一下似乎還說的過去,優勝劣汰適者生存嘛。但綠色植物的外
觀也逐漸的進化的美觀了這似乎就不太那麼符合邏輯了,難道食草動物都有吃掉長的難看的植物的怪癖?不過我想進化論者仍有一個理由來辯
解,他們會說:“我們人類生活在目前的自然環境中,我們熟悉並且熱愛我們的生活環境,所以我們覺的目前的綠色植物是美的。”我生活在
黃土高原,但當我看到江南水鄉的美景時,我不會認為它比黃土高原差。我們人類的審美觀是如何形成的,它又是如何鑑定什麼是美的,這牽
涉到非常複雜的生理反應,就目前而言這仍然是個迷。但是對美的認識我們人類在大多數方面是一致的,如果進化論者說的“異性選擇是決定
了很多生物美麗的原因。”這個觀點是正確的話,那麼我們人類還和大多數別的生物的審美觀點是一致的。如果造物主真的存在的話我們的審
美觀點還和他應該是一致的,想到這些我就覺得非常有趣。我無法解釋我們人類為什麼覺得這樣東西是美的,而那樣是丑的,但用熟悉來解釋
是應該沒有道理的。恰恰相反的是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對熟悉的事務反而會審美疲勞,創新卻往往會使我們眼前一亮。
和綠色植物逐步進化的美觀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是我們人類創造的產品,在我們周遭可以接觸到的人造物中,我們可以看到它們大多和那些
綠色植物的進化有着相似的經歷,它們不但功能變得越來越強了,而且它們的外觀也越來越精緻美麗了,看看你手中的書,腕上戴着的手錶,
身上穿着的衣服,家裡擺放的電視,電腦等。你就不難發現我所說的這一現象,它們的原始產品不但功能粗燥簡陋而且產品的外觀和今日相比
也相去甚遠。但對於這些我們都不會感到意外,我們知道它們都是智力創造的產物,它們藝術性創造的動力則源於我們對高品質生活的追求,
這些產品不斷提升的演化速度則是由於我們人類社會、人類智能的快速進步。如果有人告訴你這一切都是隨機的巧合,相信打死你也不會相信
,你會毫不猶豫猶豫的嘲笑這一愚蠢的想法。但另一個事實是綠色植物的複雜程度要遠高於我所提到的那些產品,那些挺拔的大樹、婀娜的楊
柳、清新可愛的小草我們既無從知道它們一路演化過來的具體的生化過程是怎樣的,甚至難以對它們體貌藝術性產生的動因給出一個起碼的猜
想,但對於它們的產生是源於自然突變這一提法,我們大多數人卻接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