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慕容青草的博客
  哲学与信仰
网络日志正文
细解失道而后德 2007-10-21 22:11:48

老子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这句话所蕴含的极为深刻的自然与社会的道理似乎被很多世人所忽略。我第一次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心中产生一股强烈的震动和共鸣,不禁要拍案叫绝。本文将基于我个人的理解来对老子的这句话进行细细的解释。

 

(一)道

 

在汉语里“道”字的通俗意思就是人所行走的路,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考虑到我们的一举一动可能牵动的物质分子状态的变化,我们每一个人日常的行为需要用一个具有无穷多(至少是数不清地多)自由度的动力体系来描述,我们的每一个行动(哪怕不动)都会使这个动力体系沿着时间轴发生变化。因此我们的行为及我们的行为对周围环境所产生的影响,可以用一个带有时间轴的无穷维(至少是数不清地多维)抽象空间来描述,而我们的每一个行为都在这个无穷维的空间里划出一条曲线来,就好像是我们在那无穷多维的空间里走出一条条的路径来。从宏观的角度来看,这些抽象的路径中有些是对应着对我们自身或人类社会或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自然有建设意义的结果,有些则对应着有破坏意义的结果。我们可以说那些对应着有建设意义结果的抽象路径是那个无穷多维的空间里原本存在着理想的路径,而我们所走的路径通常并不是理想的路径。这就好比,在广阔的大地上有着一条条畅通的公路,而我们却总是开着车压着马路边来行驶,或干脆穿过公路之间的泥地或田野而行。其实,我们知道作为生活在自然与社会之中的人类,我们无时不刻地都受着自然与社会内在规律的约束,也就是说哪怕我们宏观地不愿沿大路行驶,不是按照理想的方式去行事,在微观上,我们每时每刻也都必然是按照自然和社会的内在规律在动作,即便我们在大路之间的泥地或田野里开车,车子也必须按照重力和其它作用力所限制的方式行驶。也就是说在那无穷多维的空间里我们所能经历的任意一点上都存在着由该点向很多方向伸出的道路,我们的行为只能是沿着那些路径之一发展,而不可能是任意而为的,在这些路径中有一些是能够把我们引向康庄大道的,有一些则不行。如果我们能够用这种几何的图像来理解自然,我们就不难理解老子的“道”的非物质性的自然意义,在我看来老子的“道”的非物质性的自然意义便是既具有上述一般意义上的抽象路径的意思,又具有上述的理想之道的意思。(有必要指出的是,在老子那里,“道”不但具有非物质性的自然意义,还具有物质性的和超自然的意义。比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从以上关于老子的“道”的自然意义可以推出老子的“道”的人本意义及社会意义。首先,因为我们的行为在前述的无限多维时空中划出一条条“道”,而不同的人由于其能力素质和风格的不同,其行为的“道”在无限多维时空中的几何特性是不同的,因此我们也可以用“道”或“道行”来形容一个人做事的本领和风格。我们又可换个角度来看一个人的“道行”,把一个人做事的本领和风格与上面一段提到的老子的理想的自然之道来进行比较,如果一个人的“道行”符合或接近理想之“道”那么我们可以说那个人是得道之人。这就是“道”的人本意义。而“道”的社会意义一方面是指社会实践是否符合或接近理想的“道”,一方面是指人们在相互交往中彼此之间在发挥利用双方的潜能的过程中是否暗合着一个多元动力体系内在的理想的“道”。

 

 

以上所提到的“道”的意义都是指“道”的客观意义,是还没有涉及到个人的主观感觉和判断的客观规律或存在的意义。但是,“道”的概念之所以对我们重要不但是因为我们的行为受到各种自然之“道”的限制,而且是因为我们一般是按照我们自己认为是正确的方式做,也就是说我们所认识或感觉的“道”对我们的行为具有指导作用,我们甚至还常听有人把认识自然和社会叫做“悟道”。所以说,老子所说的“道”并不完全是客观的理想之“道”而且还包括了人们主观上感觉到的或自认为是理想的“道”。

 

 

(二)德

 

 

          “德”是对自然之“道”的一种表现,可以用来表示人的行为特征。由于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无法摆脱自然规律对他的制约,因此一个人的行为总是要受到自然之“道”的制约,是对自然之“道”的表现,“道”在不同人身上的不同表现便构成了“德”的基本概念。如前所述,老子的“道”本身又带有理想(客观理想或主观理想)之“道”的意思,是自然诸“道”中的一个理想解,具体到人的行为上便是一种使人或社会或自然更美好的理想(客观的或主观的)行为的意思,而人由于自身能力的不足及所受到的客观条件的约束,其行为所反映出的不会是理想之道本身,而是带有偏离了理想之道的客观条件的痕迹。所以“德”所指的便是由于人的能力素质的不足和客观条件的限制而产生的非理想的行为特征,是带有对“道”的偏离的行为特征。

 

 

一个人不论是自己独处还是与人同行都是要不停地行为,而哪怕是独自一个人的行为也是一种表现。不管在人前还是在人后,一个人的行为总是不但会对自然客观发生影响,而且也会通过它的表现(哪怕是给自己一个人的表现)产生心理及社会效果。因此“德”这种非理想的实际行为特征除了有其客观自然的效应之外,还由于它的表现效应而具有重要的社会心理作用。前面提到,我们可以把自然的“道”的概念引申来表示一个人的内在的一贯的“道行”,且对之进行好坏高低的评判,类似地,我们也可以用表示人的行为特征的“德”的概念来表示一个人的一贯的“德性”,并对之进行好坏高低的评判。

 

 

尽管一个人的“德性”在于他的一贯的不论在人前还是在人后的行为特征,作为社会的人,个人或群体都更重视一个人的行为在他人面前表现出来的特征,因此在人们心目中,“德”的主要意义在于它的社会特性,而我们通常所说的品德,德行等都主要是指一个人的行为对他人对社会产生的效果,包括与人交往中的表现给对方留下的印象和产生的影响。而“德”的社会意义使得不同背景的人站在不同的立场对于同样的表现可以做出不同的关于“德”的评价。

 

 

“德”的社会意义导致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结果,那便是在社会交往中试图在不同人在各方面的行为上找出一些共同的规范,在汉语中我们常把这样的规范称作“公德”。

 

 

(有必要指出的是,在老子那里,与“道”类似,“德”不但具有上述的非物质性的意义,还被用作物质性的描述,比如“常德”被用来表示生命。)

 

 

(三)失道而后德

 

 

失道而后德”这五个字的基本意思是对作为理想的行为和内在的规律的“道”和作为实际的行为和外在的表现的“德”的相对关系的表述,是说由于人的能力素质有限,不可能按照理想之道去行,因此其实际的行为便是有缺陷的,是对理想之“道”具有不同误差程度的近似。做过自然科学研究的人都熟悉,对于同一个理想解(哪怕找不出具体形式的理想解)的近似解往往可以有不止一个,尤其是当我们不限制近似解与理想解之间的偏差的大小时,近似解的数目更是可以任意多,而不同的近似解又可表现出其自身的特征形式来,代表着其它的不同的精确意义来,而且具有不同意义的美感。“道”与“德”之间的关系也是类似的,由于人们的实际行为是对理想行为的偏差,对同一件事在同一条件下,不同的个人或群体的实际表现又具有不同的风格,而这里的风格的不同正是导致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实际效果不同的原因,因此尽管了解认识自然之“道”是非常重要的,在现实生活中的很多情况下,“失道而后德”的过程或者如何失道而后德”是更具实际意义的。

 

 

从“道”与“德”的基本意义出发,我们不难看出失道而后德”既具有社会意义又适用于个人的行为结果,而且它在不同层次的社会现象之间,在社会现象与个人行为之间还表现出很强的自相似特征。下面我们来通过不同层次上的一些例子来认识一下失道而后德”的一些实际过程。

 

1)      言不达意

我们日常生活中常有感到自己心里有一个挺好的想法,但是一说出来就好像走了味,与自己心里的想法并不完全一样,尤其是有的人即便平时挺能说的可是一拿起笔来就犯憷总觉得写出来的东西文不达意,这就是失道而后德”在社会的微观层次---个人身上的一种表现。这里自己心里的想法是自己感觉到的“道”(主观理想的“道”),而说出的话或写出来的文是对自己感觉的“道”的表达。在“失道”之后,实际说出来的或写出来的内容就表现出一种“德”来,而这种“德”就被要求满足各种规范,其中最简单的规范就是能让别人理解接受的语法,再高的规范便包括对他人的尊重,符合社会习俗等等。

 

2)      纠正错误

人非完人,每个人每天都在犯着各种各样的错误,对待错误的正道是知道错了马上停止错误的行为而开始向正确的方向转变。但是,在现实生活里这样做显然是不够的,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犯了错误不是能努力去纠正就行了,你往往首先会在自己的心里后悔,并告诫自己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而且你还经常需要向别人解释自己为什么会犯那样的错误,并且向别人保证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尽管你努力改了,但是客观条件往往不是你能控制得住的,结果你又犯了同样的错误,你便不得不再一次重复对自己和对他人的保证,而且这时还多了一个所谓的“事不过三”的威胁,搞的你更加诚惶诚恐。这又是一个失道而后德的例子。

 

3)      认识自然

前面提到的在认识自然过程中由于找不到精确的理想解而用近似解来代替也是失道而后德”的很好的例子。用近似解来解决问题可以说是科学之所以能够成功的基本依据,离开了近似就没有科学的成功,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西方人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对 失道而后德”的处理是相当妥当的。

 

4)      考试

我们大家可能都会同意,一个人对某种知识的实际掌握水平或一个人在某方面的实际工作能力与他可以表现出来的水平是不一样的,我们可能更会同意当一个人独立进行某项工作时他对知识的实际掌握水平或实际工作能力比他在其他人面前能够表现出来的水平更重要,我们可能也都会同意社会生活中的任何一项考试都不可能完全考出一个人的真正水平,都只是考出了一个人对所掌握知识的表达或表现能力,而这种能力与他的真正的全面水平之间是有差距的。

 

 

如果甲在某项考试中考得比乙好,并不能保证甲在该方面的水平一定比乙高。他们的考试成绩之间的差异可能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有可能是因为考题正好与甲复习的内容一样,而乙复习的内容与考题相差较大;也可能是甲的老师偷看了考题向甲事先泄漏了考题或因此在课堂复习时押题很准;也可能是乙在考试前新谈了个女朋友因而影响了复习;也可能是甲善于考试而乙讨厌考试;甚至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乙的水平比出考题及判考卷的人还要高,看问题看得更深远,这种情况也常常会影响判卷的人给他打分;或由于其它什么原因。

 

 

但是,我们又都不得不接受这样的现实:这个社会需要考试。不管考试的结果是多么的片面,不管为了考试应考者需要浪费多少原本可以用来学习更多的知识或创造更多的成果的时间,去准备非常有局限性的考试内容,我们还都只能接受考试对于社会的必要性。这是因为我们都知道一来很多情况下除了考试之外,有关的方面无法了解一个人在某方面的水平,二来统一试题的考试在很多情况下可以提供一个让众人心服口服的选拔标准。

 

 

在上面谈到的考试问题上,一个人的真正水平是他的“道”,而人们对他提出问题,把他内在的天然的能力来纳入到由一些考题所限定的范围内来看他的表现便是测他的“德”,因此考试是一个典型的“失道而后德”的例子。

 

 

5)      表态与举证

其实,考试所表现出的失道而后德的特性在任何一种具有两个以上的人的群体的活动中是普遍存在的。由于人与人之间无法按照理想的“道”来彼此交往,在社会活动中人们一方面对他人的表现按照自己的想法喜好而有所期待且做出自己的判断和反应,一方面又通过自己的表现来影响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态度和对待。比如,你光爱你的配偶可能还不够,还要经常用语言表达出来,而你所表达的内容并不一定就真正地是你内心的真实感受或想法;又如,在社会生活中,有时你经常需要对某些事情做出具有倾向性的表态尽管这种表态与你内心中真正的想法或意愿是不完全相符的;再如,在生活中你明明感觉到甚至亲眼看到了某种事实的存在,但是由于你拿不出确凿的证据就不能公开地指证这一事实的存在;还如,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常会遇到这种情况我们明明记得在什么地方读到过某个很有力的例据,但是由于我们一时查不到原来的出处就不得不忍痛割爱。这些都是失道而后德的例子。

 

 

6)      社会事件

人类历史记载了很多由于人们没能尊重自然或社会之“道”而给人类带来各种灾难的例子。每当重大自然灾害发生之后,人们的社会“公德”就显得非常的重要,这又是“失道而后德”的社会宏观的高层次表现的情况。

 

 

(四)仁

 

 

“仁”是指发自内心的对他人的友好关爱及宽厚良善等各种美善的感觉或与之相关的一个人对待他人的美善的表现。值得指出的是,“仁”具有对一个人的主观的要求(即要求一个人内心“仁厚”)和客观的判断(即一个人的行为是否表现得“仁厚”),而这二者之间不一定是完全一致的。

 

 

(五)失德而后仁

 

 

前面提到,“德”是一个人的实际行为表现以及人们对一个人在社会上的行为表现的评价。这里我们可以做两个假设,一个是利益假设,也就是说人的社会行为是为一个广义的自我利益而行的,这个广义的自我包括了一个人的亲朋好友等被他视作自己的利益范围的人;另一个是理想公平假设,也就是每个人都能得到公平的对待。这是两个非常理性的假设,它要求每个人都按照理性的逻辑去为广义的自我去谋利益,而且在这过程中每个人都得到了公平对待。但是,在有限的资源和时空条件下,在人与自然构成的复杂的非线性动力系统中,可能根本就不存在一个能够使每个人的广义自我都能得到公平对待的数学解。也就是说,从数学上说上面两个假设不可能同时成立。生活的现实告诉我们上面的第二个假设是肯定不成立的(它应该被改为,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公平),实际情况是,不同的人在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行时会出现与他人的利益相冲突的情况,而这种冲突的出现从社会整体来说是数学意义上不可避免的。我前面谈到了“失道而后德”是由于人的天然能力的有限而产生的必然结果,但是当人们努力发挥自己的实际能力去按照理性的利益逻辑行事时,就又面临着数学意义上的利益不一致。这时,解决这种利益冲突的方式可以是争斗厮杀,也可以是彼此相让。但另一方面,人与人之间又是相互依赖的,因此虽然争斗厮杀是不可完全避免的,但是争斗的结果还是要出现相让。

 

 

首先,人们可以通过一些理性逻辑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表现以避免冲突,这就是社会规范或社会公德的意义,具体到个人身上,便表现为个人的“德性”。但是,即便我们有了普遍承认的“德”的标准,我们一方面仍然不可能在每一件事上象对产品进行质量检测那样地用规范来衡量一个人的行为,另一方面有限的固定的规范也不可能完全包含了无限多变的实际情况。因此我们只有跳出单纯利益的理性逻辑的圈子,通过人性的其它方面来达到避免争斗的彼此相让。相让的形式很多,彼此的关爱照顾就是利益上相让的特殊形式。造成相让的因素也很多,从人的本能来看,人类最原始的亲情是造成相让的最基本的因素,这种亲情再扩而广之便是对朋友熟人的关爱照顾,再扩而广之,便是对社会上更多人的爱心和关心,这就是“仁”的意义。这种爱心的存在是人类在按照理性逻辑彼此争斗中达到和谐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说因为我们无法仅依靠逻辑来解决我们的利益的冲突,为了社会的和谐,我们需要爱心,这就是“失德而后仁”的意义。

 

 

(六)义

 

 

比之理论上讲应该是发自内心的对他人的关爱友善的“仁”来说,“义”就显得是一种有些被动的心理素质。按我的理解,所谓“义”是一种责任感。哥们“义气”比起兄弟“友爱”来,相差的就是后者是一种难舍的爱,而前者是一种社会的责任。从“义”的这个基本意思出发,我们可以引申出“义”的其它意思。比如,“正义感”就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具有的对于顺合“正道”的事物支持和伸张,以及对于违背“正道”的行为的抵制和斗争的责任感。

 

 

(七)失仁而后义

 

 

由于我们每个人内心的仁爱都是有限的,我们在与人交往中经常很难出于爱心而付出,所以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应该存有对他人的责任感。也就是说,由于我们人类的爱心经常不够,我们需要用责任心来进行弥补,就比如夫妻俩已经没有了感情,但是为了彼此对另一方负责,都不应该去享受婚外情。尤其是当社会上缺乏对芸芸众生的普遍的仁爱之心之时,平民百姓的每个人的责任感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是“失仁而后义”的意思。

 

 

(八)礼

 

 

“礼”的意思比较简单,因为大家都知道在历史上社会上层的人们经常把对大家的行为要求写成条文,称为“礼”。后来,经过历史的演化,原来在不同时期的成文的“礼”加上人们在实践中的删改添加便成为了我们现在日常生活中常说的“礼”。

 

 

(九)失义而后礼

 

 

从“礼”的含义我们已经可以看出,与一个自在的道德素质,内心的仁爱及责任感相比,要别人来告诉你该怎么做显然是更次一等的水平了。如果我们大家水平的有限,我们不但不可能完全按照“天道”去行,也无法自行找到普适的行为准则,而内在的仁爱之心和责任感又不够,我们就只有等着家长们,前辈们,社会首领们,或帝王将相们来告诉我们如何做才不会让他们生气,这就是“失义而后礼”意思。可见,按照老子的眼光来看,今天社会上之所以需要各种各样的“礼”是因为这个世界上的人普遍的素质太差的原因。所以老子跟着又来了一句:“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这一方面是因为过于依赖“礼”是人的自身素质低下或人为降低自身素质的表现,另一方面是因为作为一部分人为其他人所定的“礼”经常会背离自然的“道”所要求的特征。

 

 

(十)其它

 

 

老子的“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这句话是从自然的“道”导出为什么我们社会生活中需要“德仁义礼”,其论据似乎比较充分,具有很大的普适性。比如,我们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知识习惯来生活,而且我们又都有自己的至爱的亲人,我们对待亲人朋友充满爱心,在亲朋之外,还有一些人我们对他们谈不上有太多的亲爱之情但却觉得对他们有一种责任感或义务感,在这些人之外,我们还会与一些我们既没有亲情感也不觉得有什么责任义务的人打交道,但是对他们我们仍要做到基本的礼貌。所以在生活中,我们从自身开始到与自己距离不断加大的生人那里,我们的情感世界就自然地经历了一个由道而德,再由德而仁,然后由仁而义,最后由义而礼的变化。可是到了孔老夫子那里,将“道德仁义礼”中的“道德”拿了出去,在后面添加了“智信”而成为了“仁义礼智信”。这一改动的意思大变,老子的话原本是对自然与社会本身的描述,是类似于西方的科学的对存在的一种认知;而孔老夫子的话则成为了一种应该如何驯化人类的行为指导,其基本意思好像是说人类首先应该有仁爱之心,有了仁爱之心之后才会有责任心,有了责任心之后才懂得遵守礼制,懂得守礼的人才会有智慧,有了智慧的人才知道该守信用。

 

 

浏览(820) (0) 评论(1)
发表评论
文章评论
作者:慕容青草 留言时间:2008-05-02 13:36:04
感谢香港《人文月刊》165期登载本文:http://arts.cuhk.edu.hk/~hkshp/humanities/ph165.pdf
回复 | 0
我的名片
慕容青草
来自: ny
注册日期: 2007-08-15
访问总量: 1,832,656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我的公告栏
拆房
如何锁定人类科学
20世纪物理学
复杂情势下之最佳优先考虑
成功与别人的帮助
对抗真理的结果
旧房子的哲学
拔枯树
站与踩
哲学是公开的密码
普朗克论科学真理之传播
黑格尔论学习的过程
黑格尔论逻辑
自勉
欢迎交流
最新发布
· 网络时代的未来人之幻象
· 一次挤牙膏式的听证会
· 哲学无穷大与数学无穷大
· 病好了
· 有冇后生仔愿去拆掉那个阁楼?
· 排除正确答案之答案
· 物理学界将要面临的一大尴尬
存档目录
2024-11-05 - 2024-11-18
2024-10-02 - 2024-10-31
2024-09-01 - 2024-09-18
2024-08-01 - 2024-08-31
2024-07-02 - 2024-07-29
2024-06-01 - 2024-06-28
2024-05-02 - 2024-05-28
2024-04-01 - 2024-04-30
2024-03-02 - 2024-03-29
2024-02-03 - 2024-02-29
2024-01-01 - 2024-01-30
2023-12-05 - 2023-12-24
2023-11-06 - 2023-11-27
2023-10-02 - 2023-10-29
2023-09-01 - 2023-09-29
2023-08-01 - 2023-08-31
2023-07-01 - 2023-07-31
2023-06-01 - 2023-06-30
2023-05-02 - 2023-05-29
2023-04-04 - 2023-04-29
2023-03-03 - 2023-03-29
2023-02-01 - 2023-02-28
2023-01-01 - 2023-01-30
2022-12-02 - 2022-12-31
2022-11-02 - 2022-11-23
2022-10-09 - 2022-10-31
2022-09-01 - 2022-09-30
2022-08-01 - 2022-08-21
2022-07-02 - 2022-07-31
2022-06-15 - 2022-06-25
2022-05-06 - 2022-05-27
2022-04-07 - 2022-04-30
2022-03-03 - 2022-03-28
2022-02-01 - 2022-02-28
2022-01-01 - 2022-01-30
2021-12-01 - 2021-12-29
2021-11-02 - 2021-11-29
2021-10-02 - 2021-10-29
2021-09-08 - 2021-09-30
2021-08-08 - 2021-08-31
2021-07-18 - 2021-07-26
2021-06-03 - 2021-06-27
2021-05-04 - 2021-05-29
2021-04-04 - 2021-04-28
2021-03-08 - 2021-03-27
2021-02-12 - 2021-02-28
2021-01-04 - 2021-01-28
2020-12-02 - 2020-12-30
2020-11-01 - 2020-11-26
2020-10-06 - 2020-10-29
2020-09-01 - 2020-09-29
2020-08-06 - 2020-08-27
2020-07-02 - 2020-07-27
2020-06-07 - 2020-06-29
2020-05-01 - 2020-05-31
2020-04-17 - 2020-04-30
2020-03-08 - 2020-03-20
2020-02-20 - 2020-02-24
2020-01-10 - 2020-01-31
2019-12-02 - 2019-12-31
2019-11-07 - 2019-11-30
2019-10-07 - 2019-10-30
2019-09-14 - 2019-09-26
2019-08-13 - 2019-08-21
2019-07-23 - 2019-07-29
2019-06-06 - 2019-06-23
2019-05-05 - 2019-05-25
2019-04-01 - 2019-04-22
2019-03-07 - 2019-03-29
2019-02-09 - 2019-02-27
2019-01-01 - 2019-01-21
2018-12-01 - 2018-12-31
2018-11-04 - 2018-11-24
2018-10-01 - 2018-10-30
2018-09-01 - 2018-09-30
2018-08-01 - 2018-08-29
2018-07-02 - 2018-07-27
2018-06-02 - 2018-06-26
2018-05-13 - 2018-05-28
2018-04-03 - 2018-04-28
2018-03-02 - 2018-03-28
2018-02-10 - 2018-02-28
2018-01-08 - 2018-01-27
2017-12-06 - 2017-12-30
2017-11-09 - 2017-11-25
2017-10-15 - 2017-10-15
2017-09-05 - 2017-09-30
2017-08-05 - 2017-08-27
2017-07-14 - 2017-07-24
2017-06-09 - 2017-06-24
2017-05-02 - 2017-05-02
2017-04-04 - 2017-04-26
2017-03-02 - 2017-03-30
2017-02-02 - 2017-02-27
2017-01-25 - 2017-01-30
2016-12-04 - 2016-12-31
2016-11-16 - 2016-11-23
2016-10-04 - 2016-10-27
2016-09-08 - 2016-09-29
2016-08-02 - 2016-08-31
2016-07-02 - 2016-07-27
2016-06-08 - 2016-06-30
2016-05-02 - 2016-05-22
2016-04-01 - 2016-04-13
2016-03-06 - 2016-03-31
2016-02-07 - 2016-02-23
2016-01-18 - 2016-01-18
2015-12-04 - 2015-12-30
2015-11-02 - 2015-11-27
2015-10-25 - 2015-10-29
2015-09-06 - 2015-09-24
2015-07-11 - 2015-07-25
2015-06-22 - 2015-06-22
2015-05-01 - 2015-05-29
2015-04-14 - 2015-04-14
2015-03-07 - 2015-03-22
2015-02-02 - 2015-02-21
2015-01-20 - 2015-01-20
2014-12-06 - 2014-12-06
2014-11-08 - 2014-11-24
2014-10-03 - 2014-10-20
2014-09-09 - 2014-09-27
2014-08-16 - 2014-08-16
2014-07-12 - 2014-07-25
2014-06-08 - 2014-06-14
2014-05-09 - 2014-05-16
2014-04-02 - 2014-04-29
2014-03-01 - 2014-03-28
2014-02-03 - 2014-02-28
2014-01-02 - 2014-01-29
2013-12-02 - 2013-12-30
2013-11-02 - 2013-11-27
2013-10-02 - 2013-10-29
2013-09-02 - 2013-09-28
2013-08-02 - 2013-08-31
2013-07-01 - 2013-07-26
2013-06-05 - 2013-06-21
2013-05-06 - 2013-05-31
2013-04-08 - 2013-04-30
2013-03-01 - 2013-03-28
2013-02-07 - 2013-02-27
2013-01-11 - 2013-01-29
2012-12-01 - 2012-12-26
2012-11-15 - 2012-11-15
2012-10-07 - 2012-10-28
2012-09-05 - 2012-09-28
2012-08-24 - 2012-08-24
2012-07-03 - 2012-07-20
2012-06-02 - 2012-06-30
2012-05-01 - 2012-05-30
2012-04-03 - 2012-04-29
2012-03-01 - 2012-03-31
2012-02-03 - 2012-02-27
2012-01-29 - 2012-01-29
2011-12-02 - 2011-12-13
2011-11-06 - 2011-11-28
2011-10-12 - 2011-10-27
2011-09-24 - 2011-09-24
2011-08-04 - 2011-08-09
2011-07-02 - 2011-07-31
2011-06-06 - 2011-06-28
2011-05-09 - 2011-05-27
2011-04-18 - 2011-04-24
2011-03-10 - 2011-03-23
2011-02-10 - 2011-02-17
2011-01-14 - 2011-01-14
2010-11-26 - 2010-11-26
2010-10-13 - 2010-10-13
2010-09-12 - 2010-09-29
2010-08-22 - 2010-08-29
2010-07-05 - 2010-07-27
2010-06-12 - 2010-06-26
2010-05-09 - 2010-05-29
2010-04-11 - 2010-04-17
2010-03-10 - 2010-03-28
2010-02-16 - 2010-02-16
2010-01-04 - 2010-01-31
2009-12-04 - 2009-12-29
2009-11-22 - 2009-11-26
2009-06-03 - 2009-06-29
2009-05-13 - 2009-05-13
2009-02-13 - 2009-02-22
2009-01-14 - 2009-01-18
2008-12-08 - 2008-12-28
2008-11-01 - 2008-11-29
2008-10-04 - 2008-10-27
2008-09-12 - 2008-09-26
2008-08-01 - 2008-08-22
2008-07-15 - 2008-07-31
2008-06-07 - 2008-06-29
2008-05-01 - 2008-05-30
2008-04-19 - 2008-04-28
2008-02-02 - 2008-02-19
2008-01-08 - 2008-01-28
2007-11-01 - 2007-11-07
2007-10-02 - 2007-10-29
2007-09-04 - 2007-09-30
2007-08-15 - 2007-08-29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