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纽约的一家很大的教会的多种艺术(InterArts)团契邀请洛哥大学(Rutgers University)的一位后现代艺术教授作了一个关于后现代绘画艺术的讲座,讲座上该教授除了介绍一些有关后现代艺术的一般历史之外,还介绍了他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一些绘画作品。他从比较年轻的时候就开始进行抽象派绘画,从他的作品中看出,尽管画的都是那些普通人难以欣赏的莫名其妙的抽象色彩画,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绘画的美感还是有不少长进。不过,当他在介绍他的作品时,他一直在讲他要通过他的作品来表现什么意思,而只字不提如何通过他的作品来构造美感。在他开始讲座之前他说道,现在有些人说什么都是相对的,而艺术将使人们感受到永恒的绝对价值和真理。 当他结束了他的讲座后,轮到在场的听众提问,我第一个举手,他就让我来提问。我问他,“你绘画的时候,除了要表达意思之外,塑造美感是否也是你绘画的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呢?”他回答说,“我当然会画我认为是美的东西。”我又接着问,“那么你认为你的审美观与普通老百姓的审美观一样吗?”他回答说,“我也不知道。”我然后问,“从你刚才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你在不同的年龄段的作品的风格是不一样的。那么你觉得你自己本人的审美观随着年龄的变化是否在变化呢?”他非常肯定地回答说,“那肯定是在变化。”这时我就向他指出,“谢谢你的回答。你在讲座之前曾提到过永恒的绝对的价值和真理,而你的讲座和你刚才的回答告诉我们真理和审美价值都是相对的”。 意想不到的是那位教授好象非常同意我的观点,而在场的听众(因为那是一次教会团契,所以应该主要是基督徒)却有好几个马上表示反对我的观点。尤其是该次讲座的主持人站起来说,“从西方艺术史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在某个时期被认为是不美的作品,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作品会被人们接受为美的作品,但是我们可以从所有最终被接受到美的作品中感受到一种背后存在着的共同的特质,那就是永恒的美的价值和真理。”主持人这么一讲大家好象都很同意,也就不会再给我继续提问或发言的机会了,尽管我觉得他的回答非常好笑。 我之所以觉得那个主持人的发言很好笑倒不是因为他说的有多错,而是他(相信其他所有在场的人可能都一样)根本没有意识到虽然他的本意是要反驳我的相对主义论调,但实际上却正是从艺术发展的角度把相对主义的一个基本依据用他自己的语言说了出来。完全的相对主义并不否定客观真实的存在,而是说人类不可能靠自己的智慧及语言来完全地把握及表达出绝对的价值和真理。那个主持人说世界上 存在着“一种永恒的美”,但是他却没有能力把什么是那种永恒的美描述出来,他甚至承认这种永恒的美可以在不同的作品中表现为不同的形式却没有人能够定义出它到底是什么。这就是相对主义的基本理论!而那位主持人慷慨激昂地反对相对主义的发言却是在表达在场可能除了我之外的所有人(不太确定那样主讲教授当时是怎么想的,因为我提问之后他似乎有点猛然觉醒居然同意我对他的不同意见)都没有意识到的非常相对主义的论调。而那位主讲教授虽然在开讲前声称他的讲座可以帮助驳斥相对主义论调,而实际上他的讲座及后来对我的提问的回答都是在帮助宣扬相对主义论调!记得10来年前我在公司里(过于直率地)和一位老美同事说对方不知自己在说什么,结果对方很不高兴,还去告了我的状。这个世界的人们,甚至是有高等文化背景的人们整天不知自己说的话到底是什么意思这一现象并不是什么新鲜事。过去几千年来向来都是这样的! 其实,人类的审美标准本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议题。它并不仅仅是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情况下所以为的自己正在感觉到的美。最典型的例子是马歇尔杜查普(Marcel Duchamp)家的那个抽水马桶的照片(相信那张照片的原件今天一定是价值连城)曾被某世界性的权威杂志评为上一世纪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艺术作品。相信这里的每个读者家里都有抽水马桶,而且一定不会比马歇尔杜查普家的马桶难看,但是如果你们之中有谁把自己家里的马桶的照片贴在墙上,就算是你的摄影技术再高超,别人也不但不会夸你家的马桶漂亮,而且会怀疑你是否有毛病。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了,今天我们所谓的美在很大的程度上包含了对社会力量的追崇。一个稍具才华的艺术家一定能画 出或摄出比马歇尔杜查普家的马桶更为漂亮的多的作品来,但是这个世界上能够拥有马歇尔杜查普在艺术界乃至整个社会上的名气的人却没有几个了。那些被称为“美的创作者”的艺术大师们之所以会认为马歇尔杜查普家的马桶漂亮,并不是由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美感决定的,而是由马歇尔杜查普所在的时期和所处的地位时所拿出的那个作品及所采取的行动的影响力决定的。而今天的后现代艺术的追崇者们在欣赏马歇尔杜查普家的马桶时所感受到也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美感,而是那个马桶所代表的复杂的社会的历史的意义,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马歇尔杜查普这个名字在今天所具有的艺术地位。 谈到什么是美,其实涉及到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客观上是否美,一是主观上是否感觉到美。马歇尔杜查普的马桶虽然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甚至可以说是比较极端的例子,但是它却非常有力地表明了要想找出客观上什么是终极美的标准的一个基本的难点。那么,有人可能会说,在审美的问题上主观的感受是最重要的。中国北方人有句俗话,叫做“吃肉吃菜,各有所爱。”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就算他/她能够同意不存在客观绝对的美的价值,甚至可以接受不同的人对美的主观感受也可以不一样,但是他/她通常会认为每个人自身的审美总是确定的。 对于美的主观感受体是人,这一点可能是大家认为非常简单明了的道理。但是,多数人在认为美的主观感受体是人的同时却把这个“人”的意义窄化为一种“主体意识”。其实,人对美的感觉本身就是非常复杂的过程。《道德经》上曾经说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这是说对美的欣赏的经历本身就可以改变人的审美感受。凡是涉及到人的问题,我们应该始终注意到一个基本道理,那就是,一个人的主观心理是受到他/她的生理状态的影响的。前面提到的那个美术教授在不同时期的作品的所表现的美感不同有可能和他在不同时期的绘画水平有关(尽管他承认自己的审美感是在变化的),但是,就一般的日常的经验来说,我们也对于同一种音乐,同一种绘画,同一种美食,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尤其是当自己在不同的身体健康状态或不同的心理压力或情绪状态下的感受可以是非常不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