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是我们日常思维最基本的元素,也是生活中最常听到的术语。但是,如同很多其它基本概念一样,逻辑也是一个不易严格界定而且不断发展进化的概念。数理逻辑的创始人罗素在解释他所论述的逻辑的含义时曾说“.…从未有两个不同的哲学家使用逻辑一词表达同一个意思....(…the word "logic" is never used in the same sense by two different philosophers…)”其实,对于象逻辑这样的涵盖面极广但具体意义又不易捕捉的概念,最好的理解方式恐怕还是运用形而上的思维来从它所涉及的最基本的背景出发来思考它的实际含义。 自古希腊以来,人们对逻辑的兴趣主要出于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在与他人交谈的时候,需要使自己的言语能够前后一致,不自相抵触;尤其是发生辩论的时候,需要有说服力,不会被别人用自己的论据来反驳自己。第二个方面就是思维的训练,也就是如何使人们的思维更加有效。 对于上述第一方面的兴趣来说,人们主要重视的是逻辑本身的客观规律,亚里士多德被认为是第一个对逻辑的客观不变的基本特性进行论述的人。他所提出的三段论(Syllogism),排中论(Excluded Middle),至今不但仍然是人们学逻辑学的入门基础而且也在实践中广为应用。而对于第二方面的兴趣来说,实际思维中的逻辑特点及其对思维的影响就更加重要。 这两个方面显然存在着很多交集,但是也有各自的侧重点的不同。在它们的交集中有一个敏感的容易引起争论的问题,那就是逻辑与客观存在的关系的问题。有一种观点认为逻辑是一种工具,一种人们来说理和交流的工具,以及认识世界的工具;另有人认为逻辑是宇宙的密码,是一种独立于人类的自然语言;也有人认为逻辑是人的思维密码,是天生的本能;还有人认为逻辑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的反映而已;也还有人认为逻辑的奥秘存在于我们对语言的运用之中;等等。其实,这些有关逻辑的表面看似不同的各种观点都是对于逻辑在现实世界里的不同地位与功用的描述,并没有一种观点可以轻而易举地将其它观点排除掉。如果对这些有关逻辑的表面看似不同的各种观点进行仔细推敲我们甚至可以发现它们之间并不存在着严格的界限,或者说彼此之间存在着一些相关性。比如说,根据科学所发现的自然定律对自然预测的有效性,我们很容易得出结论说逻辑是独立于人类的宇宙的密码;但是,有人就会从不同的角度指出离开了人的思维来谈逻辑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我们之所以对逻辑感兴趣是因为它是我们思维的工具;既然逻辑是思维的工具那么就摆脱不了和语言的瓜葛,而自亚里士多德开始逻辑就与语言有不解之缘;可是,如果一个人思维再好,自然不按照人的逻辑来运作也不行。等等。 我本人倾向于认为逻辑是独立于人类的宇宙的密码,其它的只不过是它的表现而已。但是,我并不打算把这种倾向作为自己的一个明确的哲学立论,因为我知道为了要作这样的立论所需要进行的论证可能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而且稍不小心就可能会产生误导。比如,将逻辑作为宇宙的密码很可能会被误解为与黑格尔的绝对理性同工异曲(今天西方的哲学界的主流基本上不把黑格尔所说的逻辑当成逻辑看。当然在世界上有些地方还是把黑格尔的辩证法当成是一种逻辑且称之为辩证逻辑。),虽然我并不认为它们是一回事,但是要想彻底地理清两者的区别也还是要费一番精力。我的这段表白也是为了表明任何想要严格界定逻辑的含义的努力所可能面临的挑战。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想要离开了逻辑的功能背景而试图将逻辑还原成某个最基本的概念的话,我们会发现那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因此,认识逻辑的更为有效的方法还是我在前面提出的以形而上的思维来从整体背景上看待逻辑,但在具体的细节上承认逻辑的具体特性,不论是三段论的特性,还是形式逻辑的特性,还是数理逻辑的特性,还是语言逻辑的特性,或是我在之前的两篇博客文章中提出的感性的逻辑的特性。 再回到人们对于逻辑的兴趣的两个基本方面来。从上面对于这两个方面都会遇到的有关逻辑与客观存在之间的对应关系的挑战的讨论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人们对于逻辑的交流功能的兴趣和思维训练功能的兴趣之间有着两个明显的交集,一是对于客观认识的有效性的要求,一是和语言的相关性。为了更有效的人际交流,尤其是更有力的辩论效果,人们不但需要更好地掌握逻辑的客观特性及运用各种形式的逻辑,而且很自然地会涉及到逻辑在语言中的表现。另一方面,为了更有效地训练人们的思维能力,我们同样需要使得人们的思维按照可以有效地反映客观的逻辑来进行,而且也无法回避语言对于逻辑思维的影响。 但是,人们对于逻辑的这两个不同方面的兴趣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集。人际交流的需要本身决定了这种兴趣的客观性。所以,由此种兴趣引发的对于逻辑的研究探讨将强调对于逻辑的系统的标准化的表述及逻辑在可重复性的社会智能活动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对于人们的思维能力的训练虽然也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注意逻辑的客观的可重复的特性,但这并不是必须的条件。公开的可重复的交流只是人们思维的一个部分而已,而人们的思维另有很大一部分是个人化,私有的。这也是为什么当人们在探讨教育或思维训练时所得出的对于逻辑的定义会与人们在研究逻辑如何影响人们对客观的共同认识的时候所得出的对于逻辑的定义出现侧重点上的不同。比如,美国实用主义代表人物杜威在《我们如何思考(How we think)》一书中谈论教育的功用的时候提到“广义而言任何一个有结论的思考都是逻辑思考(In its broadest sense, any thinking that ends in a conclusion is logical)”,而亚里士多德,康德,罗素等逻辑大师们对于逻辑的描述就要复杂得多。这里很明显的差异是对于个人思维的侧重的兴趣与对于人们共同的可重复表达的语言性思维特点的侧重兴趣的不同。 当我们从人们对于逻辑产生兴趣的上述两个基本方面出发来看待逻辑的意义的时候,我们就比较容易理解我在之前的两篇博文中所提出的感性逻辑的概念了。传统上人们一般将逻辑与理性联系在一起,而将感性放在逻辑的对立面。但是,如果我们仔细检查一下我们所谓的感性的概念,我们可以发现它其实是一种具有综合性的信息加工的心理过程的表现,而在这些信息的心理加工的过程中,各种各样的自然的和社会的逻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比如,公司举行一个庆典,在非自愿也没有任何事先沟通的情况下将公司的第二号人物特意地安排在一个公司的清洁工小组的座位群中,不用太多的理性思维,那位第二号人物恐怕马上就会非常感性地认为这是对他的不尊重,甚至羞辱,而且很可能以各种方式进行抗议;但是,如果将公司里地位最低的临时工放在一个普通员工的座位群中他一般不会有什么抗议的心态。也就是说,在日常生活中很多被认为是第一反应的感性认知的背后其实是有着复杂的社会逻辑的影响的;当然,人们感性认知的过程所涉及的因素比社会逻辑还要来得复杂,这里可以有先天的或后天训练而产生的条件反射,可以有生理或病理的影响,以及纯书本的文化教育的影响。 其实,有的读者之所以会条件反射性地不赞成把感性与逻辑联系在一起而提出感性逻辑的概念还是因为他们把感性与理性这两个概念理解成了两个不同的对立点,而没有意识到其实所谓的感性与理性是有着很大的重叠区的过程而不是两个毫不相干的孤立点。 所以,那种对于把感性与逻辑联系在一起的反对显然是出于对感性与理性概念的一种片面性的误解。 一方面,心理实验,思维哲学,以及生活的经验都告诉我们,人们的思维并非总是象悬念电影中的人们所以为的侦探的思维那样,由已知的前提出发运用理性的逻辑一步步地推断出原本未知的结论来。在日常生活中大量的实际思维过程是先感性地得出结论,然后再运用逻辑来向自己或他人来证实自己的结论是对的;而且在这样的思维模式中人们的感性结论常常会把思考者带入先入为主而导致的偏见的陷阱。这表明感性的认知在人们的日常逻辑思维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而前面已经提到感性的认知背后还存在着复杂的自然与社会的逻辑,所以,在人们的日常的逻辑思维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恰恰是人们不习惯于将之与逻辑联系在一起的感性认知背后的逻辑,也就是我之前所提出的感性的逻辑。 另一方面,心理实验,思维哲学,以及各种传统的心智的操练还向我们表明人们的有意识思维其实只不过是一个更大范围的整体心理过程的一部分,这个整体心理过程的主要部分是所谓的无意识或非意识(unconsciousness.也有人习惯地称其为潜意识),而有意识的思维只不过是无意识思维的一种在特定条件下的特殊的外向表现或延续而已。很显然,所谓的感性认知的内容是这个更一般的无意识思维的结果,而那个无意识的过程不可能是完全无序混乱的,也就是说它是依据一定的内在逻辑的,而这种内在逻辑又显然是受到了思维者所接受的社会文化的影响,以及思维者所处的内在(生物的)与外在的自然环境的影响。 也就是说,我之前所提出的感性的逻辑有着现实的表现及其在逻辑运作体系中的实际功能性作用,以及心理临床及思维哲学上的依据。 其实,人们对逻辑的探索并非今天才开始涉及到曾被康德认为是不应该属于逻辑范围的心理过程。过去一个来世纪里人们的逻辑研究对于心理过程的渗透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所谓的语言的深层逻辑结构的研究,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语言学家和哲学家Noam Chomsky,另一方是伴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而产生的人工智能的研究。 Chomsky认为人类存在着一种普适的语法(universal grammar),不同语种的人实际上都遵守着这种语法。由于他的着眼点不是客观在主观的反映,而是主观内在的语法结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是在探讨逻辑的心理基础。但是,另一方面,由于他所认定的是一种普适的语法结构,因此又独立于每个具体的人,所以他的着眼点又与一般的心理研究有着明显的差别。 人工智能的研究从一开始就与逻辑学的发展密切相关,不过主要因为它依赖于人们对于逻辑的客观特性的认识的发展。但是,与此同时,人工智能的发展也为我们揭示出了人们的内在的思维逻辑的一些特点,因此也可以看作是对于逻辑的兴趣向心理领域的渗透。当然,同语言的研究一样,人工智能所揭示出的还是一般的逻辑共性,与我这里讨论的感性的逻辑侧重于逻辑对于个人的感性认知的影响不同。 那么,读者朋友接下来很自然的会问道提出感性的逻辑对生活的实践能有什么实际意义呢?答案是非常地肯定而且简单:当然有。不过这里的现实意义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认识。这里简单地提一下。首先,这可以帮助我们认识感性的逻辑自身的特性,而这本身将是一个大题目,其结果将会产生一定的哲学及其它一些学科上的影响,我将在一定的机会下对此进行一些讨论;第二,即便在没有涉及到感性逻辑的具体特性的形而上的层次上,对于这一逻辑的明确认识对于我们包括信仰生活在内各方面的身心的活动都可以起到一定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