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真理和正义很容易引起相对和绝对的辩论。持相对观点的人认为真理和正义的意义是相对的,也就是说错的和坏的是相对于比之更对的和更好的而言的。这种观点的典型代表是中国古代的大哲学家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表达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持绝对观点的人则认为真理和正义都具有绝对的意义。这种绝对的意义可以是宗教信仰意义上的也可以是世俗哲学意义上。哲学界的人们常喜欢把世俗哲学意义上的绝对追溯到古希腊的巴门尼德和柏拉图,却忽略了另一位与他们差不多同时期的东方的哲人,那就是前面提到的老子。读者可能会对此一说感到奇怪因为老子的《道德经》中充满了古中国特色的相对性,尤其是前面提到的那句话中的极其浓烈的相对特色,老子的思想怎么会有绝对特色呢?
其实《道德经》的开篇第一句就是一个绝对与相对的综合体(按黑格尔的话叫做统一体)。《道德经》开篇第一句是“道可道,非常道。”人们通常只注意这句话中的“非常道”所表达出来的相对性却忽略了这个相对性是借用“常道”这个绝对的概念来表达的。当然,细心的朋友马上可以用《道德经》开篇第二句来否认我前面的这个论述,因为第二句“名可名,非常名”中的“常名”显然不是绝对的意思。没错,但是一篇优秀的哲学文章都是有着内在逻辑的有机整体而不是支离破碎的语句的组合,除了开篇第一句之外,对于道的绝对性的论述是贯穿着正本《道德经》之中的,所以“道可道,非常道”中的“非常道”是用“非”来否认老子认为存在着的绝对的“常道”的,尽管“非常名”只是指出“名”不是“常”的而已。
实际上巴门尼德和柏拉图同样是在论述了绝对概念的同时论述了世界的相对性,只不过老子对绝对与相对的论述比起巴门尼德与柏拉图来实际上要更紧凑更直接更明确,但是巴门尼德和柏拉图的后人们却非常认真地研究了他们的思想中的绝对和相对的概念。柏拉图花了四十年的时间在不同的对话录中逐渐地把他的绝对真理的思想表达清楚,而他的后人就真有耐心从他分散在那么多的著作中把有关绝对的只言片语归纳出来成为柏拉图的绝对理念理论(theory
of ideas)。而老子虽在短短5000言中将绝对和相对的概念论述得淋漓尽致,可之后的几千年里老子的后人好象完全没有在意老子的哲学中的相对性特色和绝对性特色,而只对他的养生修性和无为而治的治人或争斗哲学感兴趣。虽然我对除了《道德经》之外的中国的道家学说比较孤陋寡闻,但也还是读过一些相关书籍的,不过几年前当我开始讨论老子哲学的相对性特色的时候真还没有看到第二篇专门讨论老子哲学的相对性特色的文章。而直到我写本文的时候也没有看到有哪篇文章专门指出老子的哲学的绝对性特色---尽管讨论老子如何论述“道”的文章不少。
其实巴门尼德,柏拉图,和老子所表达出的绝对和相对的概念都体现了这样一个特点:绝对的概念是存在的,但是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是相对的。所以说那些“绝对主义”或“相对主义”的标签其实都是后人给古人贴上去的,古人自身所在乎的是他们所认为的真理而不是什么标签。当然,如果为了研究古人的某种思想而给他的某方面的特点技术性地贴标签倒也无可非议(本人就这么给老子贴过相对主义大师的标签J),但是如果因为人为的贴标签而完全失去了对古人的全面认识那就是一种错误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