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方式的差别是一种哲学思维的差别。中美教育方式虽然不同,但有个共同点:它们的缺点都是由于对人性在孩童成长期的特点缺乏了解所致。 以目前的状况来看,中国的教育仍强调学生的服从及老师的教授并配以激烈应试竞争,所以常被戏称为填鸭式教育;而美式教育相对来说强调学生的兴趣。虽然中美双方都不会完全否认学生自主性与老师课堂教授加上各种考试的必要,他们之间在教育哲学上的上述差异还是明显地反映在现实的教学实践及在各自教育体系下培养出的学生的特点上的。不过,中美双方各自在教育上的侧重都表现出对于人性了解的缺乏。 以中式的强调老师的权威重视课堂教导效率并配合应试教育的思路来说,它的最大弱点是容易造成生理成长期的学生过度的心理压力,使学生过早地看重功利性的竞争。从这一点来说,它对于人性的偏忽主要在于对于学生成长期的正常心理承受力过于高估,而对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及接受能力过于低估,而且对于学生自尊的重视也不够。 再看美式的所谓强调学生兴趣主张课堂宽松自由式的教育,它的主要问题是忽略了人性中的懒惰,过高地估计了学生自主接收新知识的能力,强调学生尊严的同时忽略了人类骄傲及不愿认错的特性。它的主要表现是忽视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掌握需要相当量的重复,因此他们的课外作业中的项目成分大而对已学知识的重复量较少。他们的教师也不象中国教师那样可以轻易批评学生以免伤害学生自尊心,虽然不能否认这样做对于培养学生自我约束的自觉性所具有的一定的积极效果,但是也不应忽视这样的做法造成的学生们“说不得”的骄傲心态的助长。 总之,双方的偏颇都表现出对于人性的特点尤其是在孩童成长期的人性特点缺乏比较全面的认识。那么这些偏颇的长期社会效果如何呢?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并非乍看起来那么简单,远比单单从孩童们的个体成长来看教育的效果的难度更大,这里涉及到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的问题。 以美式教育来说,虽然宽松式的教育可以减轻孩童们成长期的心理压力,因而使得学生们成人后的人格自尊及相对于权威的独立性相对地要比较强一些,但是他们缺乏对于人性中的懒惰及接受新知识能力的弱点的认识一定会影响到学生们对所学知识掌握的普遍的稳固程度。虽然SAT等考试提供了一个让学生们复习所学知识的机会,但是与中国的题海战术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相比,美国学生因缺乏对于所学知识的重复而产生的后果会普遍地表现在这样的教学体制下培养出的学生对于理工科目的需要反复重复的知识的掌握上。 但是,有几点因素可以使得美式教育的上述缺陷并不会或至少现在还没有导致严重的社会后果。其一是,社会实践本来就是一个团队性作业,这里需要有红花也要有绿叶,因此虽然美式教育没有在学校里强调学生们对于自然知识的牢固掌握,但也没有限制少数顶尖学生自己在校外的努力,因此美式教育仍能为社会培养出有顶尖有一般的金字塔式的社会梯队来,这一点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宽松式教育对于在校学习的强度的放松造成的不足; 其二是,高科技的发展可以使得少数精英们把他们的知识更容易程序化和自动化,使得多数人并不需要精通高深的自然知识而只要按照少数人制定的程度来做即可; 其三是,美国可以利用自身在政治经济及文化上的优势来吸引世界各地在学童期的高竞争压力下已经付出过巨大的心理和享受代价的学习优良的学生来美国,这样可以帮助填补美国在理工科方面所需人才的不足。 上述三个因素恐怕是使得美式宽松教育能够获得社会性成功的关键。但是,如果美国确实要基于上述三方面的因素来坚持现有的宽松自由式的教育方式,那么至少应该对这样的方式及上述三方面的因素的影响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以确认它们是否确实可以持续为美国的社会发展培养足够的和必须的人才。 再来看中式教育的社会效果。中式教育的优势在于它能比较有效地克服学生的懒惰及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不足的问题,这一优势也开始引起世界上其它国家(如英国)的注意。但是,如前面在讨论对于学生个体的影响时已提到,中式教育的最大问题在于给成长期的学生加以过大的心理压力及过早地关心功利式的竞争之严酷性,另外强调对于老师的绝对服从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也会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这样的个体效果对于社会实践的负面影响其实也是不容低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