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之所以难以把握的主要原因是所涉及的逻辑关系之精妙。很多哲学爱好者对待哲学就象对待一般历史那样地只求了解粗线条的知识而不注重对于逻辑思辨的培养,结果一遇到逻辑关系微妙的事情时就会显露出他们哲学水准的欠缺。 在某华人网站有一位网友应该说是哲学爱好者,他有时会来我的博客留些评论,且声称他组织了一个QQ群专门讨论哲学问题,三番五次地邀请我去参加他的那个群,我也曾多次试图去参加却根本进不去,后来我发现我的博客在该网站的首页的按字母排列的表中根本不存在,而且虽然从某种迹象表明该网站读我的文章的人常在百人以上,但是我的博客文章的点击率却通常是0左右的一位数(我刚开通该博客时的点击率也曾经是百量级的,后来突然所有的点击率都变成0了,然后过了一段时间又恢复不是0,不过再也超不过0左右的个位数了),这让我猜想这里恐怕是内外有别的道理,所以我也就不再试图加入那个网友的QQ群了(也从未加入过任何QQ群)。 昨天那位网友给我发了一个纸条,上面有这样一段话:“我发表了一个观点:中国学术思想落后的重要原因是强调见仁见智,而不是求同存异。中国学术界的普遍观念是强调见仁见智、各抒己见,到此为止这是中国学术思想落后的重要原因。学术界无法推动学术事业的发展,和这种观念有很大关系。” 我给他的回复是:“你错了。。。学术问题本来就不是请客吃饭,真理没得妥协。。。关键是要言论自由,思想自由。。。” 其实,他的那段话的逻辑错误是有点微妙的。首先一个关键点是他把“求同存异”与“见仁见智、各抒己见”对立了起来。其实,在不同的语境中“求同存异”一词可以派上不同的用处,它既可以用来表示大家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但是在一些社会性的场合中基于共同的利益而采取统一的言行以避免公开的对立争执,也可以表示不论每个人心里怎么想公开地都要唱同一个调。而那位网友在纸条里表示的显然是这第二个意思,因为他把“求同存异”与“见仁见智、各抒己见”对立了起来,也就是让持不同意见者闭嘴而服从某种形式上共同的观点的意思。 其实,不论是上述两种意思中的哪一种,“求同存异”都并非是普世地不对,而是在很多时候相当地正确。近来华人网上常出现对于政治正确的辩论,但是不论是辩论中的哪一方恐怕都无法否认美国之所以能够集世界所有民族于一体而仍然彼此和睦共处的一个重要原因恰是大家能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保持各自的文化特色的同时又彼此尊重。但是,这个“求同存异”的背景显然是政治性的。也就是说,在涉及具有实际的社会性后果的行为时,我们需要“求同存异”。也就是说“求同存在”的合理性本身就是一个政治性的议题。 不过,在学术上,尤其是哲学思想上却不能用“求同存异”来限制人们的思维,而是应该广开言路,各抒己见,鼓励独立思考,为社会贡献各自的见解。 当然,学术活动中也有需要“求同存异”的时候,但那本身又是政治性的。一方面是因为不论在世界的哪个角落,学术界都存在著各自的政治因素;另一方面因为有些学术观点本身可能会产生直接的社会效果,因此在特定的社会政治环境下为了避免引起社会上的对立冲突社会舆论可能会要求人们在发表某些方面的学术观点时基于人们常说的所谓的政治正确的考量而有所节制。 但是,那位网友的纸条里所表达的显然不是这两种政治性的“求同存异”的任何一种,因为他不但把“求同存异”与“见仁见智、各抒己见”对立起来,而且还把“见仁见智、各抒己见”作为学术思想落后的原因。也就是说,他心目中的与“见仁见智、各抒己见”对立的“求同存异”不是政治性的措施,而是完全出于学术(具体地说是哲学----因为他到我的博客来只谈与哲学相关的议题)发展的考量,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不论是上述两种政治性的“求同存异”的哪一种都必须是基于特殊的社会政治因素的比较局限的应用,而不能作为一般的社会原则来限制人们坚持各自的观点,更不能用来限制人们的自由思想。 所以说,那位哲学爱好者网友在把“见仁见智,各抒己见”作为学术思想落后的原因时,显然是把学术问题与政治需要之间的逻辑搞混了,这本身恰是一个缺乏逻辑思辨能力而导致的哲学水准欠缺的例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