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以来现象学成了一个时髦名词,不但被人们用来作为懂哲学的标签,似乎只要用上了现象学这个词就是内行,否则就不是,更成为通俗文化中表现儒雅的装饰品。但是,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所谓讨论现象学的文章里除了用几个空洞的名词及对别人的文章进行一些不疼不痒的评论之外,真正表现出懂现象学的还真不多。 现象学一词其实是黑格尔造出来的,虽然被用在他的名著《思维现象学Phenomenology of Mind》的书名里,但实际上也经常单独使用,而不是如有些现象学文章作者以为的那样,只要提到黑格尔的现象学,一定要加上思维或精神这样的修饰词。 最近有网友来和我说黑格尔的现象学是什么“意识的经验学”。我问他那是什么意思,他说“意识的经验”说的就是关于“意识的感觉”,并告诉我说那是黑格尔的观点。我猜可能是他读的黑格尔书的中译版有翻译上的错误,因为黑格尔在《思维现象学》中确实有对现象学的特点的评论,但既不是意识的经验也不是意识的感觉,而是对意识的考察或审视。这里我们面对的不仅仅是对于不同的近义词的选择的问题。尽管考察与审视也是一种经验或感觉,但那却不是被动的经验或感觉,而是主动积极的考察或审视。当然,因为那位网友并没有给我提供他看到“意识的经验”或“意识的感觉”这几个字的上下文,所以也可能人家的翻译并没有错,而是他选的段并没有黑格尔关于现象学的评论。 那么,黑格尔所说的对于意识的考察或审视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可以从一个例子中来对这个问题做个简单但有效的回答。假设一个人摸到一个杯子形状的物体,拿起一看是一个红色的保温杯,他马上知道这个杯子能装水还能保温这样的功能。这样一个用生活的经验语言直白描述起来非常简单的事情,我们如果尝试用哲学的语言来对那个人刚才的意识活动进行考察的话,或更确切地说,用黑格尔在《思维现象学》中的语言[①]来进行考察描述的话,我们会说,那个人首先从直接的感觉中得到了关于那个杯子的immediate sense data, 也就是直接感觉数据或也可以说是直接经验数据,然后意识(perceive)到那是一个红色的杯子,然后理解它的功能包括装水和保温的功能。而这个过程中,他意识到的是杯子的各种特性的统一体,也就是说是红色,杯子的形状,硬质,以及他之前就知道的保温材料的特质等等的统一体,这些不同的特性彼此渗透,但是却完全独立,互不干扰。。。另外,在这过程中,那个人不但意识到了那个杯子的特性并理解了它的功能,而且还意识到了他自己意识到了那个杯子这件事,也就是说他知道自己的意识的内容,等等等等。 具有理工背景的读者或许会对上面提到的杯子所具有的各种特性彼此相互独立这一点提出疑问说,杯子的各种物理特性之间是有相关性的,比如杯子的大小与重量之间,甚至硬度与重量之间都可能有着相关性。但那不是现象学所关心的内容。现象学所关心的是你的意识对存在进行反映的过程特征,并用哲学的语言对它进行描述。 当然,现实生活中的意识活动远比感觉(视觉,触觉,等等)到一个杯子复杂。比如,那个人把杯子拿到水壶边,用水壶往杯子里倒水,这样就又涉及到对运动和力的意识,那么他就需要再对他的意识是如何对他对杯子施加的作用力以及力的效果产生反映的和如何对运动产生反映的进行哲学的考察与描述。而上面提到的杯子的大小与重量之间的关系等,那属于是进一步的知识,对于这样的知识是如何获得的以及当一个人拿到一个杯子时,那样的知识是如何浮现出来以丰富他对杯子的认识的都属于可以从哲学的角度进行考察并描述的,而这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步骤可以是考察概念形成的意识过程。 上面这个简单的例子可以告诉我们关于什么是现象学的一个基本概念。虽然我没有读过其他人的现象学的原著,但是我猜既然用到了黑格尔所创的“现象学”这个词,就应该具有我上面所提供的对意识进行考察的例子的基本特点,不会因为讨论了其它的因素(例如意向性)对于人的意识的影响等就完全不具备黑格尔的现象学的上述特征,而应该只是在黑格尔的考察的基础上多考察了一些因素的影响而已。如果没有认识到黑格尔的现象学的上述特征,那就根本还没有认识到什么是现象学。 之所以会出现人们读了黑格尔的现象学仍然不知道什么是现象学的最主要的原因是黑格尔的现象学以及与之相关的黑格尔的逻辑学所使用的语言极为晦涩难懂。当然,我们并不能因此而象某些哲学大人物曾经对黑格尔提出的批评那样说黑格尔故意使他的哲学语言晦涩难懂的,因为他后来写的历史哲学的语言就相当通俗易懂。黑格尔的现象学和逻辑学的语言之所以晦涩难懂其实是与现象学的内容本身特点有着密切关系的。 如我上面描述的,黑格尔的现象学并不是站在正常人的角度去看待世界,而是想象着一个人钻入到自己的大脑中然后从那里去看他的意识是怎么来看世界的。更确切地说,就是黑格尔想象着他自己躲在他的大脑中对他自己的意识进行观察。这决定了现象学的几个基本特点:首先,它与我们的意识自然地观察世界时看到的内容不同,因为他看到的是意识怎样在看世界;第二,这样的结果必然不会是完全客观的,而是带有考察者自身的主观特色的;第三,前面两点决定了现象学的语言很容易就会非常晦涩难懂的。或者说,为了让现象学的语言变得直白,需要一些特别的努力,而黑格尔显然没有努力去这样做,因此他的《思维现象学》一书的语言就相当难懂;相应地,在他的现象学的基础上写出来《逻辑学》的语言也相当难懂。 但是,一旦读者认识到本文所介绍的现象学的特点,也就是认识到了黑格尔躲进他大脑中观看他的意识是如何看世界的这个特点之后,他再去读黑格尔的《思维现象学》或《逻辑学》时一定会觉得脑洞豁然开朗,会比先前阅读时容易得多,因而对书中的内容可能也会有非常不同的体会。尽管我没有去读过其他人的现象学,我猜,当读者了解了现象学是作者躲进自己的大脑观察他的意识如何与存在打交道的这个基本特点之后,他对作者的写作意图乃至写作风格也会有非常不同的感受,因而对作品的内容也会有非常不同的体会。 那么现象学到底有什么意义呢?这要回到稍早些时候的康德的理论。康德将客观世界分为现象界(phenomena)与自在界(noumena)并指出我们的经验都是关于现象界的而不是关于自在界的。他的这一划分其实是合理的,也被后来的心理学所印证。如果康德就到那一步打住,虽然也还略有美中不足,但也基本无瑕。但是,康德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基于这一划分强调我们在认识世界上的无奈。黑格尔对此很不满意,而他的现象学基本上就是在针对康德理论的不可知论语调的批判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且不管黑格尔是怎么想的,康德对于世界的划分的合理性向我们指出了我们所认识的都只是现象而已,而不是物体自身的本质。但是,几千年来人类在将现象看作是客观自身的前提下所得出的理论显然是自洽的,尽管按照康德的逻辑来说出发点是错误的。那么,就非常合理地产生了我们人类是如何由对这些现象的观察得出自洽的真理体系的问题;尤其是当康德表达了一些与我们的真理体系的自洽性不符的带有不可知论色彩的论述后,那么从我们的意识的认识过程本身来考察我们到底是如何得出我们的自洽的真理体系的这一点之必要性与合理性应该就是很明显的了------这就是黑格尔发展他的现象学的动因和前提,也应该是一切使用现象学这个由黑格尔创立的名词的理论的出发点。。。 如果有人声称某某人的现象学与黑格尔的现象学有着本质的不同,甚至说某某年以后的西方现象学与黑格尔的现象学有着本质的不同,我一般持非常怀疑的态度。尽管他们中有号称是什么现象学的专家或各大名校的哲学教授,我丝毫不会因为那些人的那些言论去专门一一地阅读黑格尔之后的各种现象学来检验是否有人开发了完全不同于黑格尔的现象学。 现象学并不象现在很多声称是现象学专家的人所形塑的那样是一种虚无缥缈难以理解的空中楼阁,它的产生有着明确的历史背景与目标:了解人类的理性如何在对于和客观自身有着不同的现象的观察中得出自洽的真理体系的。 在了解了本文所介绍的现象学的来源以及与其相应的行文特点(即描述意识是如何观察世界的这一特点)之后,我们也很容易理解黑格尔在现象学之后发展出的《逻辑学》的思路以及行文特点了。当黑格尔通过现象学来思考意识是如何得出自洽的真理体系之后,他发现人们过去所发现的自然法则与主观法则其实是统一于人的意识的------在对意识进行了考察之后得出这样的结论其实是不意外的。虽然这并不意味着每个得到这一发现的人都有必要进行黑格尔所做的将主观法则与自然法则进行统一而得出他的被后人称为是辩证逻辑的所谓的新逻辑体系这样的工作,但是,黑格尔那样做了,而且是带有逻辑缺陷地做了。他的统一的工作有很大的价值,但也未必是唯一合理的途径。这意味着我们可以采用他的一些结论,却没必要将它看作完美的------这其实也就是目前大多数人的态度,尽管绝大多数人在读本文之前恐怕并不了解黑格尔为什么会发展出他的《逻辑学》。 黑格尔创立现象学的一个重要的历史背景是那个时期的心理学仍然非常落后。从现象学的目的与内容可以看出它应该是介于一般的思维哲学(philosophy of mind)与心理学(psychology)之间的,而且更偏向思维哲学或甚至干脆就是思维哲学的一个分支。如同科学的兴起从整体上占有了传统哲学的大片领地而对传统哲学的社会地位造成威胁一样,心理学的兴起一定会占有现象学的大片领地而使现象学的社会地位受到威胁,据说后来的现象学界都强调要避免使现象学变为心理学的一部分。这种威胁感本身其实预示着现象学的暗淡前景。 科学的兴起要求哲学做出自身的调整,而调整后的哲学其实大有振兴的希望。但是,现象学不同于哲学的整体,应该说它是一个相当有局限性的学科。它的局限性之根本其实就在于人类在没有涉及到现象学的前提下能够得出自洽的真理体系这一点。所以,虽然历史上现象学的发展在相当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于意识如何从现象中得到自洽的理论体系的好奇心,而且它的一些结论和在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辩证逻辑的一些结论,以及更重要地,它所推动的对于人类如何得到自洽真理体系的系统性追求的努力本身,对于过去几个世纪里的哲学与科学的发展,尤其是作为信息工业的基础的数理逻辑的发展起到过非常积极的作用,就迄今为止的现象学来说,它的发展前景恐怕并不像一些把现象学作为一门装点儒雅的时髦技艺的人们所炫耀的那样美好。 但是,如果今天的现象学家们能很有效地将现有的现象学与现代心理学进行有机的整合,那么现象学也完全可能会作为一门考察人类的意识对于真理的起源的影响的学科而浴火重生,但那样的新现象学也只是一门非常专业的考察意识对于真理的起源影响的学科,而不是现在很多的现象学家们试图展现给世人的一个全方位的哲学体系。。。 希望本文能够对于这个世界上的读者学习了解现象学以及黑格尔的《逻辑学》有所帮助。。。 后记 本文的写作源自近几日与一位爱好现象学的网友的讨论。这位网友曾写过一篇评论胡塞尔的现象学的文章与一篇评论黑格尔的现象学的文章,他用微信将每篇文章分成几段寄给我,要我发表看法。 尽管我在以往的文献调研中曾涉猎一些谈论到胡塞尔的现象学的文章,但我本人并没有读过胡塞尔的现象学原著,所以我告诉那位网友我无法对他的评论胡塞尔的现象学的文章提出看法,但是我可以和他讨论他那篇关于黑格尔的现象学的文章。在那篇文章中他说黑格尔的现象学是“意识的经验学”,于是我问他能否解释一下这个词的意思。我之所以在他的几千字的文章中挑出这几个字来问他,是因为从这几个字里我感觉到他没有读懂黑格尔的现象学。下面是这段对话的后面的部分(编选): 网友:你看过黑的精神现象学这本书吗?看到才能理解我的观点也是黑的观点。 慕容青草:如果没看过怎么会问你那个问题?现在的问题是你连自己的观点是什么都没解释清楚! 网友:请问“感性确定性是什么?” 慕容青草:既然你用“意识的经验”或“意识的感觉”来评价黑格尔的现象学,那么你就应该把它的意思说清楚。 网友:你应该知道“感性确定性是什么?”,知道这句话才能入门精神现象学。 慕容青草:你不知道用" 看到才能理解我的观点也是黑的观点"这句话来回答我的提问错在哪里。。。 给你一个提示:你用那句话回复的错在于我的问题不是针对黑格尔的什么观点,而是针对黑格尔的文章特点。。。因为你用"意识的经验"来评价黑格尔的现象学,所以你至少应该知道你自己说的是什么意思,而不仅仅是抄一句别人翻译黑格尔的话! 如果你不明白你用来评价黑格尔的现象学的"意识的经验"的意思,那么了解"感性的确定性"的意思也帮不了你太大的忙,虽然有点帮助。。。其实与sense data有关的论述好象是亚里士多德,迪卡尔,莱布尼兹,休漠,康德都在用,尤其是康德用的与黑格尔相近。。。所以,知道感性的确定性又怎么能帮你回答对黑格尔现象学的评价呢? 网友:你应该知道“感性确定性是什么?”不知道就说不知道,如果真的知道就不会有分歧丶有误解。 。。。。。。 这就是哲学讨论中常出现的现象,人们常把不同的意见看作是对自己的一种冒犯。如果那位网友没有把我的提问看作是一种冒犯,而我们之间可以有一种正常健康的问答对话,那么我可能就已经在微信上将这里所写的告诉了他,那时或许是由他而不是我来写这篇文章了。。。。。。
[①]强调这一点的原因是黑格尔所使用的语言不一定都是符合心理学原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