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相对杰出的人物,无论是在专业学术领域还是在通俗文化方面或是于民生国计及疆土防卫等各方面,开创了一些事业奠定了一些基础后,一些相关的理论及实践便成为后人效法的模式而一代代相传下去,这就形成了各种传统。 一代相对杰出的人物,无论是在专业学术领域还是在通俗文化方面或是于民生国计及疆土防卫等各方面,开创了一些事业奠定了一些基础后,一些相关的理论及实践便成为后人效法的模式而一代代相传下去,这便是人类社会的若干产生传统的方式之一,而且是学术界的传统的主要产生方式。 人类社会的各种传统的形成之初,常有着不同意义上的合理性,但经历一段岁月之后,往往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如果有人对传统中不合理之处进行批评或提出与传统的某些方面相抵触的新观点或进行一些有违传统的实践活动时,就会遭到处于权威地位的某些人的拦阻甚至打压。那些捍卫传统的人士常常并非是当初建立传统的那一代人杰,他们当中虽然也有发自内心地认可传统为正确的人士,但更多的可能是从传统中获益的人士,比如那些依靠所掌握的传统知识而谋生的人士,甚至因为掌握了传统中知识或技巧而被捧为专家甚至权威的人士,或者是那第一代人杰的后人及学生或后人及学生的后人及学生甚至几代以后的后人及学生。 如果新的观点或实践确实触及了传统中的一些原有的缺陷或者一些最初原本合理但时过境迁后需要有所更新的成分,那么维护那些缺陷或拒绝与时共进地进行更新的人当中有些人恐怕更多地不是出于观点上对于传统的认同,而是因为其自身与传统之关系使得挑战传统就成为对他们的地位和利益的直接挑战,因而必须全力维护传统的尊严。当出现这种情况时,传统便成为基于现有权威人物的利益所进行的对传统的盲目维护而强行误导后人的一种不公平的消极力量;这种消极力量又常常表现为以维护当初建立传统的前辈的名义来对后人所谓的轻狂进行斥责。传统的这种消极力量就是世俗存在主义之影响力的基本立足点。 存在主义的理论核心源自索伦克尔凯郭尔对传统的由国家掌管的路德教会的传统活动形式所进行的批判性的思考。他所主张的“基督教信仰应该是个人与上帝之间的关系”以及“信心的确立需要有冒险的意义”等观点其实已经成为今天的基督教会普遍承认的神学观点。 世俗的存在主义从索伦克尔凯郭尔那里采纳了个人的社会存在不同于动物的存在因而个人本身的存在的意义大于社会背景加诸于个人的烙印的意义这一观点以及对于信心所需克服的恐惧的论述等所谓的存在主义的基本观念,但是除去了作为索伦克尔凯郭尔理论的核心部分的基督教信仰的内容。萨特尔为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萨特尔的存在主义于上世纪中引起一场近乎革命性的社会盲动,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萨特尔的存在主义之所以能被社会普遍接受乃至形成一股革命性的势力有两个原因,其一便是前面提到的传统在经历了一段时间后常成为强制性地误导后人的一种不公平的社会力量,因此源于对传统的路德教会的形式化生活的反叛的索伦克尔凯郭尔理论所具有的反传统的色彩一旦被世俗存在主义者运用到他们的理论中后便很容易引起对传统的消极因素不满的社会大众的共鸣。 与上述的具有明显的合理性的第一个原因相比,社会大众接受萨特尔的存在主义的第二个原因则是人类文明的一个可悲的因素,那就是习惯性的极端思维以及对于极端性的社会需要。虽然对于传统中的不公平的消极因素的反抗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萨特尔的存在主义乃至一般的世俗的存在主义却把对于传统的消极因素的反叛扩展对于传统的一般反叛,这种极端的思维本身便成为了一种非常消极的力量。 萨特尔的存在主义最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就是他的那句有着明显的逻辑缺陷的“存在先于本质”的名言了。从前面提到的传统常具有的对于人们的不公平的消极束缚来看,将索伦克尔凯郭尔的相关理论应用于世俗生活中,强调个人的存在所具有的社会价值高于传统的观念或社会的阶层族群背景赋予人们的社会烙印是有着积极意义的。因此,如果基于这样的意义,提出个人的存在比社会文化背景加诸于个人的所谓本质更为重要显然是合理的。 但是,萨特尔因为试图赋予他那个所谓“存在先于本质”一种远非本体的本体意义而显得极为荒唐。萨特尔所提出的“存在先于本质”的意义并非我前面提到的个人的存在所具有的社会价值高于社会烙印所赋予的名义上本质这个意思,而是说每个人在每个时刻都决定着他/她下一时刻的所谓本质,因而根本不需要有任何所谓的社会规范或社会传统。为了使他的这个理论听起来更像一种本体论,他特地用了“先于”一词。但是,这个“先于”一词其实更加导致了他的这个理论的逻辑上的混乱(以至于海德格尔都无法买他的这个帐)。说轻了,萨特尔的这样一种貌似将个人的社会存在还原到了个人行为的时空域(每个人 + 每时刻)而带有了本体味道的理论是一种鸵鸟心态的特例;说重了,它根本就是逻辑混乱的谬论。这是因为个人所受到的社会影响及制约并非任何一个人想象着它们不存在就会消失的。 但是,萨特尔的理论不但可以在习惯于极端思维却又对传统的束缚极为反感的社会大众中引起一时的冲动性的盲从,而且可以实实在在地误导人生。萨特尔本人与他的所谓终身情侣的作为就为这种极端思维的真正意义做了一种明确的诠释。他们声称彼此终身相爱,并因此而非常奇怪地被形塑为所谓的爱情的典范。但是,当撩开他们所谓的爱情的面纱时,人们会对他们之间的被称之为忠贞不渝的爱情感到莫名无比,[ii]。他们号称相爱却不结婚,但是彼此在性爱方面又从不寂寞,各自都未间断过与多个异性的性生活;更有甚者,有涉世未深的女学生因为在与萨特尔有了一段性生活后经受不了他对她的不负责的态度而要轻生。这样的所谓爱情便为萨特尔的所谓反传统的存在主义的实质意义做了最好的诠释。因为按照萨特尔的理论每个人在每个时刻都定义着他/她下一时刻的本质,因此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不能要求他人为自己负责,所以他就不必为与他这个老头发生性关系的女学生负责了。 比人们的极端思维更为可悲的是对于极端思维的社会需求。人们对于无知的满足及对于真理的麻木使得对现有的错误的反叛常常非以极端的形式出现而不能引起社会大众的认可及热情,而这样的极端的形式在成功地反叛了旧有的错误的同时创造了新的问题;日后当人们纠正新的问题时,可能再次跳回到旧有的错误上,然后出现在两个错误极端之间来回跳动的循环。。。。。。
https://www.dailymail.co.uk/femail/article-559137/Dangerous-liaisons-sex-teens-The-story-Sartre-Beauvoir-told-before.html [ii] https://www.newyorker.com/magazine/2005/09/26/stand-by-your-m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