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对于自然,社会,及人文的现有的知识来构造并展现现实世界的可能的存在形态是文学的一个被普遍忽略了重要的逻辑功能,一种作为类似于物理学家们用于构造物理世界的可能形态的理想模型的,可以展现真实的人类与自然的世界可能存在的形态的模型的功能。这样的模型不但可以帮助人们设想在当下的现实中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状况,在历史上可能曾经出现过什么样的情景,更重要的是能帮助人们根据今天的世界上包括科技在内的各种文化发展状况来想象世界可能的未来。 尽管自古以来的文学写作其实一直在实际发挥着上述的功能,它却非常遗憾地被世人所忽略,用中文古语来说,这叫熟视无睹,用西人的比喻来说叫做人们没看见屋里走着一只500磅的大猩猩。这种忽视对于文学创作的发展的负面影响是多方面的。 对于文学的社会构造模型功能的无知的一个直接的后果便是文学对于人物刻画的过于强调。不但一篇故事一定要有主角,配角的划分,而且对于人物性格与冲突的刻画越来越成为当今世界上的文学界,尤其是西方文学界的主题。甚至连原本应该是探讨科学发展可能带来的前景或人们应该如何应对灾难的故事都成为了和其它背景下的千篇一律的故事大同小异的人物剧;而那些灾难也罢,科学前景也罢只不过是用来陪衬人物表演的背景而已,从而完全失去了文学构造现实的可能性的模型功能。 另外,以人们常谈论的文学的教育功能而言,总体来说,作家们通常是将自己的理想和愿望通过自己的创作表现出来,而不是基于对现实的逻辑的分析来演绎出可能有的状态。这一点不但是会导致文学创作具有过多的功利性而失去对于现实的启发作用,更是荒废了文学应有的从现有的条件出发展望未来的警示作用。不难看出,这种偏颇的最直接的受害领域是着重于未来的科幻型作品。 这种对于文学的反应现实逻辑及其过去的结果和未来可能的发展的功能的无知正将文学带往一种虚幻的境地,一种让作者们过度地沉溺于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充满矫情自恋和不切实际的想象中来虚构人物的创作风气。很显然,与社会逻辑相比起来,对于个人内心世界进行虚构性描述的随意性要大很多。就如我很多年前讨论过的那样,在同样的场景下,张三当众给李四一巴掌后,作者既可以把李四的心情描写得非常愤怒,也可以编造出让李四暗自高兴的理由来。 虽说文学创作的开放和任性可以帮助启发人们的想象力,但是其中隐藏着的虚幻却同样可以导致读者们在不知不觉中的慢性中毒。而文学界整体的虚幻一定会带给人类文明整体气质的虚幻性的颓废。因此,对于文学的社会逻辑构造功能的忽视其实在间接地将文明引向虚幻性的颓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