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韓國別具特色的“前輩”和“哥哥姐姐”稱呼的品味 文 / 王繼洪 您要是有機會去韓國,並在那兒工作或生活一段時間,就會發現,不少韓國人在漢語說得還不是怎麼純正的時候,但“前輩”一詞的漢語發音還來得特別的准,而且“前輩”一詞的漢語也經常掛在嘴邊。如果您欲對“前輩”一類的稱呼加以展開的話,恐怕還是了解韓國社會文化的一個切入點。 一 “百度知道”對韓國的“前輩”稱呼,解釋為“學長”和“師兄”的意思。這個解釋,應該沒有太大的問題,但我想,是否這樣解釋來得更為妥當:韓國人稱其早於自己入學或入行的學長、學姐或師兄、師姐。 如果對韓國人與“前輩”相關的一些稱呼來分析,他們在此類的人際關係,大概有以下幾個層面: A、男朋友、女朋友,是指向人介紹自己正在戀愛的對象,這跟中國一樣。 B、“哥哥”、“姐姐”,這在韓國也可用於對非血緣或親緣的,比自己年長的、關係親近者的稱呼(本文指的哥哥姐姐,均為這層關係)。您在韓國聽到對方這樣稱呼或介紹時,多半是指這種關係。而且這樣“哥哥姐姐”的稱呼,還有以下幾個特點。 其一,在哥哥姐姐的稱呼前是不加修飾詞的。中國也有客氣地稱對方為哥哥姐姐的,但前面通常是加修飾詞,如海濤哥、紅梅姐等。 其二,這種哥哥姐姐的稱謂,不僅用在與他們哥哥姐姐當面之時,而且還用在其哥哥姐姐不在場的時候,如“那東西,我已經交給姐姐了。”聽到如此純正和溫馨的話語,實在令人感動。 其三、對哥哥姐姐,即使比自己的年齡僅大幾個月,有時也是這樣的稱謂。 其四、這種哥哥姐姐,常常兼有雙重身份,即既是前輩,又是哥哥姐姐。 C、前輩。韓國人稱其早於自己入學或入行的學長、學姐或師兄、師姐。 介紹到這兒,您就可理解了,稱對方為“前輩”,既是對對方的尊稱,又在情感上是有別於哥哥姐姐的。 D、朋友。是韓國人對同學、校友或熟人的一層關係,這與中國相同。 二 這種“哥哥、姐姐”或“前輩”的稱呼,不僅在形式上是對對方的尊敬,更是蘊含着一種更深層的文化內涵和人際關係。 在稱呼或被稱呼的一方,都會在在自己的內心和行為上,在一定程度上,自覺地接受和承擔起該稱呼所對應的某種責任。 下面來舉例說明: 忠州大學中文系三年級的金旻徑、李智慧和鄭惠仁三位女同學早就要我教她們燒中國菜,我也答應了。眼看就要回國了,再不教,就要食言了。昨天,我請她們三位一起來我宿舍,教她們如何燒紅燒肉,並一起吃了晚飯。李智慧同學非常傷感,因為今晚不僅要與老師分別,也是與自己的這兩個姐妹在大學生涯住在一起最後的一個夜晚了。明年她要去中國天津留學。不僅如此,在傷感之餘,還有一份自己感覺到的重擔,因為與她一同去天津的還有她的二個妹妹,一個是同班同學陳秀景,一個是下一個年級的金恩貞。她說道:我是她們的姐姐,我要關心好她們,真的感到責任很重。話語之中,一種發自內心的幾分擔憂和責任之感溢於言表,聽之,實在令人感動。同理,作為弟弟和妹妹,也會力所能及地幫助他們的哥哥姐姐。 其實,李智慧同學雖然在留學天津這件事上,將要擔起做姐姐的某種責任,但也許她會其他時間和場合,是別人的妹妹,別人又為她擔起了哥哥姐姐的幾分責任來。也同樣的道理,陳秀景和金恩貞雖然在留學天津這件事上,會得到姐姐的照顧,但她們在其他時間和場合又是別人的姐姐,她們也會像姐姐一樣對待弟妹們。這樣韓國的個人在社會生活中的良性的人際關係就在這樣建立起來,並形成了共識和社會習俗。 三 比起同性別之間的“哥哥姐姐”的稱呼來,而異性間的哥哥姐姐稱呼,尤其是兄妹之間的關係,更是委婉動人。大家知道,韓國語叫爸爸為“阿爸”,而叫哥哥則為“喔爸”,而且“喔爸”的語調和音量似乎比“阿爸”來得更高,更響亮。當這樣的妹妹叫着自己非血緣和親緣關係的“喔爸”、“喔爸”來的時候,其親切質樸的異性之情,卻被稱謂本身所內涵的敬重之禮和人倫之道,在無形之中牢牢地鎖定和限制。 其實,稍微有點人類學常識的人都知道,純粹的一夫一妻的專偶婚,在華夏的存在不超過四千年的歷史,而已知人類進化史至少有一百萬年了。再遠的,暫且不去說它,而至少存在過近萬年的氏族外血緣群婚的習俗,在我們的基因中,也許多少會帶來些原始的信息和遺傳。現今的人們有些非情愛和性愛的兩性交往的情感和友誼,應在情理之中,無可厚非。而韓國現今的社會習俗,就把人們的這種情感和潛意識的需求,化為雙方明確的“兄妹”和“姐弟”之間的關係了。 儘管在我們最新版的《現代漢語詞典》中,還保留着“把兄弟”“把兄”“把弟”等的詞彙,以及在文學作品中還有“義弟”“義妹”之類的稱謂,但這些詞彙,已隨同其所體現的人際關係,從我們普通人的現實生活中,幾乎消失得乾乾淨淨了。 如果把一個人比作一棵大樹的話,臨風的玉樹,不僅需要主幹的偉岸和壯實,還需要枝杈伸展和枝葉的繁茂。這樣的話,大樹通過繁茂的枝葉,從周圍充分地吸取陽光和雨露,同時也向大自然回饋了清新的空氣和具有生命意義的色彩。 當我們的社會徹底剷除了封建的宗法制度,“七大姨八大姑”的習俗也隨之蕩然無存。不僅如此,由於歷史的陳賬,我們不得不實行的人口政策,使得個人與外界的交往中,社會親屬關係方面所存在着相當的孤獨和陌生感,也為以往的歷史所罕見。當人們紛紛在討論,目前社會公德缺失方面所存在的嚴重問題時,人之親情所本應具有一定數量的枝丫和羽翮的因素,也值得考慮。 雖然,韓國目前也面臨自身的社會問題,但韓國所保持較好的傳統文化和相對較高的國民素質,是不得不承認的。在他們一聲聲的“前輩”“哥哥”“姐姐”稱謂的氛圍之下,形成了韓國特具的既古老又富有國別特點的多層次的人際交往的習俗和獨具特色的社會文化。 韓國的“前輩”“哥哥姐姐”的稱謂中所包含的人文實質和文化內涵,是否也值得引起我們的關注和深思呢? 2011-12-16 寫於韓國忠州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