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風26能否炸沉航母
美軍高層日前向國會提交中國有威脅力的十大武器,東風26列在其中。 東風26和21是共軍近年入役的中遠程彈道導彈,它們的特點是高機動性能,和打擊活動目標的能力。 東風21剛上媒體時,國際軍界懷疑它的存在,例如台灣議會內首要的軍事專家就發文質疑,認為彈道導彈的概念就是打擊固定目標,共軍如何能做到打擊活動目標?
彈道導彈要進入大氣外飛行,射程遠,速度快,10倍音速以上都很平常。也正因為速度太高,只適合按預設彈道打擊固定目標,打擊活動目標的機動追蹤很難做到。美國的潘興彈道導彈曾試驗過有限機動,但不具備打擊活動目標功能。 俄羅斯的彈道導彈也只能按預定程序,在中段改變一,二次彈道,躲避敵方攔截,打擊活動目標也做不到。美俄目前只有巡航導彈可以打擊活動目標。
當共軍舉行實彈演習,發射東風21擊中了南太平洋上的遠望號舊測量船後,美軍又發問東風能否發現幾千公里以外行駛中的航母。於是共軍在大閱兵展示東風21/26時,發布了衛星照片,顯示衛星可以發回清楚的水面軍艦的照片,說明在空間大範圍偵察航母的能力。
衛星遠程發現軍艦後,將交由利用電離層反射電波的“天波”雷達在500-5000公里範圍中距離偵察目標。由於500公里內是天波雷達的死角,需要“地波”雷達接替偵察。
地波雷達的原理如此,海平面空氣層受海洋鹽份影響,形成一個特殊的導電區域,在該區域內無線電波可貼海面不斷繞射向前傳播,使用高頻雷達能夠超視距發現海上目標。但高頻波段有大量的民用廣播及通信業務電波,易對雷達產生干擾。使用微波雷達對海觀測則會受地球曲率的限制,無法超視距偵察。
1月8日,大陸公布“兩院院士”劉永坦榮獲201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根據解放軍報的信息,劉永坦獲獎成果是新一代高頻地波超視距雷達系統。
劉永坦院士1958年開始從事新體制雷達系統、制導技術、信號與信息處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1990年建成了第一部高頻地波超視距雷達站實驗系統, 成功地抗雜波干擾,檢測並跟蹤了超視距艦船目標,獲科技一等獎。
目前全世界的地波雷達都只能檢測海上大型目標,在強海雜波干擾背景下,對中小型艦船的弱信號進行檢測跟蹤是國際上尚未解決的難題。而且,隨着艦船隱身技術的發展,目標信號變得越來越弱。
劉永坦團隊首創性的解決了高頻地波雷達在強海雜波干擾背景下對弱目標進行檢測跟蹤的難題,能有效同時發現多個弱信號目標航行軌跡,對海上敵艦超視距實時監控,實現了對地平線下的目標遠程海上偵察。 1997年,劉永坦團隊開始研製新式對海探測雷達。在耗時14年後,研製出具備“全天時、全天候、遠距離”探測能力的雷達,2015年再次獲得科技進步一等獎。 中國官方介紹中稱,新雷達系統規模更小、作用距離更遠、精度更高、造價更低,達國際先進水平,核心技術處國際領先地位。高頻地波雷達探測距離達200公里至400公里,克服了普通雷達探測距離(小於40公里)與天波雷達(500公里至5000公里)之間存在的探測盲區,實現無縫海上偵察。
中國軍事媒體稱,劉永坦研製的地波雷達能探測到高度隱身的軍艦和飛機,包括DDG-1000驅逐艦和F-22五代機,甚至飛航式導彈等。 從北京央視披露的威海試驗基地畫面看,劉式地波雷達可以機動部署,能迅速轉移地點,在最佳位置對敵方軍艦預警。 目前,新雷達已經裝上軍艦,可以對更遠距離的敵艦實行監測。
衛星,天波,和地波雷達為東風26組成連續偵察跟蹤敵艦的網絡,至最後階段交由導彈自身的光電雷達完成打擊導航任務。
國外媒體的新問題是東風26能否擊沉航母。可以預料,昂貴的東風導彈必然配備高爆炸藥和銳利的穿甲戰鬥部,如果擊中彈藥庫等要害位置,擊沉是可能的。換一個角度,打中航母甲板比較容易,甲板被破壞,艦載機和航母失去戰鬥能力,導彈的任務就完成了。
中國現在自身也是航母國家,對方的報復必須考慮。何況,美國將航母看作領土,揚言遭到打擊將核彈報復。當然中國核彈也在增加,所以,按照恐怖平衡理論,預計不會發生互炸對方航母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