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第一的半導體沉淪的原因
日本有句俗語叫“逃掉的魚都是大的”,意為“失去的總是最好的”,以1989年為起點點,日本“逃掉的魚”是半導體。美國IC Insights的數據顯示,1990年日本半導體企業的全球份額達到49%,但到2017年則降至7%。2018年,在美國諮詢公司Gartner每年發布的世界前10大半導體企業中,已看不到日本企業的身影。
半導體的重要性無需多言,信息,網絡,通訊技術的中堅非半導體芯片莫屬。1989年,世界市場半導體規模僅為約500億美元,而2018年則增長至接近10倍的4779億美元(世界半導體貿易統計組織)。英國《經濟學人》雜誌表示,“如果說數據是21世紀的石油,那麼對其進行有效利用的半導體就相當於內燃機”,將半導體定位為數字社會的核心。不僅是民生,半導體在國防上也有極強的戰略性,美國對半導體技術流入中國變得敏感不安不是沒有原因的。 日本為何會在如此重要的領域遭遇失敗呢?業界專家匯總了4個失敗原因。 其一是“組織和戰略的不恰當”。日本強有力的半導體企業大部分只是綜合電子企業的一個部門。最初作為一種業務孵化機制充分發揮了功能,但隨着業務擴大,在需要作出迅速且果斷的決斷時,這種機制變為枷鎖。 資深分析師,日立製作所董事山本高稔表示,“擁有各種各樣業務的綜合性企業的經營速度已經行不通。投資決斷經常要慢上幾步,規模也小,結果在競爭中被甩開”。 爾必達存儲器前社長坂本幸雄則將“經營者素質”視為問題。半導體這種逐鹿全球市場的企業需要一把手親自將“觸角”伸向全世界,如有必要就飛赴當地展開直接談判。這需要相應的人脈和能力,但“令人遺憾的是,這樣的人少之又少”。坂本指出日本管理層的觸角不夠長,關注焦點偏重於日本企業之間的競爭,這與日本第一的心理大有關聯。 分析師出身的東京理科大學研究院教授若林秀樹提出了“強烈的閉門主義”的問題。美國高通等自身沒有工廠的“無廠企業”以知識產權為根本,擴大知識產權的手段是收購初創企業,類似於製藥巨頭為了獲得候選新藥而不斷收購新創企業。“但日本企業由於畏難情緒等影響,拒絕收購,拘泥於自主技術。這就是日本沒有誕生強有力的’無廠企業’的原因”,深層因素是長期的排外部落心理。 最後是“偏重技術、輕視營銷”的弊端。一位曾在東芝任職的人士表示,“自2000年前後起,競爭的規則發生改變”。市場不再是只要通過微細化技術領先就能取勝,與戰略性客戶齊心協力拓展用途、創造需求的努力變得更為重要,但日本包括政府經濟產業省在內,對市場變化遲鈍。雖然推出一些官民共同的技術開發項目,但未能對“日之丸半導體”的東山再起作出貢獻,因為不明白競爭的重心已經並非技術。 這裡列舉的4個原因並非半導體行業所特有的問題。如果其他產業和企業也符合其中幾項,可能就是邁向衰退的信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