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俄罗斯社会和经济的直接印象 |
|
俄罗斯社会和经济的直接印象
(本文是一位经常去俄罗斯出差的学者的印象纪录,摘要于下)
本文把我在俄罗斯从海参崴到圣彼得堡,从雅库茨克到高加索见到的社会经济的一般印象介绍一下。
1.基础设施。要问对俄罗斯经济的第一印象是什么,那就是可以用停滞和破败来形容。整个俄罗斯可以视为一个巨大的苏联博物馆,除了首都莫斯科和靠近中日韩、外来投资比较多的海参崴等极少数城市外,俄罗斯多数地方的容貌基本停留在1980年左右的状态。基本上这40年来,俄罗斯城市没有增加新的建筑,楼房绝大多数是50到70年代建设的缺乏美感的工业化时代建筑。由于缺乏维护,这些大楼都已经很破旧。除了一些商业楼和公营机构外,很多居民楼的电梯还是苏联时代那种极为狭小的电梯。很多城市运营的电车也还是苏联时代就投入使用的,四五十年没有更换。城市道路也缺乏维护,如果赶上雨天,往往泥泞不堪,道路硬化密度也不太高,不少中小城市非中心地带的居民区还是土路或砂石路。
总的来说,首都莫斯科的基础设施、商业办公区规模比不上京沪广深,也比不上杭州武汉重庆成都,顶多赶得上哈尔滨、济南这种中等省会,莫斯科西部有一片金融城,它的规模也就是重庆江北金融城的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而一级联邦行政区的首府的繁华发达城市则普遍不如中国的地级市。
有一次访问俄罗斯之后,接着进入蒙古,立即感受到截然不同的氛围。蒙古虽然以前比俄罗斯落后,但是现在整个国家是一幅朝气蓬勃、蓄势待发的状态,人口快速增长,以矿业为龙头的经济也开始腾飞,乌兰巴托的城市建设都非常新,并且还在不断建设更先进的。
去越南,这个“苏修”当年东南亚“仆从国”,也是一片充满活力,这些国家虽然名义人均GDP不如俄罗斯高,但是你可以看到未来的希望,而俄罗斯是一片巨大的死气沉沉土地,走在一眼望不到边的衰败道路上,几乎看不到经济增长的希望。
2.工业。苏联解体前是个工业强国,但是我去过的俄罗斯几十个重要城市,印象中没有见到过一个现代化工厂。工厂虽然都还在运营生产,从外面看都是又大、又丑、又破,基本都是苏联时代的那个模样,几十年也没有改进。
比如,伏尔加格勒(斯大林格勒)、新西伯利亚和乌兰乌德都是很重要的重工业城市,当年这些地方制造的武器令全球心惊胆战,。但是,如果今天到这些地方走走,如同进入历史隧道,典型的破旧版的前现代工业城市的景象。六七十年代,这里源源不断制造了大量的武器有能力威慑美国和西方,而如今中国公司开始来并购这里的企业。像西伯利亚森林深处的那些矿业和初级工业为主的城市,衰败更严重。
俄罗斯曾经有那么多数学、物理和化学天才。但是没有制造出一个在世界上有影响力的品牌,俄罗斯除了卖资源的几个巨头公司外,没有一家全世界有影响力的公司。生活常用品当中耳熟能详的俄罗斯品牌一个都说不上来。福布斯公布的全球创新企业100强里面没有一家俄罗斯企业,普华永道做的Global Innovation 1000里面也只有2家俄罗斯公司,俄罗斯企业表现还不如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比利时、巴西、印度。
这根本反映了俄罗斯创新体系、经济组织体系的全面溃败。
俄罗斯占传统优势的军工产业也逐渐没落。先进的军工必须建立在科技创新和的基础上,俄罗斯科技和工业的逐渐落后,也意味着很难制造出有竞争力的武器。俄罗斯常规武器的轻型化、智能化、人性化方面不如中国,中国正在逐渐蚕食俄罗斯的军火市场, 今年1月,瑞典斯德哥尔摩和平研究所年度报告称,中国已经超越俄罗斯成为世界上第二大武器装备出口国, 2015至2017年,中国武器出口总额至少541亿美元,而俄罗斯才377亿美元。
3.社会消费。商业一直是俄罗斯经济的短板,因为苏联时代禁止自由市场贸易,国家垄断着商业,所以,当年苏联时代盖的居民楼和商业楼第一层都不留门脸房,因为大家不需要临街商业。俄罗斯的大城市有一些很高端的商场,像红场旁边的Gum,卖的都是西方的奢侈品大牌,毕竟俄罗斯也有很多暴发户,伦敦豪宅的最大客户群来自俄罗斯。但是,稍微差一点的商场,比如莫斯科四季酒店东侧、国家杜马对过的Modny Sezon卖的基本就是从北京雅宝路进口的皮草装饰了。俄国最繁华的圣彼得堡主要商业街涅瓦大街的商店,卖的产品基本也都是义乌小商品。
另一个衡量社会消费的重要指标是汽车、手机这两个现代社会居民最离不开的物品。俄罗斯的汽车相当一部分还是苏联时代产的拉达等品牌汽车,跑了二三十年了,但是还不舍得报废。而大街上的新车,多数是现代、日产、吉利的低端款,大约在人民币10万元左右。大街上中高端汽车比例还是不如中国高,不像现在中国,但凡收入高一点的中等家庭都会购买奥迪、雷克萨斯、宝马这种好轿车。俄罗斯的手机消费也是以小米、华为、OPPO的中低价位机为主,甚至很多广东的山寨机,莫斯科重要商业街上有很多小米专卖店,小米显然还是这里受欢迎的比较高端的商品。
俄罗斯社会消费水平相当于中国2005年——2010年左右的水平。社会消费顶端是少数欧美大品牌,中高端、中端和低端基本是中国造,中国物美价廉的产品充斥着俄罗斯的社会各个角落。大概中国的低端货在俄罗斯处于中端位置,中端货在俄罗斯处于高端位置,俄罗斯的消费整体比中国差一个档次。
4.收入水平。俄罗斯虽然人均GDP比中国高,但是实际收入比中国低不少。莫斯科比较好一点的白领工作,可以拿到8000到10000人民币的工资,一般的工资则在3000到6000人民币左右。大学老师可以拿4000元人民币,普通行政人员可以有2000多人民币的的工资,而中小学教师工资约两三千。中国留学生去企业兼职,每天课后和周末就过去工作,只能领到相当于800人民币的报酬。所以,俄罗斯人的生活水平是普遍不如中国人的。
在俄罗斯的另外一个感受是,老年人的社会福利很不好,大街上到处都是老太太在摆摊卖东西,公营机构也都是老太太在当前台接待,公交车上的检票员也都是老太太。为什么都是老太太,没有老头?可能跟俄罗斯男人酗酒,平均年龄只有53岁有关,在俄罗斯很少见到八九十岁的老头。
感触比较深的是,第一次去圣彼得堡是农历春节期间,天天飘舞着雪花,非常冷、非常潮湿,但是我住的酒店门口几位老人全天在这里摆摊,晚上八九点还不回家,卖的东西不过是松子、果仁、糖之类的简单初级产品,相信获利也不多。在城市的中央市场,也有很多老年人卖菜、卖水果。这种情形,在中国基本看不到,在其他国家也很少见。
5.科教。我曾经专门去过有俄罗斯硅谷之称的新西伯利亚科学城参观,科学城位于城市南郊、鄂毕河畔,环境非常优美。新西伯利亚科学城始建于1957年,面积达50平方公里,聚集了320多个科研机构和5万多名科研人员,不仅是俄罗斯最大,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科学城。从它现在呈现出的景象来看,硅谷在80年代起飞之前,规模和科研力量上很可能是不如新西伯利亚科学城的。进入21世纪之前,北京海淀科教区比这里更是小巫见大巫,到1998年中国的领导人还来这里考察取经。
但是就像俄罗斯的工业区一样,科学城也是一片破落的景象。除了新西伯利亚国立科技大学理科楼外,偌大的科学城没有一栋现代化建筑。赫赫有名的几个科研院所大楼,比如核物理研究所,都还是七八十年代粗糙简单的建筑。这突出反映了一方面经费不足,另一方面则是俄罗斯的科技体系缺乏社会转化机制,没有市场性收入,还是老一套官办官养、关起门来搞科研的思路。据了解这里科研人员平均工资仅3000人民币左右,科研人员纷纷离开到海外,或者莫斯科、圣彼得堡外企工作,科研人员总量已经从鼎盛时期的5万下降到3万。
2018年,俄罗斯科研经费是586亿美元,而中国是4748亿美元。2000年到2014年期间,俄罗斯SCI论文发表量排名第15,跟台湾、巴西差不多,数量相当于中国的五分之一。Nature前100的机构中,中国有19家,而俄罗斯仅有1家(俄罗斯科学院,排名第55)。这些都反映了俄罗斯科技的全面衰落,背后则是经济创新力、活力严重不足的问题。
看到俄罗斯这么多衰败的景象,人们不禁都会疑问:俄罗斯的资源这么丰富,人们受教育水平也高,怎么可以持续长达近半个世纪的衰败(这也算创下了近现代史上大国经济衰退周期的记录了)?
俄罗斯在经历了改革混乱和动荡后,到90年代末,私有化经济和议会政治已经初见雏形,但是进入新千年后,这种改革并没有持续下去,是向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控制,以及政治上的权威主义和强人政治回归。这条道路初期,由于国际油价上涨,还算过得去,但是随着2008年后油价下跌以及全球性金融危机等原因,俄罗斯和东欧的差距越来越大,俄罗斯不改革、改革不彻底的问题再一次暴露。
所以总体上看,俄罗斯经济的继续衰落还是没有彻底走出苏联模式所致。没有建立起开放有活力的社会结构——俄罗斯虽然有一套民主政治的架子,但是其社会开放活跃程度不如中国——俄罗斯依旧是没有苏共的苏联,至少还是半个苏联。
这种经济社会结构导致,整个国家没有土壤去进行现有产业的技术更新,或者发展新兴产业因为没有有活力的市场主体去推动做这些事情——俄罗斯企业缺乏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因为影响企业发展的并不是科技,而是能否攀上政商关系。俄罗斯经济越来越惰性地去依赖开采资源,俄罗斯出口结构中,燃料和矿物产品比重从苏联解体初的50%上下,增加到去年的70%上下,而工业品占比从30%多将至不足20%,俄罗斯除了能源和矿产加工呈现粗放型增长外,其他多数行业发展都活力不足。
1988年,著名的苏联研究专家陆南泉编写了一本《苏联国民经济发展七十周年》,结尾讨论部分,作者做了一个大胆的设想:中国经济很有可能50年后就超越苏联。当时苏联的经济,比起中国来真是又先进又庞大,但是仅仅30年后,俄罗斯GDP已经不如中国的一个广东省,即使加上苏联其他十五个加盟共和国,GDP总量也不过中国五分之一。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