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于2018年9月,现为第二版)与本文相关的一战背景简单回顾1914年7月28日,因皇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夫妇一个月前被塞尔维亚青年刺杀于萨拉热窝,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8月3日,德国向法国宣战。8月4日,德国入侵比利时,当天,英国向德国宣战。根据1839年签署的《伦敦条约》,英国有责任保证、保护比利时的永久独立。8月6日,奥匈帝国向俄国宣战。同一天,袁世凯政府宣布中华民国保持中立,并公布《局外中立条规》24款,向美日建议“限制战区,保全东方”。8月7日,德国的一条驱逐舰在南中国海伏击了英国的运输船队。根据英日两国自1902年起签订并多次续订的《英日同盟条约》,英国在当天的外交照会中要求日本协助英国,与德国远东舰队作战。8月12日,英国向奥匈帝国宣战。8月15日,日本向德国发出最后通牒:1. 立即撤退在日本及中国海上的一切德国军舰,不能撤退者,立即解除武装;2. 9月15日前,将全部胶州湾租借地,无偿、无条件地交付日本帝国管理,以备将来交还中国。3. 如8月23日正午以前,得不到德方无条件接受的答复,日本将“采取必要之手段”。日本政府向中华民国政府通报了对德最后通牒的情况。8月23日,日本对德宣战,成为欧洲外首个加入一战的国家。8月25日,日本再对奥匈帝国宣战。9月3日,日军第18师团两万余人由神尾光臣中将率领,自山东龙口登陆,沿平度、即墨南下胶州,然后兵分两路,一路从北面攻击胶州湾,一路沿胶济铁路(青岛-济南)西进。《局外中立条规》已成废纸。9月3日,民国政府只好照会各国公使,划出龙口、莱州及连接胶州湾附近各地为“交战区”,希望借此限制日军的活动范围。
1914年9月18日,加藤定吉中将的日本海军第二舰队从崂山仰口湾登陆,日军发起青岛战役。11月7日,日英联军攻占青岛。之前日军已于10月6日,全线占领、接管了德控胶济铁路。。。。1917年1月31日 ,德国宣布实行无限制潜艇战,对一切开往英国的船只,无论敌国、中立国,无论军舰、商船,一律击沉!2月3日,美国总统威尔逊宣布与德国断交。2月4日(一说7日)晚,美国大使芮恩施拜访黎元洪、段祺瑞,希望中国政府与美国采取一致行动,段祺瑞当场表示赞同。2月17日,法国邮轮阿多斯号(Athos)在地中海被德国潜艇击沉,船上900余名中国劳工中,543人丧生;十天后,一艘英国船只被击沉,43名华人水手遇难。3月10日、11日,中华民国众、参两院分别高票通过了对德绝交案。3月14日,民国外交部长伍廷芳照会德国驻华公使辛慈(Paul Von Hintze),宣布与德国断交,令辛慈限期离境。2月24日,英国将破获的“齐默曼电报”交给美国驻英大使佩奇,这份1月16日的德国电报企图诱使墨西哥加入同盟国一方参战,回报是,德国帮助墨西哥夺回美国西南部的新墨西哥州、德克萨斯州、亚利桑那州等墨西哥故地。4月6日,美国向德国宣战。4月9日,中国驻美公使顾维钧在致段祺瑞的一封长电中,强调中美关系的重要性,建议中国与美国结盟参战,而不是简单加入协约国参战。1917年初,日本开始改变不支持中国参战的态度,2月到5月间,日本展开了动员中国与德绝交和宣战的活动。日本外相本野一郎在各种场合多次声称,日本真诚地希望中国与德国绝交并早日参战;日本首相寺内正毅委托自己的挚友西原龟三前往中国动员参战;日本还邀请其他协约国与日本共同动员中国参战。以下为正文。第一次府院之争1916年6月袁世凯去世后,袁世凯称帝前的副大总统黎元洪继任大总统,前参谋总长兼陆军总长段祺瑞被黎元洪任命为国务总理。南北势力妥协,袁氏《中华民国约法》(《民国三年约法》1914-05-01)被废除,《临时约法》被恢复,民国政体由总统制“改回”责任内阁制。黎元洪还恢复了1913年4月选出的民国第一届国会。新的领导班子有一个大问题,两位领导人黎元洪、段祺瑞合不来。除了在政见、外交方略、对国会的态度、人事安排等诸多方面分歧重重外,他们之间还有派系之争;更致命的是,《临时约法》权力设计非常混乱矛盾,可谓权力争斗之源。因为上述种种原因,两位国家最高首脑,一直争执不断,史称第一次府院之争(总统府、国务院)。1917年初,因与德绝交、对德宣战两事,二人矛盾进一步激化。3月4日,因黎元洪拒绝在国务院提交的对德绝交案上盖大总统印,段祺瑞愤而辞职,跑到天津,导致政府陷入瘫痪,经过副大总统冯国璋和众议院院长汤化龙调解,段祺瑞才返京复职。段祺瑞回京后的3月10日、11日,众、参两院高票通过对德绝交案。4月6日美国对德宣战后,段祺瑞决心进一步促成对德宣战。时任副大总统冯国璋也赞同对德宣战;大总统黎元洪虽然同意了对德绝交,但仍反对参战。主张“严守中立”的还有此时在野的孙中山。相比黎元洪之消极反战,孙中山以在野之身频频活动,一再干预甚至操纵国会表决,极力阻挠两院通过与德绝交案及对德宣战案。3月9日,对德绝交案表决前,孙中山就曾致电北京参议院与众议院,认为加入大战,“于国中有纷乱之虞,无改善之效”,要求议员们阻止通过对德绝交案。4月25日,段祺瑞以陆军总长(兼)身份召集各省督军在北京开会,陈述利害得失,说服了大多数督军支持对德参战。几经周折,5月1日的国务院会议上,内阁通过了对德宣战案。5月4日,孙中山致电国会中的国民党议员组织“民友社”,要求他们“百折不回”,“继续奋斗”,坚决反对对德宣战;同日,孙中山授意朱执信写作《中国存亡问题》一文,批驳段祺瑞参战“非以谋利,但求免害”的言论,警告段祺瑞不可罔顾民意向背,一意孤行,称应“以独立不挠之精神,维持严正之中立”。5月6日,段祺瑞偕全体内阁成员到总统府,请黎元洪在“对德宣战案咨交国会文”上盖大总统印,黎元洪犹疑之后勉强盖印。5月7日,对德宣战案提交到国会,等候议员审议表决。5月8日,参战的坚定支持者梁启超发表《外交方针质言》。梁启超认为,“一战”的结果,同盟国(德奥土保)必败,协约国必胜,应顺应这一大趋势对德宣战,借此收回失去的主权、利权,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为中国谋求有利的战后生存空间。5月10日,约2000余人打着“陆军军人请愿团”、“五族公民请愿团”等旗号到众议院外示威,要求国会通过《对德宣战案》,否则不许议员离院。有议员在国会外被殴打,请愿者所扔瓦片还砸伤了一名日本记者。晚7点,段祺瑞应议员要求来到众议院接受质询,形成请愿团围困议会,议员围困总理的局面。晚9点,段祺瑞调马队驱散了请愿团,结束了持续10小时的包围国会事件。(杨天石教授称包围事件是陆军部次长傅良佐布置的)11日,孙中山与岑春煊、唐绍仪、章太炎、温宗尧等人联名致电黎元洪,要求惩治包围国会的肇事者;同一天,国民党系的四位内阁成员,海军总长程璧光,外交总长伍廷芳,司法总长张耀曾,农商总长谷钟秀认为内阁应为包围国会事件负责,以此为由,四人建议内阁总辞职,被段祺瑞拒绝后,这四人都单独提出了辞职。此届内阁共8人(一总理九总长),其余4人为:教育总长兼内务总长范源濂;财政总长李经羲(经众参两院通过后,5月2日刚刚任命);交通总长许世英(5月3日,许因津浦铁路购车舞弊案被控受贿而辞职,由交通部参事权量代理部务,之后不久国务会议宣告许世英无罪。);总理兼陆军总长段祺瑞。不计权量,内阁中尚有范源濂、李经羲、段祺瑞三名正式阁员。不少文章称,此时内阁仅余段祺瑞一人,此种说法恐怕是被编造出来的,而后以讹传讹。12日,孙中山就此前段祺瑞邀其入京,共商对德宣战一事作出回应,孙复函段祺瑞,称“中国极弱,无可讳言,既为弱国,自有弱国应有之分”,不应自不量力,勉强参战。16日,孙中山致电国会中的民友会、政学会、政余俱乐部等三个政团及两会议员,表示,否决参战就是“救亡之道”,中国之事,必须由中国自主,力促国会否决内阁的宣战案,使内阁服从国会。18日,陈友仁为总编的《京报》公开了段祺瑞向日本接洽借款一万万元(西原借款)一事;19日,孙中山再次致函参议院、众议院议员,强调否定政府的参战案,是避免亡国第一要义;众议院当天作出缓议对德宣战案的决议,称多位内阁成员辞职,内阁人数不足,故对德宣战案,应候内阁改组(补额?)后再议。决议作出后,北洋督军团(各省区联合会)22名督军或其代表即日发表联名通电,要求总统督促国会,改正宪法草案中的不当条款,“如其不能改正,即将参、众两院,即日解散,另行组织”。黎元洪认为,解散国会于法无据,当前的问题在内阁而不在国会,段祺瑞辞职才是解决问题的枢纽。5月23日(一说21日),黎元洪下令免去段祺瑞国务总理和陆军总长两个职务。段祺瑞通电各省称罢免令非法。按照《临时约法》(第四十五条),大总统所签署的命令必须由国务员(国务员包括国务总理与各部总长)副署才能生效,因此,没有段祺瑞本人的签字,对段祺瑞的罢免令无法生效。张勋复辟段祺瑞再次愤而出走天津。安徽(倪嗣冲)、河南(赵倜)、奉天(张作霖)、陕西(陈树藩)、直隶(曹锟)、山东(张怀芝)、福建(李厚基)、浙江(杨善德)等八个支持段祺瑞的省份先后宣布独立,并准备派兵进京。6月1日,黎元洪电召督军团团长、安徽督军、长江巡阅使张勋入京调解。7日,张勋率四千余“辫子军”自徐州乘车北上。6月12日,在张勋(到达天津)及督军团要求下,黎元洪下令解散国会。14日,张勋率部抵达北京。7月1日,张勋拥溥仪复位称帝,宣布恢复“大清帝国”,是为张勋复辟,也称丁巳复辟。有必要说明一点,张勋复辟,并非复辟君主专制,复的是帝制没错,但这个帝制是君主立宪的帝制,同为帝制,二者有天壤之别。7月1日的复位上谕(康有为拟定)中,颁布有“九章约法”,第一条写着,大清帝国“善法列国(实行)君主立宪政体”。上谕还声明:“凡此九条,誓共遵守。皇天后土,实览临之。”一百多年前,在社会上层人物中,宪政已经深入人心,无论是主张共和者,还是主张帝制者,其主张都有一个必不可少的前提--立宪,依宪施政。这个基本理念,一百年后,反而在无数人的头脑中荡然无存了。说张勋复辟是大倒退者,应该扪心自问,这一百多年,这个国,这些人有几步是正着走的?根本是立宪,没了立宪,帝制、共和没有内在区别。皇帝称谓只是个皮毛,头衔不叫皇帝了,但可以比皇帝更皇帝,比皇帝更随心所欲,更肆无忌惮,更肆意妄为,更无法无天。看不起张勋者,你们好好照照镜子。当今华人社区,可能有一半人,在张勋面前,只能算条狗,那位厚颜无耻,被某些人奉为上宾的神采飞扬,连狗屎都不如。不感慨了,回归正题。复位的宣统帝封黎元洪为一等公,但黎元洪拒受,并拒绝按溥仪要求退民国大总统位。1日,黎元洪仍在总统府办公,他拟了两道电文,一文请副大总统冯国璋代行大总统职务,另一文宣布重新任命段祺瑞为国务总理,这两文都要求,请冯国璋、段祺瑞二人合力协作,挽救民国。黎元洪委托总统府秘书覃寿衡将电文带到天津,交给段祺瑞。1日傍晚,总统府顶的五色旗仍在夏风中飘扬,它是当天北京城龙旗海洋中仅有的一面中华民国国旗。7月2日,张勋派人替换总统府卫队,黎元洪在混乱中扮作普通职员离开总统府,当晚9点半,黎元洪进入东交民巷日本公使馆避难。7月2日,覃寿衡在天津将复任段氏为国务总理电文交给段祺瑞,‘请副大总统冯国璋代行大总统职务’的电文也于当天发出。2日晚,段祺瑞偕梁启超等人到达天津南第八师驻地马场,说服师长李长泰讨伐张勋;段祺瑞又派人说服了第十六混成旅(前)旅长冯玉祥加入,第十六混成旅驻廊坊;段祺瑞还联络了驻保定的直隶督军,第三师师长曹锟,曹锟也支持讨伐张勋。曹锟在本次复辟中被封为直隶巡抚,直隶总督一职则由自任北洋大臣的张勋所兼。7月3日上午,段祺瑞在马厂第八师师部就任讨逆军总司令,任命前奉天将军段芝贵为东路讨逆军总司令,直隶督军曹锟为西路讨逆军总司令,以梁启超、汤化龙、徐树铮、李长泰为讨逆军总部参赞,靳云鹏为总参议。当天,冯国璋也在南京召集军事会议,会后通电声讨张勋。其后冯国璋、段祺瑞又联名发出兴师讨伐张勋的通电。次日(7月4日),段祺瑞在马厂再发讨伐张勋通电,同时发表讨逆檄(梁启超起草)。当天,第八师自马厂开拔,会合第十六混成旅后,两军沿铁路线西进,兵锋直指黄村。5日,曹锟率陆军第三师等部自保定沿涿州、良乡一线开始进攻芦沟桥和宛平城。7月6日(一说7日),副大总统冯国璋在江苏南京宣布代理中华民国大总统,任命倪嗣冲为讨逆军南路总司令。 8日,讨逆军兵临北京城下;9日完成对北京的包围,但围而不攻;10日,张勋通电痛斥冯(国璋)、段(祺瑞)、徐(世昌)、梁诸人及陈光远、王士珍、曹锟、段芝贵等督军背信弃义,出卖朋友,翻云覆雨,混淆黑白。7月12日拂晓,讨逆军开始进攻,当天占领全城,复辟军少数战死,其他或散或降。不愿投降,不愿逃走的张勋被生拉硬拽拖上汽车,架入荷兰使馆避难,其后张勋又流亡天津德租界。1918年10月23日,刚上任不久的新总统徐世昌宣布特赦张勋。7月13日,溥仪人生第二次宣布退位,丁巳复辟持续了12天即结束。一定意义上,张勋是被段祺瑞(或段的心腹徐树铮自作主张)等人摆了一道,作了北洋大佬们赶走黎元洪(黎元洪出身北洋,转投张之洞后成为南洋新军高级将领)的棋子。7月14日,冯国璋通电奉还代理大总统职位,请黎元洪复任大总统。黎元洪予以拒绝,通电辞去大总统职位,后又多次拒绝复职。在北洋各路将领通电支持及社会各界拥戴下,8月6日,冯国璋通电全国,宣布就任中华民国(代)大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