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政变阴影下的绝对权威 - 毛泽东搞文革不靠绝对权威之二
“时来天地皆同力, 运去英雄不自由”,毛泽东在文革中多次引用这两句诗,被认为是绝对权威的伟大舵手,内心也满是无力感。
1964年,周恩来率领贺龙等前去莫斯科参加纪念十月革命大会。 当时赫鲁晓夫已被军方赶下台,会议中苏联国防部长马林诺夫斯基单独和贺龙说:“ 我们把赫鲁晓夫搞倒了,你们也可以把毛泽东搞下去,那样我们两国关系就会好了。” 当时贺龙代替林彪主持持中央军委工作,苏联当然知道他的地位重要。贺龙向周恩来报告此事,周当即向苏共当局表示抗议,北京中央决定中国代表团立即退出会议,认为苏联在执行没有赫鲁晓夫的赫鲁晓夫路线。 这一事件使毛对贺龙,对军队,对其他党政接班人的可靠性疑问升级,“ 中国的赫鲁晓夫”成为巨大的阴影,中国党史学者认为这一意外事件也是导致文革爆发的因素之一。
由于对于军队的山头主义始终不放心,毛一直警惕兵变的危险,他对军权看的很重,对谁都不放心。例如周恩来,由于历史上组织南昌建军起义,又曾是“军事最后决策人”,和军队关系极深,毛对他始终若即若离。 刘少奇与军队关系不深,毛选他做接班人原来比较放心。
刘掌握第一线党政权力后,主持军委的贺龙,和总参谋长罗瑞卿都向他靠拢,其中和贺,罗关系较深的彭真也起了作用,这引起毛的不安。 苏联“策反”贺龙的事件,进一步引起毛的警惕,防止政变一时间成为高层斗争的一个主题。
林彪在66年5月中央会议上大谈各国历史上的“政变经”,虽然意思是防止政变,已引起毛的戒心。毛在树立林作为文革主力人物的同时,写给江青一封信,暗指林彪大力捧毛,实际上藏有个人篡权的野心。林彪当上副统帅后,毛同时指定军方的徐向前,叶剑英,聂荣臻进入政治局和军委牵制林彪势力,还派出中央办公厅领导的中央警卫团担任林的警卫工作。林知道毛是在监视他,因此称病不出,尽量少管事,所谓井冈山一代的心腹也不是心腹。
政变风在中央传开,刘少奇在会议上称彭罗陆杨企图政变;李先念,康生则称,吴晗搞翻案,彭真要搞政变;陈毅居然当面质问80高龄的朱德是不是要搞政变。
结果政变阴谋还是落到贺龙头上,称他企图调他的老部下陆军第一军调到北京搞二月兵变,这当然是谣言,但说明文革时毛面临着山雨欲来风满楼的不稳定形势。
传言纷纷,正在准备文革的毛离开北京以防万一,在外地指令成立高度保密的防止政变的“首都工作组”,直接由周恩来负责,叶剑英任组长,中央和军委其他人,以及江青等中央文革的人都不知情。工作组奉命将北京卫戍区的两个警卫师,扩大为四个师,另外在天津安排两个野战师作为预备队,此后又将38军调到北京地区加强拱卫力量。 当时的北京副市长万里也加入工作组,带领公安力量负责北京市社会安全和可疑人口的清理。 这些工作完成后,毛才回到北京,开始文革的发动。
毛泽东发动文革不依靠军队不行,山头林立的军队又始终使他不放心。他只好不断的权衡,调和。后来还是发生武汉军区造反事件,各地军人镇压群众事件,直到林立果小舰队政变,林彪叛逃。 当作作文革支柱的军队尚且如此,不用说党政干部和派性十足的造反派的各有一套,直到天安门四五流血抗议。权威确实是相对的,绝对权威是不存在的。(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