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前癌症治疗手段的局限性 Canadian Integrative Cancer Therapies Association 咨询与指教:fuchangh@yahoo.com / www.cicta.ca 在人类与癌症的生死较量中,手术、放疗和化疗一直被认为是治疗肿瘤的“三驾马车”或称“三板斧”。不容置疑,这三大疗法的确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癌症眼前和局部的某些问题。但是,癌症是一个全身性的疾病,所谓全身性疾病,就是说局部的肿瘤虽然被切除,但残存在人体血液、淋巴系统及各个器官组织内的癌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它们可能被启动,再形成肿瘤即所谓的“复发、扩散和转移”。手术和放疗只能解决局部问题;化疗虽是一种全身治疗,但目前因为受各方面条件限制也不可能杀死所有癌细胞,而且还对人体造成严重损伤而易于形成二次肿瘤。传统的西医治法大都是“以毒攻毒”,虽然能杀伤一些癌细胞,但也损伤了大量的人体正常组织和细胞,所谓得不偿失。而传统的中医药治疗癌症也大多都是用一些有剧毒的药物如斑蝥、砒霜、芒硝、鸭胆子、马钱子等,这些中药如果长期或大剂量服用对人体的某些脏器也会造成一定损害,并有可能产生蓄积中毒。 近年来随着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癌症的分子靶向治疗显示出了“令人鼓舞”的前景。研究人员有充分的理由相信,癌症分子靶向治疗的最大好处就在于,针对性强,效果显著,在杀伤癌细胞时基本上不损伤正常组织,被认为是未来癌症治疗中最具前景的研究方向之一。 但事与愿违,虽然癌症分子靶向治疗研究进行得“轰轰烈烈”,但是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癌症分子靶向治疗的临床试验结果都远非科学家们所期待的那样令人满意。是什么原因让癌症分子靶向治疗雷声大、雨点小呢?专家认为,虽然癌症基因在原理上说得通,但是在真正的临床治疗应用上仍存在很多障碍,而主要原因还是载体的“毛病”。比如不能特异性地靶向肿瘤细胞;治疗基因在肿瘤细胞中无法高效表达,不足以消灭肿瘤细胞,从静脉注射部位到肿瘤组织,在这个“漫长的旅途”中,靶向药物不断地降解、稀释甚至失活,还有一部分与正常细胞及组织非特异性结合,或被体内的细胞吞噬清除,这都使“靶向治疗”似乎有点名不副实。同时,癌症分子靶向治疗的成效还与多种其他因素有关,如分子靶点的特异性、癌细胞的微环境、肿瘤的新生血管以及患者的机体免疫功能等。 同样,肿瘤抗体治疗在对付实体瘤方面,由于两个方面的难题没有得到突破而仍然显得“束手无策”。一个问题是,实体肿瘤的细胞被致密的基质包裹,抗体难以穿透这一屏障;同时实体肿瘤内压力较高,阻碍了抗体进入肿瘤内部。另一个问题是要达到治疗的目的,抗体需要量极多,要求产品纯度极高。但仅靠目前的生物工程技术生产比较困难,因此其产品成本及价格均非常昂贵。 还有学者认为,不同组织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差异可能是出现不同临床现象的根本原因,目前的抗体治疗是针对肿瘤细胞某个特异性受体,而肿瘤细胞并非均一的,因此单一清除含有某种受体的肿瘤细胞并不代表能治愈肿瘤,特别是随着肿瘤干细胞概念的出现,肿瘤干细胞可能与肿瘤细胞存在着不同的表型。因此,目前一些治疗方法是在抗体中标上同位素或毒素,尽管能提高疗效,但其副作用亦随之增加。(贺医生供稿) |